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
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学校本学期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说起“课改”我们都很观望,一旦说本校要进行,大家是议论纷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鹅一声,鸭一声”。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课堂改革是一个方向性的庞大的工程,有几个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论推行改革。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根据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齐放”把这项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个学校里。
我校是在原先学习杨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简化课堂的教学程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是我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的第一节课,为了这节课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备课。这堂课下来我的感觉是,只有精心备课,我们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减少课堂中的随意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感觉也是按照几个活动模块下来,过程很简洁,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并没有保证十分钟的练习时间。课后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课堂中教师的话语还是太多;二,在学生反馈阶段对时间的控制很困难,学生回答的多了,时间不够,学生回答少了,又怕问题不能讲透。三、对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不能很好从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节课中将试着从这些问题入手,使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习本文时,学生应该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园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并切实体味“我”对这两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要学习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写。
教学时,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班没有提示,直接做学案,结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对于什么样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等,但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就难以表达。而另一个班则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写什么样的童年,再用“因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进一步的理解,结果学生做的效果比较好,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于写景状物的把握,也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例如……;恰当地运用形容词,使所写对象的特征鲜明准确,例如……;多角度描写景物,
让读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处,例如……通过种种提示,学生理解问题时思路清楚了许多,效果也好多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我的学习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重点放在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习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不够充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5
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来迎接新的学习?为此,我这样来处理:
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整体感知。(2)交流阅读体会。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
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6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
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
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
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7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8
几位刚毕业的小同事听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觉得很有趣、很精炼,围着让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及授课思路,那我就记下来,权当交流。
不得不说,备一节课需要花费好多时间和精力,其中研读文本和课堂活动设计耗时最多,但也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关键。我读《百草园》第2-8段,仿佛一直追随着小鲁迅的脚步,和他一起嬉戏于美妙的百草园中。徜徉于碧绿的菜畦里,睁大眼睛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爬上已经被踩得滑溜溜的石井栏,踮起脚尖摘一串熟透了的桑葚丢进嘴巴里,紫红的汁水瞬间溢满口腔……听到知了隐藏在高大的皂荚树枝叶间鸣唱,蹑手蹑脚走到树下,举起粘网猛地一扑,知了没捕到,却惊得叫天子忽然扑楞着翅膀直冲向云霄里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这样,单看文字表面,似乎没什么,但是,当你捅破文字表面的`纸糊,却能窥见站立于文字背后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百草园里便是一个天性活泼、顽皮、有着惊奇眸子的小小人儿了。
但是这是我的阅读感受及想象,如何让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透过文字读到站立在文字背后掩嘴呓笑的那个人,读到隐藏于文本中的趣味,这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转化的问题。
如何解决呢?
当然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
于是整体设计,我用“乐”贯穿,在默读、概括之后的第一课时的活动设计:1。用第一人称“我”改写课文第2段,也可以选择部分语句改写。2。情境还原讲故事:读之前,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a。这段话除了长妈妈是讲故事的主角外,还可以有哪些人的画外音?b。提前揣摩,哪些词可以重读?C。各人应配怎样的表情?3。结合课文第8自然段,给小鲁迅划出一条心情变化曲线,用合适的词语标注凸点。
三个活动,都指向感受趣味,但活动的形式不重复,第一个,旨在通过变形写来体悟小鲁迅在百草园中自由探索的天真乐趣,第二个活动,通过诵读及读前小问题设计,让学生品味作者写作视角的变换的趣味以及讲故事扣人心弦的惊险刺激,第三个活动,旨在通过剖析细节来体味雪地捕鸟的乐趣及情感体验。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这三个活动,沉浸文本,收获默读、精读方法的同时,窥视到了立于文本背后的那个幼年鲁迅和成年鲁迅眼中的无限趣味。学生快乐,我也开心。
第二课时通过话题继续和学生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几位小老师听得不亦乐乎,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多想办法创设活动,鼓励学生多说,多参与。
第三课时将带领学生细品“神来之笔”,有点小期待。
总之吧,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沉浸文本,收获阅读的快乐,这是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9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1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平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2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3
下午的课,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会改变那种无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节课,人人练习,人人作笔记,教师检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点时,层次美、动静美、句式美学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难点也变成容易点了。
问题在于:学生作笔记太机械,不动脑筋,为完成任务而做。
第三课时 多层次评说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对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2、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几种观点: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2)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几种观点可供参考: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难点理解
1、“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而“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因此记忆清楚。
2、分析第9段(布置作业)
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②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③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④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⑤给这一段分层。
⑥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⑦两个Ade能颠倒顺序吗?
三、拓展阅读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
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 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听写(家庭作业)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附录三: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三个小故事——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他曾经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课后反思:
句子仿写要注意什么?
句子仿写作业收上来了,比较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仿写存在的问题是:
(1)人生和童年之间的关系弄不清,如:
如果说人生是咖啡,那么童年是咖啡伴侣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么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费解,逻辑不明,如:
童年的动作是清洁的,是正直的,都显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树,童年就是树上的果实;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经历许多次失败,那么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这浩渺无际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许是远处像白云一样的羊群,也许是奔驰在碧绿的草毡上的骏马。也许是静静地俯下身躯吃草的牛群。
(3)格调灰暗或者毫无意义,如:
我不知道学习为什么那么没意思,也许是因为要面对,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明天的阳光还在待着我们,到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还有错别字)
人生是乏味无趣的,但是童年是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人生也是不幸的那么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要住在一个没有秩序、有污染的环境里呢,而且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底蕴太低,也许是人民的秩度还不够严厉。……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错字)
(5)三个“也许”不够。
仿写要做到:严格遵照原句的修辞、几个句子,句子间有内在逻辑关系,格调好,减少错别字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4
今天的语文课,所讲内容就是七下第一课的第三课时,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的一颗躁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讲完了一节课,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轻松,我感受更多的是如果。如果,这节这么设计几个问题,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下面把课堂重要情节还原一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部分,作者抓住了“我的乐园”来写,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的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不得不告别他的乐园了,请同学们齐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受。
2、问题一: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问题二: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问题三:书塾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思考之后,答第一题时,答案找的比较散乱,不全,都找到了。(一)从先生角度:(学生渊博、不回答“怪哉”问题、不经常体罚学生),教师提示后,学生补充(教学认真,随时加入学习内容)(二)从学生角度:(喜欢问“怪哉”类的问题,经常到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里玩,在座位上玩游戏、画画)
答第二题和第三题没有给时间,而是都在第一题答题时都包括了。
分析这一环节的处理,我的做法显得仓促,缺少逻辑性,把三个问题混合在一起来讲,学生找起来没有抓手。经过反思,如果再教此课,我认为: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清第一题答案(书屋的环境、老师、学生的读书生活)。进而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若学生不理解,可以换个问法:我在三味书屋都做哪些事情?(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问题、习字、对课、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做纸盔甲游戏、画画儿等)。接着回答第三个问题:文中我的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对他的感情如何?(引出他是一个严肃、和蔼的老塾师,外表严厉、内心和蔼有责任心,我对他恭敬、尊敬)。接着找出描写方法并分析作用。
归纳主题环节:可以提示学生“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回忆的感受是枯燥的,乏味的';有人说是快乐自由的,你们认为呢?”然后找学生说不同的看法的理由。(2方面: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发展),这里教师再水到渠成的点出: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要看鲁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教师顺势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描写先生的对鲁迅生病的父亲帮助找药等片段,让学生感知鲁迅对先生的恭敬、尊敬和喜爱。进而理解出课后题一题3小题的答案是第三个。
教师小结...写作片段练习...
顺着本节课的思路一路反思下来,觉得以后在备课中的态度、技能、眼界、方法等都急于有待提高,要认真、多听、多总结反思,开阔视野。感觉一堂课中一个问题这么讲学生就吸收的不好,换个问法或讲法就会有深刻的收获,这样坚持下来,才是教学相长呢!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04-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04-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03-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02-27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02-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3-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3-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4-2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7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