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黔之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さ取@沓龌⒂煽志--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2.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3.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从写作意图和文章背景来把握。
1.看原文结尾。"类有德"而无德,"类有能"而无能,"今出其技"乃自取灭亡。作者的谈论重点显然在黔驴身上。
2.看背景,推知作者的写作动机: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却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
3.看驴、虎关系。①借助虎的形象衬托驴。虎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明写了虎的老谋深算、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②写驴笔墨虽少而精。"庞然大物",通过虎的眼睛来看驴,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在虎"然"时"一鸣",写出其虚荣和卖弄,在虎"荡倚冲冒"时"蹄之",写出其愚蠢上当。③写活了虎,驴的形象就更鲜明可信。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每组中的加点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神
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
技止此耳
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木施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④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黔之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掌握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准确背诵第一段。
考点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确定目标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实验导入/直观展示/复习导入/其他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小组学习/学生质疑/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其他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学生答疑/教师答疑/其他
(四)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方法:学生展示/学生归纳/当堂训练/纠错提高/教师小结/其他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不会的字音做上记号。
2、解决不认识的字。
3、大声朗读课文。
4、个人展示朗读。
自学指导二
1、小组合作译读第一段
要求:重要词语一定要单独翻译
翻译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
翻译完后,小组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展示。
2、背诵第一段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背诵展示
当堂检测
学生出题,学生答题。(所学的重要词句)
李莎
《黔之驴》教学设计3
一、导入
上课之前,咱们来个实话实说,初一学年即将结束,我们学了18篇文言文,我想问一问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
(“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有如此高的学习兴趣,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学得轻松愉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也有同感,老祖宗的东西,咱们学起来有代沟,没关系,这节课,咱们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大家有没有信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大家自学为主,学习的自主权就在你们手里,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介绍作者、寓言特点
1、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
3、教师投影作者简介、寓言特点
三、演读情景
1、齐读“预习提示”中生字三遍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正音,指出朗读分三个层次:
a.读得准确;
b.读得流畅;
c.读出感情。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注意要读得声情并茂,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再现故事情景。
3、教师范读,再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抢答竞赛,检查词语、句子的理解。
1、大声读文下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抢答竞赛,检查大家对本文重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竞赛题目分两个等级,一星级的题目只解释词语,二星级的题目除了解释词语外,还要能翻译句字。谁先站起来,谁先答,优胜者得红旗,答对一星级的题目得一面红旗,答对二星级的得两面红旗。
2、解释下列字词:(投影文字)
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憫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
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
古义:(离开)
☆☆尽其肉,乃去
今义:(往)
方法一: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方法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较熟悉,不一一介绍)
3、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看画面,想情节
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画面,想故事情节,准备添枝加叶讲故事。(教师投影几幅动画,学生根据画面回忆故事情节)
六、添枝加叶讲故事
轻松一下,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咱们班谁特会讲故事,请你把《黔之驴》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投影画面,一生上讲台绘声绘色讲故事)。
我看见有同学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笑什么?他讲的故事精彩,老师展示的画面精彩,文章的语言更精彩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七、妙点品味
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再接触一种新的学法“妙点品味法”(投影文字)。
所谓“妙点品味”,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以及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阅读现代文时,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经常用到,这里我们把它移花接木,巧借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上。像本文就有不少的美点妙处,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八、教师示范
我先给大家一个示范: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投影“屏展蔽林间窥之”画面)“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投影文字)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文言文中还学了许多与“看”有关的动词,一起回忆。
望桓候而旋走(远远看见,《扁鹊》)
睨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看,不在意的样子,《卖油翁》)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狼》)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狼》)
可否将“窥”字换成“睨”字?生作答并模仿“窥”与“睨”不同神态。
九、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
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教师投影几幅画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不胜怒,蹄之”、“庞然大物”、计之曰:“技止此耳”。
十、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十一、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投影文字和画面)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学生可任选一题,编写故事,相互交流。
十二、课外积累
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投影文字)
《黔之驴》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年个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我想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2、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3、具体讲解:
(1)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黔(qián)窥(kuī)?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
(2)学生自由朗读。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
(5)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
①第一小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②第二小节: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③第三至四小节: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x(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6)师生问答:
问: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答:(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问: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答:“蔽林间窥之”
问: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答:“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问: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答:叫声。
问: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答:“驴一声长鸣”。
问: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
答: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来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最后的.点评:
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先请学生来回答,教师做最后的小结。
小结:
如果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如果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谨慎,这些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证明: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我们也可以说文中的老虎具有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的精神。
七、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他们会有一时的风光,但这个世界要的是真本事!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以为神 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黔之驴》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黔之驴 教学设计示例。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黔之驴 教学设计示例》。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黔之驴》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全文,各累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三成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翻译,理解文章内宾。
2、由“庞然大 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引出文章寓意。
三、教学设想及准备:
1、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做简要的了解,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投影,结合自己思考题,引发学生对黔之驴的新解,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左传》中成语故事“外强中干”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试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理解文章的寓意。
(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先自读,然后分段朗读,及时正音)(5’)
三、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文学成就包括多方面,有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
四、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记下有疑问处,互相讨论质疑(10分钟后比较自学效果)。
五、根据译讲要求,翻译全文。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驴子的反映和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析:“庞然大物”是经虎的眼光来显示它的心生畏惧,“以为神”更是敬畏之至。“蔽”、“窥”、“稍”更反映老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理。“终不敢搏”可见虎之谨慎,“稍稍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可见虎之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2、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试从好事者、驴、老虎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五分钟后各抒已见。
比如,首先可以黔之驴真的没有用处吗?为什么称船载驴以入的人为“好事者”呢?你为驴子感到悲哀吗?你又为老虎感到骄傲吗?
简析:
(1)黔之驴并非废物,而是“虎落平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若在内地它吃苦耐劳可负重千里。
(2)“好事者”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没有能使驴子进入“用武之地”,“止增笑耳!”
(3)老虎,我为你骄傲。“你”胆大、心细、勇猛而不失谨慎,无论外物是如何貌似强大,“你”毫无畏惧,善于斗争,所以能取得胜利。
(4)驴子,我为你悲哀。无论是做人还是驴,都要有自知之明,徒有其表,名不符实,轻举妄动逞英雄,只会落下可耻的下场。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这则寓言对你的启示。
附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好hào窥kuī载zài驴:黔无驴庞然大物一鸣再鸣蹄之
载以入:连词“而”虎:以为神且噬已觉无异能技止此耳
以(之)为神:介词“把”,“之”代指驴寓意:辛辣的讽刺了貌似庞然大物,实以为且噬已也:动词“以为”则外强中干,遇到困难就黔驴技
蹄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穷的人。
益习其声:益“更加”,习“习惯”
《黔之驴》教学设计7
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黔之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⑵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三、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⑴指名请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⑵注意字的读音。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强调:“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2、译
⑴请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师巡视)。
⑵指名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⑶生译第二段(略)。
3、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畏惧好奇害怕
(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怀疑胆怯窃喜
表示动作的:蔽窥近遁、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问题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作答,明确:
(1)叫声。“驴一鸣”。(2)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问题3: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思考明确:“庞然大物”是“形体”。
师总结: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问题4: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问题5: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老虎吃掉驴的过程。
生明确:(1)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做到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吃掉它。)
(2)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即文中所描述的,虎“跳――――“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总结: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问题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生讨论作答明确:
(1)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2)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3)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讨论作答: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从驴的角度谈的)。
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从老虎的角度谈的)。
探究各种原因:
(1)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2)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3)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4)“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5)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师总结: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⑴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⑵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⑶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
(1)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2)从驴的角度: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3)从老虎的角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4)从老虎的角度:我认为做事要谨慎,但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老虎很谨慎。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可以看出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依据是什么?
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总结: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同时也讽刺那些看似有能,实则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我们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一些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句子。
七、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一、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三、总结寓意四、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
哪些成语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
(1)从驴的角度:黔驴之技: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黔驴技穷:
(2)从虎的角度:庞然大物:
二、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
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八、教学反思:
《黔之驴》教学设计9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黔()船载()庞然()憫然()
骇()遁()噬()狎()
跳踉()大?nbsp;)
2、作者简介
三、教学过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4、总结课文内容
四、当堂反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好事者(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稍近益狎()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憖憖然()他日()虎大骇()益习其声()驴不胜怒()计之曰()技止此耳()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⑵远遁()
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五、拓展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
⑵秦青弗止
⑶自谓尽之
⑷乃谢求反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
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黔之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探究这篇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来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熟悉文意
1、朗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声音响亮。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熟悉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地理出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概括老虎的形象。
2、发挥想象,绘声绘色讲故事。
3、明确写虎的作用。
4、概括驴的形象。
四、了解背景,探究寓意
1、学生多角度谈启示。
2、介绍背景,探究寓意。
3、用所学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有所创新
1、奇思妙想编故事《黔驴新编》。
2、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5个。
《黔之驴》教学设计12
课题:《黔之驴》(柳宗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课型模式:朗读、表演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驴与虎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理解;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黔之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黔之驴》有感06-25
黔之驴读后感09-27
城市之肺教学设计10-22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8-1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8-09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06-29
(必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18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6-27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7-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