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5 22:48: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众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众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众数教学反思2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参加计算才能求出,特别是当一组数量较大的数据,其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竞赛场合下对评委亮分后的成绩分数,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尔后再计算平均数的一种考虑。

  2.中位数。

  ①中位数的定义及特点: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不高,但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可能性小一些,有利于表达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②中位数的优点。

  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

  ③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

  3.众数。

  ①众数的定义及特点。

  几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成为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O。众数也可能不是数。

  例如:20xx年8月,某书店各类图书销售情况如下图: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的众数是——。

  回答应该是: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众数是文化艺术类。

  ②众数的优点。

  比较容易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③众数的缺点。

  当一组数据变化很大时,它只能用来大略地估计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三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1.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三)三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1.平均数的计算中要用到每一个数据,因而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选择特征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喜欢使用平均数这一指标来代表一批数据或用它来反映大量事物的整体水平。

  例如:用平均分反映一个班级学生的某项能力测验结果;用平均分来集中概括一些竞赛场合下各位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的总结果等等。

  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量,代表了中等水平。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在统计学分析中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在个别的数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个别极端数据是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的,而对中位数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

  所以,这时用中位数来代表整体数据更合适。即:如果在一组相差较大的数据中,用中位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往往更有意义。

  例如:甲乙两学生射击的环数如下:甲:10环、10环、9环、3环。乙:9环、5环、3环、2环。请你试一试如何评价他们的射击成绩。这里甲有2个10环,1个9环,一个意外的3环,对于这个3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奇异值或极端数据,如用平均数来评价甲的总成绩就不能客观反映甲的射击环数主要是9环与10环的事实。由于数据中有一个极低数值出现,故计算平均数时就一下子把分数降下来了。采用中位数9.5环较合适。乙的射击成绩中5环以下有3次,还有一次是意外的9环,对这组数据,如计算平均数后是5环,但用5环来代表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估计了乙的总体成绩,所以采用中位数4环比较合宜。

  3.众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若一组数据中众数的频数比较大,并且与其他数据的频数相差较大时,我们一般选用众数。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

  例如:,某班42名同学,年龄11岁的有24个人,年龄10岁的有8个人,年龄12岁的有6个人,年龄超过12岁的有4个人。则该班同学年龄分布的众数为11岁,它表明该班年龄为11岁的同学最多。(注意众数不是24人)

  总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特征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选用它们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一般是遵循“多数原则”,即哪种特征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绝大多数,正确选用合适的特征数来说明、评价、分析实际问题,避免误用和滥用。关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总结为:

  分析数据平中众,比较接近选平均,相差较大看中位,频数较大用众数;所有数据定平均,个数去除数据和,即可得到平均数;大小排列知中位;整理数据顺次排,单个数据取中问,双个数据两平均;频数最大是众数。

众数教学反思3

  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把众数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较、感知。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小王看到一份电子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公司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现招收普通员工若干。小王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做了一名普通员工。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76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800元多一点,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数超过1000元。小王很气愤,就找公司经理去理论,公司经理将公司员工工资发放情况交给小王看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广告中说的话是否准确?

  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数据,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计算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马上引起了学生的'质疑:那为什么小王只能拿到800元呢?

  通过学生交流得出,平均数不能反映员工工资的集中趋势,从而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要寻求更好的统计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情境创设,交流解决小王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帮助小王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几组相关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就感。

众数教学反思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一组典型数据80、6、6、6、6猜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多次的练习,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位数和众数有了相当的认识。

众数教学反思5

  《认识众数》这节课,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用平均数能否代表员工工资一般水平”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平均工资”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发现用“平均数”来代表工资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课中我把众数放在与学生有关的年龄、视力、身高等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众数的找法,众数与平均数区别等等问题。

  课后我能及时总结并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众数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

  但这节课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没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既然众数和平均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那什么时候用众数作代表,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作代表。二是在不断改题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那就是既然第一组学生定下来了,他们的年龄是不能随便改的。要改也只能改由年龄抽象出来的那组数据。也可以调换这组学生。

众数教学反思6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习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做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众数教学反思7

  自我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要解决“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很好理解,它们和平均数一样都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所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小王去找工作,看到一份招聘上写着该公司平均月工资有20xx元,感觉很不错,结果到正式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的每月工资远远低于20xx元,便认为经理欺骗了他,很是气愤,当经理拿出工资表的时候,让学生分析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转而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数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以此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和同学一起理解概念,它不仅解释了什么叫中位数,还告诉了怎么求中位数。与学生一起由概念中找出求中位数的基本方法,那就是首先是把给出的数据排序,然后是分清所给数据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最后按照相应情况求中位数。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便给出了教材上的例4“马拉松比赛问题”这个例题我适当进行了修改,第(1)问让学生求平均数,简单复习了平均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要求中位数,为了让学生清楚基本步骤和格式,所以我进行了规范的板书,第(3)问是对选手成绩的评价问题,这便是本节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老师适时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接下来安排了课后的一个关于“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的练习题,相对于例题中的直观数据,本题中的数据均需从统计图中读出,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我首先设问这里一共有哪些数据?让学生充分辨析,进而问这里要用的是“件数”还是“人数”?通过分层设问,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题最后也设了一

  问:“哪一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理解了众数的概念之后通过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最后回头看课前引入问题,分别让学生求出这个问题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中应该用哪一个数据来描述月平均工资更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三个数之间的不同之处。达到前后呼应之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本课内容。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反思问题:

  1、引入问题有新意但叙述上略有繁琐,

  2、师生互动还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3、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还不够

  4、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不够

  课堂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用好教材,解读好教材,挖掘好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不能按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了。

  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1、引入问题可让叙述更简洁,或者直入主题,或者改成如有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1米8的成年人在平均水深只有0.5米的一条河中淹死了,

  这似乎有点奇怪,你怎么理解?

  2、设置问题上还要多下功夫,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众数教学反思8

  首先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经验,因此,在情境导入中,利用师生间的自我介绍活动导入,既复习了平均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用平均数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是否合适?:第二阶段:形成概念——在这组数据中,有没有哪个数可以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第三阶段:理解概念———对比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

  第三部分是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练习,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总结与拓展。通过总结,让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小调查则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回顾本节课,我有一些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2、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解决问题有效

  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如在归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数据中所反应的信息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探究定义时所有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都没有根据数据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想法。

  4,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认知水平较不理解,所以学生对工资表中的经理、副经理和员工职务分部清时没及时帮学生解释,导致“用平均工资来表示员工月工资水平高了还是低了”学生看法不一致。

  5学生总结三个统计量特点时一直局限于员工工资来分析,没及时引导学生跳出情境,教学智慧有待加强。在总结时如果根据语文词语教学解释平、中、众,相信定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众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故事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

  本节课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中位数和众数到底表示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学生还是有些糊涂,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水平,那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具体。因此如何使学生明白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还值得我进一步去研究。

  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创设了一个用平均年龄来反映一群人的年龄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引导分析讨论,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广告承诺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就势向学生提出“用平均数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那么,你觉得用哪个数来描述比较合适?”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四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在运用中完善知识结构。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上完此节课后,我觉得在三种统计量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在课堂上提出来自己觉得哪种统计量更适合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为什么?让其他同学来评评他的看法,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众数教学反思11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众数教学反思12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新课改后新增的内容,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和众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这节课创设情境时,我选择了学生都喜欢熟悉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和范伟。围绕范伟到赵本山地公司去应聘被“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2500元”信息所忽悠而引发的故事而展开。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学生产生疑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自己得出概念。在讨论中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由于第一次是公司员工的工资表,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第二次我出示了在增加了范伟之后的工资表学生发现这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学生问:“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我让学生讨论,学生争执不下,有人主张一个,有主张两个的,这时我让学生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 ,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生活实际,在不同的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学以致用,知道并熟练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平均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较好。但要达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联系巩固。

众数教学反思13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 概念。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练习的第二个环节中设计了三个选择题,这三个选择题分别是:

  1、当我们需要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同一种物品的不同品牌的销售量最多是什么品牌,也就是利用众数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哪种品牌的物品质量比较可靠;这个选择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确定。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数和偏小数的时候,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主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大小特征来确定。

  3、要确定一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要用中位数来判断,要比较两个班的成绩,要关注的他们的平均水平。由此让学生理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他们既有联系,即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有区别,即众数反映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排序有关,所以它们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众数教学反思14

  一、 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六单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图、折线图、平均数、中位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重要的铺垫。《众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的预测并作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体验统计的作用,增强统计观念。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作出正确的选择。

  六、教学过程

  本堂课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通过对奥运冠军许海峰的简单介绍,引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表象观察,预测参赛选手,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释疑问题

  在预测之后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计量对两位选手

  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用这两个统计量无法选出参赛选手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然后再用众数对两位选手的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让选手乙参加比赛。这个时候,老师给出了许教练让选手甲参加了比赛的论,目的有个,一是激发矛盾思维,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二是告诉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结合问题的实际和所关心的问题综合考虑,从而更科学、更合理的得出结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如何找众数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独立运用,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安排了三道题目:

  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统计量、销售问题、挑选参赛队员问题。其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对三个统计量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生活中的数学,理解均码的含义。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小结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众数教学反思15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平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平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平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平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平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平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众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04-16

教学教学反思03-22

教学反思04-19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03-09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8-15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