古诗的说课稿

时间:2024-10-31 08:03: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的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的《静夜思》,这一课主要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演唱感受古诗歌德意境,下面就本课教学向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在演唱时用柔和的声音来进行歌唱,来感受声音美。

  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诗歌,体验美,整首曲子中休止符的运用很有特点,声断气连的演唱,深刻表现了思乡的情绪,唱起来朗朗上口,把思乡的情绪深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正确的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思乡之情。通过学习能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教学难点为曲谱演唱环节,在休止符演唱时要注意声断气连。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听唱法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启发导入——听赏歌曲——新歌教学——四四拍学习

  一、根据单元要求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加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中秋全家团圆之际还有多少人远在异乡?还有什么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朗诵,引出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因为本节课是唱歌课,可能会以为我第一个环节的时间稍长,但由于这节课的感情需要,让学生真正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这首歌曲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韵味的诗歌配上委婉的旋律,可以称之为天籁之声。

  二、听赏歌曲。

  这一环节中学生聆听歌曲,教师随旋律划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诗本身体现的是思乡,加上旋律,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由于上一环节的配乐朗诵,学生更能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便能够回答出用稍慢的、较弱的、伤感的心情来演唱。

  三、新歌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模唱、以情带声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

  1、跟琴模唱。用“啦”来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轻声模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连贯、平稳。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把乐句中的节奏加以练习,注意乐句中的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的演唱。

  2、跟琴演唱歌词。加入歌词体会思乡之情,注意八分休止的演唱要声断气连,还有第二乐句的结束和第三乐句的开头以八度大跳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另外力度要稍强些,突出思乡的情感,多次演唱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

  四、学习四四拍的指挥图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指挥体验歌曲的感情,调动情绪。出示指挥图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先单手后双手。让大家边指挥边演唱歌曲来感受一下。找出指挥较好的同学到前边指挥,其他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最后鼓励大家课下进行加工为下一节二声部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这节静夜思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用准确的旋律演唱《静夜思》第一声部,而且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并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在父母身边的宝贵时间,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4

  一、说教材:

  古诗词是一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节奏感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于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它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而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身边的孩子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的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用经典的古诗词取而代之,既丰富了孩子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散发浓郁的芬芳,我之所以选择这篇诗,是因为它篇幅押韵、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比较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后四句的铺排渲染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大部分是4—5岁之间,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了飞速的发展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也有了丰富的发展,不但掌握了一些低级的词,而且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高级的词,即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较大的词。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从死记硬背过渡到理解性记忆。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古诗,幼儿会带着游戏的兴致乐于学习。

  三、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中班幼儿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设计了以图配文,以古筝演奏为背景的ppt引导孩子欣赏理解古诗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讲解法:针对古诗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是重点词语给予提问、讲解,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四、说学法:

  1、观察法:先让孩子自由的观察江南图,看一看说一说画中的内容。

  2、游戏法:孩子天生爱玩,在孩子初步理解诗词内容后让孩子们扮演诗中的角色,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目标:

  1、尝试用看、说、演、画等多种方式欣赏故事。

  2、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美,体验小鱼戏莲的'快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古诗的意境美,理解“戏”的含义。

  活动过程:一、出示江南图,请小朋友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给孩子出示荷花小鱼小船等一个个的具体形象,通过孩子的看说让孩子初步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事物)

  教师小结:这是一幅描写江南水乡的图画,江南水乡真是一个采莲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美丽的莲叶间,鱼儿也是那么的快乐,在莲叶间自由自在的嬉戏玩耍,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

  六、欣赏古诗

  1、教师出示PPT《江南》并配乐朗诵。我设计的PPT是以水墨画为主体,古筝配乐为背景。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演绎这首古诗,是为了突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重点是让孩子理解鱼戏莲叶间的“戏”,体验小鱼戏莲的欢快情绪,教师可以让孩子用动作来学一学小鱼在莲叶间是怎么嬉戏的例如:亲吻莲叶,围着莲叶游水等)

  3、师幼一起朗诵古诗

  七、用动作来表现古诗,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1、请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现荷花荷叶随风飘舞的姿态和小鱼戏水的动作。

  2、在乐曲《江南》的伴奏下师幼共同表演。

  八、延伸: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进行创编活动

  1、教师引导孩子说一说在美丽的莲叶间还会有谁在嬉戏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提供长卷画荷田,让幼儿进行添画,共同完成水墨画《江南图》。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5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6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7

  【说教材】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组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单元。《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教师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学会“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字。

  2、能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目标1、2、3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的,目标2是依据单元的主题和学生喜欢用多种方式来学习的特点而提的。四项目标中,我把目标1、2、3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朗读。难点为目标4,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让学生对词句质疑并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等环节都真正的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而学生回报你的将是惊喜。

  【说教学过程】

  一、“摘苹果”游戏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小朋友,你们瞧!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摘下它们吧!但要摘下它们可不容易,得会背苹果背后藏着的一首诗。

  游戏后小结:看来大家这次不仅是苹果丰收了,而且还是诗歌的'大丰收。

  导入:你们还想在自己的诗歌宝库里再添一首诗吗?那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歌《村居》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趣。课前通过游戏情境设置既复习了以往背过的诗歌,又激起了他们对学诗的愿望,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1、出示诗歌,自由轻声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了做个成功的手势。

  2、出示7个生字:

  ①练读;

  ②指名读;

  ③猜读(请一生上台不让看到生字,师指定一个生字,他再转过看指着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个问:“是不是X字”猜对了大家就说:“是X”,他就回去,猜错了大家说“不是X”,这位同学继续猜下去,猜中为止);

  ④齐读;

  ⑤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3、指导书写“忙”字:

  ①学生观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试写;

  ②师范写,强调“忄”的写法;

  ③生再练写;

  ④同桌互评,把认为写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读古诗在不理解的词句旁注上“?”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一步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疑,在疑中加强读。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8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0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的第七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元日》。

  这首诗描绘了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热闹气氛。表现出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这一课是一首七言绝句,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我打算设计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

  二是通过学习,领会作者通过本诗所要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作者以新年的热烈为背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

  (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投入,乐观自信的改革精神。

  (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打算选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达到深入理解和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准备)

  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在课堂教学前做好以下一些准备工作:

  一、做一个教学课件,其中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春节的热烈场面的图片、诗句内容的解析等内容。

  二、课前设计一个预习:让学生收集作者的资料和创作背景,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本内容的教学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实施教学。

  (说教学过程)

  根据“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打算按照以下六个环节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预习检测导入教学

  一上课,我就提问: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和查考有关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我们今天什么日子相对应?这时学生们会根据预习的知识积极回答: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这时我会给予积极评价,然后继续引导:那么在我们今天的“元日”这一天你们会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在大家对元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下面我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元日的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元日,又在这一天想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元日(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学生课前预习为背景,从谈话法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第二个教学环节:补充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我准备提出问题:诗人是谁,你对诗人有多少了解。学生结合预习的成果回答问题之后,我就继续提问:那么你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多少呢?通过学生自己说,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检查出预习的情况。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学生的介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个教学环节:逐句讲授和理解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情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回忆学法,阅读理解,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

  首先我打算提问: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并帮助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在得到先读准字音,接着读通诗句,然后理解意思,最后展开想象的答案后,我将给予积极评价。接下来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时强调读准音。

  2、自主探索,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

  (1)自由朗读结束后,我打算提问:要读懂古诗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学生说出自己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后,我就接着问: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这时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比方说屠苏的意思不理解,我就请其他同学为她解答。对于这些敢于提问和帮助解答的同学我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针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内容,我以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

  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扫清词语的障碍之后,我请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同学负责一句诗句的理解,并提出小组比赛的要求:同学们对诗中的词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接下来把词语与诗句联系起来,看看哪组同学能解释清楚诗句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竞赛气氛,充分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将给予启发性指导。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出示春节的热闹场面的图片,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请同学试着结合图片,更直观形象的说整首诗的意思。

  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1. 描述诗描绘的场景。我让学生找出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词句,有学生回答: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接着我会提问:这样的过节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学生会立刻回答:热闹。

  2.联系作者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回忆作者的介绍: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3.体验作者当时当地的心情。在这个环节,我就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在这个热闹,祥和的节日里,你作为政治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在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后,揭示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就是作者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第六个教学环节:通过朗读背诵进行巩固性训练

  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我将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读一读: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2、背一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能根据理解将古诗背诵出来。 最后我采用归纳式的课堂总结:

  课堂的小结应该组织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

  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出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的说课结束了,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2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正确认读“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

  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7个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忙”字。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二、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激情引入

  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居”这两个字。

  【设计意图】用一两句话说说发现的春天,无形中训练了一年级学生的口头作文。通过动情的语言,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片,学生于自然之中进入情境,产生学习兴趣,由此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

  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教学意图:通过对生字的认读,引导学生结合字形、借助图片等方式了解意思,不但为感知诗意做好充分的铺垫,又渗透了古诗语言的简练。】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

  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朗读,逐步使学生体会七言诗二、二、三的停顿,同时体会古诗诵读时声断气不断的感觉,从而做到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再读出自己的'体验、感情,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 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五、指导书写

  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只有一个“忙”字。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六、当堂检测

  出示生字进行认读。

  说反思:

  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安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在这节课来看,学生圈画的效果不是很好,预习没有到位。预想的是对课堂上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实际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还有强化预习。

  在朗读古诗时,拂堤杨柳中拂堤字音学生读错的比较多,这时候我只是领读了几遍,而没有单独拿出来再强调一遍。在单独出示诗句的时候,还是不能脱离拼音。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前半节课表现较好,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加以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3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

  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习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习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4

  教学内容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读过程中,我将以“你能从诗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四、发散思维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家 乡

  意万重

  说不尽 书 愁

  又开封

  叙事抒情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 耘 桑 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强调“兴”的读音)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当、供”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哪些人?做什么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理解“解、供、傍”)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尝试默写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

  7.板书设计: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 →学种瓜

  第二课时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稚”)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

  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脱”形象传神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穿林”)

  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5.归纳主旨: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6.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冰 → 当钲 → 敲 → 碎

  二、学习《村晚》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雷震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陂(bēi)”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悟诗情。

  引导想象诗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

  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体会向往之情。

  5.归纳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

  7.板书设计:

【古诗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古诗的名言05-12

《猫》说课稿07-01

初中说课稿11-11

艺术说课稿08-29

长城说课稿01-20

海燕的说课稿10-24

猫的说课稿09-26

倍的说课稿08-09

《微笑》说课稿08-07

《将心比心》说课稿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