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雪》教学反思1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受益匪浅。我觉得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设计要契合学生特点,课堂生成要为学生新的知识技能获得服务。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首先备课时需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在实际操作中重视钻研所教文本的重难点,却忽略了所教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重视教法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考虑。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落实精讲精练,增强训练实效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低效了。针对这种实际,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讲的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的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如本课中关于两岸关系,学生如果感兴趣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去了解,就不必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而且这也不属于语文课的范畴,讲了反而浪费了学习语文的宝贵时间。总之,落实精讲精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精简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必须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四、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1)教师必须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分析句、段的构成让学生更快把握句段的意思等(2)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每一次读的要求及目标分别是什么,如何做到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层层递进,教师都要心中有数(3)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雪》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雪娃娃》一课,这篇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风娃娃,我问:谁见过风娃娃?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大声的说:老师,我见过风娃娃。我接着说:哇!你真了不起,老师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风娃娃,好羡慕你呀!话刚落音,全班学生都笑了。还有一个学生坚定的说:老师,我真的见过!我知道了,孩子说的是风。我说:老师见过风,没见过风娃娃。这个学生恍然大悟,哦的一声坐下了。我接着问:作者把风写成了风娃娃多有意思啊!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学生都说是拟人的写法。
为了更好的`学习好课文,理解课文,我们先处理了本课的生字。这课的生字比较多,有的字很难读。生字部分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读,下一步就把生字的拼音去掉开火车读,在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学生读起来很有困难,除了这几个学生的基础差,肯定就是在家预习的时候只是做了表面工作。预习这项作业一定要抓到位。经过两轮的认读,这些学生终于会读了。
接着,出示背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风娃娃去了哪些地方?都做了哪些好事,用横线画出来。”读完之后发现学生都能把这些问题画出来,但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说不出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走下讲台一看学生的说明明画着答案。我问学生:你不是画出来了吗?为什么不回答呢?看着学生为难的表情,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风娃娃到了什么地方?学生回答:田野,我接着问:风娃娃到了田野干了什么事情?学生把那完整的一句话都读了下来。哦,我明白了,学生不会总结!我引导说:风娃娃到了田野做了什么事情呢?直接把事说出来就可以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让秧苗喝足了水。我接着问:风娃娃怎样让秧苗喝足了水?学生终于说到点上了,风娃娃把风车吹的飞快这样才让禾苗喝足水。讲到这里学生终于会说了。我有接着问:风娃娃又到了什么地方都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一的完整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完了课文,我问学生风娃娃干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有的令人高兴,有的令人烦恼呢?学生说的非常好。我又和学生的学习练习在一起。现在你们就是风娃娃,你们平时也干了很多事情,学习的时候也做了不少作业,为什么有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有的学生一直成绩不好呢?学生说:学习的时候没有动脑筋思考问题。
从学生的小脸上可以看出学生学会了课文,理解了课文。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生字处理的有点粗糙了,只注重了学生的认读,没有让学生组词并用词说一句话。以后要多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
《雪》教学反思3
本堂课不足之处在于:
1、直接出示图片:应让学生充分想象描写的雪景再出示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思考这一环节时间为有些过短。此环节应该放长一点,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
3、探究的'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自己解答出来。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该在朗读之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本课的深度开展铺垫。
《雪》教学反思4
一、因材施教定目标
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因而在设计《雪》这堂课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对文章背景内涵的解读,而更多的注重从文本本身出发,更倾向于学生对文本“语文”味的解读——通过语言的品析来解读作者的情感。
因此,《雪》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于此:
1、熟读课文,赏析雪景特点
2、精读课文,品析作者情感
二、四环节教学主旋律
四环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关注小组活动,也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个体学习。我这节课结合了小组合作与个人检测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文章主体,结合当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果。一课一练,一堂一过关,更加贴合我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基于此种情况,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明确目标,激情导入
以本册书中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入,引导学生走进雪的世界。
2、设臵情境,自主学习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对文本的解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课文。因而我首先让学生“问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因而我设臵了两个主要问题:(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2)我读出了江南的(朔方)雪具有———————特点,表现在:————————————(语言)
学生可以采用自由朗读,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来初步解读鲁迅笔下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来达到学习共享、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分析文本语言从而把握课文内容,这种能力的训练也将对今后现代文的阅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点评学生的过程中,我又生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占用两个自然段的篇幅来描写雪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解读。
4、当堂检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掌握,因而我设计的当堂检测的题目不但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关涉的是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当堂检测的题目设臵如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字词
2、在作者的笔下,这两幅雪景图都很美,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从文中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这一幅图?
问题2的设臵仍然立足于文本语言而深入至作者情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赏析文章。
课后作业的设臵则针对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通过积累有关雪的名句达到知识与美的共享,阅读与写作的交融。
三、教学相长促提升
1、在设计本课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来达到对文章整体把握的目的,然而由于对四环节课型的生疏,我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检测上,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语言点。如“滋润美艳”的解读,如色彩的分析。这都是江南雪的重要特点,也是鲁迅语言的丰富之处,我都做了轻处理,而没有重点解读。
2、本节课的除了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当堂检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课文本身的晦涩以及课堂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当堂检测并没有很好的完成,多数学生只昨晚了问题1,而问题2只是简单的思考了一下,没有形成个人的意见,更没有进行当堂点评。而四环节课型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亮点本身正是当堂练当堂讲,使学生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当堂检测来达到一个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解读教材,以重点促学习,以练习促提升。
《雪》教学反思5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重在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达到当堂基本背诵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会更好的明白诗词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预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没有主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提升还是有不利的地方。
另外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养成自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不懂或者主问题设计,这样会好些。
应该更懂学习心理学,用积极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另外即使学生再做错,用一种更加温婉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懂得自己错了,还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会更好!
《雪》教学反思6
《看雪》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体会“雪”中的个味不同,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教学中,我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所以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先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再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
而本文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我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最后出示儿歌和诗句,让生读读,激发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雪》教学反思7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习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雪》教学反思8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雪》教学反思9
第七单元的主题与训练要素是“想象”,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雪孩子》这一课不仅有本单元的训练要素,而且承担了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默读的任务,另外,感受句子的具体、优美及练习抄写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默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利用默读的优点———不出声、速度快、有利于思考的特点展开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时候,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记录下所用时间,以便与默读时所用时间进行对比,学生感受了默读速度快的特点;利用“寻段启事”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根据老师划分好的段落,默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入训练默读,学习默读分3个步骤,第一,用儿歌和图片明示默读的姿势和要求,重点训练眼睛转动看字词的能力,第二,重点训练不出声,提出不出声的要求,利用5———8段展开训练,第三,综合训练默读要求。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下,通过问问学生默读这些段落,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大致说出课文内容,说明学会了默读;利用文中的`泡泡语展开想象,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或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后第二题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具体、优美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学生可以说出第二个句子写出了事物的样子,抄写上,大多数学生格式正确,书写速度适中,字也写正确了。
不足之处在感受默读的速度上,因为学生预习过课文且在课堂是第二遍读,所以朗读、默读时间差上不够科学;对于整个课堂学习,评价语太少且不够鲜活,没有持续激励学生的评价支撑,导致课堂后半段学生没有处于思考状态;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上,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粗浅的理解状态,只是干巴巴地灌输给学生“具体、优美”这样抽象的词语。抄写时有十几个学生格式出错,标点符号出错。
想到的改进措施是应该再拓展两篇字数差不多的文章,进行朗读和默读,体会朗读、默读的不同特点;备课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要讲什么,要想充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吸收度,并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是学生课堂上专注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方面是目前的困惑。学生格式出错、标点符号出错的学生进行了修改,修改正确,以后要加强句子方面的抄写。
《雪》教学反思10
《雪孩子》这篇课文是没有拼音辅助的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内容有没有拼音,这关系非常大。将直接影响到课文能否被他们熟练地朗读及其理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让孩子在家看了动画片《雪孩子》,让孩子感受雪孩子的故事。
一、看图学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所以,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段和文章的内涵时,也就容易多了。
二、多种形式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怎么读?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就这么一个在成人眼中非常公式化,甚至听上去有些专业化的问题,孩子们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意见。
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应该高兴地读。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
第二位学生说:我觉得要伤心地读。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
听完孩子们的诉说,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真的不能小看这些年幼的孩子们,他们拥有多么丰富的情感呀!
《雪》教学反思11
《雪孩子》是本学期第一篇没带拼音的课文,而且文章篇幅较长,朗读不容易。为了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是这样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圈出的生字,并注上拼音。
3、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
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
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雪》教学反思12
《看雪》一课讲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在这一课中,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注重纠正了生字的读音,字义的理解让孩子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领悟。本课段落较多,对话较多,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全面对因而课文在理解方面较难,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浅显,但我没有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是在第二节结合地图,讲解了地球气候的.南北差异时再理解,就简单了,孩子们领悟的也较容易了。
台湾孩子的几个问句要求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通过练习,学生读得还挺到位。但是在读到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去北京看雪呢?学生还不能读出迫不及待要去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自己在前面对学生感情的渲染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在理解雪花、雪毯、银装这几个词语时,学生看图理解词语,语言表达得还不够到位,我自己说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雪》教学反思13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想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会学习了。因此,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三遍课文,然后便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话一出口,孩子们就乐开了花,也许是新鲜吧,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兴奋与自信。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不得不罗嗦着提醒学生,每个人都要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上完全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毫无价值,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组长们认真地汇报了本组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萌生并以解决而结束。最让我兴奋的是有三个同学提出:“深情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最希望学生提出也是最怕学生提不出的问题,借着这一问题,我与孩子将课文从头梳理了一遍,辅以我画得并不美观的中国“雄鸡图”和狭长的台湾省,使孩子们对“深情”也就理解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动脑小博士”这一雅号便属于那三个学生了。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孩子们理解得却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
《雪》教学反思14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雪》教学反思15
我始终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为重要。从小让孩子们伴随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游在想象的海洋中,将来才会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挖掘出别人没挖掘到的财富、创造出更伟大的奇迹。没有想象力何谈创新能力。
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课文是以雪孩子变成气飞到空中不见了为结束。我便请学生想象一下:“雪孩子是一个舍己为人、品德高尚的人,他会飞到哪呢?又会为人们做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会说:“雪孩子飞呀飞,飞到一个一年都没有下过雨的地方,看见这里的泥土已经裂开了很多缝,并且都不长庄稼了,人们都快要饿死了。雪孩子找来了许多云,和他们一起变成雨落下来,浇灌了这里的土地。不久,那里的庄稼长出来了、小草漫山遍野、鲜花盛开,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有的说,雪孩子去了森林,给大树喝水。去了池塘,和小青蛙做伴……。在学生们都兴致饱满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让他们立刻把想说的写下来,再读给好朋友、爸爸妈妈听,学生们不但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也获得了写作上的成就感,可以说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读出了难过,因为雪孩子舍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学生读得高兴,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一件好事。学生不同的见解代表了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本课教学中,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如: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话"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读这句话,有的.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反映出雪的信息。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图中的小白兔,分别用"咦","哦!","啊!"续说句子,学生如临其境般的面带一种或疑惑或兴奋或顿悟或咏叹的表情和语气,使语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生尽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后的场景更加开阔,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三段时,出示雪孩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小伙伴,你喜欢吗,你高兴吗顺势引导学生欢欢喜喜地,高高兴兴地读这一段,感觉学生读得也比较有气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02-24
看雪教学反思04-03
雪孩子教学反思15篇03-06
《雪孩子》教学反思15篇06-19
“看雪”语文教学反思03-21
雪孩子教学反思(15篇)04-12
《雪孩子》教学反思优选15篇07-05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1-26
《雪孩子》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