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3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2、提出学习目标: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4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5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6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7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8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1、诵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2、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品味。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读“渭城朝雨浥轻尘”:“雨是细小的,应该读得轻一点、再延长一点可能更好。”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指导学生读“送别”这个词,让学生轻轻地读,读出感情。接着指导读课题,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出情感。如指导朗读前两句诗时:“如果连贯一点就更好了。”如读后两句诗:“也许深情一点会更好。”另外,吕老师非常重视词句的品味。如引导学生从“浥”中体味到雨的微小;让学生对“新”进行换词,理解“新”的精妙;从“更”中体味到酒的一杯又一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吕教师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创设精妙,在想象中感悟。王菘舟老师曾提出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分为这样三种境界:一是积极的旁观者;二是作者的挚友;三是读者与作者二者合一,读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进行积极地角色转换、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课中,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如“在这如丝的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如“你便是王维,一次又一次的举起酒杯,在这更尽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对好友说什么啊?”如:“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呀?这一次要更尽的还仅仅是怕没有朋友吗?还怕没有什么?”在想象和积极地角色转换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有一位老师用低沉的嗓音演绎了那首凄凉的'“渭城曲”。同学仿佛都进入这分别的场景。当我告诉学生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六年之后去世,他们的分别变成诀别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惋惜,难过的神情。
这堂课显得没有以往的刻板,学生学起来似乎也轻松了不少。我想,无论课文的题材离孩子们再遥远,只要教师精心挖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9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0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1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2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3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xx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
《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4
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
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三、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