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
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我觉得成功之处:一、设计问题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
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今天,学校高年级组推门听课活动在我们班进行。上午的第一节课,我执教了课文《晏子使楚》。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课前备课时,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我发现课文中主要围绕两个词语来说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础上,一个问题随之诞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终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着这个思路,我再挖掘课文,知道其实这是因为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和他的爱国情怀征服了楚王,让楚王对这个身高只有五尺的齐国大夫刮目相看。那么,我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呢?晏子的话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后,我就按着这个思路设计了我的导学案,并制作了相关课件。
课上,依据导学案,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接着,学生对课题质疑,其中拎出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即: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并由此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去读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语言的特点。此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说。本以为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们,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有许多地方是我课前所未想到的,预习相当到位,真是惊喜。而且,课上学生们居然是妙语连珠,看来,平时的阅读积累工夫没白瞎,收获还蛮大的。
当然,惊喜之余,课下再次反思这堂课,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方老师给我指出的,如果在学生汇报对晏子的话的感悟时,教师能用自己的话小结一下晏子语言的特点,就能为学生后来总评晏子语言的特点提供一个拐杖:还有本节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只要不断学习,就会进步。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节课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那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2、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
3、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反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义,点拨,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与研读结合学习了三件楚王侮辱晏子的`事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朗读神情并茂。
通过句型转换,比较,理解句意,水到渠成地引入理解文章中心。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推理法:如从钻狗洞引出晏子提出的“访狗国者从狗洞入”。进而引导学生领会晏子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4
今天,我引领学生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但他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是怎样反驳,换回自己和祖国的尊严,从而体会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生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我在引导这方面显得有些过急,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师不要牵的过多,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5
最近,有幸在现场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上的《晏子使楚》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了解了晏子使楚的经过后,窦老师说:同学们,对于晏子使楚,有一位外交官和一位历史学家分别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然后窦老师出示了以下两段话:
外交官说:“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有理有据,但是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历史学家说:“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远的尊重;‘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然后窦老师问学生,对于这两种观点,你的态度是赞成、不赞成还是说不清?
好一个“说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表明自己的阅读态度。不管学生怎么表达,我们都会肯定学生的想法。但是这其中,我们强调学生态度的“大是大非”,忽略了在我们每个人(当然也包括小学生)的内心深处,常常存在着一种“说不清”的态度。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这种现实。可是,当我们面对诸如上述案例中的一些选择时,有多少教师能让学生明确地表态“我说不清!”,又有多少学生敢站起来大声说“我说不清”?
前一段时间看了李咏先生主持的“梦想中国”节目,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公布观众投票结果之前,李咏先生总要采访几位参赛选手:“你觉得谁可以胜出?”绝大多数选手都说:“大家都非常出色!大家都能胜出!”而李咏先生却一再强调:“只能说一个!”这让选手们都非常为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关注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所谓的独特体验有多少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其中有没有学生“说不清”的两难选择?
课本中、生活中的“说不清”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们成人有之,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一定有让他们也看不懂、想不明的事理。当他们能够站起来大声说“我说不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佩服这些孩子们可贵的真实与坦诚!
所以我想,在我们赞叹窦桂梅老师在大型公开课上勇敢地让学生“说不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允许孩子们“说不清”!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6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如课堂上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引导,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目的性不强,三件事都是平铺直叙,重点不明显;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等,这一切都源于我本身的业务素质不强造成的,所以,今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
课堂秩序
今天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环节——精读感悟。学生准备得很充分,发言很积极,展示的欲望太强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纠错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为展示的学生纠错。纠错的热情非常高,耽误了不少时间。下午,我先向学生强调,倾听时要着重倾听别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本以为提出这个要求后,会有许多学生不再这么积极,没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抢着点评别人的优点。秩序还是有些乱。怎么办?
课堂深度
下午继续交流对课文的`体会时,崔传浩谈了自己对“南橘北枳”的理解。这时,他对课文中的“水土”一词出现了误读。晏子说:“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崔传浩在解读第二个“水土”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话,感觉齐国人百姓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
这也算是课堂生成吧。我当即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样,因为‘水土’不同吗?”显然,人的变化不是因为“水土”,那么,晏子想说什么呢?我提示学生,“水土”是一语相关,晏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李诗音站起来说,晏子的话是指楚王把楚国治理的不好,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吹进来了。虽然她的表达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说出了大概意思。此时,学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说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没把楚国治理好,导致社会风气不好,齐国人到了楚国才做起了盗贼。学生理解到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击楚王了。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晏子为什么不直接回击楚王,非要打个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击楚王呢?
此时,没有任何提示,学生想啊想啊,居然从几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观点: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来到楚国的地盘上,理应客气一些。第二个观点: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国之君,臣对君说话应该有礼貌。第三个观点:晏子出使楚国,万一把楚王惹恼了,楚王可能会令人把他拖出去斩了。第四个观点: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与楚王针锋相对,可能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那样的话,可能会造成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晏子是从大局着想的。第五个观点:第二自然段已经说了,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既然是“访问”,就是要建立友好关系,如果晏子直接回击楚王,让楚王很愤怒,两国的关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处,我给了学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齐王派晏子使楚,是为了与楚国结盟,准备联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国是有使命的。听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为什么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了。可是,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怕惹恼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说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声,可以示弱。学生立刻有人反对,认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让也不对。这样会让楚王看不起,还谈什么结盟呢?讨论到此时,学生发现,晏子既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以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还要给楚王留有余地,留着面子,不至于撕破脸,让楚王认识到齐国的强大,只有与齐国联手,两个国家才更安全。
和学生谈到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谈话的分寸是极难的,正因为如此,才体现出晏子语言的巧妙与智慧。
今天的课给我留下许多遗憾,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秩序、导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8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我觉得成功之处:
一、设计问题适中,实际,教学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
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
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
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9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遭遇楚王侮辱,晏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用善辩的口才赢得国家尊严的故事。
这节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课题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齐国大夫晏婴出使到楚国”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课文结构简单,共有6个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让课文脉络清楚,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后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后果的方法,让学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起来理解,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课文的核心内容在中间第2、3、4自然段,内容是楚王故意设计侮辱晏婴反被晏婴耍弄的三次“大PK”。这部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三个回合的唇枪舌战,都以晏婴胜楚王败收场。课文的精妙之处在于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婴不卑不亢,有争锋相对法,有欲擒故纵法,有设喻映射法,既恰到好处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让楚王哑口无言,自取其辱,让人不得不佩服晏婴智慧和口才。教学中,我用了“大PK”,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探讨兴趣,他们极好地融入了课文氛围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谋篇布局,无论是价值观教育,还是爱国教育,都有课堂探究价值。
很显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点,例如学生活动少,学生读课文不够多等,以后教学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积极研究教法,让我的课堂呈现更多精彩。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做到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环节的设计,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展周总理的几个机智小故事,为的是更让学生懂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和侮辱时,应该誓死维护祖国的尊严,熏陶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阅读量,通过读书,进一步感受晏子的'智慧。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语交往技巧作为学习重点,让学生在晏子与楚王的针锋相对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艺术、智慧的魅力!
1、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带着学生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品读文字。“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创设《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融入课文,走进本文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景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
今后应该改进的工作还有很多。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2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课文,教学中我力争把老课文上出新意来。引导学生把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了解得淋漓尽致。看来,情景教学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觉得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晏子回击楚王的语言上,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和人物的形象。
一、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做法。
1、预学时间充分,内容到位。预学是互学的基础和前提。预学时给出学生充分时间,首先读课文,再互学互查生字词、互读课文;然后划出优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对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注到课文旁边或写到预学本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学本上,再请教“师傅”或老师。学生预学时老师深入各组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
2、组内合作交流时,我要求按课堂展示时模式进行:各小组值日组长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组员依次发言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或思想见解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说不到、说不好,由优生先教着说,然后学困生再重复,各成员发言完毕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3、小组展示时,四个成员全部上台依次展示,每一位发言人交流完了,组内补充,若组内没补充,发言人用“谁与我交流”,“谁给我补充”等方式发起班上其他同学互动,互动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与你交流”“我给你补充一点”然后再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言完毕还可发起其他同学互动:“我交流完了,谁与我交流?”或“谁与我挑战?”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可以补充名言名句、古诗句,成语或故事等,若是同学们没有补充,老师可以适时上线补充这些东西,当然在适当的地方,老师还可以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出示训练题进行训练等等方式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能力提升,达到感情共鸣的目的。
4、评学阶段,我常常采用拓展阅读的形式和写一段话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写作能力等。
二、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得失。
1、预学
在预学环节中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预学提纲,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特别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语言的潜在意思,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在哪里,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数学生能按老师的提示学习,少数还不能完成预学任务的,由小组内的两位师傅指导他们完成,达到自学的目的,自学有了基础,互学时就能收获精彩,留下亮点。
课堂开始,我根据本节课课文内容摘选了几句名言和诗句,由经典诵读组织者引导朗诵,为本节课学习铺垫感情基础。老师由“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把学生引入今天的继续学习,领略晏子的风采。
2、互学
(1)小组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学环节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课前做了预学,所以开课后直接进入了小组合作时段,老师出示小组合作的提纲:结合楚王和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的过程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老师深入几个小组进行指导。
(2)小组展示阶段
小组展示是整个课堂的精彩呈现。这节课,展示小组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提纲,就晏子与楚王的三次较量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见解。三个发言人针对三次较量交流,一个发言人负责总结。在交流三次较量时,每一位发言人首先朗读晏子和楚王较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晏子反击楚王的逻辑,然后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学从不同侧面交流晏子反击楚王的巧妙之处,感受晏子的形象,体会写作方法。还有同学在交流感受之后适当补充名言名句辅助理解,也有小组挑战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品悟晏子语言的巧妙和机智善辩,不畏权势的.形象。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老师适时上线进行点拨或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厘清晏子语言的逻辑,升华对晏子的感悟,体会写作方法。最后展示小组选其中一个情节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组评价过后,老师引导学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记忆更加全面深刻。
(3)评学阶段,老师收集了几个表现语言艺术的魅力的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设计了一个训练题:三次交锋,一心设计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个什么下场?写出四字词语或歇后语。这一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建课堂的做法。
1、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预学时老师应改深入各小组,通过范读、指导读、反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
2、加大“三学小组”课堂模式的训练力度。不仅从形式上训练,还要学会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深入深刻地交流。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4
周三开始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课,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篇幅不算很长,但故事性却很强,孩子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学生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中字词。课堂上,我进行检查巩固,强调重难点。
第二,理解课文时,抓住“晏子反击楚王的三句话”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晏子的才思敏捷和能言善辩。
第三,完成课后习题时,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同时结合易错点和难题进行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完成答题。
反思这堂课,在理解词语方面有所欠缺,并没有让学生随文理解文中的成语:得意洋洋、面不改色。在内容讲解上过于简单了,只让学生抓住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展开理解,至于“尊严”的单元主题没有深入挖掘。在完成练习册时,还是对学生不够放心,指导提示的过多了,没有落实独立完成作业的任务。
但话又说回来,面对有限的课堂时间,既要解决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又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还要完成有难度的一些作业,如果再逐字逐段的.分析讲解,那两个课时肯定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面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许只能少讲精讲,注重练习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秉承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学生练习巩固的思路开展课堂教学。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课原因有二: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一般都比较喜欢这种趣味性的故事,这为教学过程中的理解环节奠定了先天的基础;其次,从自身角度讲,我自己对历史故事一直比较感兴趣,喜欢晏子这样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所以希望通过这种课文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像晏子这样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完成这次课的教学之后,个人对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教学过后的反思感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现贴上来,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进步:
1、讲这节课前的准备比较充分,我看了几篇优秀的案例和实录,在借鉴的基础上,选择有用的材料为我所用,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在课堂上顺利教学打下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呈现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能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想象补充等一些策略、方法来达成预设的目标。
不足:
1、在讲授这样的文章时,应当创设一种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时,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并没有充分意识这一点;
2、教学的层次性不强,没有教学高潮;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方法的指导。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驳。这三个小故事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如能抓住其中一个,按照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指导,学生则以同样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两个故事,就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朗读指导的训练还不到位。其实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内容上没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体现在每次反驳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礼节风范,让楚王恼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后赔不是:“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加以表演朗读,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则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学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
5、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善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应只顾走教案),并加以巧妙指导,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通过这次研究课,我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极强的调控指导能力和对教材的深入准确的理解。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后尚需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3-26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4-20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06-04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优秀03-14
《晏子使楚》说课稿12-20
《晏子使楚》读书笔记02-13
《晏子使楚》说课稿15篇02-16
晏子劝齐王教学反思04-20
晏子使楚读书心得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