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42: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三要素出发使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课下来,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关于水上滑行器的视频出现的内容与浮力有没有关系?水上滑行器的前进其实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这一点在课后评课的老师也提出来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视频在此的争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之后的图片引出的时候强调了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的时候作为对这个争议的补充。

  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引课的手段,我觉得我更应该考虑到所引用的内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这也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养和更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应该把探究活动设置地更仔细,更详尽,就像评课老师说的,我前面的时间花的太多,导致后面的.探究活动不够舒展,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存在的不足。

  关于连接之间的连贯性还有对于一些语言的自然和流畅,我还是做得不够自然和深刻。

  有些话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处呀。

  一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不是靠老师一些机械性的语言,而是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浮力教学反思2

  前一课,孩子们明白了浮力测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孩子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本来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孩子们的判断,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如果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讨论。孩子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错。我表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浮力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教学反思4

  2本课例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课件影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诱发他们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下的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积极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验的内容逐一深入,减低了知识点的抽象性,知识变的显浅意懂,学生能在掌握好一个知识点以后再向另一个知识点推进。实验的趣味性增大了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意愿,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操作实验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学生准确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道浮力,认识到浮力以外还会有利用浮力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实验三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为浮力的利用创设基础。实验四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讲的故事和学生对浮力利用的建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把浮力与生活紧密相连。

浮力教学反思5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浮力教学反思6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

  (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

  (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

  (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胆实施。

  二、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

  三、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四、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浮力教学反思8

  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初冬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塞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9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浮力教学反思10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教学反思11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

  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浮力教学反思12

  这篇物理教学反思文章初中物理教材水的浮力教学反思供广大物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一、设计活动,玩中激趣,在做中学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二、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快乐学习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三、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四、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课堂上师生应景产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师浮起来了!

  师:不是老师浮起来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指导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下来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档或powerpoint。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探究学习环境使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时间充足,形式多样;再者,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发挥计算机的长处,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成长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著名的导演,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有遗憾;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在寻找遗憾,正视遗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遗憾中成长。

浮力教学反思13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一天临时通知我,人数比较多还包括家长。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和最终的评比结果来看,效果很满意。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为今后的公开课留下一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过多解释原理,设置了一个悬念,其实后面课程有潜水艇模型,和这个很类似,我只是把它调到这里来演示。)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下课后,还有家长向我了解原理呢。)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整节课的效果后来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馈,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网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动手也做一个……,做得比老师的还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问住了……等等。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课后小结。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做教师总结,预留的.时间也不是下课前2、3分钟,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钟,仅仅在投影上打出两个问题:(1)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内课外不限);(2)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最好举例并说明理由)再留出3分钟考虑时间,我走下去和学生单独交流,聊这节课的收获。由于有了前面活动环节的积极回答,加上我在单独交流时的一些提点,这个环节成为我最为满意的地方。实践证明学生的小结:知识更完整、气氛更热烈、拓展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有惊喜的。

浮力教学反思1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 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市场有售)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例如,前面所叙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中,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不正是我们引入新知识教学的重要契机吗?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浮力教学反思15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ti”,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浮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反思(15篇)03-07

物理《认识浮力》教学反思12-24

《浮力》教学反思15篇04-08

浮力教学反思15篇03-04

浮力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08

浮力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27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03-07

浮力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08

浮力教学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