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09:42: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这节课准备的时间不短,期间也跟师傅和其他老师讨论了,经过他们的指点,也修改了很多地方,认为这节课能上成功的,可还是失败了。

  一节课上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反而觉得心情很沉重,觉得好累,自认为准备的很充分,可到头来却一无是处。这节课失败之处在于教学环节详略不得当。本节课是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延伸,有一定的难度,在推导公式环节,做为基础知识,本应当成重点来讲,我却讲的过于仓促,简单点出就过去了,于是从这里开始,后面学习活动的失败已是注定的了,公式没吃透,不理解,再加上例题与引入的题目有所不同,学生一下子懵了;我心里也犯嘀咕:“前边挺顺的,没讲错呀,学生怎么不会呢?”不会做的学生急在脸上,而我却急在心里,只能硬着头皮再讲,后面的反复讲,完全是弥补前半节课犯下的错误,费时、费力、还低效。

  第二次在二班讲授这节课,由于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在公式推倒方面,比较注意,配上修改过的.课件,将这一环节展开了去讲,讲得比较细,但本来5至7题是准备让学生说解法并说依据的公式,但怕时间不够,只让学生简单说了下所用公式,这点处理的不好,应让学生都说出来,这样印象更深,对题目吃得更透。在讲解例题时,本要放手的更多一点,其实有些学生在分析题目、说解决方法环节已经说的很不错了,但我还是过多包揽,讲得多了,引导的少了。

  虽然这一块我已经比较注意了,但总是怕放开后,不好收回来,不觉得就说得多了,没有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多与其他教师研讨,毕竟一个人不会将问题考虑的非常全面,要多汲取他人的经验,备课时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发生自己无法预料和解决的问题了。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下)教材《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得失: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改编了例题苗苗与余刚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官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习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习设计有层次。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习时,分为了巩固练习,变式练习,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六、存在的不足,课件板书出现了失误,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提问不够准确,引入花费时间较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3

  教学环节设计: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出现了哪些量,然后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时出发”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然后两名学生按相遇问题的要求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例题中的线段图。然后学生看线段图思考独立列数量关系式,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带入等量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相遇问题形成的条件和模型,通过对模型特征的探究活动,探究出了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4

  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我们班的男生当客车司机,女生当货车司机,好不好?

  生:好(兴趣盎然地)

  师:那我是谁?

  生:你是乘客。(不约而同地)

  师:我坐得了这么多车吗?(亲切的)

  生:(学生笑)你是交通警察。

  师:好主意!如果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客车司机叔叔回答。

  生:(男生)3小时行150千米。

  师: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货车司机阿姨回答。

  生:(女生)3小时行120千米。

  师:这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现在如果有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撞车。(不约而同地)

  师:(师笑)能不能换个词?

  生:相遇。

  师:很好!下面听警察叔叔说话,请货车司机和客车司机分别从桌子的两边相对开出,开始

  生:演示过程。(缓慢地)

  师:你们开的不是汽车是牛车,太慢了,重来一次,好不好?

  生:(生笑)再演示。(适当加快了速度)

  师:是不是正好停在桌子的中间?

  生:(想了想)不是!应该停在离货车出发点近的地方。

  师:真棒!回原位再来一遍,看是不是停得合理?

  生:重新演示。

  师:这次不错,下面3小时相遇,我喊1小时,客车司机怎么喊?货车司机怎么喊?

  生:客车司机喊50千米,货车司机喊40千米。

  师:我喊2小时……

  生:(客车司机)100千米,(货车司机)80千米

  ……

  师:有的同学怎么开的',(师演示一会儿慢,一会快。)最后一次机会,我想信一定会成功的。

  生:演示。(认真地)

  师:真不简单!你们个个是出色的驾驶员。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5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就指出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来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快地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很多数学老师经常在“导入、新授”环节 ,就拿几道练习题或者是翻开书本第几页之类的措施。我认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内化知识”的情境,把枯燥、令学生恐惧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淡化“学”的痕迹,使学生产生学习愉悦。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6

  对于“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一课的教学,感触颇多。应该说,对这堂课我在思想上是非常重视并付出了努力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顾虑,担心我的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理念,思路不被学生所理解从而直接导致本节课的失败。带着这些期望和顾虑,我完成了这节课的准备并予以实施。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我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较自然的引入新课,然后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等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然后再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得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从上课时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练习来看,绝大部分都能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特点并正确解答简单的和稍加变化的此类应用题,解题思路也较清晰,而且下一课时教学“相遇求时间”的行程问题时,学生由于对前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较好,所以教学起来显得也还比较顺利。自我感觉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在确定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我还溶入了自己的`一些担心。由于这节课在西华学校上,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不了解,在课上能否象平时一样调控学生,让学生完全跟上我的思路我没有的把握,怕学生敞开讨论后不容易收回。所以在过程中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放得开, 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离完成一堂较高质量常规课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还有明显的漏洞和缺陷。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7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交通与数学——相遇》。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次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2、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相遇问题,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有点偏移于方程,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分析教材,抓住重难点。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反而自己讲得过多,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没有很圆满的结束本节课。

  5、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习,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是很成功,确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以便于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习,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情境图呈现速度、时间、路程等信息,紧扣在何地相遇,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遇点距遗址公园有多远三个问题开展教学,教学中我紧扣以上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回顾旧知巧设铺垫

  开课前,我引导学生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旧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期,从而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通过情境图找出数量关系,学生很快就会从两辆车的速度不同估计出相遇点,通过比画相遇动作说出估计的理由,很好的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环节。

  2、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采用教材上的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抽生上台与自己配合演示相遇,学生很快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数学里比较常用的方法:图形示意法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呈现在线段图上,在学生已有了相遇一词的了解后,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相遇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从图上找到等量关系式,即: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教程行驶的路程﹦50千米。根据等量关系学生就很快列出了方程。并进行了解答。很好的完成了第二个环节。

  4、在教学中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在解完方程后继续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很快说出可以用算术方法,从而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5、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课后仍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

  2、在处理每个教学环节时,节奏有点快,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少,导致在练习中一些细节出现问题,

  3、在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中时间明显不够,只让少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9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习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习,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利用表演,加深体验理解。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淘气和笑笑家相距840米,淘气的速度是每分钟80m,笑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75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淘气和笑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淘气的路程+笑笑的路程=总路程;(淘气的速度+笑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0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习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习,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合作表演,亲身体验。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小林和小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小林骑的速度+小云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1

  我们都知道,“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和游戏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等学生对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课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1、同时,相向,不相遇。2、不同时,相向、相遇。3、相背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为了使学生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我还要求学生只列示不计算。

  两节课我都是采用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新知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放下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在这样的安排下,课上的十分顺畅。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2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王老师怎样才能尽快拿到材料的问题,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使学生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学生的组织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本土化,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上述案例中,当出示条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想了解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一连串的五个问题。这一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求出了相遇的时间,并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解答,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还学生们一片蓝天,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自我调控的时间,学生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3

  《相遇问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因此本节课我仅仅抓住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主要特点,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节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不相碰的无声鼓掌和有声鼓掌对比,得出相遇问题的一些相遇特点,让学生感知相遇。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又出示学生去同学家写作业常犯的错误——遗忘东西这一现象,让学生再次感知相遇问题特点,从而顺利得出等量关系。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这节课在教学难点突破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法,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习,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习,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4

  追及与相遇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极值(相距最远或最近),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相等时达到极值并加以应用,如何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或最近,这是最传统的知识传授教法,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处理。

  2、教师首先从运动规律分析,速度小的物体加速追速度大的物体,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远,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后两物体相互靠近,或者速度大的减速追速度小的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近,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后两物体相互远离;

  然后利用图像告诉学生,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

  最后,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即找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利用配方法求极值。 三种方法层层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逐渐升高,作为一节内容,课堂会很丰满,很充实,教师的专业功底会让学生佩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会是一节认真但却听得很累的课,在课堂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应该可以被调动,但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老师带着走。

  3、追及问题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对于简单的追及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的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处理,然后在学生自主处理的基础上,请不同的学生来告诉大家他们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很发散的,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覆盖了运动规律分析、图像、数学方法求极值(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配方法),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准确描述自己的做法,引导生生交流,共同总结,最后形成结论。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第三种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觉得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自己找到的,而不是老师交给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驾驭课堂,让学生思维得到放飞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在经历了过程之后,总结知识,形成方法,并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5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要先想办法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学生已有列程的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的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再次,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时,主要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的,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相遇时两人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从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学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要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第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部分学生找等量关系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