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01:26: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根据学校研究的课题,进行尝试有效性的提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搞笑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但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明白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主角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情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情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明白,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小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6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1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3-3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4-2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05-31

语文《找春天》教学反思03-23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教学反思01-27

《找春天》语文教学反思03-29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