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5 12:56: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观察主题图:买东西、买车票、存钱)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让学生动手先自己认一认人民币,再通过当小老师、我会拿等活动进行集体反馈。同时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一种分类方法:纸币和硬币。

  三次课下来,在这一环节,我都低估了学生的认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刚刚认过的杂乱无章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并动手分类。由于学具的限制,在我下去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分类错误,导致我直接把分对的学生作品拿上台,打击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下次一定注意了。

  通过分类,再次让学生强化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接下来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道1元=10角及人民币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小男孩买一元钱的练习本却不知道怎样付钱,请小朋友帮忙的情境。让同桌先讨论好一种付钱方法,并摆一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摆出了1张一元,2张5角,5张2角,10个1角……各种各样的付钱方法。但是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学具包括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有点多,学生找到需要的钱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最后,我只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来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1元=10角的认识。

  总之,三次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完整。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3背醪脚嘌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今天我在小组内上了一节课,内容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在上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自认为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上完这节课后,却发现,很多预设到了课堂上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预设乱了,我的思路也乱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学生在没上这节课前,已经有很多学生会计算了,而至于到底是怎样算的,恐怕有些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也许就已经形成了几十加几就等于几十几这个印象。而我这节课要做的是要让学生不但知道结果,还要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算理。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学习,如何尊重学生的想法又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我重点处理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和遗憾。首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应变能力差,课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所要讲的知识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学生能按照我的预设走,但是课中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是我始料不及的。本来我以为如果先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时,会说接着数的,或者是相同数位相加等,不大可能想到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而课堂上却恰恰相反,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女生就说出了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顿时我的思路乱了。仔细想想这时我完全可以顺着这个学生讲的把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算理讲透,然后再听听其他学生是怎么算的`,这样是完全可以的。而我是等把学生的想法都说了,再回头说这个小女生的想法,是不是就乱了呢?其次是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我认为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而且学生对数的组成也都很熟悉了,只要我稍微一引导,学生对算理应该神容易就能理解。所以我原先本来设想的用计数器拨一拨,或者用小棒摆一摆也给取消了,我想学生都已经会了,再去用小棒摆,不是多此一举呢?倒不如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用小棒进行演示,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但是学生没有像我想的那样,虽然学生心里或许明白,但是上升到语言表述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点我是没有考虑到的。如果我当时能拿出一个计数器拨一拨,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来说,效果或许会好些吧。另外在很多细节方面我处理的也不太恰当,如在设问上,在环节的过度上等。

  上完这节课后,没有我想象的轻松。反思自己,如果我能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做到全面考虑,自己心中有数,也许这节课又是一番效果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只有在基于对学生的真正了解上,基于对教材的全面把握上,基于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上,更基于教师能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而这些都是我不断去学习和最追求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完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任务后,整体感觉是:本单元教学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能根据操作活动口述所学口算题的口算方法,使本单元的两个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是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难点得以很好突破。同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解决问题方面,本单元解决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一问题我已在上学期提前教学了,一半的学生已经过关。这一次教学一方面是使另一半学生过关,另外重点放在对此类问题的分析上。通过教学,学生不仅会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能对此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知道两个数相比,一个数多,一个数少,较大的那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那个较小的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较小的数多的,所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由于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单元感觉轻松,所以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感觉学生掌握较好,这又为二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减轻了负担。借鉴前一轮执教课改教材的经验,把一些难点问题提前教学,这样能使一部分学生提前掌握,另一部分学虽然当时理解不是很透,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等到再次教学的时候,基本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本单元还增加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简单的“年龄问题”、“锯木头问题”、“植树问题”、“上楼梯问题”的教学。这些问题没有对全班学生作出统一要求,学生能掌握多少算多少,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两个计算上的错误:

  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减法运算性质是用来使计算简便的,并不是所有的连续减这样的计算题就要用减法运算性质,而且在运用减法运算性质时也要注意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最佳方案来运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以后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多猜想,多验证,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

  二、应用意识薄弱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就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另外,教学后发现减法运算性质的内容不是很多也不难,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处理不当的地方。我发现一些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时间花的过少。组织教学耗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难免使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草率,没有及时有效的练习与巩固。再有请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而班上一些理解比较慢的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特别是减法运算性质逆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题,这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习还不错,可课后练习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如果开始能创设一个“选一选”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也一定会愿意积极参与,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一定能解释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教师再强调“多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去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其次,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

  再次,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引导、探究新知,情境延续、巩固新知,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几个环节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为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我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教师表扬,奖小帖纸、同学互相鼓励等,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学会了认识整时、半时的方法,并在情境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钟表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发现钟表上的各个部分(指针、数字、针有长短)的特点,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开始我想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名称告诉学生的,后来我想,能否让学生先试着起名子,因为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让这些学生说一说,可以使孩子们具有成就感。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比如练习的设计还应更加有层次,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2种平面图形边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进行平面图形的拼组。

  我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以及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折的过程中还给图形的边编上号,这样便更清楚更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折的方法,及“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拼一拼的环节,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安排先认识长方形边的特点,再通过引导、对比的方式在得出长方形特点之后总结出正方形边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在认识每种图形这一环节之后,都设计安排学生利用其图形的特点拼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做到一学一练,层层加深。后面还设计了综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08北京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已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生活动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着不足,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在讲正方形边的特点时,对折正方形时只对折了三次,如带领学生折时多折一步,强调4条边完全重合会好些。在活动中多让学生讲一讲更好。还有就是在练习“练习6第2题”时不强调学生按规律去拼花,可能学生回有更好的发挥;在练习“练习6第1题”没有安排好,时间花得太多,以至于最后的拓展能力没能用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改进,认真探究,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做得更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要体现在: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总结,我觉得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怎样落实从“零敲碎打”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还应学习解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组织孩子们先观察教学情境图再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孩子说一说书上的那副图里有几只小鹿、几只小象、几只小鸟、几个小朋友等,再让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动手摆摆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写数这个环节,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行把关,亲自指导书写,以致于有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孩子们在一开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这是孩子们步入小学的第一堂数学课。我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所以课前在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数学课件,带领孩子们到多媒体教室进行第一堂数学课。

  通过了解我还知道他们大多在学前班已接触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数数的方法,并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体会数数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多媒体教室里物体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课后布置让孩子们数一数校园里熟悉的事物,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2-2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0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14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04-14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4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2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7-0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9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