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4、让学生了解图形组合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五、教学设计
1、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听,什么声音?哈哈,是我们可爱的多多,乘着大卡车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指名生汇报:这辆大卡车是由圆、椭圆、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组成的。
在数学里面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矩形。
2、出示课题:画矩形
3、提出任务,共同探究
会画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同学举手。现在我们来比赛,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操作,奖励画得快、好的学生。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
师:是不是只要会画这四个基本图形,我们就能很快地画出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呢?答案是……
出示图片:
多多要是坐着这样的车,让人肯定很担心。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汽车修理师,找找下面几辆大卡车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指名学生演示画第4幅图中的轮子,提醒学生两个车轮要画得同样大小,引导学生一边使用Shift键,一边注意观察状态栏内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说说看,怎样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师:好,现在我们自己来画出这辆大卡车。
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从书中找解决办法,也可寻求会画的同学的帮助。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学生给予评价、教师评价。
4、技巧巩固,实践提高
好了,大卡车造好了。任务完成。那么多多乘着大卡车去做什么呢?原来,它要搬家。要搬哪些东西呢?
生答:公文包、小床、书橱、冰箱。
师:小组内说一说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师:请大家选择两幅自己喜欢的物品,动手画一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画上再添加一些你认为应该有的东西。
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添加的物品。
学生1:我准备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画两个轮子。
学生2:我准备在小床上添加画枕头和被子。
学生3:我准备在书橱上添加画一个闹钟。
学生4:我准备在冰箱上添加画一个花瓶。
……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给予评价,之后老师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师生共同评选出今天的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颁给“艺术多多”章。
6、回顾总结 感悟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欣赏和评述这一领域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基于此,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识薄弱,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美术作品,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更是单纯。所以除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外,选择接受性学习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体会画家的人格及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理解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讨论、阐述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
难点:体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三则间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实物虾若干。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材料(国画,黑白画)
《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1、指导熟读诗句:
⑴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2、理解诗句:
⑴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板书课题:画)
⑶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朗读古诗:
⑴ 师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⑶ 背诵诗文:
①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②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③ 指名背诵,齐背。
4、识字:
⑴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①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②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③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④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⑤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5、写字:
⑴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 展评。
6、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学过的生字,会在田字各中写“文”“六”两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
⑴ 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⑵ 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⑴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⑵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如: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
师生互说反义词,或同桌互说反义词。
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反义词。
3、做游戏:
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写字
1、观察“文”与“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学生按笔顺选书空后练写。
3、展评。
四、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多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山 有──无
静听水无声。 水
春去花还在, 花 去──来
人来鸟不惊。 鸟
《画》教学设计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第4课《学画抽象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抽象画组品,并能够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与理解。运用喜欢的方式用适当的方法创作抽象画。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春如线》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欣赏提示
1.画面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和色块让你联想到什么?
3.怎样表现音乐的旋律和美感?(从点、线、面、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吴冠中的《春如线》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什么是抽象画?
抽象画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这种绘画忽略生活中具体、真实的形象和内容,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
艺术特点: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1.以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 2.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 3.表现的内容更自由、更广阔。 4.充满创新和变化。艺术实践
请围绕“秋之韵律”这一主题,用滴、洒、甩、吹等方法完成一幅由点、线、面组成的变化丰富的抽象作品
评一评:
1、哪一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得恰当?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拓展: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抽象绘画深深影响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反思
本课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抽象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类型,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比较有趣的,随意,自由,更能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对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但对同学们来说更注重的是绘画的过程及体会到的快乐。
抽象画让教学灵活,它有很多含义,虽然它没有现成的套路去教学。但我认为正是这样,才更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灵活性,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挑选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理解的观点去进行教学。例如本节课中我挑选了创作观点一:“抽象画主张异想天开,强调我作主的意识,即画布是我的,怎么画我说了算”,鼓励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抽象画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联想,它不要求具体的造型,画者能超越规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基础教育中的美术不是培养人人变成艺术大师为目的,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抽象画也能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因此,抽象画课程的探索值得我们教师去尝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美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学会画经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内容: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准备:
直尺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和垂直?让学生在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直。
二、新授:
1.出示直线上一点A然后让学生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本上练习,让一学生去黑板上板演。尽量让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画。
2.直线外一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这个比前一个有难度,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作用,然后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准确的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让每位学生学会如何操作。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5、6、7、8、9
第5题让学生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7题第二个对有些学生有难度,教师应重点教一下。
第8题是认识线段的拓展题。练习时应让学生自由的数,并且提醒学生既不要重复又不要遗漏。然后交流总结找到按规律数线段的方法。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室、靠”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2个词语。
2、能积累“靠、而”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室、靠”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2个词语。
2、能积累“靠、而”等生字扩展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杨桃实物或图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教师简介杨桃,学生认识杨桃。
杨桃学名五敛子,又名阳桃、洋桃,因其横切面呈五角星,故在国外又称“星梨”。杨桃未成熟时为绿色或淡绿色,成熟时为黄绿色至鲜黄色。
3、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课文以“画杨桃”为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快去读一读课文吧。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3)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并圈出带生字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教师重点指导,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①易读错的字:“室、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审”是前鼻音,“晌、抢”是后鼻音。
②多音字:“倒”在“倒不如”中读“dào”,它还有一个读音“dǎo”,可以通过组词来区别这两个读音。
(3)交流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与熟字比较识记:室—宝;晌—响;诲—悔;抢—枪;悦—说;审—婶。
以上几组生字可以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如“晌”,可联系词语“半晌”,明白“晌”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再如“抢”,可联系词语“抢夺”,明白“抢”与动作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②偏旁归类识记:“哈哈”“嘻嘻”都形容笑声,“哈、嘻”都是口字旁。
③联系生活识记:“班、页”可结合学校的班级指示牌和课本的页码来识记。
④扩词识记:(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再和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记住“靠、而、抢、悦”,最后熟读词语。
A、指名读,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领读。
B、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一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问问同桌或老师,也可以自己查一查词典。
C、教师重点指导理解词语“视而不见”“赏心悦目”。
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D、多形式朗读词语:齐读、分小组读、师生对读、同桌赛读、自由读等。
3、学生将会认字带入课文中,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再引导学生观察会写字的笔顺及其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课注意“果”的笔顺。撇穿插到“讠”下。
摆“扌”的提势陡;“罢”中“罒”上部低于“扌”上部,较扁,“去”的第二横宽于“罒”。
哈右边“合”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部。撇在竖中线上起笔,穿插到口字旁下面。
抢右边“仓”的“人”盖住下部,横折钩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竖弯钩的竖段沿竖中线行笔。
嘻“喜”的各部分写紧凑,中间的“口”小且扁,第九笔横长,最下部的“口”写得扁。
图第二笔是横折钩,后面的笔画按先里头再封口的顺序书写,最后一笔是横。里面的“冬”字的两点写在竖中线上。
座广字旁的撇写得稍长,护住“坐”;“坐”的'两个“人”的捺笔都变成了点,最后写“土”,末横超出上部。
室首点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钩的横段写长些;“至”的最后一笔横长。
交上部“六”稍小,处上半格;下部撇、捺要舒展。
页起笔横写在田字格上格的中间位置;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练写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4、挑选优秀的学生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议,学生互评再练写。
5、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再结合“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之间互报听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3、理解文章内涵,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摘杨桃”游戏。
教师将本课13个会认字分别写在杨桃形的字卡上,再将字卡贴在一张树形卡片上。教师随意摘取字卡,学生抢读字音。读对了,教师将字卡送给该学生并让其口头组词;读错了,其余学生再抢读。
2、同桌合作,用多种形式复习会认字、多音字、会写字,巩固知识。
3、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第1~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我”看到的杨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3)“我”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画的?“我”画得怎么样?(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①(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A、抓住“根本不像……而像……”体会人物内心想法。
B、“我”眼中的杨桃为什么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杨桃在讲桌上,“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C、指导朗读:重读“根本不像”“而像”,并在此处稍作停顿,读出“我”当时奇怪、犹豫的心情。
②(课件出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A、指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我”看杨桃、画杨桃时的情景。
B、抓住“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体会“我”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2、学生自由读第2~4自然段,思考:同学们看了“我”的画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1)“哈哈大笑”在这里是怎样的笑?(嘲笑。)谁来笑给大家看一下?
(2)“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这句话是用什么语气说的?(反问、指责。)谁来读读这句话?
(3)“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这句话又是怎样的语气?(嘲笑、否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4)同桌互读第3、4自然段,注意读出说话的语气,语调稍高。
过渡: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后,公然地嘲笑“我”、否定“我”,那么,老师又是什么反应呢?
学习第5~18自然段
1、学习第5~11自然段,了解老师的反应,体会同学心情的变化。
(1)学生自由读第5~11自然段,想想老师看到“我”画的杨桃时,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①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句子,体会老师的做法。
②理解“审视”。(仔细看。)
③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到“我”的座位上,“审视”讲桌上的杨桃呢?这体现了什么?(老师并没有依据固有的生活经验而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体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态度。)
④想一想:当时老师会想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交流)
(2)分角色朗读第6~11自然段描写对话的句子,注意读好说话的语气。
指导朗读:老师的前两句问话要读出询问的语气,最后一句问话要用严肃的语气来读。“不像!”“像五角星!”这两句要读得果断、有力。“好——笑!”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语气延长,表现同学故意延长声调,嘲笑“我”。
(3)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你读出了什么?(他们都非常肯定“我”把杨桃画错了。)
(4)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严肃”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嘲笑别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否定态度。老师认为这不但是画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做事是否认真、实事求是的问题。)“半晌”是什么意思?(半天。)老师“半晌”才又问道,说明老师在想什么?(怎样改变学生错误的做法。)
2、学习第12~16自然段,理解老师让发笑的同学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的意图。
(1)学生自由读第12~16自然段,说说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这几个同学从“我”的角度去观察,让同学清楚“我”看杨桃的角度。)
(2)老师让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指导朗读:“不……像。”“像……五……五角星。”这两句,读时语调稍低,读出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语气,表现出同学们难为情的心理,反映出他们认识的变化,与之前的嘲笑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对比朗读同学们看画时和看杨桃时说的话,体会其看法及心情的变化。(两次回答的内容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③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态度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经历了坐在“我”的座位上看杨桃后,再来评价“我”的画,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杨桃像五角星,表明“我”画的杨桃没有问题。)
④同学们坐在“我”的座位观察杨桃后,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⑤师生合作读第12~16自然段,读好人物语气。
3、学习第17自然段,理解文章内涵。
(1)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写老师神态的词语。(和颜悦色。)
(2)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老师的神色从“严肃”到“和颜悦色”,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
(3)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用亲切、诚恳的语气朗读,表现出老师的耐心和谈心的亲切。
②说一说老师要求“我们”怎样画画,当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要求“我们”怎么做。
③引导:你同意老师说的话吗?把你的看法说一说。再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这段话有哪些含义?
明确:一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二是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三是不能随便嘲笑别人。
4、学习第18自然段,理解内容。
(1)齐读第18自然段,想一想:“教诲”是什么意思?“教诲”在文中指什么?
(2)拓展:在生活中,如果“我”看到别人说的、做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会怎么办?5、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好对话。
三、总结全文,课后扩展
1、学生分小组说一说。
看见“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从他们不同的做法中,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3、拓展活动。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于“画杨桃”这样的事,你能举例说说吗?
(2)读下面这首诗,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文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于平常的小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画一画、读一读等方法让学生找出老师和同学们在看到“我”的画后各自的反应,侧重于找出他们的动作、神情和说的话,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体会同学前后认识和心情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句,领悟道理。
《画》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汉字,比较相同笔画的不同之处,找准重点笔画,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好汉字。
(六)课外延伸
朗读、背诵谜语诗。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设计意图】增加课外阅读篇目,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积累渠道。
《画》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画不同方向的曲线,体验棉签画的绘画形式。
2、能积极作画、大胆想象,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教学用具:画有高山、草地、蓝天、大海等教学挂图;小毛虫、塑料玩具蛇、弹簧小兔等玩具;各种曲线条。
2、绘画材料:蓝、绿水粉颜料、棉签若干、盘子若干、塑料瓶子若干、废旧毛巾若干。
3、绘画服饰:幼儿人手一套围兜、袖套等。
活动过程:
1、以“小毛虫”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毛虫是怎样扭动的。
(1)师:今天,有条毛毛虫来看我们小朋友了,你们看它来了(小毛虫出场),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小朋友好!”
幼儿:毛毛虫你好!
(2)师:你们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跳舞的?
幼:扭来扭去跳的。
师:它跳舞的时候身体是怎么动的?(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
师:原来它在跳扭扭舞呢!我们也来学一学!(用身体模仿)
(3)师:毛毛虫是怎么跳扭扭舞的?它一会儿怎么样扭,一会儿又怎么样扭?我们用小手也来横着竖着扭扭看。我们的小手指也来跳一跳。 (老师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从手臂的模仿——手指的模仿,从横着扭动——竖着扭动,使幼儿从不同方向感受了不同的曲线,加深了他们对曲线的认识,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画曲线。
(1)小朋友跳得真好看,听!(老师做倾听状)谁在讲话,原来是这里的棉签宝宝,它们也想跳扭扭舞!我们欢迎棉签宝宝给大家跳一个!(拍手欢迎)
(2)教师拿起绿色的棉签宝宝在纸上画竖曲线,一边画一边说:“我来竖着扭一扭”。
师:绿棉签宝宝也来跳扭扭舞了,它是怎样跳的?
师:它竖着跳的扭扭舞像什么?
(3) 在纸上画横曲线,一边画一边说:“我来横着扭一扭”。
师:什么颜色的棉签宝宝来跳舞了?
师:它是怎么跳扭扭舞的?
师:它横着跳的扭扭舞像什么?
3、拓展思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曲线?(蛇、弹簧小兔、彩带……)
4、提出要求,幼儿绘画,教师巡视。
(1)师:这些棉签宝宝跳得真漂亮,后面还有许多棉签宝宝也想来跳一跳了,我们请它们也来跳吧。
(2)看!这里有白纸,有棉签宝宝,有绿色的水粉颜料、还有蓝色的水粉颜料。等会儿,你想请哪个棉签宝宝跳舞就拿着纸去找它,让它在你的纸上跳,好吗?跳的时候想一想,它是怎么跳的?它跳的扭扭舞像什么?
(3)学习棉签作画的方法:棉签宝宝跳舞的时候,请小朋友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紧棉签宝宝的中部,将棉花部分蘸上颜料作画,蘸颜料时不要蘸得太多;如果小手不小心蘸到颜料可以用抹布擦掉。
5、展示幼儿作品,交流点评
师:你请了什么颜色的'棉签宝宝来跳舞?它是怎么跳的?它跳的扭扭舞像什么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效果较好,纵观全过程,有以下特点:
1、本次活动的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尤其是在幼儿已经对曲线产生兴趣并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所以此次活动正好投其所好,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了曲线美的同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2、活动中,我积极的创设一个“学毛毛虫跳扭扭舞”的情景,引导幼儿在这样有趣的情景中融入对不同方向的曲线画法的练习。以“学跳扭扭舞”为线索,组成了由“观察——体验——学习——表现”的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幼儿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下,逐渐学会画曲线的技能,并能积极作画,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3、让幼儿在学习毛毛虫的舞蹈中初步体验曲线扭动的特点。接下来的画面又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毛毛虫横着扭动身体,和竖着扭动身体的情景,让幼儿能直接用感观观察感知毛毛虫扭动身体时所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曲线,在用小手到手指的模仿中,练习画曲线的感觉。
4、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表现在讲评活动中,老师能积极的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画的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老师对每位幼儿的作品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选择并欣赏和鼓励他们。”
5、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发展,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特点。
《画》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习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习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习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习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习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习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习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文,了解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3,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第一,二小节)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
第二段:(第三小节——"三人对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席间,三人争抢"废画",表现出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郭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齐白石老先生谦逊的风格。
第三段:(最后一节)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4,再试着给课文第二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从"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美")毛主席把齐白石老人用来包刻章的"废画"装裱得异常精美。
第二层:(从"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可要下手抢了!")听了主席的赞扬,白石老人坐立不安,一定要重画一张。
第三层:(从"郭沫若见状"——"把它带走了")郭沫若看了画作,因与"尚武"音近,所以想把画带走。
第四层:(从"且慢"——"又带进了北京)毛主席陈述了画作属于自己的理由。
第五层:(从"郭沫若这一番说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齐白石请郭沫若,毛主席为画作题字,两人欣然应允。
第六层:(从"这时,白石老人喜出望外"——"又一阵会心的大笑")拿着题好字的画轴,白石老人由衷地赞叹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艺术造诣。
三,再次感知课文的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敬佩谁为什么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2)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3)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4)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1)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
(2)"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
(3)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3,分析郭沫若
(1)"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2)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谈出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思路:
本节语文课,我认为最好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最好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我想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能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我认为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让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一定能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学习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四、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三、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画》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分析:这是聋校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教学准备:挂图 杨桃
教学理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及写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想想“我”和同学在教室里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如上问题,开门见山,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二、交流合作,体会理解
(一)自学课文的第3—18自然段
引导:“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样,画得对不对呢?几个同学看到“我”的'画,认为“我”画得怎样?有什么反应?老师又有什么反应?请同学读读课文。
自主读书,互相交流。
生汇报几个同学开始和后来的反应及老师的做法。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如上几个问题,以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1、对比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和老师态度的变化,并练习朗读,
引导:通过几个同学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
(1)在开始的时候,认为我画得怎样?(画错了,还嘲笑我)
(2)后来呢?(认为我画得很准确。)
指导朗读。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不像!” “不…像。”
“像五角星!” “像…五…五角星。”
引导:这几个同学开始说话__,(很果断)后来说话__
(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表示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
谈话:几个同学前后态度变化为什么这样明显呢 ?是因为在谁的教育引导下有如此变化的?(老师)
看到同学的反应,老师的态度反应怎样?(开始很严肃,后来变得和颜悦色。)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3、理解诗句:
⑴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板书课题:画)
⑶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⑴师配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背诵诗文: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
⑴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6、写字:
⑴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展评。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指导规范书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同学回答,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文字解释)。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4、(出示课件)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示读准生字字音,通过并联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
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
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中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儿开始到那儿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是我一生受用。
2、课文内容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大家来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大家来看看本节课要会写的字,那些字较容易写错,和老师一块儿来学习学习。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强调。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五、课外作业。
1、摘录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颜悦色
《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神情、讲台、严肃、半晌、轮渡、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的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齐读课题,并思考提问。师相机引导。
如:(1)、谁画杨桃?
(2)、他是怎样画杨桃的?
(3)、画得怎么样?
2、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畅、注意以情带声。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请用横线标出生字词并自学。
(2)、标出自然段。
小结: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汇报读书结果,引导学生说出对文中字词的认识,对内容理解。)
3、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指认读(全懂的举手)
(2)、找出难读或难写的写,共同研究学习
(3)、自由读,开火车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三、抓住重点词,学习第一自然段
全文19个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哪一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还得读得明白。
1、生读完后提问: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从哪看出爸爸对“我”作画的`要求很严?
3、齐读爸爸的话,要示读得“叮嘱”的语气。
4、“叮嘱”是什么意思?
小结:爸爸对“我”的叮嘱也是对“我”的要求,可用10个字来概括,谁来说说。(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第一自然段有没有写到画杨桃?(没有)哪些自然段写画杨桃这件事呢?
四、抓住重点词,学习第2~18自然段
1、生自由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第2~18自然段,并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2、出示小黑板,展示问题。
(1)、“我坐在什么位置画杨桃?
(2)、“我”画画的态度怎样,从哪个词句可以看出来?
(3)、结果“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样子?用“我画的杨桃像________,不像________”句式来回答。
3、“我”画了杨桃像五角星,不像杨桃。同学们看了有什么表现?老师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请找出写老师动作的句子。相机指导理解“审视”(仔细看)。
(2)、老师的神情有两次变化?请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请生上台表演“严肃”与“和颜悦色”。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半晌”老师严肃的表情了好一会儿,文中哪个词是好一会儿的意思? 小结:严肃与和颜悦色两种神情刚好相反,为什么老师会这样?
4、生读第18自然段中老师说的话与开头爸爸说的话,并说理解。
五、指导读写生字,巩固生字
重点指导生写“肃”与“嘱”,“熟悉”“诲”等,注意笔画笔顺,关键部分与易错笔画。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
画杨桃
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杨桃教学设计07-02
《画杨桃》教学设计02-10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8-09
《画杨桃》教学设计优秀03-01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03-02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03-08
(实用)玲玲的画教学设计15篇10-17
画杨桃课文的教学设计3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