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教学设计1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⑤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6—1)——(实验6—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对比、启发、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金属是一类很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金属?都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出来。
金属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我知道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我见过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讲解〕很好。同学们平时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挺强的。你们生在三明、长在三明,三明有个大型钢铁企业――三钢,想必大家对“铁”这种金属了解的比较多,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大家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铁”的世界,让我们对“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当你想了解“铁”更多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展示]:
1、 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钢铁的冶炼
3、(小知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铁元素”
[活动元一]:探究活动方案--铁、铝、铜等金属物性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桌上有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并跟同学们交流。
①用细砂纸打磨上述金属片,再用滤纸擦试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光泽,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②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加热它的另一端,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③用电池和小电珠试试它能不能导电。
④试试它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探究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铁的实验现象
铝的实验现象
铜的实验现象
(1)
(2)
(3)
(4)
归纳铁及其它金属的物理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机械强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导热性好。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应用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请同学们根据金属的上述五大特性,将你知道的体现金属性质的应用实例(最好以铁为主)列举一、二。
[多媒体展示]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线,仿佛这根铁线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辛酸与无耐……,原本具有金属光泽的“铁”(铮铮铁汉)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丑陋”的面孔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斑斑锈迹的由来吗?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它锈蚀的过程?你们能够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它恢复“庐山真面目”,还它一个清白吗?你们有什么办法不再让它锈迹斑斑、光彩永驻?你们又能用什么知识解释铁生锈的这一现象呢?它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活动元二]:在修正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老师设计的“钢铁锈蚀”实验探究的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上述探究实验。
在前面的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了铁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1.铁跟氧气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通过学生讲座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一周前做过三支试管实验,请一位同学上来小结。
(小结)
①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③在常温下,干燥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由此得出:铁在潮湿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红色)
2.铁跟酸反应
(实验)同学们自己做[实验6-2]并补充Cu与稀HCl反应。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类型。
(讨论)Fe、Cu跟酸反应情况,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进一步说明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解)铁不仅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还可以把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从它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实验)学生做[实验6-3]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并试着把化学方程式写出)
最后得出Fe+CuSO4=Cu+FeSO4
(讲解)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初三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
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三教学设计3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层次清晰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关于四书中的引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时那些要想显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广开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的。要想先治理妥当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洁;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先要广泛地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有经过考究而先穷尽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所在,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知识;只有先获得尽量多的各种有益的知识,然后自己的意志才会诚恳笃实;只有当自己意志诚恳笃实了,然后自己的心地才能够端正而不邪僻;只有当自己的心地端正无邪了,然后自己的德行才会修洁;只有当自身德行修洁了,然后才会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洁整齐;然后才会感化国人,使得国家也得以大治;只有当国家大治了,才会使得其他国家也从而效仿,从而使全天下都达到大治的境地。
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9),世称阳明先生,对于“格致”就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岁时,侍父于京都,遍求朱熹(宋理学家)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他想单刀直入探究朱学的内在理路,其诚可佳,其勇可喜,但其行动可笑:传说阳明的爷爷喜欢竹子,在“竹轩”前种了许多。阳明和姓钱的朋友每天从早到晚默默地面对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格其中之理。朱子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身体力行。到了第三天,姓钱的朋友劳神成疾,阳明笑他不中用,但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竭心力而病倒。这七天他怎样沉思其理,想了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一无所获。其实,程(宋理学家程颐)朱也并不这样去格竹子,程朱之格物致知,是对于经验中的事物,──穷究其理;及至“穷”得多时,乃恍然有悟于万物共有之理。
胡适也认为对“格致”“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作的。”还是在《格致与科学》一文中,他写道:“他们说,‘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穷究物的理。朱子说得最清楚:‘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即(就)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
初三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能力目标:用正确的方法维护集体的团结,在集体活动中,能与同学积极配合,团结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珍视集体的团结。
二、学情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国家民族观念、全局观念逐渐淡薄,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泛滥,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必须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教材分析:
本项目《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第二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生活主题中的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体会在集体中团结的重要性,落实的是课标中的“三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材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特征,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第二个层次“团结就是力量”主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团结对一个班集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教材内容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引领教学的操作性活动,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丰富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悟。但是,根据学生实际、国家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教学事例、活动内容有必要做一些新的安排。
四、重点分析: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集体的角度,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团结,没有集体成员的团结一致也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和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
五、教学准备:
1、课前与美术老师联系,组织班级标志设计
2、搜集同学们成长历程中难忘的集体生活照片,办一次以《我生活过的集体》为主题的影展。
3、实物准备:八块红砖
六、教学过程:
(一)班徽赏析,导入新课
师:上周美术课同学们设计了班徽,有一枚经过同学们的一致同意,被选为我们8.1班的班徽,请它的设计者李立同学为我们做一下解读
出示制作好的班徽,请同学解读:
正三角形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是大写的八·一,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四十七名同学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同学们的掌声里把班徽贴到门上,师作总结:我们47名同学组成了8.1班集体,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美好回忆,形成认识
1、师: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可能经历过无数次不同的集体生活,我班办的影展可能已经勾起了你美好的回忆吧,说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在集体里生活有什么感受?
乐队、篮球队、校体队、合唱队等同学们畅谈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集体,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师总结: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班级、学校是集体,生活的社区是集体,将来工作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大集团。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2、师:下列词语哪些表达的是集体
侯车室等车的人们教室里学习的同学们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们中国女子举重队员们
学生讨论并总结集体的特征:集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里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融辱一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欣赏配乐散文《小水珠的遭遇》
有一滴小水珠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怀抱,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抛到了高处,刚被抛到高处时还有些害怕,但渐渐的,它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炫目的阳光,亮丽的彩虹,湛蓝的大海,它陶醉了,没想到空中的景色这么美!小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呀飘,忘却了一切。这时传来妈妈焦急的声音:“小水珠,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小水珠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我再玩会儿,这儿太美了!”
可还没等它说完,一束强烈的阳光照过来,小水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说感悟:小水珠为什么会消失?不想消失应该怎么办?小水珠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总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只有融入大海融入集体中才能生存下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给予我们的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根据自己的体验,补充下列句子:
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给我帮助,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感谢集体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了集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集体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了集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面欣赏:龙舟竞渡、交响乐演奏、仪仗队表演、拔河比赛
讲解:每一个划船着竭尽全力的击水才推动了龙舟箭一样的前进,所有乐手精心地演奏才汇成了华彩的乐章,全体队员无数次的训练和配合才有了仪仗队整齐如一的步调,绳子的每一次拉近,都凝聚着拔河队员的力量。这对我们创建优秀班集体有什么启发?
同学发言,达成共识:优秀的班集体创建也要靠每个成员的努力,每个人都要发挥特长,为班集体争光,克服缺点,不给班集体抹黑,为把我们班创建成优秀班集体贡献力量!
总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行板书:个人与集体不可分: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三)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材料分析: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奔向抗震前线,人民军队是救援主力,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用品,全国人民把一车车捐赠物资,一笔笔捐赠款项运向灾区,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抗震英雄,深情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危难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同战胜了灾难,。
说一说:通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过程,你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总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2、模拟演习:方寸之地来逃生
演习方法:地震来临,假设同学们从教室逃离,现在只有站在这块红砖代表的高地上才安全,每组8人,在一分钟之内要全部在红砖上站稳。
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伴奏下,开始活动。
活动后,请完成任务的小组谈感悟,请失败的小组找出原因。
谈活动感言:团结产生力量。联系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因集体的团结而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经历?有没有因集体成员的不团结导致失败的经历?
连接分析课本事例:年级篮球赛开始了,初二五班是夺冠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在身高、技术上占明显优势,。赛场上,初二五班的队员们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赛前制定的比赛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队长高志,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蓝,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相互职责和埋怨,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
他们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讨论总结: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佳片赏析:
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学生在地震安全逃生,无一伤亡,这个中学的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拍摄,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现场表现。
多媒体播放:《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谈认识:这与他们的防范意识强,日常训练有素密切相关外,也体现了桑枣中学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正是集体成员的团结产生了强大的合力,才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4、回顾历史,为祖国祝福
师:这次震灾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坚强的无畏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倒,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巨大的天灾,如今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深入开展,灾区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战胜了无数困难,创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繁荣,我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背景画面为抗震救灾的场景,全班同学起立齐唱。
初三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初三教学设计6
【教学创意】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名篇。其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课文前一层次主要写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后一层次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作为名著中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真正走进名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后人对名著的精彩品评,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筛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助读,从而达到以评促读,为名著欣赏营造氛围,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多种阅读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创设恰合的阅读情境,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
2.多角度地处理课文信息,优化阅读情境,品评欣赏名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了解杨志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杨志事迹。明确:
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
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
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提拔做管军提辖使;
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
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过渡:对于杨志的故事,著名作 家茅盾先生有专门的点评。请看资料:
资料助读一:
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故事是不同的。林冲的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的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师生归纳:
①失意、得志、幻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②茅盾先生认为:“梁中书用人不专”在课文具体指什么?
明确:既然让杨志做押送生辰纲负责人,又安排老都管随行制约杨志。
2.研读:把握整体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过渡:对于《智取生辰纲》的情节设置和叙事手法,明末清初金圣叹已有论述。请看资料:
资料助读二:
《智取生辰纲》的情节设置,“花攒锦凑,龙飞凤走”。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
资料助读三:
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智取生辰纲》的“叙事之法”,妙在“有宾有主”以“宾”衬“主”。
(2)根据上面资料,联系课文,围绕“课文中的两”进行概述。
明确:
①说说故事中的“两个场面”
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②说说故事中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这是故事的次要矛盾。另一种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这是故事的主要矛盾。
③说说故事中的两组人物
一组是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一组是以晁盖为首的八位好汉。这些人物的立身行事,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
④说说故事中的“两条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
师生小结故事情节结构艺术。
3.品读:突破重点。
主问题:文题为“智取生辰纲”,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智”具体表现在:
(1)“智”定策略。
一是智用“天时”。利用天时——天气炎热,以药酒作武器。
二是智用“地利”。黄泥冈人烟稀少,于此设伏,占有“地利”。
三是智用“矛盾”。杨志等人内部矛盾重重,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2)“智”施计谋。
一是乔装歇凉,先声喝问,麻痹杨志一行。
二是买酒一桶,当面吃尽,迷惑杨志一行。
三是假意饶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
四是赌气不卖,假意调解,引诱杨志一行。
2.勾画文中表现“天气炎热”的语句,在品读中体会作者是表现“天热”手法。
明确:
(1)文章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
(2)描写作用
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
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
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
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资料助读四:
《智取生辰纲》的环境描写,“不费笔墨”,“分寸不失”。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导入:上节课我们围绕小说题目中的“智”研读文本,了解了吴用等人“智”的具体表现(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以及智用计谋)。在这场斗争中吴用等人取得了胜利。不过老师一直在想:曾经杀牛二、战林冲、斗索超的杨志,是个武艺超群的英雄。作为押解官,他肩负重要使命,握有重权,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统率生辰纲的最佳人选。但他在押送生辰纲中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那么失败的杨志是否就无“智”可言呢?如果有智,那么他的“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杨志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杨志也有“智”,具体表现在:
1.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
2.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
3.在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
4.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
师生小结杨志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固然是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如此,使得他对手下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从而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1.文章哪一部分表现了杨志等十五人内部矛盾已全面激化?
明确:文章第四节。
2.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第四节,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体会一下人物的心理,理解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的体现。
3.分角色朗读。(旁白、杨志、老都管、虞侯、众军汉、数中一人,共计6人。)
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听完作出评价。
三、创设体验情境——品味情感
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完成后,请学生对几位扮演者的朗读作出点评。
明确:
对杨志的朗读,要在把握杨志粗鲁、暴躁的性格基础上,根据杨志说话的对象来确定。
如对老都管有的要用平和的语气。如“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有的用协商、无奈的语气。如“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路途上千难万难!”有的则要在平和中略带责备、抱怨的语气。如“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
生朗读体会,师适时启发:为何杨志对老都管的态度会不同于其他人呢?如何准确朗读老都管的语言?
明确:
押送生辰纲的领导者表面是杨志,实际上老都管才是真正的主人。
学生勾画描写老都管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分析老都管的性格。
过渡:对老都管的语言品析,金圣叹早有精彩的点评。请看资料:
资料助读五
《智取生辰纲》的人物语言,“描摹入画”,“凿凿可听”。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写都管骂杨志言语:“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取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金圣叹作四次夹批:“第一句,说破杨志不是提辖,恶极。‘“第二句,说提辖实是我家所与,恶极。”“第三句,说杨志即使是个提辖,亦只比之芥子,恶极。”“已上骂杨志……妙绝。”
师生小结朗读要求:读出老都管盛气凌人、鄙夷杨志的语气。
四、创设质疑情境——举一反三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欣赏了课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学完课文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会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疑惑,请说出来交流一下。教学时,不时有学生突发奇想,蹦出“思维的火花”,列举如下:
生1:(在讲吴用智用杨志内部矛盾而取得胜利时)问:老师,吴用他们怎么知道杨志等人内部矛盾重重的?
生2:白胜是如何算好时间在那个时候挑酒上黄泥冈的?
生3:我看杨志失败的关键还在于杨志自身。他要不是时时在意,处处留心,过于谨慎,一开始就让军健们把酒喝了,即使他们内部不和,吴用等人的计谋也会落空,生辰纲也就不会丢失了。
……
明确:
激发学生踊跃地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所有的质疑从学生中来,
再回到学生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再走出名著,深化对名著的阅读的体验,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习惯。
初三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初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
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初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叙事艺术;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作品的环境描写的艺术。
2、把握作品人物形象,分析并欣赏作品刻画人物的技法,学会赏析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叙事技巧,欣赏古典小说叙事艺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叙述作品情节及比较影视作品交待情节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品叙事技法,引导学生关注叙事艺术,培养他们初步鉴赏叙事作品的结构艺术的能力。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刻画的环境的特征,引导学生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多重作用。
3、通过组织学生采集《水浒》中有关杨志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客观分析人物的理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一创作规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水浒》的有关知识,收集施耐庵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们将收集到的资料以 Powerpoint的形式整理出来,便于交流。
2、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水浒》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等回目,以对杨志的生活历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课文,初步梳理出本课的情节内容。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一些元明时代的白话及方言,根据语境推断其含义,理解文意。
4、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水浒》电视连续剧第11节光盘(中国国际电视公司拍摄出品发行),要求学生思考:电视剧在展开故事情节时与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何异同之处?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说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而编导与导演为什么那样拍摄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析题导入
师:课文是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中一个回目,选入课本时编辑老师省去了一些信息,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
(设计说明:提示学生从矛盾的双方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用重音表示你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智取”、“智押”是本文的重点。)
师: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待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明确课文题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二、复述故事,感知情节,明确矛盾
1、复述故事:
师:前面讲到课文题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你能否用自己的话将小说的主要情节复述出来?
(设计说明:此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同时能够将记叙作品内容的元明白话转换为现代汉语进行流畅的表述。)
2、感知情节:
师: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描写对象、故事发生的地点及不同的叙述阶段进行梳理层次的训练,明确小说第两个部分:第1~6自然段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7~12自然段是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中第12自然段是补叙。)
3、明确矛盾:
师: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感知,同学们能够看出小说中存在什么矛盾吗?
(设计说明:此问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中存在两组矛盾: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健的矛盾,晁盖、吴用欲取生辰纲与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组矛盾在作品中的作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促使了杨志性格与命运的改变。其中要能够分析这矛盾中的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从而为后面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人物性格做出准备。)
三、理清线索,分角度叙述
1、理线索:
师:结合课文内容,从矛盾的双方来,作品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情节的?
(设计说明: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小说叙事线索:杨志智押生辰纲,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分角度创造性地复述小说情节:
角度一:从吴用、晁盖等人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角度二:回忆电视剧中是如何展开情节的?请简要复述一下。
让学生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述训练,可以自我复述,也可以同桌间相互复述,也可以小组间复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各选两名学生作交流复述。
四、比较探究,鉴赏情节
师:既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情节,为什么施耐庵选用作品中的表述方式呢?
1、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从吴用等人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优劣。
明确:以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一览无余,固然能使读者清晰地把握情节,但不能够设置悬念,会削弱小说的情节曲折性与表现力,同时也不能够细致地从正面刻画杨志这一形象,不能很好地展现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健之间的矛盾冲突。
2、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之《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的区别。
要求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思考电视剧《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合理性。
明确:课文在叙述时是先叙述杨志等人的行踪,到了黄泥冈后才引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最后补叙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是晁盖、吴用等人。电视剧在叙述时则是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一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另一方面交待晃盖、吴用等人的进程。
电视剧的剧情的安排有其合理之处:一是影视作品倚赖画面展现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是单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而不安排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事后虽然也能通过闪回的方式解决,但是总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其次,电视剧中安排白胜在准备酒时与捕快何清等人擦肩而过,也为作品后面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3、体会小说安排情节的巧妙:
明确:课文(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随后宕开一笔,写杨志与众人的别扭、老都管的掣肘、虞候的谗言,将读者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上。同时写杨志如何小心翼翼,给人一种万无一失的感觉,也使读者感到如黄山观日光,如在云山雾海中一般。而黄泥冈上相遇,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精明能干的杨志也不明白到底是在哪一步被下了蒙`汗药。这样读者如坠在云雾里。一边写杨志如何保护,一边抢夺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进行,最后才全盘端出,造成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何改从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写,则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奥秘都在读者眼下,故事就平淡无奇了。
五、课堂教学小结
1、小说节选部分围绕“生辰纲”展开故事情节的,一方面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另一方面则是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角度进行,两组人物的进程是同时进行的,是属于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小说中存在两组矛盾:杨志与都管、虞候及众军健的矛盾;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吴用等人欲夺生辰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逐渐深化与尖锐,导致了杨志失生辰纲、杨志上二龙山。
3、小说采用的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叙述,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是采用补叙的方法加以交待,这样可以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更富有艺术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析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反复推敲了课文的题目,也梳理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再从题目上挖掘:这是一场双方斗智的戏,那么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的“智”究竟表现在何处?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何处呢?
二、讨论探究,把握内容
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问题,并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⑴利用卖枣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
⑵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岗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
⑶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
⑷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
⑸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2、杨志的智举:
⑴扮成普通的商人,开始乘凉行路;
⑵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
⑶禁止众人买酒。
追问: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引导讨论并明确:
⑴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⑵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⑶写杨志的“智”与小心翼翼,使读者感到欲取生辰纲的情节陷入一种不可能地步,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三、赏析形象,明确主题
1、结合文本,把握形象:
师:杨志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人公,生辰纲的被夺,是否说明他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组织讨论。(请说出他的性格特征,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佐证。)
杨志的性格:首先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受任,屡次推托,推托不掉时,才做了精心安排:要求扮作普遍商客,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利,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时间。开始乘凉,后来到了“人家稀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不允许兵士买酒喝。这都体现了他的精明过人。
杨志如此精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吴用的计策无隙可击以外,与其性格相关联的是: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激化了运送队伍内部的矛盾。
2、拓展情节,明确主题:
师:从本课阅读中,我们了解了杨志。研究人物,要结合他的生平阅历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变化,才是真正地读懂了人物。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水浒》时,也收集了杨志的许多故事,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我们将这些故事整合起来看看,杨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故事的时候,要说出杨志的性格与追求。
引导明确:
杨志是杨令公之后,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牛二;流配大名府充军;梁中书提拔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与鲁智深等人二龙山入伙。
杨志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失意──得志──幻灭”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杨志的“博个封妻荫子”出发点?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即可。)
参考观点一:杨志确实有点“官儿迷心窍”。你看,为了求官,他不惜降低人格,打点钱物奔走于权贵之门;为了换取保举,他又甘当鹰犬,替梁中书押解不义之财。总之,杨志不大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参考观点二:出身将门又有武举功名的杨志,希望凭自己的本事“博个封妻荫子,也为祖宗争口气”的想法,在那个时代并非什么不好的事。首先,建功立业的思想,是每一时代的人都共有的,我们赞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赏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赏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赞赏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什么不能容忍杨志的“封妻荫子”?其次,水泊梁山上,并非每一个都是如李逵等人一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如林冲、卢俊义,或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或有自己的一份产业,只是社会`黑暗,才让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所以说,杨志的初衷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继续讨论:小说刻画杨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有何典型性?
引导学生明确:林冲走上梁山泊,是“逼上梁山”的典型,解珍、解宝走上梁上,是“官逼`民反”的典型,武松的转折点在于官吏不能秉公执法,不能伸张正义,杨志走上反抗,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动(林冲等人也不完全是主动的),正说明了他想为朝廷效力,却被朝廷抛弃了。是从这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的黑暗的。
四、分析环境在作品的作用
思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引导明确: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五、小结课堂教学
1、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应当结合事件进行辩证地分析,要客观地评价杨志的行为与性格特征。
2、欣赏小说,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开展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探究小说的主旨。晃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反映了北宋末年的阶级对立,体现了《水浒》“劫富济贫”的主旨,而杨志理想的幻灭,则反映出那个时代中下层武士报国无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3、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当将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统一起来分析,从而得到全面的欣赏。
初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盐酸→盐(氯化物)+H2↑ (3)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演示】 CuO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及方程式书写均由学生完成。 CuO+2HCl=CuCl2+H2O
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像上述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碱性氧化物+盐酸→盐+水 (4)盐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浓度稍大盐酸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盐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Cl-性质如何呢? (5)盐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实验】 NaCl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MgCl2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让学生做(边讲边实验)。
【思考】 1.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为何要滴加少量稀HNO3?
2.若改用Na2CO3溶液中滴几滴AgNO3,再滴几滴稀HNO3,现象如何?(学生做实验)
3.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盐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思考】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讲解] 盐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盐酸用途:除锈、制药品、制氯化物等化工原料。 【作业】 略
初三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更多的发展;能够提高责任心、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这学期我们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第二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2.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模式。
3.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共同努力,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改革。上好一堂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引线;使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创设探究学习的场景。比如提供相关的图形信息和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及生活环境;或者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历中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或者来自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相关热点问题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
8.注意询问报告的撰写和沟通。训练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图形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交流询问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贯彻《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科研方法的培养。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尽可能多的调查、技能培训、练习、询问和数据分析活动创造条件。
4.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结合。
5、根据学校要求积极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动词(verb的缩写)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46课时,每周2课时。
初三教学设计12
教学设想: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2.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初三教学设计13
【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然后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初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初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初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8-31
初三英语的教学总结07-05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05-23
初三数学教学总结11-22
初三语文的教学反思06-28
初三物理教学总结12-09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01-11
初三物理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