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一试的图形学生四人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体会对称现象
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猜猜谁来了?(蜻蜓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老师没有出示完整的图你怎么猜到的?
指出:仔细观察一半想象另一半,所以猜到了。(板书:观察、想象)
打开看看猜的对吗?
2、这个呢?(三叶草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你又是怎么猜到的?
指出:据说三叶草每片叶子都代表美好的祝福,得到三叶草的人就会一生幸福。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幸福。
3、你们发现蜻蜓、三叶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指出:像这样两边一样的物体,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两幅实物图,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两个猜谜游戏,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体现了自然界的对称现象,同时提出了学习本课的两个方法:观察与想象。】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
2、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2)飞机、奖杯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奖杯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3、指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边说边电脑演示3个图形分别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板书:轴对称图形)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
奖杯、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4、中间折痕所在直线,我们称它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自己指一指其它两张图的对称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将对称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把生活中的对称物变成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对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提出这些平面图形是否对称,如何证明等问题。当有学生提出对折这个方法的时候,随即让大家动手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及不同对折效果,让大家体会到怎样才是完全重合,并且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指出对称轴。】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第1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自己先找一找。
(2)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跟大家说一说
竖琴:这是什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钥匙:钥匙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汽车:它是不是?
五角星:这个呢?
铁锚:铁锚是轴对称图形吗?
科技:这个标志你认识吗?那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农行:这又是什么标志?是不是?
紫荆花:这个标志你知道吗?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外面的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里面的花纹是不是也完全重合呢?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单独把花瓣来对折一下)
指出: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但看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呢。(板书:外形对称、图案对称)
2、第2题。
其实在英语里也藏有轴对称图形,看这些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母。找一找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C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怎么对折能证明呢?
【设计意图: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通过对钥匙和紫荆花图案的判断得出外形对称和图案对称两个要求。旋转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不能称为轴对称图形。】
3、试一试。(添个普通三角形)
(1)这儿有几个平面图形,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要想知道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3)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①追问:几号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②追问:5号是不是?同样都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了?折一折给大家看看?
指出:看来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特点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有提到剪,则剪出来看看,旋转看看,而轴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
4、第3题。
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能很准确地判断了,那你会不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1)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想象一下第一幅图右边应该是什么形状?第二幅图的另一半呢?
(3)那就根据你的想象画一画吧
(4)校对:
第一个:你是怎么画的?在画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什么?(如回答中提到:他觉得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点。)
指出:这个点就是那个点的对称点。
怎么来找这个对称点?
第二个:A、出现错误的。这个画得对吗?为什么?(用教具演示)那错在哪里呢?(教具演示平移后重合)他画的是平移后的.另一半。
B、出现正确的。这个对吗?那画出这半边最关键的是什么?怎么找?
指出: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关键是先根据对称轴找准对称点,再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从实物的平面图形到一般的几何图形也是一个小小的跨越,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辨一辨,画一画等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折一折、说一说、辨一辨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亲历轴对称图形初步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的把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
1、欣赏。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对称现象,它们把我们的生活妆点的非常美丽,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建筑、窗花)
2、创作。
(1)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
(2)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发现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发现了许多数学中的生活的数学奥秘。
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标志,并且与你的好朋友分享、欣赏。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位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含义。
2、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来读几个以前学过的整数。(生读498、205、860,读完后贴在黑板上)
(二)情境引入
师:小明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来看看吧!(出示88页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小数。
2、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有几部分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怎样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指5。98)这个小数读作五点九八。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两遍)
师:(指0。85)这个小数读作什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然后其他学生一起跟读)
师:(指2。60)把这个小数读给你的同伴听一听,然后把它的读法写一写,写的时候先把2。60抄下来,然后写读作什么。(实投)
师:(498、205、860)谁给这些整数添上小数点把它变成小数?
师:(找3名同学都添上小数点,其他同学来读)一起读读这个小数。
4、写小数。
5、课中小结。
师:我们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也会读、写小数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6、小数的意义。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指0。7米)如果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学厘米
6、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0。1、0。3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1个)0。01、0。03、0。18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2个)
师:像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分数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7、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了,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呢?(课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不错,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五)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 30×50 12×30 40×7
(2)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
推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淘气、笑笑为智慧老爷爷过生日,你能从图中知道智慧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你能猜出三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吗?
淘气: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12月29日)
小红: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9月30日)
二、小组活动:
1、一名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测的方法。
三、填一填:
1、我是在 年 月 日出生的,生日在 季度。
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再填一填。
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它的生日是 月 日,在 季度。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了解教材“你知道吗?”谈谈感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栏杆高3.50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3.50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⒈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⒉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⒊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创设情境:王老师到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问题: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请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并计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㈡探究新知
⒈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把结果算出来吗?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竖式
想一想:该怎样列竖式呢?怎样计算?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指导:先用个位上的2与14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与个位上的2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与14相乘,乘得的积与十位上的1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较哪种算法更简单?
计算的时候对比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竖式计算更简便)
⒊洋葱微课视频
播放洋葱微课视频,观看的同时自己也要动手做,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看视频注意计算过程
㈢巩固练习
⒈教材46页做一做
自己做,集体订正。
⒉洋葱微课随堂练习
出示题目,叫学生解答,全班一起订正。
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一: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第一种是用拆分法进行口算,第二种是竖式计算。
学生二: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乘起。
总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数表示多少个十,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㈣课后反思
上课的时候,结合了传统教学与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先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一个认识,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洋葱微课视频继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个别学生在乘积的数位对齐方面还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题的时候多强调,多练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上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让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小棒,边操作边进行归纳总结,将直观操作和抽象概括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及游乐项目价格表。
2.引导学生看图及价格表,收集并汇报信息。
3.组内讨论并汇报: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坐碰碰车每人20元,2人需要多少钱?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1: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组内讨论,尝试列式,然后汇报。
(要解决3人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20或20×3)
(3)摆一摆小棒,想一想:3×20或20×3的结果是多少?
(4)课件展示学生摆小棒图,组长汇报,教师板书:20×3=60(元)或3×20=60(元)。
(5)各组组长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组一:把它看成20+20+20来计算。
小组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小组三:把20看成2个十,因为2×3=6,所以20×3=60。
(6)小组讨论:为什么可以把20看成2个十呢?
(20里面的2表示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就是60)
(7)引导学生尝试计算200×3,组内汇报,集体交流。
(把200×3看成2个100乘3,就等于6个100,也就是600)
(8)小结算法。
①课件出示习题:
3×7
30×7
300×7
3000×7
(学生集体说得数)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理念,设计本课。本节课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交流反思等活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学情与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作为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学习知识。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探究,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意识。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使学生能进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表示出组合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A4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平时的吃饭、穿衣、走路中都蕴含着搭配、排列等数学问题。通过有序思考,我们将它们一一解决了。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王国,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为动物之王——老虎解决一件棘手的麻烦事。
话说:动物王国的首领老虎听说人类每隔4年都会开一次奥运会,就想让动物们也来开一次运动会,让动物们也都锻炼锻炼。可运动会还没正式拉开帷幕,牛伯和羊哥就吵上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谁来给大家读出老虎大王的麻烦?
生:牛伯、马叔、羊哥、鹿弟四人要参加乒乓球比赛,遵照国际惯例:每两人之间比赛一场。牛伯认为:他们每人都得和别人比3场,四个人一共得比3×4=12场。聪明的羊哥却说牛伯算得不对。两人因此争论不休。老虎大王也难以裁决。
孩子们,你们能帮助老虎大王平息这场争吵吗?让我们鼓足勇气,走进——新旧知识巧搭桥。看看体育比赛中又有什么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吧!(板书: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
设计意图:故事激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规则:
牛伯、马叔、羊哥、鹿弟四人比赛打乒乓球,如果每两人之间比赛一场。一共要比( )场?
生:读题,了解问题。
师:看得出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你知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哪个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吗?
生:每两人之间比赛一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解释一下“每两人之间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选三人说一说、演一演,引导学生加深对“每两个人之间比赛一场”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析题意意在培养学生的审题及分析能力。
2、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师:究竟要赛几场呢?请同学们赶快开动小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或连一连来来帮老虎大王解决纠纷吧,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好,速度最快!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搜集学生个性思维。)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学情预设: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举法:
在这些情况中,学生列举可能遗漏也可能重复或者能完整写出各种情况。例如:
①遗漏:仅写出:牛和马、马和羊、羊和鹿(3种)
②重复:例如:牛和马,马和牛……(12种或其它……)
③完整写出各种情况:
牛—马、牛—羊、牛—鹿
马—羊、马—鹿、
羊—鹿
(2)画图法:
可能有:循环型、直线型两种图示方法,但孩子们可能还采用了符号,如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替这四个参赛队。(课件演示,引导认识:循环型连线法的实用、科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3)算式法:
受到例1学习的影响,孩子们还可能考虑用乘法算式;也可能会出现加法算式。(课件演示,引导理解)(画图点拨:像这样的找规律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时都要用到。如:数数一共有几个角,几条线段。)
(4)其它:……
3、展示交流,优化方法
(1)展示成果:
师: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得到了哪些答案。
(教师将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分类展示在大屏幕或黑板上。)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分析,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2)对比分析:
①列举法中不完整或重复的'情况与正确结论的对比,让学生分析原因,并再次理解“每两支球队赛一场”的意义。
②列举法与画图的方法做对比,让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自己感知哪种方法好。
③画图法之间的对比:
首先,教师演示画图连线的方法。提问:两个球队之间为什么只连一条线?你是如何连的,怎样做到的不重不漏?让学生理解两个队连一条线就表示两个队要踢一场。每个队都要和其它的三个队踢一场,也就是每个小图标都要和其它的三个相连。如果学生只画出了循环形的图示,引导学生画出直线型的。
其次,让学生结合比赛实际,感受两两球队循环比赛(即第一种循环型的图示),更加适合真实的的比赛安排;但如果只是求场次,不考虑实际比赛的话,先确定一只球队,再逐次两两组合(即第二种直线型的图示)是更加条理的思考方法。
④画图法与计算法间的对比:
计算法:更直接,但只能呈现一共的组合数,不能呈现如何组合的;
画图法:直观,既能呈现出过程又能呈现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比较优化,让学生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都有提升;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争辩中互相启发,达成共识;在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约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3)及时小练: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这样的两两组合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选出四个同学、拿出四支不同颜色的铅笔,请大家添加上一定的情节自己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并当小考官来选同学解答,考一考大家吧!
生:四人选两人当组长、四人两两握手、四支笔选两只作奖品……都有6种不同的组合。
师:为什么问题不同,结果却相同呢?
生:因为都是四人,两两组合。
师:怎样两两组合呢?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两两组合的过程,并配上语音说明?
生:演示并口头说明怎样两两组合。
师:呀,老师还不清楚每个同学的名字,大家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老师更清楚大家是谁和谁两两组合的呀?
生:编号①②③④或ABCD。
师:像这样,用数字或字母来表示某些事物,不仅简单而且也便于问题的阐明。
三、联系生活,巩固运用:
1、基础碰碰车——四国之间两两比赛问题
师:动物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顺利结束了,老虎大王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组织大家观看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这一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第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为祖国体育运动事业再添光彩。
课件出示:其中,C组球队安排如下:巴西、土尔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师:你能很快的得出结论吗?
生:示范表述:我通过( )法知道了: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 )场。
生:你能根据自己的方法合理的安排出比赛的顺序吗?
师:哪种方法能更好的向我们展示出比赛时的上场顺序呢?
生:对比,方形循环连线法。
2、升级跷跷板——四枚硬币任选两枚问题
师:动物运动会顺利闭幕了,为了奖励牛、马、羊、鹿四人,老虎大王决定给每人颁发一点奖金以兹鼓励。请问,从下列四枚硬币中任选两枚,一共可以有( )种不同的选择。每种选择取出的各是多少钱?
生:组内交流各种情况,
师:提示,借助加法算式呈现选的情况和结果。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简单的组合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质疑启思:(因时间而定,可课内拓展,也可留为课外作业)
师:我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老虎大王把疑难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下自己班内的实际问题吧!每组5人,如果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5人共握几次呢?那如果是全班53人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又共握几次呢?
设计意图:研究了“四名运动员比赛场次”的问题后,变式提出了“8人握手,53人握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类比学习,在类比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画图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强化学生对计算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顾总结,反思提高:
师:又一次学海探究之旅结束了,在到达知识海洋彼岸之时,你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你的收获吗?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4、这次新知探究之旅你快乐吗?
师:大家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我因与大家共同走过了一次快乐的学海探究之路而快乐。
老虎大王赠言: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
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不懂数学真可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是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侧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1、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导探练结四环节巧妙衔接,自然过渡。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将课本问题融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乒乓球比赛活动中,同时创设“动物运动会”这一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把知识教好教活。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收放有度。
依据“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尊重学生个性思维,以学生典型错误为资源,让课堂彰显动态生成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是教师强加与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猜想、同学合作、对典型错误的深入分析、交流争辩逐步达成的。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又动脑,在比较不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说出正确、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
4、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课堂教学评价语为佐料,使课堂饱满生动有味道。
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 386÷4=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节假日,小丽一家三口出去游玩,要在宾馆住三天,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1、初步学习估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师:你真会读题目!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问我们“大约”多少钱。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大约”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计…….
师:所以我们是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的!谁会列式?
生1:267÷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会估算吗?
生:会!
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算一算,算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算法分享给大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均正确,事实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师板书)。
师:那你们觉得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师:说的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比80元多还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实际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师:你真会想!说的很有道理!
2、在练习中总结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练习(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做法,师帮忙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简单的帮小丽解决了问题,也正确的回答出老师刚才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三、课堂练习
1、学校合唱队为4名男队员购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
2、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第31页练习六,第2题、第3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第1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
(4)正确的是:3.5+4=7.5
第2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
(4)正确算式:12.6+3.2=15.8
第3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
(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
(4)正确算式:27.9+1.2=26.7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1)首先,读懂题意。(2)解决问题。
第4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0.2+1.3
(2)5.4+2
(3)6.20-1.1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
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
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0.4
4.2+7.7
16.2+2.4
46.5+2.4
1.96-0.53
8.97-5.76 35.6-43.3 25.7-5.6
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 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 笔盒的单价是3.60元。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
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
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参与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习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四、解决问题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习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习惯。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六、课外延伸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小组讨论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注意纪律,使得小组讨论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积极参与,有的同学好象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提高,使得小组讨论流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学生有目的、纪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12-28
数学教学设计心得02-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10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02
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07-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