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
《棉鞋里的阳光》
教学反思: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全家福”,让他们互相说一说家里的趣事,学生就显得相当感兴趣,这种方式比较贴近生活的实际,所以学生说起来也相当热烈,争先恐后地向全班学生讲述,内容自然而然地也围绕着家里面谁最疼爱自己,怎样疼爱的。之后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来说一说在文中看到的人物,想一想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学生因为说过了自己的照片,所以说起课文的插图也就事半功倍了。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所不足的便是在问:读了他们的话后,你想说些什么的'时候,我没有去引导学生,以致于学生的回答与我设计此环节所想象的有些出入。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之前,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稍稍做了些改动,就是女生读字,男生组词,这种形式在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学生特别的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多去探索些新鲜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不要一味的只在一种方式上运行,这样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弱,反之,则能达到一个热烈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先揣摩在家中爸爸、妈妈和奶奶说话时的语气,再引导他们读一读文中的话,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同时对于课文中的话语也就更能理解了。在教学生字的阶段,我让学生先观察,讲一讲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开始书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2
《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妈妈和姥姥赞美兰兰的话后,老师总结:“兰兰会帮爸爸、妈妈、爷爷做很多事,所以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小手。”这时,课堂上传来吃吃的低笑声。我才猛然醒悟,说漏嘴了!文中没写爷爷,说的是姥姥!怎么办?我索性将错就错,连忙摆摆手说:“别笑!别笑!兰兰跟你一样也有爷爷啊!你能猜猜,她为爷爷做过什么事吗?”这下,学生劲头来了,有的说:“她为爷爷买过啤酒。”有的说:“他为爷爷拿眼镜。”有的说:“他为爷爷敲背。”……师说:“你们猜的都不错。兰兰确实是个孝顺的乖孙女!你们说的她都干过。”老师紧接着问:“兰兰跟你们一样读一年级了,她为同学,为老师做过什么呢?”同学们又踊跃发言。其中有个上课老走神的小男生高高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来!我来!”他笑着说:“我想,她会为同学拾起掉在地上的铅笔,因为我就为后面的同学捡过。”听到这话,我心里一乐!小家伙,居然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看来孩子们已深刻地领悟了课文,兰兰的形象已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不知不觉下课了,我正坐在讲台前与一个学生谈话,这时,“蹬蹬蹬……”跑上来两个女孩,来到我背后,“咚咚咚……”一声不响地帮我敲起背来。我好激动,情“”自信众信!缘来有你!不自禁地说:“舒服!”同时又生出无限的感慨。
教学反思:
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小插曲,引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应该是充满亲和力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对话、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课堂。要是我们的课堂禁锢学生的自由,当学生听到老师说漏嘴,不敢笑出声,也就不会有此精彩的片段。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关照到学生真实的生命存在,关照到他们的心灵成长。
二、教学需要预设,但应更注重于课堂上的即时生成。如果当时教师说错嘴后,只是承认错误说:“哦!对不起!老师说错了,应该是姥姥。”然后继续按照原来的'预设教学。这样做,也许你给孩子一个朋友式的印象,同时也会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将错就错的教学更深入人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正是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才会有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才会有学生争着上来给老师敲背,演绎出浓浓的师生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薛洋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85197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4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词组识字、回文诵读识字、字谜识字、加一加、换一换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然而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从细节上来看,课件的字词等应再放大一些;小节号 的标注应该再规范一些;上课前应该再检查一下ppt等等。
小问题靠细心解决,大问题要靠决心来解决。识字教学应重在识字,在生字词教学一定要多花些时间,将时间用来强调字音,用来正音,用来给孩子们展现学习成果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不包括背诵)让孩子记住字音,记住字形。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反思总结,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5
想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ai ei ui ,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复韵母,所以我先请出a o e i u ü这6个老朋友,然后引出复韵母ai ei ui,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复韵母的音形,教会学生复韵母字母的发音要领。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有限,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发音方法,所以最主要的还是靠听老师范读发音。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听读、练读。
反思不足:
但是整堂课上,由于考虑不够周全,为了多让几个学生巩固ai ei ui的四声读音与拼读,在书写上的时间没有把握好,指导书写的力度不足,没有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只是对学生讲复韵母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写的时候,两个单韵母要写得靠紧一些。然后让学生在拼音本上书写,而老师也没能一一去检查,学生写的'怎么样老师并不太清楚,导致这一课的书写质量明显不足。
在给三个复韵母标调时,在学生熟读标调歌的情况下,让学生再次猜一猜这三个复韵母的帽子应该戴在谁的头上,最后出示正确的四声,这样学生有了亲自体验就不容易忘记。在读与练中,多数学生掌握了标调规则,但仍有少数学生再给“ui、iu”标调时混淆。
纵观整堂课,在课堂纪律、学习习惯这一方面,还是需要不断提醒强调。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6
《比大小》一课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我充分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上。在比较1/4和3/4谁大谁小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而后请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验证环节,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圆形等各种形状来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于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的形成表象,因此对于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大小》》。
二、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之后,还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将自己比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在质疑中提升
当学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有一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同分子的分数怎么比较?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我正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于是我直接把问题转抛给学生,学生在经历猜测之后,同样用自己喜欢的画图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由于是学生自主想探索的问题,所以探索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中,轻松的得到比较的方法。
上完这一课,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逐渐的冒出来了。可不足的是这样的学生还不多,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在总结发现规律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7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失败,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是难理解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坐井观天,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带着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在总结课堂,反思教案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我形成了上述的新教案。希望通过下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祖国的美好河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打通了课堂的局限将学习活动扩大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8
《夏天的夜晚》是西师版一(下)第二册五单元的课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短文,配有一幅深蓝色的夏夜图。图文对照,相互映衬,形象地描写了夏夜为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萤火虫提供着表现自我的舞台,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萤火虫也为夏夜带来一份美丽、一份神秘,由衷地赞叹夏夜这迷人的景色。
在第一次试讲《夏天的夜晚》这课时,我先按着我的教学安排行进到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夏夜的大地像热闹的舞台”,发现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有了明显下降,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自己的教学,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是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通过多媒体播放青蛙、蛐蛐的叫声配上生动的画面,我问:“你听到了什么?”孩子纷纷举起手回答,说到了夏夜里各种声音,再请生与师合作朗读这段课文。
师:夏夜的大地像——
生:热闹的舞台。
师:蛐蛐——
生:弹琴。
师:青蛙——
生:唱歌。
师:提灯笼的萤火虫——
生:在忽闪忽闪地跳舞。
读后生自主进行读文正音。因为孩子积极性的大大提高,也使他们更好地关注文本,“热闹”的“闹”读轻声,“提灯笼”的“笼”是轻声和后鼻韵这些难点能及时正音,学习目的很快达成,我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然后鼓励生生合作读课文并表演,特别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表演,学生内部的表现欲与满足感得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在积极发挥作用,很快体会到什么是“热闹”,什么是“舞台”,理解“夏夜的大地像热闹的舞台”很快就解决了。课后,我感到欣喜,因为自己有了体恤学生的能力。这学期,我力求在课堂上,师生能平等对话建构,在不断的“相遇”中推进,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这时,我感受到了教学思想的进步使我的课堂在起着变化,而这段教学竟成了课堂的“亮点”。教师不能忠实地去实践自己的教案设计,而忽视了学情,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我想这是给我的'启示。
另外,第一次试讲时,课堂上抽生读“弯弯的月亮船在深蓝的天空中飘呀飘……”这个句子时,没想到“飘呀飘”这个词读得轻而远,读出了“飘”的画面,读出了“飘”的意境,读出了对“飘”的理解,看到这个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于是我想到以这个“点”来带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拿起“飘”的生字卡片,追问:“为什么这个字会读得轻柔呢?”孩子说:“这个字里有‘风’字,风吹的时候感觉很舒服。”这就是一个孩子对字的理解。我随即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具有意义的符号,仔细观察它,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对话建构,班里的孩子对字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对文的领悟又多了一分。但是,在第三次试讲时,换了一个班,同样的一个字,读得平淡,这时我却照着第一次讲课时那样处理,可效果不好,下课后,同事建议根据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读得不够理想时,可以先学习了“飘”,再指导读。写到这里,我想起张老师的话:“汉字是有意义的文字,必定在意义的背景下还原汉字的意义。”“不管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坚信每条路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老师预先设计的那一条最有意义。”老师要修炼自己,不断在课堂里抓住这样的契机,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进程以及教育共同体的每个孩子在进程中的不同位置,并不断推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回想起以前的教学状态,自己最为顾虑的是自己是否完成了教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在更多的是在乎学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我领悟到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体恤学生,做个课堂的发现者,学生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陪伴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比大小》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反思》。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离开妈妈的小黄鹂》一课时,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学习,贯穿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我讲授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以“小黄鹂第二次离开妈妈又干什么去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一与上节小黄鹂第一次离开妈妈有紧密联系的问题为切入点,把学生读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我安排了第一个层次读书,并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或问老师,问同学。读完后,我鼓励学生站起来轮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紧接着我安排了第二个层次读书,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每一自然段写小黄鹂干什么去了?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个层次读书,也就是随文识字,分角色朗读。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体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真到实现了读的目标。
二、多样识字,读中悟情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这节课我注意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多种方法识字,再借助课文内容,入情入境的读,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真”先从拼字音开始,再想从这个字中想到哪些字,谁真可怜,怎么读出老白头翁的可怜呢?然后在范读和仿读中,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升华作了铺垫。再比如学习“跟着”时,我把对字形和字义的认识做为重点,鼓励学生用换偏旁法记,在自己的身上找带有“跟”的词,然后再结合课文理解“跟着”的含义。特别是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老师来做解说,由学生来做小黄鹂和黄鹂妈妈,看谁读的像。学生在这种趣味的读和演中再次体验到小黄鹂热情助人和虚心好学的情感,此时情感目标的完成有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和失误,比如:对于每个字的字形的认识还不能做到有轻有重,学生的一些情感体验不能做到有收有放,这些都需要各位同行们批评指正。
总之,整节课的学习中,我本着只是起着一个引导作用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我体验后的.感悟。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教学反思3篇。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使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来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一、焕发激情,在情境语境中学习字词。
离与鹂,这是一组同音字,它们都出现在课题中,舒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你熟悉她吗,看老师写她的名字这一情境来学习“鹂”字,学生熟悉小黄鹂的名字的爱好很浓,激发了学习的乐趣。课题本身又提供了学习离的语境,通过读学生能感悟离的意思。
二、抓住重点,在鼓励指导中朗读课文。
1、示范引路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教学小黄鹂的语言,舒老师采用了范读,读出小黄鹂的年龄特征,果然同学们练得爱好盎然。
2、激励等待 学生读文出现问题时,老师耐心等待,鼓励他们,给孩子自己读好课文的机会,让他们体验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全班学生的热情都会激发出来。
3、学词练句 段由句构成,句由词构成,教学时,老师注重读好词,连成句。减轻了学生读文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形成朗读能力。
三、识读结合,在相互作用中提高效率。
随文识字,使识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前我们的教学往往先搞一块孤立的识字教学环节,把几个生字音、义、形都解决了,然后再来阅读。这样做识字的时间拉得很长、很孤立,阅读的时间被侵占了,结果使识字和阅读互相干扰,两败俱伤。教学中舒老师以读为本,寓识于读,识字与阅读同时进行,音、义、形可以分散难点,分布到位,这样既加强了识字又联系了阅读,使识与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效果就好了 最后我有一点疑惑,就是一节课学完这么多的字是不是太多了,学生会不会记得不扎实?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1
本文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春雨的色彩在读完全文后,利用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美好。不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学的目的或重点。在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我除了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边看边读边想像文中小动物的对话外,还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
我在组织学生识字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将读句、识字、解词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看图片识字。课堂实践反映出:一年级学生这样识字学习效果很好。
现在虽然是春天,但春天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学生对春雨的观察和了解也甚少。我想这节课如果能适机的带领学生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一下春雨的特点,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分角色朗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果允许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效果可能会更好。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基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方面,首先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一年级上学期是意义识字的关键期,不仅要求对课文内容熟悉,同时加强了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并通过一段时间后又对多篇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达到识字的目的。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读书的训练上我采用了当天阅读最认真的小朋友就可以当隔天的小老师进行带读的办法,或者是小组读、合作读、擂台读等多种形式的手段来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的兴趣。
课前我要求每天学生需预习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开始阶段,教师不需要过早给学生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先行感知课文,那么这第一次的感受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错误,经过之后的.共同讨论、共同订正、理解课文,都能够解决。先学后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文的感知和学习。课后要求不定时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帮助新知识的掌握。关注差异,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解决辅导上的难题,也同时认清自己教学上各个方面的不足。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愿意读了,课文中的、课外的故事也愿意读了,不仅增加了他们识字量,而且认识的词语也越来越多。组词训练不再是单调的了,总听到“我还有”“我还会别的”这样的话,课堂生动多了,有更多学生愿意展示自己。
要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3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大家应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老师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些天我们学校组织了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和语文课程标准,在网上也查阅了相关课文的资料,认真准备执教了《识字5》一课。
现针对《识字5》一课,做一简单分析如下:
(一)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本节课我设计在识字后感情朗读课文,本以为能读得很令人满意,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感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朗读,读出来总令人感觉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生机。如果能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让学生感知金色的沙滩,蔚蓝的海面,红色的晚霞,相信朗读效果肯定会更棒!
(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跳课文教学,使他们难以“消化”。
《识字5》是第四单元的识字课文,挑出来放在刚学完拼音后上,他们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课上我引导学生把“沙滩”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学生就读得很轻很拖,以为这样就是“舒服的感觉”。而在生字教学“浪”字时,对这个左右结构的字,他们怎么都摆不准位置,虽然我多次强调“左窄右宽”,学生写得也很辛苦,但写出来的字还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办公室,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思来想去,终于豁然开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为了模仿还是借鉴?如果一味的把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种种环节,甚至是一句话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不但不会见效,反而还会事倍功半。还记得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领导对我说过: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本、备教参,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适用于任何一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能力,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鼓励学生,方法多样,要适合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上课很活跃,一个问题问下去,抢着回答,或者举手时发出“我、我、我”的声音,这是就要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很好,但要遵守课堂纪律,如果你能安静的举手,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有些学生很内向,上课不敢举手,但是坐的很端正,这时就要引导他们,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胆子大一些,勇敢的举手发言,就更好啦!有些学生回答偏离了问题,我就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试试看。经过老师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总结,我学到了许多教学中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学习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节日的晚上,你看到的焰火是什么样的。”
4、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体会国庆节的焰火真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5、认识笔画,在老师指导下书写4个字。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语,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说“节日的晚上,你看到的焰火是什么样的。”
教具准备:投影、卡片、录音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看过焰火吧,你能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烟火是怎样的啊?(交流)
2、出示投影: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学习生字:庆(你怎样记住他?)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录音,听清生字的音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出示生字:
四人小组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牢记字形,找准朋友。
小老师领读,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4、比较字形,读音:庆――广
如――场
5、给生字找朋友
6、游戏:开小火车读(去拼音抽读生字)
听音举卡片
7、复习词语:
做“采蘑菇”游戏(齐读)
8、练习:连词成句
广场晚上真热闹
人山人海节日的人民广场热闹极了
三、熟读课文,指导背诵
1、师:认识了生字词语,我们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3、指导背诵
(1)师引读
(2)自己准备
(3)找好朋友背诵
(4)指名背诵
(5)齐背
4、完成课后练习。
四、拓展练习,发展想象: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看过烟火对吗?你能说说你看到的'烟火是怎样的啊?(四人小组交流――指名说)
说话训练:
天空中的焰火像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
五、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
2、指导学习
3、生书写师巡视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5
原文:
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奶奶说:“怎么啦,不高兴了吗?傻孩子,奶奶跟你说着玩呢。”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笑了。
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认识1个多音字。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艰辛、芝苦,懂得要尊重长辈,不能让长辈为我们操心。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妙词侍句。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2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课文应该写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4、师范读课文。
5、全班齐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教学新偏旁。
3、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4、指导写字。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后记:指、跟难以掌握,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艰辛和芝累、懂得要尊重长辈,不让长辈为我们操心。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雪白雪白”是什么意思?
三、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指名读写奶奶和“我”的句子。
3、出示重点词句。
4、听了奶奶的话,“我”为什么低头不说话?
5、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齐读)
6、为了不让奶奶操心,“我”会怎样做呢?
7、指导朗读奶奶第二次说话和“我”的话。
8、奶奶听了“我”说的话,为什么会笑了?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最后的一句话。
9、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10、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总结课文。
五、指导背诵。
六、教学后记: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拉近了学生和老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了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艰辛、劳苦,懂得了要尊重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
3、本课的生字学生掌握的较好。
4、课的要认读的生字学生交难掌握。
5、本课含义较深,学生较难理解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一文紧紧围绕“奶奶的白发”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老一辈人为后辈所付出的劳苦、艰辛,也表露了小辈对长辈的尊敬、关心,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教学时,我问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孩子们七嘴八舌,问了很多。但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是“这白发一半是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听了奶奶的话,我低下头,没有吭声。”这两句话不太理解。所以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这两个问题进行教学。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讨论很快知道奶奶的白发是自然规律。教学第二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理清前因后果,回顾课文,由黑发、白发的差异带出了奶奶为两代人“操心”,又由“我”的情态点示了不吭声的内涵,体会“难受”、“难过”的心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通过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发散思维,课文中的“我”理解了自己因为淘气让奶奶操心以致早生白发,我们自己呢?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联想起让奶奶操心的种种事情,这时我因势利导,回到让奶奶白发变黑的心愿,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22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反思04-18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反思04-10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14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10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1-07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8-21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