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06 17:22: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溶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

  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重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难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教学准备

  一、自主预学

  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变。中性溶液呢?

  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

  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3.5%的盐酸

  柠檬汁

  食醋

  正常雨水

  蒸馏水

  海水

  肥皂水

  洗涤剂

  4%的氢氧化钠溶液

  pH

  讨论:

  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A.偏大B.偏小C.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生命活动与pH(阅读教材P.183表7-1并完成下表)

  健康人体液pH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

  2.植物的生长与pH

  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之间)的土壤中生长,酸性太强,(pH4)或碱性太强(pH8)的土壤都不适宜作物的生长。

  3.酸雨的形成

  正常雨水中因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略显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如SO2)氮的氧化物(如NO2)污染时雨水的酸性增强,人们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至少写三点):。

  三、点拨导学

  1.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3.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4.溶液的酸碱性与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六、教后记

  教学反馈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

  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4.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实验等能力。

  二、重点、难点:

  ⒈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2.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三、课前准备:

  ⒈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简析:

  先结合媒体展示,讲解引入本节主要内容的教与学。本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成分,我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其中我给“活动与探究”的设计要求为: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再组与组讨论交流,自然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和计算式。接着采用学生阅读和老师归纳强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道与无土栽培知识相关的题培养学生实际应运能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安排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⒉多媒体课件

  3.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药品:蔗糖

  四、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导入】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溶液的认识还是记忆犹新的。

  【媒体展示】复习:溶液是一种、的物。

  【导入】溶液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集体口答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常识性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动画: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讲解】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媒体展示】图片:喷洒农药

  【讲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也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图片:病人输液

  【讲解】水溶液更与空气一样,对于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溶液输送到肌体的各个部位的。

  【引入】既然溶液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更多有关溶液的知识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组成的认识

  【板书】§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提问】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媒体展示】动画:品红溶液的形成

  结合媒体展示对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进行阐明

  【讲解】先结合书本“高锰酸钾溶液的形成”加深对溶质和溶剂概念的认识。

  【板书】结论:m(溶液)=m(溶质)+m(溶剂)

  【提问】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说出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溶液的组成的例子

  【媒体展示】溶液组成的典型举例

  溶液溶质溶剂酒精溶液酒精(液)水糖水蔗糖(固)水盐酸氯化氢(气)水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植物油(液)汽油X的Y溶液XY

  【提问】由此看来:1、溶质原来的状态是什么?

  【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提问】2、什么是最常用的溶剂?

  【小结】水是最常用的,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引入】在实际的应用中,光知道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知道溶液中各成分间的质量关系

  课前预习、讨论

  集体回答

  小组代表将预习交流结果举手发言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培养自学能力

  检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的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媒体展示】

  M(溶质)/gm(溶剂)/ml实验1320实验2550

  【讲解】结合媒体展示明确活动要求:

  1、实验要求: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教师结合以上媒体展示进行分组)

  2、探究要求: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

  ①哪组配的溶液更甜?

  ②你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提示:水的密度一般用1g/ml计算)

  教师巡视、纠错。(内容包括:天平调零、要放相同质量的纸、药品要放左盘、轻拍手腕、量筒要放平、要用滴管、读数的方法)

  【提问】①指定小组回答:哪组配溶液更甜?

  ②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可以的,请举手发言(可以是溶质与溶剂的比,也可以是溶质与溶液的比)

  ③实验计算的结果。边提问边完成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数字按横行逐一展示

  m(溶质)/gm(溶剂)/gm(溶液)/g实验132023≈13%实验255055≈9.1%

  【引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譬如前面书上出现过的体积分数等)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象以上探究活动中m(溶质)与m(溶液)之比,是我们在化学上最常用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集体口答

  练习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预备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式

  【板书】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媒体展示】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板书】计算式: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大。俗称浓度越大。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例题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格式。

  思考、理解、记录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作预备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P160例题后板书强调格式

  【板书】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媒体展示】图片:作物的无土栽培图示、花卉的无土栽培图示

  【讲解】无土栽培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

  【媒体展示】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表

  种类肥料番茄/%茄子/%硝酸钙晶体Ca(NO3)?4H2O3.543.54硝酸钾晶体KNO34.047.08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0.771.15硫酸镁晶体MgSO4?4H2O2.462.46

  【媒体展示】

  根据上表计算:为配制适用于番茄生长的100g无土栽培营养液,需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多少?

  (8.08g)

  学生阅读理解

  记录、熟悉解题格式

  观察、思考、分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练习

  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准确记住公式

  巩固此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本节小结

  【讲解】结合板书强调本节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学会简单的举例和判断,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初步学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我们将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回顾、记忆

  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印象

  布置作业

  【媒体展示】

  1、复习巩固

  2、预习书本余下内容

  积极思考,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m(溶液)=m(溶质)+m(溶剂)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

  =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重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难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1.完成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有,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为 。

  2.将酚酞滴入上述物质中,记录现象。

  思考:酚酞呈现的颜色和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3.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其显色情况

  4.可以检验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及有关现象:

  5.讨论下列问题:

  (1)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该溶液一定显酸性吗?

  (3)如何用石蕊试纸检测CO2和HCl气体溶于水后的'酸碱性?

  (4)阅读教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5)阅读教材“自制酸碱指示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6)阅读教材“花的颜色”,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同的花为什么颜色不同?

  ②同一朵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三、点拨导学

  酸性

  中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7

  实验三: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 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

  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 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 ml 0.2mol·

  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质之间有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呢?

  (教师反馈)组成溶液的物质有溶质和溶剂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物质是溶质?什么样的物质是溶剂呢?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9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

  授课时间:20分钟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

  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共轭酸—抗碱成分共轭碱—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0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加入到水中

  1.预测会出现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若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4.若固体为生石灰,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如果水刚好为100克,则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若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7.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若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8.若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9.若该溶液100克中含有10克食盐,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10.若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⑴稀释成5 %的溶液,则应加多少克水?若要浓缩为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溶质?

  11.若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则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若将10%的氯化钠溶液58.5克中加入155.85克硝酸银溶液

  ⑴、则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

  ⑵、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知识整合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组成——溶质、溶剂根据溶质、溶剂相对量粗略分类根据溶解能力分类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加溶剂)(变温)(加溶质)(蒸发溶剂)(变温)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的组成→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和乳化现象分类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1

  溶液的渗透压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学生马上回答说“不行” 。“为什么不行?”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破裂”,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皱缩”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

  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