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7 15:14: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xxx。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喻为“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这个比喻句恰当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两个比喻来形容一下玛丽亚吗?

  (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五项奖励,表明这部电影很美,上面我们分析了玛丽亚的形象美,除此而外,还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目标: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养喜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教学重点:

  用热情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模仿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乐的歌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根据情况可由老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情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部分?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强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强调节奏稳,掌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讨论交流)

  8、参与《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结束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春天,健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了抽查,发现学生的音准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应该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欣赏作品

  1、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⑴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⑵ 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⑶ 剧中音乐悠美。

  2、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⑴ 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4、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5、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