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4 22:41: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28页例1(加法交换律)和第29页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情景图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从左往右出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教材第96页第1-4题)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6、5、4、3、2加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选其中的一两道说说计算的想法。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8+()=10

  ()+2=7

  5+()=8

  7+()=9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三组题,学生在书上算出每组题的得数。

  (2)比较每组中两道加法算式,看看有什么联系。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情境图。

  (2)请两个学生进行示范,介绍游戏方法。

  (2)组织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按顺序报题,一人说得数。

  注意点:练习前,要让两个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想法。

  3、完成第3题。

  (1)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汇报答案,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

  (3)请做错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订正做错的题目。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分别有几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4)出示第二个问题:拍球的和打乒乓的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6)让学生思考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7)汇报交流,指名进行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加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出写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 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加法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

  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

  (3)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

  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

  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

  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

  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2、6-4、7-2、7-5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

  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

  4、学习写算式。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

  (2)学生练习写算式。

  (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

  2。 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加法教学设计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课堂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9月19号在阿城市第五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由于得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准备的不算充分。在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疏漏和缺陷,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加法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加法教学设计11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5 2+( )=5 ( )+4=4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加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0.4+0.3 2.5-1.4 1.28+1.21 4.6-3.2

  8.75-3.74 4.5+5.5 456+344 125-25

  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 8.35+4.65 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 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 6.4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加法结合律》导学案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数学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进位加法“满10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4+6= 4+9= 20+13= 30+3= 40+2= 30+40= 4+50= 5+9=

  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 ),你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

  (1)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提问:小朋友能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6, 24+6,24+9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三、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方法: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

  (3)谁愿意交流下你是如何摆小棒的(教师在黑板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答:4+6=10,满十进一,满十了就往十位上进一位,十位上就多了1个十,所以得数十位上是3。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全班一起读读运算过程。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算一算。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学生1:先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13+20=33,学生2:先把9分成3和6,先算24+6=33,再算30+3=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6、24+9这两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 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四、练习巩固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38+2、26+7。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结合分解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7+3=、7+43=、7+83=。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的教学设计08-23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9-15

加法教学反思08-10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10-25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设计07-03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0-29

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8-24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08-27

加法教学反思15篇09-19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