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教学反思1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2
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最成功的是: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复习、新授课、练习巩固我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上,让孩子们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我本节课,本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引导的:一是认真观察统计图。二是仔细分析统计图。三是正确判断统计图。在这节课上,我只是引导、点拨、评价和反馈,同学们在课堂上个性化的理解与发表彰显了同学们无穷的学习潜力。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件图像不太清楚,有的同学看不清,没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浓。我想只要把本节课课件制作更精致一些,清楚一些,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统计教学反思3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xx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统计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主要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境化。李医生要了解咱们班同学的换牙情况,应该怎样的告诉他,在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统计图表的学习。这样的情境,一是能够很好的体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数学学科角度看),二是能够很好的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角度看)。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表达不清,学生没能做出明确的答复。
今后我要针对我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帮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5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6
复习,是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的必要教学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复习课,一直以来就是教学环节中被教师们认为是很重要但是却不被重视的一环。说重要,是因为再教学中大家都发现,提高和巩固成绩学生的四分之一的功劳源于复习过程中的全面提升,说不被重视,是因为“复习”在很多时候被教师们认为是大量习题机械重复的一种在线过程。其实。复习课,特别是数学复习课,不是对所学知识再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飞跃。注意了适时、准确的复习评价。及时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学生的解题思维心理、准确把握复习节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然而,由于想做到尽善完美,在一节课中尽量容纳更多的复习知识,所以部分习题的练习过程略显简单,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只做到了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充分展示,对于“面向一切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做更好。
统计教学反思7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
统计教学反思8
1、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有规律的游戏和讲有规律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找规律;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情境——老师的生日会场(即教材上的主题图),从而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很快地融入有趣的生动活动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安排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以学生喜欢的“生日会场”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小小设计师、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统计教学反思9
我在教学中先由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入手,回顾了学生以前学过统计知识,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再出示信息窗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纵向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比较的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中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另一特点:便于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学生对于通过观察获得信息掌握得不错,只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不认真看图例,全部画成了实线。2、数据没标。3、在找点时没发现没弄清单位长度的多少,在找点时发生了错误。4忘记写统计日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后正确交流的习惯,实现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本课中,有个同学的统计方法用起来较麻烦易出错,但是她并没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取人之长为己用,
统计教学反思10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两方面:
一、较好之处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发言令我欣慰。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1、 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我虽然也设计了讨论交流,但没能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统计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本章内容时,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课中我从“我们学校校服的颜色还没有确定,你觉得从红、黄、蓝、白中选择哪种颜色合适?”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课中学生很快想到了采用“投票”的方法,通过全班举手的方式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来收集数据,使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投入的数一数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整个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兴趣小组,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等等生活中需要用到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实例,培养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并能根据所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掌握了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统计在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统计教学反思12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动物的人数,统计教学反思。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态度不大方,使得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我随即组织了“最佳调查员”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了怎样成功的与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调查老师的生日。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亲自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学反思《统计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统计表。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我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统计教学反思13
一、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地位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社会统计学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的,过去在统计工作上反映经济情况多、反映社会情况少的局面也随之得到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正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统计学作为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作用和地位也更显突出。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社会统计学是全国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熟练应用统计学这一定量工具SPSS,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但一直以来,它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入门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相关概念计算较多,枯燥、严谨,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入门难。
2.在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理论性强,没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学不好,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心理上害怕。同时,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很大一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功底浅,看到数学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就头疼,缺乏学好统计学的信心,例如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3.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
4.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不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没有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分析技术。
5.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有的班级有100多名学生,一般作业的批阅以及小组作业的展示、实验课程的详细指导几乎无法实现。
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社会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给社会统计课程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统计专业软件不断开发,从SPSS到EVIEWS,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方便,从而使得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社会统计学从原来的注重计算公式的推演发展为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的传授,使得学生脱离数学的苦海,理解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2.社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目前,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其讲求连续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到社会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统计软件,在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对多媒体课程的讲解,将实践内容从多角度进行深化。
四、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作业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典型专业论文的阅读
社会统计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熟练的过程。找到相近的论文,看别人怎么将平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参考相关的论文,掌握数据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在专业领域的使用,然后像卖油翁一样,反复操作,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熟能生巧,从而找出研究规律,形成模板,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应用其去解决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及统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统计学吸收,社会统计学的内容也渐渐变得广泛起来。本文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但在管理类、经济类中的统计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统计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讨,争取让我国的社会统计学蒸蒸日上。
统计教学反思14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统计教学反思15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我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入到北小学生的兴趣小组,进而呈现例题青云小学的兴趣小组活动情况。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抢答后的感受,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行还是竖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4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在填表后,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学会如何检验;第二个问题是抢答,再谈这次抢答后的感受,通过两次抢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在巩固练习中是采用了书上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中国体育代表团费25-28届奥运会行的奖牌数,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前些在复式统计表里,并作简单的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接着,为学生提供2007-2010中国垃圾排放数据,完成统计表,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中,让学生畅谈收获,旨在让学生感受,不但学到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而且学到了从统计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到了如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应用价值。
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应该局限在课堂内。学会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后,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题材,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促进学生相互间的情感。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