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说课稿

时间:2024-07-04 09:38: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女娲造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娲造人》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娲造人》说课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2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女娲造人》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4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

  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提出“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倡导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女娲造人》是一篇阅读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一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共6个单元,22课,其中以散文和记叙文为主的有3个单元,写动物小说1个单元,议论文、散文和现代诗歌1个单元,童话、神话、寓言故事1个单元,《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习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女娲造人》说课稿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二、说教法

  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辨析6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读完课文后借助以下五个问题了解本文内容: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

  4)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

  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2、学生复述课文。

  (四)、合作探究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既娲是一个的神,又是一个的人。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五)、探究写法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六)、拓展思维

  设计两个情景,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二:借想象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七)、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女娲造人》说课稿8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10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女娲造人的教学反思07-10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07-17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06-27

女娲造人读后感09-29

女娲造人的读后感10-07

女娲造人读后感优选[2篇]01-13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09-01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07-31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17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