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反思

时间:2023-04-02 12:35: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后记反思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后记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后记反思1

  上个星期,我给学生上了《早》这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当属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因此,在教学本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文画出了书屋的方位图,最后告诉学生,可以将这种写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记得当时我还请了两个学生上黑板来画方位图,有一个学生画错了,我及时给以纠正,当时心里还美呢:这下学生该一清二楚了吧。第二天,当我批阅学生的.《练习与测试》时,有一道题目把我改得头晕脑涨。哪道题呢,就是“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当时我改题的感觉就是脑子里有只袋鼠在跳跃,一会到东,一会到西,仿佛是有意在考验我的耐心呢!改着改着,我突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弄清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但没点明作者是按照由西→南→东→东北这样一个逆时针方向展开描写的,而这恰恰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关键点,这层窗户纸不捅破,学生叙述时的思维肯定会呈跳跃状,笔下的文字也就显得杂乱无序。

  优秀与平庸,这中间其实只差关键的一步,而想要迈出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功。这就是我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得到的启示。

教学后记反思2

  《比尾巴》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本课是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本人就是本着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现在就来说说我这堂课的环节设计及意图。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我在课前先给小朋友讲了一个关于动物尾巴的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而且在听故事的同时能获得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为下面的上课做好了铺垫。然后一上课我就十分自然地用几句话导入:小朋友,小壁虎借尾巴的事在森林里一下子就传开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尾巴来,狮子大王知道了就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想知道狮子大王做了什么宣布吗?在课件的帮助下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一个动物王国的情境中,这样既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在本课识字教学环节,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比如出示课题后,课题中有三个字让学生认识比、尾、巴,我让学生读后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通过观察,和同桌交流,然后集体交流,在互动中丰富多种办法。

  三、句式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应用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真正的学堂,要让孩子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在运用这个语言的过程当中,他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来掌握语言,这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明显的特点,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好语文学习基础,让他有持续学习语文的后劲。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报名参加比尾巴比赛的有( ),有( ),还有( )。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句式练习,但学生完整得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多次的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语言,并在表达的过程中熟悉课文。

教学后记反思3

  语文S版教材中将y,w与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编排在一起,为了让学生学会拼读,牢记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重点掌握y与v相拼后省略两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记忆。

  首先将y和w用红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故意写大,接着将iuv三个韵母用黄色粉笔写在y和w的右面。让学生读后,我讲:大y和大w可好啦,就像爸爸妈妈一样,他们俩有一对龙凤胎儿女i和u,每天大y和大w都要牵着孩子们的手去散步,于是就有了yi,wu.可是,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还有一个韵母宝宝好孤单,它是谁呢?(v孩子嚷道)对了,v她好可怜,没有爸爸妈妈,好孤单,她看到i和u都有亲人,唯独自己没有,于是站在那里大声哭,(我边讲边把v上两点画成两滴泪珠)你们说怎么办啊?(帮她找亲人)对了,同学们真聪明,大y也和你们一样很有爱心,她走过来了,牵着v的.小手带她去玩,小V有了亲人,她还会哭吗?(不会)对了,所以当v和大y在一块的时候就不哭,当离开她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

  通过形象生动地描述,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大y和v相拼时要省去两点的规则。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教学后记反思4

  这次我讲的是《除法的验算》。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后,已经知道了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法+余数=被除数,这些知识已经很好地为学习这节课做好了铺垫。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使用性。可我还是不够了解学生,使我始料未及。

  每次讲课,我坚持的原则是:

  1、不试课。(不提前讲讲,改改。想试试自己备课备的怎么样,是不是真正吃透教材,是不是真正了解学生)2、不挑课。(跟据学校安排的讲课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该讲那节课了,就选那节课讲)。但是这次在我讲课前一节课,我在我教的另一个班讲了《除法的验算》,发现课的导入太过呆板、严肃,课中学生又出现了我没有料想到的问题——小部分学生竟然找不准除法竖式中的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他们都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离我公开课的时间就剩下一节课了,改还是不改。如果要改,课件就得重新做,时间有点赶。不改,明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已经不是自己所预料的了,必须改,马上改。

  于是乎,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我把原先的教学设计几乎改了个大半,从课的导入,到课中在验算之前解决问题的分析、计算全部进行了改动。

  课后,最大的遗憾是课前自己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遍自己改动后的课件,让课件上一个左右跳跃的小猪分散了一点点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得不提醒孩子应该看什么。其次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淡而无味,没有令人回味的地方。

  现在的我已进入真真正正的平淡期,也许我本就没有耀眼过、兴盛过,也谈不上返璞归真,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平淡。

教学后记反思5

  写字教材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辛勤劳动,终于付梓。回想一个个难眠之夜,不胜感慨:要编写一套使用价值较高的教材是多么地不易啊!

  我们这套教材共5册,一至四年级依次使用一至四册,五六年级共同使用第五册(六年级行书教材今后再进行编写)。教材主要分为笔画和100个高频字、字根字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然后添加了关于汉字结构、书写原则等内容,高年级教材还设计了部分拓展内容。笔画练写贯穿全年级,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技能,达到心、手合一,使笔画书写规范美观。100个常用字的练写,一年级写前20个,二年级写前40个,三年级写前50个,四年级写前80个,五六年级全写。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字的'精写精炼,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进而举一反三,写好其他常用字。

  教材也是很好的习材,就学写常用字部分而言,每一课分为“笔画”,“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学写生字,复习熟字),“比一比”,“背临”等四个内容,其设计既方便讲解、讨论,又有助于学生直接练习。较之配套国家课程的写字教材,实用性增强了很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简明易记的口诀、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读帖,读出丰富的体味;注意掌握从描摹到临写到背临的过程,强调既记在眼里,又刻在心中,最后达到用在手中。

  书法是具有多重功能的,书法课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上好书法课的凭介,这套教材必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教学后记反思6

  我小学课文《詹天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情感,感悟教学重点

  由于课文内容与现代生活比较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熟悉,小学生难以明白为什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说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使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对詹天佑的这种爱国精神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灵活教法,突破难点

  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和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形路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画图法和课堂表演法,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

  “画图法”是让学生简单地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不足。

教学后记反思7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一、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二、课堂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学需要几个学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阳刻与阴刻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作(姥姥)很会剪纸,还可以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那一课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的融入课堂中?在思考的同时,我又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

  二、课堂教学是重点。

  “合作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根据课型“合作互动”,通过互助互动有利于解决问题。第二、根据重难点,“合作互动”,抓住课中的难点展开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合作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合作互动”,的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教学后记反思8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我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2、香港离我们比较远,可以说大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没有去过香港,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

  3、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许多词语,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璀璨无比”等词语,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查字典(词典)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这样可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4、在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学练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在写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可以完全迁移过来运用。由于前几课进行了这方面的练习,学生的习作灵感和思路大为开启,较好地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就难了,有些学生落到笔头上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兴趣和自信,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使学和写真正结合起来。

教学后记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整千数和一万”,让学生建立数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数位之间的进率,通过直观的图象建立数位之间的联系,也为下面建立“一万”的直观感受作铺垫。

  在读写这块,主要是强调了它的写,尤其是没有数字的'数位上写0,但这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在写二千的时候,老师故意示错,只写一个2就不写了,由学生来说,“其他的数位要写0”,写“一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写,并说说“在1的后面要写几个零?”加深学生对“10000”的印象。

  通过方块图直观的感受“一万”的组成,很自然的得到“十个一千是一万”;最后,通过计数器上师拨数学生读数,再次感知了“一万”的组成并很自然的由学生说出了“万位”,补充了数位顺序表。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学生对万的认识逐步上升。

  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要让他们多说说,如1000+9000怎么等于10000,是考察是否理解10000的关键。说得清,辨得明,也能让理解速度慢的同学有个参考。

  不足:计数器的使用这一块比较薄弱,因为学生没有计数器。如果有当我问学生一万怎么拨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自己拨,这样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就更好了。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值得探究的学问。

教学后记反思10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后记反思11

  一、什么是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回顾、反思的简要文本记录,其关注焦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利与弊”分析,因而它已日渐成为一种培养教师反思习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教学后记的主要特点是:并非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结。从时间关系上看,教学后记通常是写在“课后”而不是“课前”;从形成机制上看,教学后记不是教师只身书斋时预先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状况的“理想”设定,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现实”回顾与反思及时生成的小结性文本;从内容完整性上看,教学后记未必是对完整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包容和涵盖,而是对某个(种)教学步骤、教法技巧、教学灵感、突破创新、课堂反应甚至个别学生学习表现的“点滴”描述和反思。

  二、教学后记是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要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兴趣,“写”教学反思显得多么重要!“传统型”物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中心和话语的霸权,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知识积累、经验的应用和单向传授,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物理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预设型”、“教学型”向“能力型”、“开发型”、“生成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寻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着力点,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教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能将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结果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录下来,这将极大地方便物理教师随时查询、学习和借鉴,其重要价值窥见一斑。

  三、物理教师如何写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后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目前,人们对教学后记内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见,但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成为教学后记首选内容。

  1.记录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

  教学后记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特指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记录。教学后记重点分析收到较好效果和存在明显不足的阶段,其价值在于分析寻找成与败的原因,不断归纳出避免教学失败的方法,总结出获取教学成功规律。比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可以轻易从手推车、跷跷板等实物中抽象出杠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放飞梦想所致。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提醒自己,下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一些事物作初步了解,为本课的顺利教学事先作好铺垫。

  2.记录最新见解和疑惑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常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看法。如果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是对教学经验的丰富,更是对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另外,当面对来自学生的新疑惑、新问题时,即便那时一下难以应对,都应真实记录下来。因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也应“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例如,在讲解《功》一节时,有学生认为“功为负,物体就后退”。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功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教学后记中,我认真总结了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功为负,表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记录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它是在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时产生,所以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迸发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遗忘。比如,在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理解。我顺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让它保持一种运动趋势(仍然静止)。只见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一下子将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直观形象地展现面前,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教学后记,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记录教学突破与创新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更新,还是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教学手段的一次尝试、讨论方式的一次遽变、学习检测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些都可成为教学后记的珍稀资源。比如自己有时也抱怨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实在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宇宙间有“不受力”的物体,我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一开始我就直接提出一个悬念: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同学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如果向上抛出去的物体,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以外,就回不来了。显然,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终让大家获得正确 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记的“生命律动”,虽简约却不简单。教学后记实现了现实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亲密而精彩对话。通过教学后记让教师欣享教学中的“点滴”精彩,这将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促进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教学后记反思12

  今天上了第14课〈七颗钻石〉的第一课时,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近我在有意识地教学生“读书从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问:“在预习时,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的问题可真多:“谁有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在哪里?”

  “怎么才能得到七颗钻石?”

  “为什么是七颗钻石,不是八颗、九颗呢?”

  “七颗钻石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现在我已经感到他们越来越会思考了,瞧,他们提的问题多有价值呀!

  “你们真会思考。不过,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光会提出问题,还能通过读书自己解决问题。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自己已经解决了?或者你能帮助哪个同学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解决。第三个问题我是这样引的:

  “你为什么想得到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很值钱。”

  “看来你对钻石挺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钻石是一种矿石,能发光,因为很少见,所以很值钱。”

  “对,上个学期我们在哪一课了解了钻石?”

  “《小露珠》。”学生有些兴奋了,接着我们就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一颗钻石很值钱,七颗钻石简直就是一笔财富了。要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呢?”

  学生马上想到了《金子》一课:“要靠劳动和智慧创造财富。”

  “还有呢?”

  “小姑娘美好善良的心灵也能得到财富。”说得多好,我不禁为他鼓掌!

  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七颗钻石,不是八颗、九颗呢?”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可是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并不是随意选了“七”这个数字。我通过课件展示了大熊星座及北斗七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体会七颗钻石与北斗七星的照应关系,从而理解了作者写“七颗”钻石的用意所在。

教学后记反思13

  我先后在八年级11班、12班实施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教学后感概良多。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诉说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重点为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尤其是对诉说母亲这一环节的设置,两班截然不同的反应证明引导学生体验母爱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教学中,我抓住重点,顺利地引导学生分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写作点拨。我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做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也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对于课堂意外,我能及时进行处理,但因时间紧,又因教学机智不足,处理伧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课时,到诉说母亲一环,我期待着出现类似11班的情形:阎维文的歌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位主动站起来诉说母亲的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我和学生沉浸在一片感动之中,一部分学生还低头抹起了眼泪。

  歌曲欣赏后,意外发生了:女生琳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妈妈不爱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答案有点让我措手不及,我试图引导其感受母爱,尤其是在这公开课的节骨眼上。你为什么这样说?据我了解,琳妈妈也很关心她,因为担心她学坏还来过几次学校。她总说我这里不好,上里不好。你一点也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吗?我反问道。只有一点点,那个星期天,我睡到十点钟,妈妈给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床后,我黑着脸,妈妈又出去给我买回了面包,扔过来狠狠地说:吃吧,欠了你的。同学们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气(公开课的压力),她还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我请出和她同村的菲,请她从旁观者的角度说说琳母是否爱琳,菲娓娓道来:琳的妈妈一见我就说琳的种种不好,我就说琳的种种好,从言谈中我觉得她妈妈是爱琳的,下课铃已响,我有些烦燥地打断了菲的发言,布置了作业。

  下课了,但我觉得这一课书的教学对12班而言不能说结束了。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结合12班实际,我增加了一课时(一从不同的母爱方式,多角度看母爱;二交流亲情作业;三佳作欣赏《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教学后记反思14

  《鲜花和星星》是一课语句简单,旋律优美的小诗。

  本课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以读激趣,以读悟情。读时要有层次,先读准音,初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在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让学生两行两行地读,说说知道了什么?如“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一句。学生说理解时老师可从旁指导,理解“最喜欢”“夏天”“满地”“鲜花”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总结,作者要突出的是“最”和“满地”,然后再练读。在这样的训练中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和理解水平。

教学后记反思15

  回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三点做得比较好:

  1、利用资料、录像等拉近学生与霍金的距离孩子们对霍金了解不多,对卢伽雷氏症更是闻所未闻。只读文字,对孩子的心灵没有什么冲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文章后半部分记者的采访入手,利用记者采访录象,让学生亲眼目睹霍金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连说话都是异常艰难。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卢伽雷氏症给霍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从而感受霍金是多么坚强、乐观。另外,利用资料结合文本让学生了解卢伽雷氏症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疾病。

  2、结合实际,将心比心,感受强者魅力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吃过苦,更体会不到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两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心比心,感受霍金的坚强和乐观。一次是霍金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这段话,让学生想想,如果让你说说你拥有什么,你会说什么?孩子们从霍金身上学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懂得了虽然生活给予霍金的是那么少,但他却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二次是感受命运对霍金如此残酷时,看着霍金的图片,启发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是你遭遇这样的厄运,你会怎么样?此时,孩子们对霍金的不幸和坚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3、抓住非凡的科学家,引入文章,整体感知霍金不仅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还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揉在一起介绍的。因此,我抓住课后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组织教学,从整体入手,对霍金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而这样的教学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层层推进,逐一揭示的。第一个非凡,在文中没有过多的描绘,只有两句话而已。但医生的断言,以及霍金用行动创造出的生命奇迹,早就了这第一个非凡。教学同样也不需要过多的环节,教师的引读以及描述性的语言很快就能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第二个非凡,课文中最显而易见的内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霍金的伟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许多精练的词句来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等,这样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称之为非凡,更何况是一个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人呢?教学至此,再次回复到上文,对比的效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