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6 03:1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家》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教学反思15篇

《家》教学反思1

  今天带着孩子共同学习了这首优美的小诗《家》。文章精湛,短小,只有两句话组成。早自习就带领孩子们初读了文章,字词上面没有太多令人担忧的地方。只有几个轻声尤其要注意,我也在事先带着他们读了几个来回。“我们是”有两个轻声,反复的在强调,“鱼儿”、“种子”这几个词,孩子们也基本都会。因此,课堂上的识字环节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可是,如果老师备课的时候把这首小诗的诗意看成那么简单,那就错了。教完这节课,又让我反思了教学中的几点不足,以待思考和改进:

  一、备课备进学生心里

  今天,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蓝天为什么是白云的家?”,贾铭俣先说因为蓝天非常的大,然后季坤小朋友又起来作答,他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为什么天空中会有白云,白云是怎么形成的。他的回答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说的非常全面,以至于我一时也没能回过神来,只能让全班孩子一起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蓝天为什么是白云的家?孩子们真的懂了吗?可能在季坤说完,很多孩子还是云里雾里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蓝天为什么是白云的家?仅仅是因为蓝天上有白云在飘吗?对于我们班那么多爱问为什么的小脑袋来说,也许许老师在课堂上仅仅给他们看几张图片,说几句优美动听的话,想让他们理解“家”的含义,他们还不能满足。季坤今天的这个回答,真是让我恍然大悟,确实,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预设到得呀!是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他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他们有时甚至会语出惊人,竟然说出老师没有想到的内容,怎么招架,怎么应对,怎么样让全班孩子在课堂这一生成下有所启示。如果,老师事先备足了课,备课能备进孩子的`心里,这时就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养分,让他们每个人的目光都被老师提供的营养给吸引过来。抓住学生的目光,备课备进学生的心里。

  二、抓住课堂生成,给孩子更多机会

  在带领孩子理解“蓝天和白云的家”时,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给孩子看了好几幅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白云在蓝天自由自在飘荡的自在,从而理解“家”的真正含义。我发现,孩子们在看第一幅图时很专注,他们可能被蔚蓝的天空和白云给吸引住了,但是后来我又连续给孩子们看了几幅图,看图的时候全都是我一个人在说,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看来,课堂上,老师对于问题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是不可取的。而在理解“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这两行时,我也没有给孩子更多说的机会。其实,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老师应该抓住时机训练孩子说话与表达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机智

  今天的课堂出现了“小插曲”,一个女孩子在读句子“蓝天是白云的家”时反复的读了3遍,还是没有读准,把“白”读成了第3声。这时,我听见班级里有几个小调皮已经在下面按捺不住偷偷的学着她读了,于是接着,很多男孩子听见了,都一边学着一边偷乐,貌似在嘲笑这个读错的小女孩。我看着她,发现当时的她特别紧张,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我还在鼓励她再读读,可是下面的笑声更大了。这时,我却说:你们别笑了,XX都要哭了!我很无心的话,在我看来很正常的一个种处理方式,没想到却换来女孩的一声哭泣,她的眼泪流了下来,男生笑的更乐了……

  哎,怎么会这样。看来,是我说错了。一句话,却激化了女孩想哭的欲望。

  机智不够,教学的机智不够……

  多思考,多实践,实践出真知啊!!

《家》教学反思2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是小学音乐教材中一年级下学期的一课,针对本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导入部分,制作了幻灯片给学生观看,并且演唱了一首好听的民歌,来自内蒙古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用画面和声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孩子初步体会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风情和特点,通过画面和声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作用。

  本课意图在于通过欣赏和感受音乐,领略到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让孩子们知道并了解那里的一些特点,并且学会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和一个小舞蹈《挤奶舞》。于是我选择了带他们去内蒙古草原玩为一条主线,首先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草原,有坐车,坐飞机,坐船,骑马等等方式,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是乘坐交通工具去的,让孩子跟着音乐的伴奏有节奏的向草原出发。第二组是骑马去的,让孩子跟着歌曲骑着马去草原,这里孩子听着歌词便能准确的做出骑马的动作,这个环节让孩子初步听歌曲的旋律,跟着节奏做动作。学歌环节没有明显的教唱,只是让孩子通过音乐,通过教师的动作来体会歌词,很容易的就把歌词记住了,同时可以跟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把歌词读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记住了歌词,也就很容易的把歌词带到旋律中去演唱。在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内蒙古的舞蹈动作,使他们对内蒙古的舞蹈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舞蹈学习做了铺垫。

  教师简单介绍内蒙古的风俗习惯和风情,让学生对蒙古的舞蹈有所了解,并且跟随舞蹈的音乐进行动作的联系,挤奶舞的动作很简单,学生跟着音乐就可以掌握其要领。教师为学生完整跳一遍舞蹈,让学生感受蒙古舞蹈的特点,并且教师出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小头巾,并且作为奖励发给能够记住舞蹈动作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他们记住的动作,这样以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并且更能够主动的掌握舞蹈的动作。学生学会了舞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找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教师将本课内容引申,为学生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歌曲,孩子在个歌声中很开心的跳起蒙古舞蹈。在本课最后,孩子跳着舞,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离开大草原。

  本课通过学习了一首蒙古族的歌曲和一个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蒙古音乐的特点和民族的习惯与风俗。课堂教学中基本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歌唱部分稍欠缺。达到了学会一歌一舞的教学目标。

《家》教学反思3

  今天四年级的美术活动课是《我的家,你的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家居环境的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房间模型。以此来使学生的空间感,色彩搭配以及综合运用材料制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活动前就请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画出来,带到学校,学生又准备了许多材料,如铁丝、卡纸、盒子、固体胶、水彩、橡皮泥等,学生们准备的材料很充足,表现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和热情。

  在活动时学生把自己的房间介绍给同学,并且欣赏同学的房间图片,做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房间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制作时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象,每个学生房间的风格各具特色,色彩搭配很鲜明,充分体现学生的童心灿烂。在制作同时学生还相互“家访”“串门”吸取别人的长处,如果是两个人一组还相互讨论:写作业的地方在这;镜子摆在这;电视在这觉得不错;看我的床头多好看……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

  本课的活动较成功,达到活动预期的目标,不足之处是还可以尽可能对房间的细微处进行细化装饰。

《家》教学反思4

  《长江我的家》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虽然经过了认真细心的备课,但这节课在真正走上课堂后,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今天有幸邀请到一位优秀教师来为我的这堂课给予指点,心情既激动又不乏有些紧张。

  上课铃声一响,带着满满的自信走进教室,本是认真的备课给予我这样的自信。一开始,我用精彩的.开场白引入了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接着《长江我的家》的大背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港澳台儿童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发现并不是只有在语文课上可以朗诵,在音乐课上像这么一首优美的又饱含深情的诗歌,让学生朗诵,更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流露,让学生能更快的将感情投入到歌曲中。

  但是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处理方法不得不承认还是过于稚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步,比如:

  1.在让学生第二遍聆听歌曲的时候,首先抛给了学生几个问题,又让学生跟唱,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再去跟唱是会分神,而且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办法认真思考。

  2.让学生多次完整聆听歌曲,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曲快速的把握,每听一遍设到两个问题即可。

  3.在遇到曲谱中复杂的节奏时,多次让学生用手指打节拍,并在黑板呈现节拍图,使学生能够更明了。

  4.明确奖惩,注意小组整体的表现,及时给予奖惩,三种奖励贴明确运用,小组打分表灵活运用,每个分值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

  5.在学生唱谱或唱歌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找到每一阶段的创新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在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方面欠缺的地方我要尽快努力做好,坚决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家》教学反思5

  《玻璃公公一家》这篇课文是用童话体裁写成的说明文。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本课特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课文,扮演各种玻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设计新型玻璃。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思维越来越开阔,胆子越来越大,真可谓是无奇不有。

  如:隐形玻璃(穿上它可以隐身)、时空玻璃(往镜子面前一站就可以穿越时空)……但是我却从中感觉到学生的这种漫无边际的想象,已经远离实际、远离生活了。对于学生的如此大胆,我首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给他们提出了建议:新型玻璃首先必须是一块玻璃,然后才是普通玻璃不具备的'新功能。不能把它变成衣服、时间……于是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所转变,发明了吸灰玻璃(自动吸收灰尘,不用经常打扫),吸水玻璃(下雨时,司机开车不受影响),驱蚊玻璃(涂上可以驱蚊的物品,自动驱蚊),自动报警玻璃(有小偷时可发出警报)……这些新型玻璃就要比前面的更贴近生活、更切合实际。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勇于创新时,既做到了大胆,又注意了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家》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将演放在读说之间,既促进读的深化,又为孩子的说提供平台;以说为拓展,启发学生思维,在创新中表达。下面谈谈自己在这堂课中的点滴收获:

  1、在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先从读文入手,让学生在读文中认读生字,按“读文—识词—认字—再读词—再读文”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在随文识字。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那种唱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的发生,让他们读得有味,设计了“熟读课文,想象画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二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自读、互读、个别读、赛读、引读、评读、美读,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要求孩子朗读时能用自己的表情、声音告诉老师你读得很认真。通过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增强了朗读的效果。不到20分钟,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全文背诵下来,为下一环节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2、在演中激趣,加深理解。

  表演是一种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自己表演,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事。而且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如幻想,喜欢把物品拟人化,只要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就能快速进入角色。为此,我制作了“白云”、“小鸟”、“种子”、“小鱼”四种头饰,让学生模拟文中的句式,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表演:

  生1:我是一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飘呀飘,蓝天就是我的家。

  生2:我是小鱼,我在清澈地小河里游玩,这里还有好多我的好伙伴,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3:我是快乐地小鸟,我在树林中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捕捉害虫。树林就是我们的家。

  ------

  他们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配以天真幼稚的动作,简直就是一个个小小艺术家。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发展了语言。

  3、在“说“中拓展,训练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我们能用好、用活教材。由此我进行了认直的钻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了系列练习:

  “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它还可以是谁的家呢?”一个半开放式的问题,一下激活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期待着表现机会的到来,我乘势又抛出“那泥土、蓝天、小河它们还可是谁的家呢?”

  生:蓝天是太阳的`家。

  生:树林是蝴蝶的家。

  生:泥土是蚯蚓的家。

  生:小河是小虾的家。

  ---------

  在孩子们充分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创编词语放到句子中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读自己的创作,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极积性更加高涨!继而我鼓励孩子们用“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家”的句式也来做回诗人,在我的赏识下,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发言可谓多姿多彩,创新在求异中进,例如:

  生:鞋柜是鞋子的家。

  生:插座是插头的家。

  生:门是锁的家。

  生:垃圾桶是垃圾的家。

  ---------

  我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更感叹:孩子们的潜力确实难以估量!

  整堂课以演为桥梁,将读与说连结起来,串连成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的高速路。通过这条路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又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架设好读与说之间的这座彩桥,以此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悟性和灵性。

《家》教学反思7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开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

  “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我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家?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规范地书写生字。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家》教学反思8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是我来到曹幼的第一节亮相课,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教学反思。虽然之前已经反复修改教案,并且已经醒过两次是叫,但是,等到实枪实弹的时候,我的心理素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我的紧张,我的课堂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告诉自己,在锻炼中接受失败是一种心态,在失败中学会坚持是一种恒心,在坚持中收获进步是一种幸福,在进步中品味成功是一种境界!所以,这是我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我依然很珍惜这样一次不成熟的经历,也很感谢师傅的用心知道,感谢小朋友们的积极配合。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与些许亮点。

  儿歌《幼儿园也是我的家》节奏明快,语言朗朗上口,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它讲述了小朋友丁丁,从家到幼儿园所作的各种高兴的事,特别适合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作为亮相课的教材 ,但是,我只是想到他适合小班幼儿,并没有考虑教材是否能吸引他们。这也悄悄地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导入部分,我之前在黑板的反面贴上了丁丁的家和爸爸妈妈,然后呢我出示丁丁的胸饰,以丁丁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再引出他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家就是幼儿园,幼教文案《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教学反思》。由于我的状态没有调整好,很多小朋友的情绪都还没有稳定我就开始上课了,而且将黑板转过来的过程也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被分散,而教具我的爸爸和妈妈画得很粗糙,孩子们无法分清,所以我在念儿歌的时候很多幼儿并没有用心听,我抛出去的第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都答不出来,经过我反复引导,请了四个孩子以后才有孩子说出“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如果我在之前能等他们都安静了再开始上课,以更生动的方式导入,应该会更好。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和幼儿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我让个别幼儿说说这句话,再让全体幼儿说这句话,孩子们都比较积极,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我想,我以后一定要等到所有孩子都进入状态后才开始上课,这样不仅使他们容易投入,自己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缓解。虽然这样的导入方式直扣主题,但是缺乏生气,如果能适当地加入一定的互动游戏,如:“丁丁”拍拍小朋友的肩膀,和小朋友握握手,亲一亲小朋友。这样更容易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更能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亲一亲的游戏过程中,也可以为后面儿歌“亲亲爸爸,亲亲妈妈”的内容作一定的经验准备。

  在学念儿歌部分,我采用分段学念和整体学念相结合,分段学念时,我先朗诵儿歌并出示相应图谱,提问“丁丁是怎么离开家的?他离开家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丁丁说幼儿园也是我的家,那他在这个家里会做些什么呢?并且让孩子跟着加上动作,为接下去的儿歌表演环节做铺垫。但是我的图谱摆放位置不合理,这给孩子的理解带来了影响,很多孩子都答非所问,能够理解儿歌的幼儿很少。在整体学念儿歌之前,我说”丁丁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做游戏,听老师讲故事,他可开心啦,他说他可喜欢这个家啦,你们喜欢吗?下面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题目叫做“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我们一起听老师念一遍吧。然后我指着图谱念儿歌。接着我让幼儿跟着图谱念两遍儿歌,再加上快乐的动作和表情念两遍儿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声音和响亮,大部分都能把二哥念出来,但是再加上动作念儿歌的环节,由于我没有在之前做示范,所以能够跟着做动作的幼儿并不多。接下来十二个表演环节,我先眼定定,请两位小朋友扮演爸爸和妈妈,由于之前没有做充分引导,所以孩子们的表演不够好,而我又没有才有正确的表扬方式,在无形中误导了孩子。

  在活动延伸环节,我问孩子“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比你知道在这个家里还可以做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局限于“玩玩具,滑滑梯,做游戏……”我没有做出及时引导,更没有给他们带来提升。如果我能够告诉他们“你想一想,我们每天会去操场会干什么?会在教师干什么?我们的教室里有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会被激发。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的纪律出现了问题,我没有在课堂中渗透常规教育,应该及时用语言和动作去提醒他们,如果课堂纪律不好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我想这是我这次亮相课最大的败笔之一。我很紧张,整堂课一直是站着的,拉远了和孩子们的距离,这是我以后要切记的。一定要学会放开自己,这样才能感染孩子,他们也会更加愿意与我互动!

《家》教学反思9

  《家》是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能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两点:

  一、体验阅读,读中见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家》一课,我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

  二、句式迁移,突破难点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是“(什么)是(谁)的家”,我进行了两次迁移。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自我感觉不足之处,学生总是太活跃,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有些不足,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精炼到位,感情投入不够。

《家》教学反思10

  一年级学生阅读《共同的家》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三个层面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思路的链条,完成一次认知的飞跃。从具体的我家开始,进而理解共同的家,最后理解我们共同的家。为此,教师对文本必须进行深入钻研,然后才能以六岁儿童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情感得到升华。同时,自己享受一次成功教学的喜悦。

  首先,以孩子们熟悉的家为话题,交流自己的家在哪,家中有哪些成员,成员之间对家的感情如何。在交流的情境中完成识字:家。教师及时小结很重要,要点是温暖:家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住所。我们上学从家里来,放学回家里去,它是温暖的港湾,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然后质疑:我们共同的.家在哪里?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以其他动物、植物、物体的家在哪为话题,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学习理解他人的家在哪。理解:白云家在蓝天,禾苗家在土地,小鸟家在树林,鱼儿家在大海。完成识字:土、禾苗、树林。完成写字:大、土、云、禾。此环节重在建立这样的认识:自己有家,她们也有家,我们共同都有家,为理解我们有共同的家做铺垫。

  最后,以我们共同的家在哪,有哪些成员为话题,交流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在交流中完成学习生字:共同、地球。在这一环节突出三个要点:一、共同的家值得共同珍惜;二、共同的家包括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三,地球的所有成员就是本课“我们”指代的内容。“我们”所指代的内容比第一课更加广泛。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物体。

  原文的插图限制了对“我们”的这种理解。如果“我们”单指人类或者少年儿童,显然不符合原来文本的含义。如果将地球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地球的家庭成员不仅包括所有的人种,也包括地球的所有生物,也包括所有的无生命物体,比如:蓝天、白云、土地、大海,这才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真正含义。不可自我设限。

  教师对教材文本理解到位,训练学生语言才会找到着力点,也才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引向保护我们共同家——地球。地球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关心,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依赖,成员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这样才会强化体会“共同”的确切含义。突破理解“共同”词义的难点。《共同的家》为我们提供了贯彻“深入浅出”教学原则的最好文本范例。

《家》教学反思11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家》教学反思12

  我今天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说说我的家》要求学生熟悉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并能在此基础上主动关心,体贴家人。在本节课上,我觉得做到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并注重了活动的时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来实现的。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感。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四项活动:说说我的家、家人的爱好、家中的故事、写写画画我的家。这些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都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注重了活动的实效性。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了走出教材,回归儿童生活。

  《说说我的家》这一课,教材只给出了五张图片,仅仅靠教材提供的范例,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围绕教材中提出的话题,挖掘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材料,增加了“说说家中发生的故事”和“写写画画我的家”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课堂内容与孩子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

  3、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自制能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但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动画人物,因此,我选取了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小灰灰,通过小灰灰创设多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说说“家人的爱好”时,我又运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了合作学习。作为一年级学生,应该说他们还不太懂也不太会,我采用了“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起说”和“和右边的同学说”两种方式,让他们学会合作。

  一节课上完,总是会留下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上,也有一些不足:

  1、对学生的关注还做得不太够。在“说说我的家”这一环节,有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介绍得很详细,很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也特别的强,但我却没有对她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在学生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教学机智还可进一步提高。

  在学生说“家人的爱好”这一环节,当第三个学生说到自己的爱好仍是上语文课时,应及时正面引导:“在家里你还有什么爱好呢?”或说“除了这个爱好以为,你还有什么爱好呢?”

  3、对本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处理有所欠缺,如果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写的话、自己去介绍自己画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课堂也会变得更精彩。

  上完本节课,总的感受是:

  1、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2、教学之路任重道远,还需不断加强学习,锤炼自我!

《家》教学反思13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学生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在教学中,没有过多地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

  二、识字教学体现层次性。

  教师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多种识字方式,从看图读拼音识字,到读拼音识字,再到去掉拼音识字,在游戏中识字,生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生字的认记得到了巩固。

  三、走近文本,走近生活

  这篇课文,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丢了铅笔,明天又找不到橡皮,后天作业本又没有带来,上课时,书又不在书包里了等等。基于此情况,教学时,我就出示了学生们丢失的一大把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等等。问问这是谁丢失的?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是自己的。那怎么办呢?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让他们仔细想想,看看,这一大把文具里有没有自己的东西呢?于是让小朋友们辨认自己的东西,通过仔细观看,有的同学说,铅笔像我的。另一个同学说,尺子是他的。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说起来了,丢失的'文具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主人,找到自己的家了。引导学生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让文具找到家的呢?引入课文内容。以此方法引入课文,激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四、教育学生爱护文具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孩子们认真多读几遍。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学习小组里先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再指名在班级里述说,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这样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放学回家养成收拾文具的好

  不足之处:

  上课时有一些前紧后松,如果把后面的时间合理运用。

《家》教学反思14

  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资源,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师应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有意义的地调整使用教材,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如课本第4 页介绍自己的家人,只是从家人特定的职业、性格、特长、爱好几个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年级儿童已有知识,经验较少,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打开思路,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情况属于性格、爱好、特长,还可以从家人的年龄、长相、生活习惯、家人的愿望,自己的感受等各个方面来介绍。又如在讲述家人亲情故事时,可整合使用第二、三课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开阔思维。

  二、关注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思品教学活动可与其他学科互相配合,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学生的介绍交流活动可配合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指导学生怎样准确用词,正确表达,怎样有条理地叙述等。在画一画、唱一唱的活动中可配合美术、音乐课程进行指导。因此,思品教师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多交流配合。此外,学生表达时的仪态,写画时姿势等细节的指导对低年级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恰当处理课堂生成问题。

  教学中学生是有思想的学生,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平时下功夫,多学习,多实践,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磨砾,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对课堂生成问题机智应对,恰当处理。

  四、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堂上除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已,小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评价时应用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所有儿童,鼓励每一个孩子,在其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今后在思品教学中我将继续全面把握课程的三维目标,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体现思品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还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家》教学反思15

  我觉得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

  1、回归生活,提升已有生活经验

  在现代社会,通信与我们生活已经息息相关,尤其是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里,孩子们对通信方式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并不能等于孩子们就关注了通信。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通信方式——打电话说起,由近及远,再把视角投向其他的通信方式,带领学生回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回顾日常生活中的通信经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没有很好关注的或关注不够的东西,从而感受通信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提升。

  2、探究学习,激活思维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人常用的通信方式,并将来自全班51个家庭的调查结果汇制成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在调查了解通信方式的过程中,在已有经验的交流中,观察、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并且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研讨,把寻找答案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然而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光有自己的思考是不够的,教师抓住契机,及时补充社会中有关通信的信息、新的通信科技成果,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建构对话、交流、合作的自主学习课堂,力求让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积极思考的,同时还是不断提升的,不断发展的'。

  3、尊重教材,引进有利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在“我们生活中的信使”部分,教材上提供了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很简单的流程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灵活的再创造。例如:

  ①把学生的零星的生活经验串联起来,探寻信件的传递过程。

  ②从学生最熟悉的电话信息传递切入话题,用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其传递途径,唤起学生对相关生活的回忆;补充信息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信使,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方式,更在于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进一步了解通信的特点,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③补充王顺友的事例,也是在引导学生从关注王顺友这个人,落脚点于使学生认识到通邮是人们的生活需要,特别是偏远地区,通邮还是当地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等等。简而言之,对教材的再创造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蝴蝶的家》教学反思03-13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04-11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04-22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04-07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04-07

《蝴蝶的家》教学反思4篇04-12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04-03

我的一家教学反思04-11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