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1
一、分清主次,让课件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这样主次不分的语文课真让人无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非常清楚:我们所采用的所有教学手段及器材,都是为顺利、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上语文课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为完成当堂语文课而服务的,是属于从属地位,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这一点在做课件的时候就应该清楚,不要让课件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把握好时机,使课件变为一种教学的需要
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课件做得好,不如用得好。有时候,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或是上课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或是给学生的影响不如可见那样深刻,比如一个惨痛的场面,你用话语说出来学生觉得平淡无奇,不会提起神来,如果你用课件的方式把那些画面一幅幅呈现出来,那种用色彩勾画出来的惨烈画面,会让学生感到触目惊心的,这远远比语言描述效果好多少倍呢?你讲黄河颂的时候,当你讲到“掀起万丈巨浪的时候”用课件展示出黄河波涛汹涌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理解效果肯定最佳。
三、随文而用,莫让课件破坏了文章的良好语境
什么样的课堂使用课件,使用什么样的课件,使用的时间和时机该如何把握,这都是由教材所安排的课文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老师随心所欲决定的。有些课文的教学,比如,散文和一些诗歌,你采用课件来上,课堂时空大大增加,知识容量大了,情景再现了,授课效率高了;而有些文章,比如文言文,作文课和一些本身用传统方式来上效果比较好的课文,你牵强附会,硬要用大量的课件辅助你的教学,这样势必会成蹩脚的`厨子———做不出席的。所以,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随文而用,切莫让课件起了反作用,那就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本意了。
四、贴近课文,切忌课件的使用只是哗众取宠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课件,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科任老师会把相关的东西和图片能搬来的尽可能地都搬来,一堂课上下来,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终了却犹如“猪八戒吃了人参果———不知其味”。究其缘故,是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制作课件的时候就没有能很好地根据课文内容做一个精选,把那些跟课文内容无多大关系、甚至无关的剔除掉,跟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梳理出来,加以有效的组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那对课文教学来说必定会相得益彰的。否则,一节课热热闹闹一阵子,看起来课堂气氛倒是很好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实际上却只是哗众取宠,教学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手段时,能够避免以上所说的几个问题,把握好课件使用的时机和切入点,便会让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在自己的丹青妙笔下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相信我的这些微不足道的探索,会帮助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显身手的。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2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难为易,提高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寓教于乐,培养情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
增大容量,长课短讲:多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它通过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广和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发展得轰轰烈烈。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
一、 忽视视、听觉教学媒体的使用。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深入身心,多媒体计算机已广泛进入各中小学校,而且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CAI的出现和发展,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注入的新的活力。于是,许多老师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才是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至于录音机、投影仪这类常规的电教媒体好像已经过时,不值得去使用了。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使用媒体只能是手段,手段永远是为目标服务的,衡量媒体使用的优劣不是看媒体是否高档,是否领先别人,而在于是否能使教学更生动,方便,高效。
例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文大多内容较简洁,适合于朗读背诵,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运用形象性强的投影、录像等媒体,通过大幅鲜艳的图画,声画并茂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朗读,让学生模仿,录制学生的读、说,及时反馈,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简便、易操作的媒体的使用,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又何必费时费力地去动用交互式媒体呢?
二、 认为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主要指非放映性视觉媒体,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表现传统媒体可以取消呢?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有打开过,课文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老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片,把小黑板,活动黑板弃之不顾。笔者认为,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当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步入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的误区。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而用电脑动画来代替实验操作同样不可取。如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结果,许多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乌鸦的神态动作上,并且由于制作技术原因,动画中瓶子里的水是升得比较快的,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重点词的理解,体会并不深。另一位老师在同一课的教学中,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准备了瓶子、石子做实验,还请学生上台动手试一试,并提醒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放进一颗石子是看不出水明显升高的,让学生了解到乌鸦的耐心,对渐渐升高有感性的认识。
三、认为上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当然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CAI课件。不可否认,不少老师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很多优秀的CAI课件,并在课堂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不少CAI课件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致命的缺陷:
1、不能动态跟踪学生的知识状态和学习背景;
2、不能实时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教学方法固定单一,没有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还有相当数量的CAI只是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条文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把原本应写在黑板的文字写到了电脑屏幕上去了,最多再拼凑上几个简单动画和乏味的音乐,一个所谓的“多媒体CAI”便出炉了。另外大多数老师经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CAI课件,仅仅是为某个教师上某一节课而已,其他教师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同而无法使用已有的CAI课件,唯有自己重新设计符合自己教学要求的CAI课件。而且这种CAI课件由于容量庞大,不利于在网在交流,这样一来,我们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因重复开发设计同样的CAI课件而使教学效率大大的降低了。我想,这与我们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我们实施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衡量CAI的双重标准是:效果,质量标准;时间,精力,费用的支出标准。因此,不哗众取宠地追求表面热闹,坚持以效率原则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不主张花大量时间去开发设计那种只有一节课寿命的CAI课件,而提倡设计能供多人重复使用、易于网上交流的CAI素材,这样老师们在教学上可直接使用这些CAI素材,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也没有那么辛苦,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研究。
四、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除以上之外,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视听轰炸,课堂教学满堂灌,把人当作内存巨大的计算机,以及过份依赖,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等等误区,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其利弊,能走出误区,发挥其巨大的优势,去其带来的不足,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服务。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课件的涌现。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4
摘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本质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认清它的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工具性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广泛应用既丰富了课堂容量,又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自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广泛普及和大范围的实施应用以来,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僵化固定的模式,以其丰富性、生动性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了语文现代化的进程。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课堂和多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发展,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根本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在新形势下认清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认真反思的。
以下,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所思考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年轻教师对课件依赖太大。这里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对电脑本来就比较精通,制作精美的课件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因此,当课件制作完成以后,也就意味着备课的完成。上课时只需照着课件顺下来就大功告成了,更有甚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再插入些优美图片,超链接个声音或者歌曲,整节课下来就尽可美轮美奂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归根结底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工具”—— “一个高效的辅助工具”,如果把它当成课堂的根本,那就成了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的使用课件,让它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好务,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2.追求标准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诵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这不用说平时上课,甚至近年来一些省市优质课、公开课上,有的老师放完名家录音后就觉得完成了“读”这个环节,这样整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基本没有开口的机会。尤其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即使学生一开始感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读得不好,教师完全可以在放完录音后,再适当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这时候,学生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内化理解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3.多媒体的应用让许多教师忽视了基本功(书写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诵读能力)的训练。
书写能力的训练:①粉笔字:有的教师平时上课基本没有板书,更有甚者,上公开课时,黑板上也是“无字天书”一般干净,还美其名曰:“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在课堂上使用课件,并不代表可以不要板书,板书是一个老师基本功的体现,一节没有板书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节不完整的课。板书是课件所无法替代的,一手漂亮的板书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是一篇文章提纲挈领的总纲。②钢笔字:一位语文老师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很令人钦佩的,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课堂上使用课件而忽视了自身的锻炼,而学生的书写更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自己的字还写得歪歪扭扭,东倒西爬这是“不可原谅”的。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他的如毛笔字,都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所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训练的。
诵读能力的训练。如上文第二条所讲,“单纯追求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这里,许多老师其实也忽视了自己诵读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单纯的名家范读,有时候会给学生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在引导学生在听完范读后,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和自己的学生当堂pk一下,我想,这样不仅锻练了自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语言组织过渡能力:传统课上,我们从上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时,都要有一个过渡语,完成课堂的起承转合。而在使用课件时,也不能从一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这里就需要老师思考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课件并不能代替课堂的每个环节。
4.课件是学案简单翻版。课件源自学案,又要高于学案。在课件的使用上,笔者曾见过多位老师上课时只是把学案上的问题通过课件又展示了一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这样就成了单纯的学案翻版,实效性不高。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运用,与学生、教师、课堂、学科更为高效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用好多媒体这个“高效工具”,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创新素质,让语文学科在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重新焕发出恒久的魅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积极的实践、探索、创新。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乐忧相间的心情,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仍然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现在的初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中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总之,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多媒体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位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合时宜,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6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7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泰坦尼克号(节选)》、《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等篇目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它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学生抱怨“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这样一些课。
为什么学生们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所写的作文也并不见好——不少学生甚至于还是写不下去呢?
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人来说,表象是和语词联系着的,过去的经验和回忆也总是凭借表象和语词的形式保持着的。作文的构思和表述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不断寻求与表象相应的语言标志。柳布林斯卡娅曾指出:语言是“标志完整的对象及其形象(对象、画片和现象的名称)的一种手段”,对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形成什么样的形象,而是怎样把直观获得的感性特征跟确切选择了来的那个标志整个对象的词结合起来”。语言文字属于抽象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总是指向或代表某个事物,但是这种指向已经是一种抽象了的概念。任何再“具体”的语词,例如“馒头”、“桃子”、“幸福”,都已经不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抽象的陈述。因此,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和语词紧密结合起来,表象才可能转化为用词加以描述的具有客观意义的形象,即把形象的直观转换为抽象的语词。
以多媒体作文课来说,倘若忽略了“影视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不同,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学生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和“转换”,学生就难免会在“眼花缭乱”之后,拿起笔来却依然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类似于当了一天运动会观众,甚至“拉拉队”成员,然而写《记一次运动会》却依然空洞无物。
无数实践证明,没有语词介入的“观察”,只能是“感”而不“知”,只能是肤浅的、浮光掠影的,甚至是“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的。所以,简单地以多媒体直观“视听”取代凭借语言文字——首先是语词化的“捕捉”、“显现”和“定格”,学生的感觉就仅仅停留于视觉和声音符号的感官接受层面,必然会造成感情浮泛,思维模糊。学会自觉、及时地把画面的视觉、听觉语言,准确熟练地“抽象化”,并以“第二信号系统”的密码重新编码,使之转换为书面语言,也就是将其语词化,是任何观察——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可惜,这个重新编码的过程,至今还是属于“灰箱”操作,人类自身对其大脑的动作程序知之甚少。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这一过程颇为艰难,绝非可以一蹴而就。诚然,作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写作必须具有真情实感;但是,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者极少成为作家,具有真情实感也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这中间,能否进行语言操作转化是个关键性因素。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源”——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的语言来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张志公先生称之为“运用文学材料进行语言训练”。否则,倒不如把学生带到影剧院上语文课,那里的音像效果不是更好吗?
同样的道理,尽管借助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但千万不要认为那些课件放映完毕就完事了,教师就可以等着收获大量佳作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进行视听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换,否则,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者,影视化、图像化的直观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切换,往往还需要通过联想、想像进行补充和创造,以填补这种艺术的跳跃所留下的“空白”。写作时应当把握其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然后以语言文字传达出视听语言难以表达的“画外之音”来。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用好多媒体,关键就是语言的转化。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8
本学期以来,大量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共上多媒体课104节,多媒体教学的大量使用,使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富有生气。尤其是对七年级的生物复习,更是富有实效,使每堂课的容量增大了,能够更好的展示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知识回顾与记忆。
通过总结,我认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拓宽了教学范围。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由于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有着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牧区办学更加成熟化,更加现代化。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物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血液循环、尿的形成过程、呼吸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是生物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9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节选)》、《巍巍中山陵》等篇目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它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学生抱怨“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这样一些课。
为什么学生们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所写的作文也并不见好——不少学生甚至于还是写不下去呢?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以影视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源”——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的语言来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
【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多媒体教学反思04-20
语文多媒体教学总结03-25
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03-03
多媒体教学软件10-10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05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3-29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26
语文雷雨的教学反思03-25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