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正文: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5、逐步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一、趣味导入
1、讲个笑话:
两个小女孩明明和天天是双胞胎。她们长得十分相似。有一天,妈妈给她们洗澡。明明说:“妈妈,你为什么给我洗两次呀?”妈妈一看,天天在一旁偷偷笑呢!
看来呀,双胞胎姐妹连妈妈也会认错呢!
但其实她们肯定有不同的啦。你来帮妈妈区别区别吧!
2、出示图片,学生找到一处不同即可。
游戏:师生对对碰
长对短,上对下,对对_____,高对_____,胖对_____,前对_____,大对_____
二、学习“我的发现”
你们很聪明,眼睛很亮,也爱动脑筋。今天,老师还要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够发现什么。
1、出示生字卡片组,生读一读。师注意较正学生的.发音。
进—退买—卖快—慢正—反
安全—危险复杂—简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
买和卖长得很相似。有东西(十字头)时才能卖,没东西(十字头)时就要买。
3、生书空“买”“卖”二字。
4、认读生字卡片
退危险买卖反杂简单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这组词语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中心——中央
2、哦,它们的意思非常相近,它们是好朋友。那么,我们也来给这些词语找找它们的朋友吧!
打开课本55页,看谁先找到三个词语的朋友,并且把它们请到朋友的身边。时间是三分钟。
3、读一读,记一记。
四、学习“我会读”
1、大家都累了吧?来,让我们读一读这首儿歌。
师教读。
我爱祖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我最爱我的祖国!
2、有感情地朗读。你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读。
五、学习“读读说说”
1、这么长一首诗歌都能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这个句子你肯定也能读好!
出示句子:
花坛真漂亮啊!
2、读了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吗?
生说:
我想把它画下来。
我想呆在它旁边不离开。
3、师选择学生说的一个句子加入。出示句子,生齐读。
花坛真漂亮啊!我要……。
4、补充句子:
北京真_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多么__________啊!我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还想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步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读图片内容,激发向往之情。
二、进行口语交际:
1、读“我们去旅游”
2、明确要求。
(1)去旅游。
(2)当导游。
(3)当游客。
3、出示具体景点的图片、资料。
(1)看或读。
(2)一部分学生当游客。
(3)两个学生当导游。
(4)进行提问、解答。
(5)评比最佳导游与游客。
三、作业:
回家将今天看到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
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三年级语文《蚂蚁的自救》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来源于去年听了窦桂梅老师上的以“母爱”为题的阅读文章《合欢树》一课。该课堂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好好活……”,把史铁生笔下那份深深的慈母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中,窦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史铁生其他文章,让孩子们在一种浓厚的母爱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那份深沉、朴素而又高洁的母受。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爱。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主题阅读教学实录。大师手笔,不同凡响。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尝试,可是,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操作?我简直无从下手。后来,我想,就算是东施效颦,我也学学窦老师吧。于是,我选了五篇文章。准备以《蚂蚁的救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实施,到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是更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这堂课我共改了6次。改得最多的,是课的目标。姚校长告诉我,如果课上得失败了,但目标、方向是明确的,那么,只是操作的失误。而如果目标也没有定准确,那么,这课还有什么必要去上?
我哑然。是啊,我上这课的目标是什么?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感悟朋友之情”。可是,这朋友之情的范围也太大了,“生死之交”是朋友之情,“相互敬重”也是朋友之情,“雪中送炭”更是朋友之情……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感悟那么多的“友情”,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我否定了这个定位。几经反复,我确定了“通过阅读文章,感悟蚂蚁困难时不离不弃的朋友之情;通过学习,懂得课外阅读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定位就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了。
二是明确了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含义。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方法的指导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堂课中,我要渗透怎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作为40分钟的课堂,你想把一篇文章析透,已经很难很难,更别说还要带其他的几篇文章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比较恰当地把握精读课文的度,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应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把阅读方法指导定在了“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这个方面。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几篇新的文章中去。课堂结果显示,这种迁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度的掌握。这个问题,我上课前觉得很困惑,上课后,还是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蚂蚁的救助》这一课中的蚂蚁精神,那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的品质不是平常的“朋友”之义所能概括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朋友的。对学生来说,那种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比如同学要向他借橡皮时,要请教他问题时,热情地帮助他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友谊了。课堂上,我把重心放在那只自己刚脱离危险,却不肯离开这是非之地,拼命衔咬泥土救同伴的蚂蚁身上,通过品读那句话,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那种“不离不弃”的患难之友情。
教学结果显示,这样的目的还是基本达到的。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共鸣”有多少?
课外阅读指导课到底怎么上?主题性阅读到底如何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耐心求索。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贝尔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先在小组内交流,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2、知道了电话是贝尔发明的,那么,贝尔是怎样发明电话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其间的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是通过哪些段落讲述的?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深读课文,理解重点
1、“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二——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同时把自己的体会旁记下来。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读书、体会。
2、同桌交流阅读收获,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3、指名学生谈体会,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畅所欲言,重点引领学生体会贝尔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
4、小结:你佩服贝尔吗?佩服他的什么?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5、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精髓。
四、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1、师深情引述: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告诉我们搞实验研究、走科学探索之路是艰苦的,但更是伟大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尖刻创造、伟大发明,才推动着世界走到了美好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无一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就说电话把,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便利,同学们一定深有体会。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自己的课外所知,告诉120多年前的贝尔先生,我们有多感激他。
2、学生畅所欲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其他科学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写写自己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懂每一句话,并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学习资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想不想?现在大家仔细默读五个小段,猜猜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哪儿玩?
二、直觉体验,初次整体感知
师:下列各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海水、海底生物、海鱼、海滩、海岛或海鸟)
师:大家猜猜这些写的是哪个地方?(板书:西沙群岛)
A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海水)
B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海底生物)
C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海鱼)
D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海滩)
E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海岛或海鸟)
三、小组交流,研读探究
A西沙群岛一带海水( ),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有高低不平,有山崖(yá),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并说说理由。(五光十色)
2、联系上下文理解:瑰丽无比
3、为什么说“从海面看,色彩不同”?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4、大声感情地朗读。
B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的 ( ),有的像绽(zhàn)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rú)动。( )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wēi)武(wǔ)。
1、 把下列生物填入括号中
海参(shēn) 大龙虾 珊(shān)瑚(hú)
2、 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各种各样)
3、联系上下文理解:威武
(边读句子边想象,边读边做动作。)
4、自已配上动作大声朗读全段。
C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看图写话:自选四幅图,仔细观察,具体写一写鱼的'样子,填在横线上。
2、找出本段中心句,用“﹏﹏”出来,说说理由。
3、“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是( )
①鱼和水各占一半
②这边是水,那边是鱼
③鱼非常多
4、大声感情地朗读。
D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luǎn)。渔(yú)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 ),没法逃跑了。
1、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图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千奇百怪、四脚朝天)
2、“拣”的意思是 。假如你到了海边,面对大的,小的,颜色不一的贝壳,你能全部把它们“拣起”吗?
3、大声感情地朗读。
E西沙群岛也是鸟的(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qī)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fèn),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天下)
2、理解词语:栖息(请选择学习方法:①联系上下文;②查字典。)
3、默读第2至4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树( )→鸟( )→鸟蛋( )→鸟粪( )
4、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西沙群岛是鸟的( ),清晨 ,黄昏 ,到了晚上 。
四、小组讨论,再次整体感知
师:小组成员各大声朗读一段,然后排序成一篇文章,并说说你的想法。
五、把握中心
师:给刚才的文章写一句中心句。
西沙群岛不但( ),而且( ),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兴”、“几”,能给多音字“兴”、“几”据词定音;理解“来历、勤奋、默默”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4、能理解“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5、能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
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围绕“早”学,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第3自然段中第3、6、7三句话。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课前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参观三味书屋。
3、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三味书屋,揭题
1、简介鲁迅
在已经过去了的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古城绍兴,共同追忆和颂扬着一位伟大的先生,一位让所有绍兴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的先生。他是谁?
作为鲁迅故乡的后代谁能将自己对先生的了解简要告诉大家?
2、简介三味书屋
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介绍中,自然地了解私塾,初步知道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先生叫寿镜吾。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家祖传的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要想弄清“三味”的含义,先得看三味书屋的一副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
最美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第二类为“史”,第三类为“子”。古人以“味”取譬,认为“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经”“史”“子”,三“味”一体,配置出一道营养丰富的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这就是“三味”之所指,故寿镜吾之子寿洙邻说“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aǐ)。”
不久前,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寿宇提出了通俗浅显的新解释:“三味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它表达了读书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向学的高尚志向。
二、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三、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认读15生字。
(1)重点正音:绍、侧、墨、勤、奋
(2)学习多音字:兴、几根据不同读音扩词。
(3)读读带读字:料、之、寿
●校对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字典页码,重点说说查字典时自己对生字的新发现。
●说说15个生字中你认为易错、难写的字,提醒大家。这几个重点抄写3遍。
●校对《词语手册》上的作业,说说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
笔墨纸砚、来历、料理、几手、当铺、勤奋好学
●当堂听写生字、反馈,写错的字在完成《生字抄写本》作业时重点提醒自己。
四、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1、2、3题。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反馈在生字抄写和扩词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段。
2、谁去过三味书屋?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三、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对三味书屋的了解还真不少,但老师细细一听,你们在介绍三味书屋时没按一定的顺序说。
1、复习:通过第19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说?课文第几段就是这样介绍三味书屋的?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什么?
2、带着这个方法朗读第2段。
用“——”划出写了哪几个方位,用“△”标出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反馈,课件出示了三味书屋摆设图帮助理解。
1、读第2段,哪几句话写三味书屋同一方位的摆设?(第1-2句:书屋东面的布置和摆设。第3—6句:书屋两侧的摆设。)
2、结合自制课件,弄清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3、打乱课件中三味书屋内物品的摆放位置,请学生移动鼠标把物品按方位顺序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边放边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个方位词来放的。(电脑即时反馈)
4、结合课件做讲解员。
把老师和同学当作前来参观三味书屋的中外游客,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注意引语和结束语的自然补充)。
四、作业巩固。
1、《课堂作业本》中的第5题。
2、回家对着爸爸妈妈做做小讲解员。
板书:
20、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早”字,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的事迹。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引语:同学们,了解三味书屋对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来说很有必要,但这篇课文更必要让我们了解,更能使我们感动的是:这三味书屋里发生过的,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这是一件什么事?(板书“早”)。刻“早”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去学学这个故事?是课文的第几段?
1、请大家积极阅读这段话,自己去体味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去看听计算机为你提供的“课文欣赏”的内容,一定能帮你更准确地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学习。)
2、重点交流,反馈下面3个句子。
(1)理解“害”、“于”、“当铺”的意思。
(2)理解“一面……一面……”、“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体会到当时鲁迅一家生活艰难,鲁迅小小年纪就要担起生活的重任,非常懂事、孝顺。(板书:生活艰难)
(3)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
●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书桌上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早”字。
①理解“默默”。要是你是知道鲁迅迟到原因的一位同学,你会怎么跟寿老先生说?而鲁迅呢?他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板书:默默刻:决心改正)他会暗暗对自己怎么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②范读:老师在哪个地方特别作了处理?为什么这样读?你想怎么读?
③练习用“默默“说话。
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特别是理解了“默默”在中的丰富内涵,那么你能用“默默”来说一句话吗?
鲁迅走在去当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鲁迅走在去药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鲁迅走在去三味书屋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任选一句完成,交流,师点拨。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①为什么用“刻”不用“记”、“印”?
②为什么要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板书:深深、刻、时时提醒)
3、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把勤奋好学的鲁迅刻“早”的故事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用来勉励我们自己。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小结:从这个刻“早”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朋友们想更多地了解鲁迅爷爷吗?学校图书室里有很多介绍鲁迅的书,大家可以去借。课外大家还可
以把自己在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放到教室门口的“语文新知堂”里交流。今天课堂上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份电子读物。我们到介绍鲁迅爷爷的网页去看看。(让学生点击课件中“走近鲁迅”进入,自由浏览。)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看了丰富的介绍后,一定更深地体会到了鲁迅爷爷确确实实把在三味书屋里刻的“早”字牢牢地记住了,并时时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争分夺秒。鲁迅先生一生不息地奋斗,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鲁迅小学的学生,更应该向鲁迅爷爷学习,长大后也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五、作业巩固。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第6题。
板书:
三味书屋
奔走于……之间(生活艰难)
早默默刻(决心改正)
深深刻(时时提醒)
争分夺秒一生奋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 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 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叶 无边 萧萧 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自然之秋 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基本技能:(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2)培养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初步能力。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自主阅读中悟出表达方法;读后的感受;发表个人见解。
3)用各种方式表达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词,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一)检查预习:
1提前一周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学生课余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资料。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为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做铺垫。
(二)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祖国地图。师提问:今天我们坐飞机去南海旅游,谁能在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2播放风光片。这节课我们就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加美妙的感受。
3板书课题:22富饶的西沙群岛,请学生说说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
4点明本课时学习目标。
1听师导入,观看地图,找西沙群岛的位置。
2观看风光片。
3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4明确学习任务。
1从学生喜欢的旅游导入,激发学习欲望。地图的出示使学生明白西沙群岛是我国海防前哨。
2播放课件创设独特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目标总领本课教学。
(三)自主学习:
1提出自读要求。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威、武、辈、蓝”。
4说说通过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交流词义。(字面理解,换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3书写生字。
4自由发言。
1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运用多种形式理解词义,克服过去死记硬背词义的现象。
3规范学生的书写。
4学生谈读课文的感受,整体把握课文。
(四)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西沙群岛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特点?
2教师板书:风景优美:(海水)
物产丰富:(海底)(海滩)(海岛)
3谁愿意把2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注意思考海水有什么特点?圈出最能体现特点的两个词。
板书: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5海水真美呀!为什么这么美?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6及时朗读指导。
7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课件出示第三、四自然段。课文介绍的海底生物是什么呢?
8板书:
a)珊瑚:各种各样有的像像
b)海参:到处都是懒洋洋蠕动
c)大龙虾:披甲威武
d)鱼:
数量多:成群结队数不清一半水一半鱼
种类多:各种各样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9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1齐读自读提示。
2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可爱呢?课文怎样具体描写的?
3(1)学生汇报最能体现特点的词。(2)具体说说海水是怎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
4观察课件,齐读这段话,用“因为……所以……”来解释。
5用“因为……所以……”写一句完整的话。
6带着想象把海水的美读出来。
7小组讨论交流:
理解“蠕动”,“威武”;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8把喜欢的海底生物介绍给大家。
9抽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
1学生围绕自读提示自主学习,构建了“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概括段落的初步能力。
3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能力。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话,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5读写结合。
6反复读中感悟,不知不觉地积累、记忆,轻松简单。
7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现了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8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9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情感。
(五)课堂检测:
出示课堂检测题。
1听写词语。
2课文按()、()、()、()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课堂检测题紧扣课文重点词语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来设计。
(六)课后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知道了(),走进了海底,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海岛上又是怎样呢?下节课继续游览。
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
学生说出阅读本课的感受,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七)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2抄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
写作业。
作业布置紧扣基础知识。
(八)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光优美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a)珊瑚:各种各样有的像像
b)海参:到处都是懒洋洋蠕动
c)大龙虾:披甲威武
d)鱼:
数量多:成群结队数不清一半水一半鱼
种类多:各种各样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重点词语。
(九)教后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一)激趣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和海底,谁愿意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2大家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3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5—7自然段,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宝岛的感情。
2)欣赏优美词句,体会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感情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介绍。
2学生质疑,释疑。
a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
b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3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1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西沙群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阅读能力。
3学习目标统领全课教学,突出“任务型教学”。
(二)合作探究:
1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呢?有哪些句子比较感兴趣?
2出示自读提示:
1)海滩上又有什么呢?它们有什么特点?
2)默读六自然段,用“--”画出表示鸟多的词。
3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板书:
贝壳:美丽大小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海龟:庞大成群四五月产卵笨重
鸟多:天下各种遍地堆积厚厚
4随着祖国的建设西沙群的前景怎样呢?着重强调“更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用不同的符号批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齐读自读提示。
3小组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边读边批注,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围绕自读提示进行小组自学,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4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三)总结提升: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在你们的手中西沙群岛的前景会更好!所以,你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
谈谈学了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自由表达,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拓展延伸:
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的课件。
阅读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推荐网站。
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五)课堂检测:
出示课堂检测题。
1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
圆溜溜()()()
飘飘摇摇()()()
2选择正确的解释。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水和鱼一样多。()
2)水多。()
3)鱼多。()
3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1)下课了,()。
2)公园里的花五彩缤纷的,美丽极了,()。
突出词句的训练,注重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写话能力,增强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学习文中围绕一句话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六)作业超市: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你对西沙群岛的向往和热爱。可以写一写,可以画一画。
学生写一段话或者画一幅画。
分层布置作业,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主题升华,课文得到了延伸。
(七)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贝壳:美丽大小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海龟:庞大成群四五月产卵笨重
鸟多:天下各种遍地堆积厚厚
板书突出重点词,使人一目了然。
(八)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潮湿润泽。荒野:荒凉的原野。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段。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第二段。A。学生齐声朗读。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A。教师范读。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C。教师指导朗读。D。学生自由朗读。4、学习第四段。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真可爱
《花的学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了解花孩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
师: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句子)试一试你们能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要读出自己的喜爱哟!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生分别读这四句话)师: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找学生试读)师:你还能找出哪些句子读一读呢?
生1:“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我认为“冲”字要重读,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高兴心情。
生2:我觉得最后一句要读得幸福、深情,因为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师:你能读给我们听听吗?(生自读)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通过读,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情景,花孩子的美丽、可爱、调皮的特点跃然纸上,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
教学反思:
对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一文,我非常喜爱。说实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读懂,这篇课文在讲什么。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渐渐的,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对花儿们的喜爱,及大胆、有趣的想象力。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依据学情,要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流程。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我把自己想象成花朵,我会渴盼什么,我对什么不明白。我一遍遍的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我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理解、感受到诗人的那种热烈的情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所以我就这样来进行教学: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范读课文,随故事情节而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随后,整个课堂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这一课中,我成功的地方是,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以提高学生的的创造想象力。如“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小组讨论交流。再如“在花儿的学校里,还会发生那些有趣的事?说一说,看谁想的奇妙。”“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只有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参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
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我的语言要简练明了,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促进小组合作的意识,从而喜欢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认字,鼓励学生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颜色、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想象以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师:是啊,颜色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颜色。
2、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呢?又追问: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的颜色和你喜欢的颜色相同或是相近?(学生畅所欲言)
(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生字表,认读生字,读通诗歌。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3、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全班齐读——认读生字并进行组词造句训练。
(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课生字以自学为主,再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生字学习的交流。)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2、师:咱们在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
3、三名学生读后,其余学生评论。
(意图:因为朗读要有标准,学生评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共同提高的过程。)
4、在学生评论后,回答“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
5、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6、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小节
7、喜欢同一个小节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在一起学习。
出示学习步骤:
(1)朗读本小节;
(2)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向同学介绍词语的意思以及自己的理解。
(3)说出自己的对本小节的感受。
(4)有感情朗读本小节。
(意图:本环节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愿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打破了以原来班级内小组学习的界限。)
8、小组选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如果不全面或不准确,同组或外组的同学给予补充。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碧绿 火红 蔚蓝
9、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评,评后再读,使朗读的水平逐步提高。
10、背诵课文
(1)先背诵喜欢的小节
(2)尝试背诵全文
(意图:背诵课文的设计要有层次,让学生背起来更轻松。)
五、延伸课文,发散思维
1、师:同学们,你爱什么颜色?来,拿出你们的彩笔,用上你喜欢的颜色,画出多姿多彩的生活。
2、学生活动:用彩笔画画。
学生活动时配上轻松、舒缓、优美的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
(意图:指导学生把学习语文和绘画相结合,锻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感情,也体现了各学科间的融合。)
4、请你仿照诗歌再编一段,老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表扬有新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如:
我爱粉红的颜色,因为——
桃花是粉红的,
老师的衣服是粉红的,
连我的小脸蛋,
也是粉红的。
我要做个健康的好小孩。
我爱碧绿的颜色,因为——
小草是碧绿的,
河水是碧绿的',
警察叔叔身上的衣服是碧绿的,
将来我要当一名人民警察,
保卫祖国的安宁,
身上穿的也是威武整洁的绿军装。
(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先让学生用喜欢的颜色画画,再续写课文,再加上老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1)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学习第九段。
为什么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读。
默读九段,思考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波浪线标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用因果关系练习说话。
从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9段。
【反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一开始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教师就可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更羸经过认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了。”所以魏王由当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认真读,一边思考、分析,学生才能了解更羸推理的严密性,知道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心生敬佩。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义。
2、 会背诵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字词:
都督 南昌 宴会 探望 凝望 余晖
飞翔 孤鹜 千古传诵 读书 《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才)
2、 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奇才,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提醒学生默读的要求)
三、 相机精读全文:
1、 学习第一节:
重点体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这句话,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略讲)
2、 学习第二节:
重点体会“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 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3、 学习第三、四节:
A、 这两小节中哪些词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思敏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胸有成竹、拍案叫绝)
B、 同学们找得很准确。我们先来看看,王勃胸有成竹的写出了千古的传诵《滕王阁序》,其中有一句最为出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该句)谁愿意读一读?
C、 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D、 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E、 大家来看:“鹜”字比较冷僻,平时用比较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是什么字?(鸟)谁能在这个句子里找到“鹜”字相对应的意思?那“孤”、“与”呢?又都是什么意思?
F、 同学们都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那该如何读好这段景色描写呢?(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G、 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H、 不知道大家留心观察了没有,文中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分别有一句带感叹号的句子,谁能找到?你知道这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又该怎么读好它呢?
出示这两句:
“让我来试试吧!
“奇才!真是奇才!”
四、 全文总结、诵读佳句
通过刚才同学的动手动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少年奇才——王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段落和词汇是非常优美和生动,让我们从课文的三四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背诵!
五、 完成作业:
1、 摘抄佳段第三第四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变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语言纯朴,情节简单,所反应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
知识梳理
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真实感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一些重点的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赞扬的精神。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3.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话中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习难点
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细读课文,展开联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出示宽阔笔直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
2.齐读课题。
3.小组交流、讨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用时:8分钟)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2)理解词语。
3.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4.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用段意叠加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四、细读课文,品味升华(用时:17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引导学生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3.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4.引导学生针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5.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6.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工程师和工人们“高尚的心”的句子,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说一说你的体会。
7.说一说自己读文后的体会。
8.学生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橡树,工程师让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9.学生读文,画出句子。
10.小组内交流、讨论。
11同桌交流、探究。(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12.通过读文,小组内研究工程师的话的意思。(上级领导不会责备我们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13.学生画出相应的句子。
14.自由读文,说一说体会。
五、巩固学习(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1.学生积累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师生形成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用心研读文本,才会发现:课文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逐层挖掘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做事、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 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引言激趣: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出示杨桃)
这是——杨桃,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还能生津止渴、止血止痛呢!真正的杨桃是在秋季和冬季才成熟的。看,有趣吗?
课本上也向我们做了介绍呢,请大家翻开课本44页,咱们来看一下“资料袋”中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设计意图:北方的孩子对杨桃不太熟悉,教师准备几个杨桃,观察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读读课文后面资料袋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2、老师写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出版家的名字,是---------板书:岑桑
在著名作家岑桑的心中,这个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板书课题)11、画杨桃 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说说看,你们想知道什么?学贵有疑,会读书,会思考,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一位年过半百的著名的作家、出版家,竟对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事铭刻在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在质疑中拿起书本主动求知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
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读课文)
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
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
3、检查读书情况:
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
1)看,老师把课文中难读的这些“拦路虎”请到大屏幕上来了,你们认识么?
认读生字 嘱 审 肃 晌 悦 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2)给生字找个好朋友吧,读读看,怎么样?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这关,可就考你的眼力了,比比看,谁记得最快,谁写得最好!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最难记?咱们先一起来练一练
师在田字格中板书学生提出的字,边写边记,口头组词语。
说话容易做好难。很多时候,觉得写这个字很简单,可真正写起来,写好还真的不容易呢。怎么样?自己拿起笔练写一个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边记边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红。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4、拦路虎被你们制服了,再读书就更容易了。画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呢?感兴趣么?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过一会儿,咱们来个读书比赛。
怎么样?谁愿意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5、指名接读课文。正音,评价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大家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我究竟是怎样画杨桃的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我画杨桃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我“画杨桃”的句子
1)自己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你是怎么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生读书思考)
你能把那份认真读出来么?学生练习读句子。
2、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1)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杨桃,可在作者的眼里却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咱们班里谁坐的位置和岑桑在教室里的位置一样?在他的位置上观察和你的位置上观察,一样么?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会?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有观察点的原因,还有别原因么?把1、2自然段结合在一起,认真读读看。
3)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谁知道“叮嘱”是什么意思?从父亲的叮嘱里,你明白了什么?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练读父亲的话,
画成“脑子里想象的'那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想当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 还可能画成什么样?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还是画成平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4)、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指名读: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指名读:
3、我正是抱着这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画杨桃的,(对照板书)尽管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我自己觉得还是——
请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四、课堂小结
对于这幅画,作者自己认为--------------------,交上作品的那一刻,他一定会在心里想--------------------------------------------------------------------------------------------------------------------
可是,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题答案:
读一读,选一选:略
读一读,填一填:严格 严肃 教育 教诲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对于人体有助消化,滋养,保健功能,果汁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第二课时
(熟读理解,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叮嘱、想当然靠边、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2、父亲是怎样教育我学画画的?美术课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学生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哪组同桌愿意来尝试着读一读?(同桌对读,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哈哈大笑) 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
3)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自己认认真真地画出的画,竟无端地受到大家这样的嘲笑,此时的我,心里有多么难受!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老师的态度?找出来,读读看。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在我们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认读。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洁的话概括地说。【媒体出示: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
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2、师:这里,老师有一个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师:第一句的表述方法有没有错啊?(没有)只是第二句是比喻句,把(红枣)比作(玛瑙),更生动形象。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五、作业
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
二、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2—11自然段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2—11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钦佩、本事”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媒体出示】师引读第5—10自然段,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5、【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句话作为总起句,来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在这中间,我们必须用到“爬、停、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看看谁来挑战一下?
6、师: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板书:聪明机灵
说明: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体会这一自然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
三、总结拓展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想一想,刺猬还能用它身上的刺来干什么呢?课后请读一读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原文,了解关于小刺猬的更多更有趣的故事吧!
四、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刺猬(钦佩、喜爱)
偷枣:高明 聪明机灵【2】23 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运用比喻手法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
4、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动物朋友(出示图片),我们先来认识他们。右边三幅图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本领,你们能用“谁能干什么”这个句式说说他们的本领吗?(指名交流。)
2、除了这三位动物朋友,老师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它有什么特点?(浑身长满刺)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出示课题,齐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读读课文,瞧一瞧小刺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朗读要求,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小刺猬的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3、指名思考题,师小结并板书——刺猬偷枣。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过渡: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1、指名交流,并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
2、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红枣比作?(玛瑙)老师这还有一句话,自己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指名交流。(喜欢第一句,抓住红枣的“动态美”、“数量多”和“香味”来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妙处,以后写作文也可以运用比喻句把句子写生动。)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红枣的美和诱人。齐读第1自然段。
四、作业
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以开火车的形式复习生字词。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2—11自然段:刺猬偷枣
1、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他就忍不住来偷枣啦。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的动作。
3、指名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①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这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爬)刺猬是怎么爬的?(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
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
②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交流动作“摇”。理解“兴许”(也许)。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
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可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摇枣)板书:爬树摇枣
过渡:红枣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待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
③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个家伙就——(学生接读)
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
④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交流动作“归、滚、扎、驮”。(板书)理解“归”(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
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指导朗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你们接下去。
3、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它先?(让学生看着板书说“爬树摇枣”,接着?(落地归枣)再?(打滚扎枣),最后?(驮枣快跑),分别板书。
4、老师这里有个动画记录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你能看着它和板书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吗?(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5、指名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1—2人)
6、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超啊,让我们的小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11自然段,全班齐读。(理解“钦佩”找近义词)
7、你们瞧,作者把刺猬称为?(小东西),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刺猬怀有什么感情?(喜爱)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体会这一自然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
三、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偷枣 → 爬树摇枣、落地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 本事高明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韵母的教学设计01-20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教学设计11-25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12-17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0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1-23
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02-16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5-25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