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设计1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语文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颀长孔武有力绶带怯生生着陆熹微寥寥可数呜咽闩门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通过比较,法国妇女前后两次答话的同异,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的同异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变叙述人称复述)比较体会作者的构思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绶带()怯生生()着陆()闩()呜咽()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三个新偏旁,学会正确书写“飞”“马”“鸟”。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渠道识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学写三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导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影子有关的儿歌《影子》
板书课题:9、影子yǐngzi提醒学生注意:“影”后鼻音;“子”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过渡语:请小朋友把书轻轻地翻到81面,认真听师范读,注意听清字音。
2、自读课文
过渡语:现在,请小朋友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并给生字注上拼音。
三、学习生字
过渡语:现在生字宝宝要离开课文单独出现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1﹑出示生字卡片“影”
认识偏旁:三撇儿
看着这个字,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呢?(引导: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2﹑出示生字卡片“前”“后”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注意正音。
?指出“前”“后”是一对反义词,表示方位。
3、出示生字卡片“常”
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并提醒学生注意:“常”翘舌音,后鼻音。
4、出示生字卡片“跟”“着”“黑”注意“着”这里读轻音
?教师带读
5、学习“狗”相机认识新部首:反犬旁(课件出示)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带有反犬旁?(猫、猪、狼、猴……)
6、出示生字卡片“它”学习新部首:宝盖头(课件出示)
7、出示生字卡片“朋”“友”
?让学生组词,再齐读。
8、玩游戏辨析“他”“她”“它”的使用。
导语:现在林老师有三个好朋友,但我不知道哪个字该送到他们的手里,谁愿意来帮林老师把这三个字送给他们呢?
卡片出示:“他”“她”“它”。
(找三位小朋友,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另一位小朋友拿动物的图画,再找一位小朋友帮老师找对生字“朋友”)?
9、巩固识字
生字宝宝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
过渡:这么多的生字小朋友都认识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棒!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①齐读课文
②提问:想一想,课文这两个小节分别写了课文中的哪一幅图?
(第一小节写第一幅图,第二小节写第二幅图)
③看图填空(课件出示)如:影子在________,影子在_________……
④看图试着背诵课文(课件出示图片)
▲了解为什么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游戏:老师手里拿着小太阳的卡片,找一位同学当老师的影子,当太阳在老师的左边时,老师的影子在哪?当太阳在老师的前面时,老师的影子在哪?(通过游戏理解课文,影子的位置是和太阳的`光线有关)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五、学习写字“飞”“马”“鸟”。
1、学习写生字“飞”
教师教学生学写“飞”这个字的新笔画:横斜钩。
(学生跟老师书空,讲授“飞”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习新笔画,学写“马”“鸟”这两个字。
(1)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学生跟老师书空)
(2)观察这两个字的笔画你发现了什么?
(3)按笔顺书空
3、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4、讲评学生的字。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①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
②继续观察,在哪儿还能看到影子。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语文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透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
7、学生汇报此刻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8、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拿出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己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
听课评析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是这堂课的难点。
语文教学设计6
《赵州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在教学这组课文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将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根据这些教学要求和重难点,所以我授课的思路是这样的:
一、猜谜导入
以谜语来导入,简单明了,为课文的学习节约了很多时间,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首先出示自学要求,使学生明确初读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这样就会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然后再汇报交流初读成果,学习字词,学习字词的过程中也穿插了一点有趣味性的小游戏——“过桥接龙”
在游戏中能够快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否已经到位。同时,又预设了多音字“爪”(zhǎo张牙舞爪;zhuǎ爪子、鸡爪)的教学,易错字“设”(第四笔横折弯容易加上勾)和“参”(最后一撇要长一些)的书写,巩固对字词的区分与记忆。
第二个思考题,直接回答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赵州桥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下手,所以我预设提供了一个填空:
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的得出结论:课文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赵州桥的,赵州桥是一座(雄伟、坚固、美观)的桥。不过,教学参考书上并没有对第一自然段的“古老”这方面进行概括和要求,我觉得这也可以加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所以教案中增加了这一部分内容:同时,进入第三板块的学习:
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看到最后一句,从“隋朝”、“一千四百多年”等词句中感受到赵州桥的历史悠久。
三、研读感悟,探究“雄伟”“坚固”
先让学生从简单的入手,找出直接体现赵州桥“雄伟”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能抓住中心句“赵州桥非常雄伟”,接着说说还能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赵州桥的确非常雄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给予肯定、总结,同时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赵州桥的长和宽,比如“桥长五十多米”,举例运动会学生五十米短跑,“有九米多宽”,举例一个教室宽五米左右,差不多两个教室的宽度,学生脑海中就形成了很清晰的长宽概念,结合说明文的列数字说明方法,直观理解赵州桥的雄伟。
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重读关键词句来感受赵州桥的雄伟,例如“五十多米”“九米多宽”“全部”“没有”“只有”“横跨”“三十七米多宽”。
再说“坚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要找到这一句话是比较难的,学生容易找到前面两句“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李春这样设计赵州桥,是怎么考虑的,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学生就会马上想到这一句话:
同时也结合之前找到的赵州桥的设计的句子,请学生上台来画一画,通过画图方式,清晰明了地理解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最后结合资料,拓展延伸,教师总结概括本节课要点,在朗读中进行情感升华,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关于板书的设计,也是本课一大亮点之一:
整个板书以一架清晰的桥展现在黑板上,四个小桥洞分别填上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最后大桥洞里填的是赵州桥的地位,既富有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
从总体上看,本课的教学还是体现了详略得当的教学要求,第一段的教学在朗读后,教师简单地点评,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用在第二自然段的研读感悟中。
不过,本次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改进,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态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低头看语文书或者教案,难以脱离书本,与学生的眼神互动比较少,这是教师教学的大忌,给人一种不自信,没有备好课的感觉。教师教学语言比较平淡,表情不够丰富,不能给与学生很好的情感共鸣,情感投入还是不够充分。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是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应该以趣味性、语文味为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走动过于频繁,有时候看上去就是在不停地晃动。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过于啰嗦,口头语“那么”“什么”“是吧”过多,经常重复要求,抛出一个问题,一位学生答不出来,就又请第二位同学,又把问题重复一遍。缺乏耐心,提示过快,当学生答不出来时,为了赶教学进度,经常性的按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醒、暗示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三、生字词教学
生字词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学时间过长,又没有高效利用。“过桥接龙”的游戏玩了两遍,会认的字一遍,会写的字和词语又用了一遍,其实在讨论书写时要注意的字时,可以请学生上台来写一写,在词语教学后可以请小老师来领读一下。这样的教学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对生字新词的印象。
四、引导感悟
这一方面的.问题归结于一个字,就是——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上面所讲到的教学语言中,越是着急,语言就越显得啰嗦,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怕学生答不到点上,经常性的打断、提醒,然而语文课的实质应当是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大方面就是问题过碎。经常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问题顺序也不够循序渐渐,逻辑不清。在此后的教学中,应当学会提纲挈领,抛出一个大问题,然后引申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回归主题。例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会学生“怎样围绕着一个意思写一句话”,教师可以以此入手,抛出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赵州桥的?然后引申:课文哪一句话直接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围绕着这一特点,你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赵州桥的雄伟?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围绕着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你能不能也来试一试,引申到课外小练笔,考虑到时间原因,可以教师提供一个范例:我们的校园很美丽。学生口头进行练习。
第三大方面就是“雄伟”“坚固”这两个特点的区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混淆,这也是教学前所没有预设到的。学生一开始会以为第二自然段全是在介绍赵州桥的雄伟,所以要先让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区分,然后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多问几遍学生,“坚固”这个特点到底在第二自然段有没有体现呢?哪一部分体现了“雄伟”?哪一部分体现了“坚固”?
五、朗读
“读中悟请、读中悟理”,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秘密武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枯燥的文本解读,而应该放手去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就算是一篇说明文,也应该尽量使课堂不流于平淡,多增加一些语文的韵味,朗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默读、大声读、自由读、齐读、赛读这些读书方式都可以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比如赵州桥“雄伟”部分就可以先请一两位学生来试读一下,“怎样才能读出雄伟的感觉”,还可以问“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座雄伟的赵州桥带到课堂中来”,然后再指导朗读技巧,突出重点词句,再请某一小组来试试,最后请男生来读一读。
六、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便是一篇微型教案。因此,板书的设计不应该仅仅体现文本内容,还应该体现写法指导,况且本课“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是教学难点所在,另外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本文最多的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都应该加在副板书上,所以在板书一侧还应该加上“中心句”“列数字”这几个字。
七、改进措施
除以上反思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外,还应该考虑到课后习题这一点。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要求进行综合性学习,所以在课前就应该要求学生先去收集家乡古建筑的资料,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课后师生一起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和讨论,并进行一个活动成果展示。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在此也特别感谢孙洪芳老师和各位语文老师的耐心聆听和悉心指导。
语文教学设计7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
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xx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向学生讲一讲北京的风光,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预设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广、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北京的风景图,课件,升旗仪式录像片等。
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1、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自由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2、复习词语:多想、告诉、小路、不能、北京城、xx、广场、升旗
指名读、带读──齐读。
二、学习一、二两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xx,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女孩子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回答:
⑴理解“遥远”
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是呀,北京城离大山很远很远,从大山那边坐火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北京城实在太遥远了。
出示词语:(遥远)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⑵山里的孩子即使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了大山,坐火车去北京还要很长时间。
出示句子: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指名读──齐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⑶理解“壮观”
出示词语,读词语。
北京虽然非常遥远,但它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吧!
播放录象:升旗仪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呀!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还想到了什么?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比有什么不一样?
F、每天早晨,当xx广场上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解放军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xx,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
先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小朋友和这位山里的孩子一样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xx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
1、指名多生说,你想去看看吗?
2、我们小朋友都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出示课题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3、如果我们小朋友真到了北京,除了去看xx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你还想去看什么?
4、北京值得去看的地方确实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北京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
xx、xx广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香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央电视台
5、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更想到北京去看看了?
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⑴先和同桌相互读读这句话,比一比谁更能把心里的渴望读出来。
⑵指名读
⑶想读的站起来读
⑷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齐读。
四、配乐诵读全文
多么强烈的渴望啊!让我们拿起书,把全文深情地读一读。
五、总结
过渡: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此时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式:北京,我想对你说。
自由说──指名说。
2、是呀,北京你真美啊。我们爱北京。
出示句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的游客。2008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到时北京将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共同期盼,共同等待。让我们再一次道出我们的心声:
出示课题,读题:
⑴让我们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⑵女孩子甜甜地对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⑶我们一起怀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无限向往,一齐说。
六、写字
指导书写“广、升”。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xx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
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xx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时,学生们便情不自禁地起立,唱起了国歌。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看看北京,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品读时,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课题的循环呼应,释放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感受的话,学生的情感就难于释放出来,因而,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课一开始读课题,课中读课题,课结束再读课题,一次又一次使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文是由日本作家星新一所写的一篇科幻小说,文章想象新奇,构思独特,结尾留有悬念,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考虑本文是一篇想象作品,文中留有较多的想象和推理空间,教师处理教材时将推理和想象列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同时本文所涉及的环保话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处理教材时将课堂内外沟通,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的】
1、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感受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推理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对本文事情原因的深入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一篇课文,叫《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动于斑羚的献身精神,而且告诉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确,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应该思考的更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说说你的准备工作
检查学生的预习:
1、老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那么现在让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预习准备情况。请大家看看这些生词,大家都注意到了吗?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认读一下。(教师指定学生认读,可以纠正,也可以自己解决)然后让其他学生提醒需要注意的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需要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2、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星新一,大家课外可能已经找到了有关他的资料,哪位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请注意要抓住他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定学生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三、试试你的概括能力
1、概括课文:
大家预习过本文,对课文的情节有一些了解,下面,同学们能否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呢?注意:概括课文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教师出示课件,提出几点概括文章的要求)
(本环节要分两步)
教师要灵活指定学生回答。
(可以根据文章的的结构请几位学生分别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四、看看你的推理想象能力
1、推理:
课文结尾部分的石头和声音是从何而来?请大家从文中找找可以证明你的想法的句子或者段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证据。
2、想象:
你认为在本文结束后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你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想象一下吗?
3、教师适当指导推理和想象技巧。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
五、考考你的探究能力
1、探究造成后果的原因?教师力求从课文入手,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2、探究主题:力求多样化。
六、露露你的拓展延伸能力
教师要求3、4组学生上台展示课外收集到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和图片,教师适当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讲解)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控制时间,合理安排顺序。
七、显显你的公民素质
教师在他们展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写出一句宣传语,用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自己示范两句。
八、师生小结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自己也可以要学生总结本课所得。
九、布置作业
1、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课后将收集到的环境保护的资料和图片展览出来,供同学们欣赏,最好以这个为主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单元主题、引入课题
同学们,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走近一位普通的山村老汉,学习第3篇课文,题目是《桥》(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白任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清瘦、沙哑、豹子”等词语。
2、通过自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老汉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贵品格;
3、读中思考,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
三、初步感知,掌握生词。
1、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清瘦揪出豹子沙哑
检查方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观察一下,看这两行词语有什么特点?嗯,细心的)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指挥村民们有序过桥,而他和自己唯一的儿子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四、细品词句、感受品格
(一)体会洪水的无情与凶猛
1、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出示答案,学生对照: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指导朗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领会比喻、拟人的写作特点,明白这样描写洪水和雨水之大是为下文老汉出场做铺垫。
(二)体会老汉的品质和精神。
1、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圈出重要词语,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最后与小组同伴交流。
2、小组代表投影仪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强调点拨重点,指导朗读。
【预设句子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盯”、“一座山”等词语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
【预设句子二】: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站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舍己为人)
(强调三个感叹号,感受当时危急情况下老汉语言的简洁、干脆,语气的坚定、有力。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
【预设句子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冲”“揪”“吼”“凶”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五、质疑探究、领悟写法。
1、启发学生质疑课文内容,或者谈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学习的地方。
2、教师点拨。
3、小结:
比喻、拟人,描绘凶猛洪水。
运用短句,渲染紧急气氛。
设置悬念,达到震撼效果。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展示韩国沉船事件中船长丢弃全船乘客争先逃生的行为。
2、为老汉写颁奖词(背景音乐《为了谁》)
3、交流展示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黎明时的一场洪水,淹没了村庄,村子里那座窄窄的木桥成了村民的生死通道,桥的一头是生,另一头是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老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把生送给群众,把死留给自己,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完成板书)
2、一起诵读老师送给老汉的颁奖词。
在危难到来之时,为自己,可耻!为别人,可敬!老支书,您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之桥,将永永远远、世世代代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语文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知道什么是“花脸”。
二、资料交流:了解作者冯骥才。
三、范读课文,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体会(“我的视角”。)
五、作业:
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生动形象的段落或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将体会批注于
书上。
2、抄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交流描写精彩的部分,相机指导朗读。
三、看丁丁的视角,找出描写花脸的句子,朗读,讨论:这样的`描写有必要吗
四、提问: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是什么?生活中,你悟出过什么经验?
五、作业:
1、作文:将生活中的经验写下来。(注意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描写)
2、朗读课文,完成自主作业反面。
3、预习。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因为什么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40X2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同学都有早晨赖床的坏习惯。也一定因此迟到不少次吧?每当这时你们心理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验作者小时侯的迟到经历吧!
板书课题:迟到
二、 阅读感悟,体会严格
1、 师: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这样一句话:(出示课文第一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感情的读。
2、 师:是啊!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从哪里看出打得好痛?
3、 学生找出语句: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子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
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作者有“抄”而不用“拿”?学生试着用手做一做。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 师:父亲狠狠打了“我”,“我”委屈、生气、怨恨、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谈看法。
(1)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①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
② “竟”字说明了什么?(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文谈谈吗?
③ 指导朗读。
(2)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①“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吗?”抓住重点语句说说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②“快起!快起!”——“起”!说明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
(3) 理解“居然”,体会情感。面对父亲的命令,我是怎么做的?“居然”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4) 对比“竟”和“居然”,感受父亲的严厉。
(5)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展开想象,体会慈爱。
1、师:范读课文12—15自然段。生:想一想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送东西?
A、生:交流。
B、展开想象,对照插图想想作者此时面对父亲,他会说些什么?
C、生:交流明白严是爱。
2、自从这次挨打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后来她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想对文中的作者说些什么?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写你与父母的一件难忘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能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
3、联系上下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4、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重点:
学习诗歌,理解内容,并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难点:
联系诗歌内容说出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小草图,欣赏歌曲《小草》。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诗歌第1小节
1、指名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学习提纲。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
5、反馈学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2—7小节
1、总结学习方法,同法学习第2~7小节。
2、分组分段朗读诗歌。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4、作者在描写这些段落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
5、你知道每个小节都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吗?
6、能读出小草的特点吗?同桌互读。(说作用及体现何种精神,板书。)
7、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小草吗?
三、总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能说说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小草的呢?
2、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四、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小草。
教学反思:上完《小草之歌》后,感触颇深。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抛出自学提示后,直奔中心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三大特点来讲解,再回过头学习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突出中心,环环相扣。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所以有些难一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如果我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深入感悟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语文教学设计15
课初热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 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学习任务]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达标任务]
预习之后,独立完成:
(一)了解作者作品
1、鲁迅,原名 ,字 ,他是现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2、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二)掌握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 褪( )尽 朔( )方 凛( )冽 (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五)问题:
课内研讨:
(一) 自学反馈
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 精读课文
1、 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 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 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总结达标]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 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 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 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 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 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 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 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 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