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贝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习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习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 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 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习。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贝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习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席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席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席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席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席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席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席慕蓉,学习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席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贝壳》教学设计4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平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
《贝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习,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习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习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习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习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习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近,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习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习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习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席慕容的诗?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贝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并能掌握“提手旁、月字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并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3、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借助实物,认读新词。(媒体或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带拼音新词:“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个别读;分男、女声读。)
2、启发谈话。
(1)学生交流“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
(2)教师小结:是呀,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海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瞧,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快乐地拾着贝壳哪!
3、揭示课题、掌握“提手旁”汉字的书写规则。
(1)朗读课题《拾贝壳》。
(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捡”,表示拾取的意思。(板书:“捡”)
(4)以新带旧,积累带有“提手旁”的字。(板书:扎、扑、打、抖、扛……)
(5)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快速地做出判断把握同类汉字书写的规律和窍门,是语文课上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2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虽然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这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生字“拾”为突破口,在复习旧知、巩固积累的同时,再次强调“提手旁”的书写规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引入课文的学习。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呀?
2、学生自主地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3、交流课文自习情况。
(1)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认真倾听。
(2)同学正音。着重点:①轻声朗读词语:小喇叭。
②多音字“扇”:扇贝、折扇、扇风。(注:发“shàn”音,一般组成名词;发“shān”音,做动词。)
4、想想课文,完成填空。
(1)出示填空:__________,一大群孩子在_____________拾贝壳。(参考答案:退潮了,一大群孩子在金山卫海边拾贝壳。)
(2)交流答案,并朗读。
(3)此时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海退潮、涨潮时的录像。
说明:分小节朗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能否根据拼音,独立、正确地完成课文的阅读;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够自觉地做到边听边记。因此朗读结束后以填空题的形式,有导向地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回忆相关的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1、根据要求,小组学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快乐情景,你最喜欢那几小节呢?”
(1)、分小组学习的要求:
①朗读全篇课文。
②挑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说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小组学习中,表达自己的喜好、观点,并从互相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得到启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在小组学习中,老师是个指导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步骤和要求;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耐心倾听,这样既能为下一教学环节地展开提供一个心理准备,也能随时进行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2、全班性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指导重点,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第2小节,通过朗读,体现语句中以一连串的动作词“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体现来到金山卫海边的孩子们的快乐心情。(个别——集体)
(2)第3小节。①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
(3)第6小节。①通过查字典,了解动词“拣”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挑选”。
(4)第4、5小节。
①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姿多彩,借助实物,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②注意多音字“扇”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③比较这两小节,虽然在句式上很相近,但是用词很丰富,如“看,瞧”,也很准确。
④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然后背一背。
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老师要明确每一小节的特点,并以此设立教学中心,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中,我估计学生会对课文的2——6小节感兴趣,不仅因为里面聚集了许多的好词,而且语言也十分的儿童化。因此我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确切涵义;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
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突出重点,合理分布时间。第4、5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语言积累点,因此要花大力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将语言表达形式熟记于心,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手帕里也装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1)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小节,说一说。(可以出示课后的插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说明:朗读、背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课文插图或实物贝壳,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引导,鼓励!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4、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多么盼望有一天也能去海边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他号角声……
四、复习巩固。
1、读词语。
蛋壳、拥挤、手帕、喇叭、银光闪闪
叫喊、五彩、扇风、扇贝、摸摸脑袋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贝壳》教学设计8
一、课型设计说明
我们此次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贝壳”主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前面的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此,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实物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实现活动成果共享。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2、了解目前生活中存在的乱扔贝壳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随意乱扔贝壳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贝壳,所以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研究任务及活动方案采取深入社区访问、查阅书籍、网络搜所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贝壳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在调查贝壳种类时,学生只能做到区分贝壳的名称,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鉴于此,我们此次的总结交流课,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分析、整理活动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共享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教学策略: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物展示、课件等方式将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交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与建议。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突破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成果,汇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力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适时地插播相应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贝壳的相关知识;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准备不同种类的贝壳标本。
学生方面:整理好贝壳的资料卡、贝壳标本等。
六、评价设计
通过汇报交流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达成目标2;
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伴随着欢快动听的《小螺号》,我们又走进了“我们身边的贝壳”。在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课前与小组长的交流,得知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小螺号》,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板书:种类、营养、用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交流,明确分工
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展示采用的形式及人员。
交流时语言要流畅,内容要简洁明了。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先出示组内交流需要注意的三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确定好集体交流时的形式与人员分工,为集体展示交流作好铺垫。]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1、贝壳的种类调查汇报
(1)我们身边贝类主要有哪些;
(2)分别介绍贝壳的外形特征;
(3)贝壳实物展示。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1组”成员汇报,并辅以展示调查表,实物展示的方式呈现)
师小结:这一小组能够通过采访他人来搜集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一种贝壳,你认识它吗?它的学名叫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蚌有关的小故事呢—鹬蚌相争。(播放视频)
同学们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哪个小组再来接着交流。
(4)全世界贝类约12万种之多,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有些贝壳很小,不用显微镜看不见;最大的贝壳——巨蚌——有120厘米宽,重达230公斤;
(5)出示各式各样海螺的图片及资料;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2组”成员汇报,并辅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师小结:你们小组精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解说,把大家带入了多彩的贝壳世界,让我们大饱眼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其他贝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听了贝壳种类小组的精彩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会。
(6)做“摸贝壳”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介绍贝壳的种类及外形特征。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视频,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做“摸贝壳”的游戏,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身边贝壳的外部特征的了解。]
2、贝壳营养价值汇报
其实贝壳不仅种类多,它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请营养小组来交流。
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不同贝壳的营养价值。
那么,听了营养小组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贝壳味道鲜美,又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所以人们都爱吃!不过吃贝壳也是有讲究的,请看有关贝壳知识的“小贴士”。(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营养小组的介绍可能更多的资料来源于查找书籍和上网搜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既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又了解了有关贝壳营养的较抽象的知识。]
3、贝壳的用途
贝壳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那么贝壳还有其它的用途吗?谁能说说?
(1)贝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漂亮的工艺品;
(2)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花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播放课件:贝雕工艺品
你们觉得这些贝雕怎么样?
学生谈体会。
(3)贝壳在艺术上的用法;
师小结:是啊,贝壳能养珍珠,而且能养出各种形状的象形珍珠,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4)贝壳可以被用来铺路;
(5)贝壳也可以被焚烧,然后做成石灰来给植物施肥,还可以被捣碎成粉末来喂养动物。
师:同学们知道吗,贝壳粉现在又有了新用途——消除核污染。(出示课件)
师小结:前面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关贝壳用途的视频及图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知道了有关贝壳的妙用。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贝壳可以制定美丽的工艺品,可以用来养珍珠等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
1、感受贝壳垃圾带来的危害
(1)我们门前的小路中间,人们倒了许多,让过路车压,好给鸡吃,但是产生的污水也污染了路面,气味难闻;
(2)有些人把贝壳直接倒在垃圾箱的外面,招来许多苍蝇;
(3)海鲜市场的一些小贩,在取海鲜肉时,把贝壳直接扔到地上,污水横流,人们都躲着过去,非常脏;
……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看来我们生活中的贝壳垃圾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身边的垃圾呢?小组交流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集思广益,探讨贝壳的处理
(1)我们要行动起来,可以给村民写信,号召大家把贝壳集中倒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污染。
(2)我们可以把贝壳送到饲料厂。
(3)我们可以把新奇的贝壳制成标本和工艺品,摆放在家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将贝壳垃圾倒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我们的身边的污染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壳垃圾中找到宝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贝壳,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们身边的贝壳”,利用贝壳来制作简单的贝雕作品。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