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4 10:08: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精)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精)

语文教学反思1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作家罗兰的话,以及《红楼梦》中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张九龄的“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随想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谈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学生的心里话让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将心比心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语文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板块,教师以刚举行的旅游导入,并以一次特殊的旅游贯穿全文,设计新颖,思路清晰。三个板块的内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积月累中有关动物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横生,学生学习饶有兴趣。通过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语。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小组交流、反馈,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也较快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趣味语文的教学,教师重点抓住有趣的.对联,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待客之道。教学之后,老师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3

  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5节课,这是最后一节。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 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有意义的、可以触摸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示掌握、运用、整合、实践知识的过程,使不同学生在课内实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设计派车方案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来设计方案,学生可以都乘面包车,也可都乘小轿车;可以两种车都乘;每种车可以乘满达到限乘标准,也可以不乘满。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出发点不同,设计的派车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派车方案,这个过程既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和倾听,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的重要性。

  3. 数学教学要渗透语文教学的因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数学是靠问题引路的。问题的的引入、发展、解决等过程要靠语言文字的支撑,学生只有理解了叙述问题的一些生涩的词汇,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在低年级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本节课限乘这个词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由于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到位。面包车限乘8人可以理解为它可以容纳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只能容纳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数不同,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学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义,才能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学是润物无声的艺术,教师教学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可能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也可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由爱好到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转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就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人性光辉的闪烁,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解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功在课前---充分备课。只有充分备好课,教学过程才称得上是让学生真正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真正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也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实践、展示与升华。教学的过程是艺术演绎的过程。艺术的过程的实现需要操作者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感悟不断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教与学艺术的协调。

语文教学反思4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学生们都非常熟悉,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在相关语句旁写上批注,感知武松是一位怎样的人,经过几分钟的默读,学生纷纷写下“勇敢、不听劝告、好面子、豪爽、爱喝酒”等词语,可见通过几遍朗读,武松的形象便能很快浮现出来,《景阳冈》教学反思。我让学生写好词语后告诉我相关语句,学生也能很迅速地找出来。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喝酒、上冈、下冈,这四个板块内容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感知。我希望在本堂课上让学生自主感知武松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武松的优点和缺点来丰满武松的形象。

  我的教学设计:明确各自的学习方法。

  (1)“优点”部分学法提示:①圈画动词:选择第9~11自然段中一个自然段,圈画出最能看出武松优点的动词。②朗读段落:朗读所选自然段至少一遍,注意读好圈出来的动词。③组内交流:说说这些动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2)“缺点”部分学法提示:①分角色朗读找出武松与店家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从中体会武松的缺点。②自读自悟自己读读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体会武松的缺点。

  打虎中的精彩动词是一大特色,既善于变化,又贴切自然。将武松的人物形象根植于动词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文章的第 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赋予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是这样写道:“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对于老虎的出场,作者极力渲染,不遗余力,先是环境描写“狂风大作”,再是“扑地一声响,跳出……”;而武松的反应则与常人无异,“叫声‘啊呀’!……”看似长了老虎的志气,灭了英雄的威风,实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极言老虎之凶猛,后颂扬武松之气概。从“按、扑、蹿、搭、掀、剪”等动词,可知这只大虫动作多变敏捷,力大无穷,凶猛异常。特别是它那“一扑”、“一掀”、“一的状态。而武松此时唯一的对策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这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玩一下,就会发现“闪”和“躲”的内涵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敏捷,武艺之高强,异乎常人之胆识。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有效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针对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智谋地、主动地躲过。

  学生们在寻找相关语句时找得很准确。特别是“闪”字,一些学生能说出“闪”写出了武松的灵敏,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甚明了。课文中,作者并没有描写武松毫不怕虎,作者具体描写了武松怕虎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武松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老虎毫不畏惧,而是和常人一样对虎充满着恐惧,课文多处进行了描写。特别是武松在庙前看见榜文时,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细想”和“一回”说明他方方面面想得很多,由于犹豫不决逗留时间也长。“看看”一词准确地反映出了武松当时惧怕老虎、信心不足又不愿意就此返回的矛盾心理。

  再从武松在半路上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可以看出,他虽然醉意朦胧了,但心里最担心的还是那只大老虎。当老虎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武松吓得叫出声,酒瞬间都变成了冷汗,更可以看出他对虎的惧怕。课文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虽然疲惫不堪,却不敢在冈上多歇息,唯恐再有虎出来。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反映出了武松怕虎的心理。关于喝酒,我没有讲,此处也可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故事以酒店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开场,并由武松一句“主人家,快拿酒来吃”衍生出“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活动中,限于“‘三碗不过冈’的韵味”,“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醉态折棒的波折”……真是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一碗酒引出多少曲折之情节,又陡增了些许韵味情趣。难怪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粗看,似乎文章“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然而这正是施耐庵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

  如果删去吃酒的描写,武松打虎就要大为减色,甚至简直不可思议,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血肉丰满、真实动人。由此可言,不管以何方式呈现《景阳冈》教学,还原“武松痛饮”的场景应是品味故事,感受人物,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充分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乐趣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反思5

  学习本课很轻松,几乎是学生自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前,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察自家或邻居家的猫,并认真做好笔记,更进一步的观察猫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猫的生活习性,包括猫的生活表现,特别注意观察猫在高兴时,不高兴时,抓到老鼠时的神态表现,并作好观察记录。

  在第二天来学校时,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逐项详细地阐述,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我点击旁敲帮助学生说具体,便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边说,我边有序地板书关键词句,给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说猫捉老鼠的过程,一定要动察猫在发现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过程,这里,我特别提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事物当人的思维活动,动作神态来写动物的一般写法。

  学生说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起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再套出新课,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习作和作者进行交言体会。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一只猫。这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满月时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本课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老舍把猫当朋友,当作家人,当作亲人,之所以老舍笔下的猫无论是淘气还是古怪,那种可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作者与猫之间像朋友一样,相互信任,和谐相处,也因此,而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中品尝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很明显,在写作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再现猫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满月,脚腿还站不稳时就爱玩;第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鲜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在这环节上,我让学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借作者的“文笔”用一用。

语文教学反思6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语文教学反思7

  期中考试已告一段落,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自己两个月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个总结,进行反思。

  两个月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备课

  新学期伊始,学校尝试用电子备课,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老师用手抄备课的时间,我主要通过下载别人优秀教案,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每周按时上交教务处,但这只是完成上交备课,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备课。在每节上课之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法。虽然这些课文并不陌生,但为了上好每节课我要阅读多方面的辅助资料,抓住每课的精讲内容,尽量吃透教材,在上课之前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准备课件,便于上课的直观性。

  二、上课

  我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轻松、活泼、细致、透彻,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科学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教会学生学语文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以一当十。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

  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评价与改作

  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习情况,做好批改记录。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及时查缺不漏,重点抓差生的作业批改,尽量做到当面批改,及时补差。

  四、组织好每次单元测验,及时批改、总结、评价、更正

  当检测不理想时,评价尽量用肯定赞扬的语气,少批评,多教育,因势利导,巧妙婉转的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法。

  五、辅导

  班上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差生人数多,补差是一个更加艰难的任务,我力求通过辅导优等生培养学习尖子,更主要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为班上树立学习榜样;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是尊重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懒惰、散漫、厌学的坏毛病,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经过努力,终于在期中考试时及格率达到100%,洪秋成能考及格,取得了很大进步。

  通过这两个月的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今后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2、抓好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加强理解和阅读能力。

  3、在写作指导上仍应多下功夫。随时引导督促学生动笔写一点,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些,多进行习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4、重视对优生的拔高,前段时间重在辅差,所以在这次考试中我班成绩突出学生为数不多,在年级前五名中我班只有一名。

  我相信,六一班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语文成绩一定会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8

  首先,从汉字的学习意义上讲。

  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当成是一个工具,学习汉字更不能只是简单为了读书,汉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历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设了孔子学院。汉字的意美、形美、音美,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并且喜欢上学习汉字,能够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从学习内容上讲。

  李春旺老师指出:要“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对于一年级来说,开学初学习的很多汉字孩子们都能够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组成词语,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写”上多下功夫,如何让学生把字写规范、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在田格本中的占位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做扎实;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师着重强调了要引导孩子在课堂上说完整的一句话;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好的`阅读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养分。

  第三,从教学层面上讲。

  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语文课的书写习惯,到日常学习中的倾听习惯、举手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保障;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园地四》有四个内容:发现汉字中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和一字多音的有趣现象;积累词语和学习一篇短文;口语交际续讲故事;展示学生课外所认识的招牌字。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和第四个内容。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1、领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运用其规律自主识字,认识“擦、拦”等7个生字。2、会读“长、乐、着”这三个多音字。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领悟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并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教学准备有两方面1、课前布置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招牌字,并将其收集在课外识字本中。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一个美丽的学习园地,带领孩子们在发现乐园和展示乐园中游玩,其间会遇到一道道难关,学生想办法解决,最终顺利过关。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了解学习汉字的`方法,陶冶战胜困难的情操。

  设计理念: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和语文园地新颖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巧妙创设活动情景,通过游戏激励儿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发现语文汉字的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并动用规律自主识字。借助学习伙伴的引领,为学生课外识字提供舞台。

语文教学反思10

  有时下去听课,经常会听到“你读懂了什么?”这句话。高年级的老师在说,低年级的老师也在问,似乎这话成了当前阅读教学课堂语言的经典。那么,这句话到底包含了什么呢?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还是教师也在“赶时兴”?

  说实话,本人对这句话并不特别欣赏,尤其是在听了几次课以后。我看到曾有老师在学生连课文都没读通顺的情况下就急于抛出这么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于是学生一时僵在那里,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肠刮肚……老师见学生实在太安静,心急地又问:“你们到底读懂了什么呢?来,先同桌讨论交流一下。”于是学生中才开始有些嘀嘀咕咕的声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时间了,小手陆陆续续举了起来,你说,我说,他说,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也显得挺满意,似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目标已达成了。其实,作为旁听者,只要你仔细去听,再把学生说的内容连起来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刚才回答的内容重复很多,浮在字面表层理解的很多,而真正体现学生个体思维,有独特见地,较深刻内涵的精彩回答却是“难以寻觅”。我不知别的老师们怎么想,至少我觉得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显得太单调,太苍白,如果语文阅读教学真是问那么几个“你读懂了什么?”的问题就能完成任务的话,那岂不是太容易了。

  我时常在反思,语文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只否被一些老师搞错了,那就是阅读教学最主要教什么?我们在不断地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好好问自己“我教给你什么”。是啊!教师,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明明白白———“我教给你什么”,几度深思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相当重要的。(下面结合几个典型教学片断进行反思)

  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经典

  古诗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或许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本片断中反映出执教者已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强化学生对诗意囫囵吞枣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走近名家作品,体味原汁原味,搜集精美句段,然后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深入探讨,交流体会各自的思维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片断二:

  师:骆驼和羊都不认输,此时,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假如我在场,我会劝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

  生: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互相谦让的事,应想办法弄清楚到底谁输谁赢。

  师:噢!看来要平息这场争论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谁还有什么妙计吗?

  生:我认为骆驼和羊都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遇到对手,不甘落后,所以我会夸奖他们。

  生:我会先表扬他们,再帮他们找到各自的错误。

  师:你们想法都不错,都能先看到别人的身上的闪光点,这是珍贵的。可是骆驼和羊却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优点,你能不能帮他们找一找缺点呢?

  反思二:教会辩正

  这一教学片断重视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的同时,又注重了对育人道理的渗透。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处于现场谈感想。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在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民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间适时引导、适时点拨,通过师生的积极交往互动既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又避免了教师空洞直白的讲述,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从小学会辩正看问题的能力。

  片断三: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了啦!”

  (其他学生发言略)

  反思三:教会联想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此时此刻,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

  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人们无比激动、无比高兴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是《开国大典》中的重点句子,它集中表现了获得了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透过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创造形象,那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教者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语言文字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农村中,“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个个激动万分”;学校里,人们“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刘胡兰的爸爸妈妈“泪流满面。激动万分”……这些形象,包含看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内涵的体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重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动。

  可见,对一些蕴涵丰富形象的词句,可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了。

语文教学反思11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所进步,这种教学理念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的角色已经在不断转变。对学生的尊重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教学应该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力,即便他在学习上有种种缺陷。反思到自己平时的教学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往往很容易特别是对于哪部分内向和总是沉默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他们,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们,其实这部分孩子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孩子在每个父母的心中是百分百的希望,在教师眼中可能就只有几十分之一的希望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达到这点不妨想想那些学习上的弱视群体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会怎样做?

  二、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化的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广泛的获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教师;因此,新课程的教师应该承认青出于蓝胜于蓝,教师在启迪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学生对他的启迪。反思自己平时有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略了学生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学习,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发掘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大的学习潜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基础上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能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有创造性的使用课本,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断的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自己很关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实践的精神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

  四、课堂活动的形式与教学内容要密切相关,活动要为内容服务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和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初步运用语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围绕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而不是讲究形式。而反思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自己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是考虑到它的有趣性,和从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出发,没有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使得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尽量真实化、生活化

  课程标准提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并积极促进语文学科间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平时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语言。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往往把教学重点侧重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的语言,却忽略了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语言和感受语言,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去钻研,不断的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新课程思想为教学理念,不断的在教学中去总结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

语文教学反思12

  如今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跨进21世纪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存在的种种误区,我认为须马上改观的几点需求:

  一、吃透课文感性到理性

  作业这一课题,教师几乎天天布置,但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打无准备仗,随定性太强。由于随定打乱正常,难免作业重复机械,难免作业忽多忽少,难免放弃重点。这样下去,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过重。甚至会边做作业边哭泣的不良效果。如有些教师布置作业:一到十课的生字抄写十遍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但有的交成了。也有一部分人未交成,效果交底,当教师听写时手忙脚乱的,做起来都交的九霄云外。

  我的观点:

  1、次要的放弃,精而少。

  2、要设计有方,最好自己动脑动手做的。

  3、改观重复的现象。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观念

  如过去的教学方法是重教轻学,只能想到教师怎样教才好,切备课,而不去想学生怎样去学,重课本,轻实践,只注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等等。

  我认为:

  1、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诱导,辅导相结合。

  3、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实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实际锻炼,难以传递即时信息,难以照顾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局即性。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启迪智慧,到课外中去实践。通过拼一拼,捏一捏,剪一剪,缝一缝,使学生手巧,心灵,这样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战线上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手拉手,为培养好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堂上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13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先谈朗读方面的:

  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到,我觉得关键在于我采取了恰当的突破方法。我的方法就是: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儿时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如:在读“糟糕——糟糕”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谈体验和表演的方法,体会了小哥哥当时嘴里说糟糕,心里却是兴奋和骄傲的心情,所以能读准语气。这样看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会,老师只需做画龙点睛般地提示。《语文课程标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环节,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我采用想象说话、表演动作、作诗、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谈感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情地说,任由想象驰骋,个性得到张扬。

  三、注重朗读指导,有益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并且还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朗读感悟。如:在第一小节中,指导学生体会广场上的小朋友无比开心的心情,我引导:让我们和书中小朋友一起像”赤脚神仙“一样,开开心心地读第一小节吧!”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教学反思14

  根据略读教学的目标,对《母鸡》这一课,我紧抓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找出关键的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经过归纳总结成两大问题:

  1、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

  2、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呢?根据问题,找读相关语句,简单地品读,而不是逐字逐词进行追问研读讲解。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老舍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第一课时)

  2、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文实践。(第二课时)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教学反思15

  这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时常觉得自己经验尚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遇到棘手问题总不能很好地圆满地解决。以下就针对我遇到的教学上的一个问题,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805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中等,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敏,有自尊心,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地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以说谎企图蒙混过关等情况,而以上问题又总不会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于是,我发现,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至少你不会发现某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恶习缠身的。

  但805班的学生完成作业又是在年级中出了名的数量少、质量差,在语文科目上情况甚是严重,每一天的作业水平都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写、写少、没交等,而我时不时地抽查总是能发现,即便是交上来的作业也总存在一部分字迹潦草,抄袭他人,网上抄答案,更严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业上交等。我在学期初总会在语文课堂上直接“质问”、批评这些同学,总认为在班集体面前进行教育,能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也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也会罚学生写作业,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为了出气,为了让孩子屈服而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而且为了逃避再被惩罚而学会撒谎,别说学习了,已经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总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坏习惯的纠正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想,在下学期能否尝试以下方法:

  一、请班主任协调好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的写和读记做到均衡,数量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处半年的经验告诉我,对805班的学生晓之以理总是比“暴力镇压”来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时得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动之以情。

  二、细心发现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因懒和贪玩不写,因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无法写全。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那么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能对新课知识当堂吸收消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适当降低这类作业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质。发现懒和贪玩而不写,谈话和鼓励已经是用坏了的梗,围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厌学的心理,我倒认为应施力在培养优秀学生上,以学习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其他学生,大力表扬勤学好学者,而暂时忽略模糊这些“坏学生”。发现学习安排不合理的学生,先管以图不管,先让家长配合学生学习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放宽心胸,学会容忍学生错误。我想,有时老师知道,一份作业没有完成并没有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是气愤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甚至人格辱骂,这种语言上的说教,有时是一种“语言暴力”,以为学生好为名强迫他接受你的观点,然后乖乖听话。而罚写更是一种暴力手段,为让孩子暂时屈服老师的权威而不得不去写,当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你还能说出“我这是为你好”“写作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话吗?况且,学生为了躲避惩罚,势必会撒谎,找各种借口,有极端行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想学习容忍学生的错误,如果他们诚实向我说出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即使是说“我不想写”,一次两次我也会尝试着原谅,但是让他们放学留下补作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顺序搞错了,之前玩,现在就得学习”。

  四、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常把作业与学习、成绩划分得很清楚,总是表示先完成作业,再有时间学习,作业与学习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业马虎完成也行。但我让805班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昨天完成的练习题答案,然后给分和针对性地点评,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对点,纠正其中错误。我发现,他们重视老师的评价,得到表扬会开心会笑,得分很低也会点头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来,他们会注意作业的量和质,希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显示,805班在期中考后课堂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提高,说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以上是针对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问题,我提出的一点见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待考验,但我总希望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做点事。下学期,我会更努力,向其他老师请教方法,虚心学习,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