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4 13:12: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五(5)班学生总体来说思维活跃、个性较强,我针对这一实际,对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两次操作:第一次,把三角形拼成以前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并从拼摆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拼好的图形,自己推导出三角形和所拼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我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

  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同时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视数学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西湖的同时,解决园林工人遇到的问题:把一块长方形花坛平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我又让学生求红领巾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式太过单一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让学生进行了拼摆,其实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补、折叠的方法。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强,就没有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二、课堂设计不够开放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操作都在我的预想中进行。仔细想想,这节课其实是有很多地方能够让学生冒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有创造性的发现的,而我却把学生框在了自己设计的教案中。因此,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实验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三、 对于课件的使用还没做到恰到好处。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反思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订正作业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忘除以2了,可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我很是困惑,难道是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前,先让学生用书上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顺理成章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机械地拼一拼。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因此学生的记忆也是不深刻的。这样想来,学生作业时会忘记除以2也是情有可原。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想,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性的.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自己跳着摘到果子,而不是为学生架好了梯子让他们去摘。现行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回家作业:

  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结合你的推导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要除以2。

  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兴致很高。有的把三角形拦腰截断,拼成平行四边形,并作了说明:因为这里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后要除以2;还有的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教科书P16上你知道吗?半广以乘正从的做法),并说明:这里的底是原来的一半了,所以要除以2。这里,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我想,这种探究不是依靠教师一厢情愿的暗示、授意,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剪),然后平移到另一侧(移),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再回想三个问题:

  1.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

  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高有什么关系?让学体会转化的方法,为下面探究为三角形面积的`做了方法上的铺垫。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然后让学生猜测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沿着三角形的高剪开,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一错误想法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这种方法不可取。

  生2: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用邻边相乘。对于这位学生的错误想法我让她演示。该生拿着自己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演示,的确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我问:“邻边相乘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吗?”该生恍然大悟马上更正说:“应该再除以2”。这时我出示了任意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拼组,让生观察能否拼成正方形。通过观察验证这些方法都不可取。

  生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该生的回答下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图形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间的关系。采用指名说、同桌互说、齐说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过程的理解。提醒学生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什么要除以2?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做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中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吴凤琴。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两个:1.通过拼一拼,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第三代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直处于探索中,边使用变改动,但都是根据学情来确定的。这节的`课教学设计我是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稍作了调整后进行的。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对于温故知新中的做钝角三角形的高一题我看学生做对的有两三个人,就临时加了处理这道题的环节,平时只让学生对改更正,不作处理。然后回顾了新课先知中本节课的难点,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然后看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进行分层训练。最后总结,教学反思《《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吴凤琴》。一节课下来,总结得失有如下几点: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由于预习较充分,学生都能用转化思想讲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虽然语言不是那么简练,这说明学生确实经过了思考,交流。

  2、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自信,敢于质疑。在在分层训练中,李嘉瑶写出并讲述了分层训练(二)中第1小题的思考过程后,本人认为她讲的非常精彩,可是当她讲完后随即就有同学质疑,周万里说她写的语言不够准确,应该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少写了拼成一次,宫浩真说应该用他的那种解法最好,于是我就对比了两种解法,让同学们评判,从中选出了最优解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师本人的总结语言欠精炼。在学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表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时,应该总结出它们是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我总结的比较啰嗦。所以在教学中还要继续提炼语言的准确、精炼程度。

  2、小组交流不太充分。在探索面积公式时学生进行了交流,在分层训练时,没有让学生在互讲思考过程。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重展示轻交流。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没有准备学具,不能动手操作,个别学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重点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依据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所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使其成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三角形的面积是真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小组操作,并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相关的问题:

  (1)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s= a × h ÷ 2来计算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度过,在这个过程里,学生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而必须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是等底等高的,面积刚好相差一半,也就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在操作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猜测到操作,从操作中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愉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近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从猜测到验证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

  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渗透“转化”的思想

  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我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

  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三、重视数学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把一块长方形花坛平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我又让学生求红领巾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式太过单一,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让学生进行了拼摆,其实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补、折叠的方法。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强,就没有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今天是教师节,孩子们的心思都乱了,都沉浸在过节的氛围中。早上的第一节,还是按预定的安排完成了《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我的主要思路先是复习,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炼转化思想,在例4的处理上略施技巧,让学生自主构建想要把三角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只是在为什么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处理还是显得仓促,应该提供素材让孩子动手摆一摆,虽然我们提出两个面积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孩子提出面积相等,可能形状不同,此处也结合多媒体,估计基础差的同学可能理解不了。

  在操作和填写表格的时候,指导还不充分,有的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但是高不是整格子,不好确定,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摆。在探讨和推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同学理解得很清晰,由于我的反复练说,孩子们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很透彻,尤其是为什么要除以2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中,注意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这样,在完成练一练的两题就特别顺畅,尤其是一些基础差的孩子也能很快解决出来。

  昨天在备《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中就有老师提出,也可以利用“剪拼”和“拼组”两种方式实现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本节课为了想一课时完成,所以我准备再上一课时,引导孩子们用“剪拼”的方式来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初步了解了转化与平移的数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计算公式,学生在师生、生生及小组间的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对于十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鉴于此,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1、激发求知需要

  创设情景,通过由长方形花坛面积过渡到三角形花坛的面积,让学生猜想三角形花坛的面积如何计算,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发展了个性,而且让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自主的对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2、培养合作交流的合作意识

  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对新知探讨充足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把学具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讨论转化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等。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3、培养实践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剪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剪剪拼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

  4、鼓励自主探索

  本课在进入新授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是学生在实践操作后,自主得出结论,由学习中的问题,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不同的剪拼方法,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目的,深化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这里较好地渗透了归纳、概括等数学思想。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操作、观察等,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5、不足之处

  但我觉得,整节课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在摆拼转化图形时没有出示一些没有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摆拼;量度红领巾时没有充分让学生去量度。另外,在课本的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在作业时学生答案五花八门:36÷2÷8、36-8÷2、16×2÷8 ,甚至有学生对此题束手无策。这可能与未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关,部分学生对三角形与转化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浮于表面,还没有更深入的理解。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师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再上这一节课?如果再上,要怎样上才好?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最后,我决定针对学生在计算时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现象放手让学生探究,重点体验公式的由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式,由学生预先准备几对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师的.基础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让学生按三角形的三种类别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哪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学到这里,学习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学生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如果上到这里,岂不是原地踏步?这时,我抛出一个新问题: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体验到前半节课成功的快乐,带着浓厚的的兴趣投入到新的问题研究中。

  后来,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新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来的高,所以,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实验证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学生可高兴了,他们懂得了利用数字的特点来灵活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中差生来说,掌握了这三个数量,至于这三个数放的位置可以灵活排放,计算起来更容易。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第25——26页的内容。

  这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已学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学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总之,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如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拼成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表象,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对学生自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困生,无论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是在公式的应用中,都应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为什么要除以2,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进步。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数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适用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探索三角形面积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我有意出示一块很大很大的草地,问学生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从而激发学生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另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教师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21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04-14

面积教学反思02-23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3-17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4-12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04-14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02-09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3-27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