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7 14:3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松鼠》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松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松鼠》教学反思14篇

  《松鼠》教学反思 篇1

  《松鼠》是一篇描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介绍新朋友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图片,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印象,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通过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出了文中三个“它们”所指的不同的事物。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通过检查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不错,课文背会了,习作进步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让学生多读多练,读写结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松鼠》教学反思 篇2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松鼠学生不常见,我就利用课件,先出示一条关于松鼠的谜语,再播放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松鼠.重点学习松鼠的外形描写的一段,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感觉到松鼠的可爱,并让学生看着图片向同学进行介绍,激发了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学会描写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然后带领学生归纳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提纲的'要求进行学习,汇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但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教学中评价这一环节做得欠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和课堂中的评价.

  《松鼠》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一不小心,就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生物课。

  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还有最后学生写完片段后本应再交流的,也因时间关系被我跳过了。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体现还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松鼠》教学反思 篇4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XX月XX日执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现在想来颇有感受,以下几个方面也得到了评课老师的肯定:

  一、猜谜导入,吸引学生。

  一上课,我就课件出示,让学生猜谜:“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孩子们稍作思考,马上纷纷举手,场面热烈,积极性高,达到预期目的。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本是重要一种方法,这一课也不例外。教学时,我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作者及家人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比如“他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敏的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件东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松鼠的欣赏,对松鼠的捣乱作者没有埋怨,没有讨厌,有的只是称赞和赏识,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的咬我的耳朵。”我请学生体会松鼠和作者关系的亲密无间,紧紧地抓住“蹭、咬耳朵”来感受。学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说悄悄话。我顺势引导他们会说什么悄悄话。五彩纷呈的答案呈现了。松鼠说:“小主人对不起,都是我若的.祸,给你添麻烦了,对不起。等我存够了过冬的粮食,我会请你和我一起分享的。”奇妙的想象,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才会闪现。像紧扣后边的“父亲的哈哈大笑。我心中空落落的”等经典词句进行理解,准确地把握了文本,走进了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对升华情感起到了关键的激励作用。尤其需要指出,这些词句为文章中心的表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朗读指导到位,训练扎实有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文本,以读促讲,以读导思,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导了学生朗读。朗读几乎贯穿始终。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朗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读、展示读等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真正体现课堂上书声琅琅。

  当然也有不足,如:

  第一、出示句子时就已在课件中出示句中的重点词,显得课件设计不够精致。

  第二、这节课中,没有刻意地请学生积累任何语段,仅仅在感悟,在体会,缺乏积累,缺乏运用,使课堂容量显得太小了,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太大。

  总想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总想不给自己的课堂留下一丝的遗憾,无奈,事与愿违,但愿今后教学中能得到改善。

  《松鼠》教学反思 篇5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我的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显示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个性,自读自悟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这节课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三、巧妙设计,激活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找时间词,加以运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提问“松鼠怎么活动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时,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知道了松鼠的特点:机灵。从而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

  《松鼠》教学反思 篇6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片以及歌曲《小松鼠快长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找时间词,加以运用──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松鼠》教学反思 篇7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这节课我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练写中运用这样生动、形象又准确的说明语言。

  1.兴趣引领

  学习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松鼠活动的视频,它一会儿在树枝间跳跃,一会儿在草地上奔跑,一会儿还跟人作交流……学生看了,不时发出惊叹声:“多么机灵活泼的松鼠啊!”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文章对松鼠的描写,便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2.语言训练

  在学习松鼠的外形时,让学生抓住体现美丽的词语和句子,提炼作者介绍的顺序,懂得介绍动物外形要按一定的顺序。学习松鼠的活动时,让学生找出动词,用自己的词汇说话;学习松鼠搭窝这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并鼓励他们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注重朗读

  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对比读、引读等方式,让松鼠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留存在孩子的记忆中。因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法指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将松鼠外形的描写与前一篇课文中鲸外形描写作比较,来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通过自学自悟,合作交流,朗读感受,来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松鼠》和《鲸》两篇文章在描写内容,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朗读、感悟、比较、提炼、总结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5.习作指导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艺性说明文,课堂上安排了小练笔来检验他们是否能学以致用。先从改写片段开始,训练有梯度,从学生展示的练写片段来看,学习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学生不但在作者生动地介绍下认识了小松鼠,又体验到了另一种说明文表达方法的妙处。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就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潜能,我们收获到的惊喜也将是无限的。

  《松鼠》教学反思 篇8

  听了那些专家和名师的课,感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信手捏来,而《松鼠》这课我虽然经过反复修改,自我感觉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但始终没有将感情完全融入到课堂当中,师生间缺少一种默契、和谐,这点也正是我需要好好磨练、学习、提高的。

  课堂应变能力差。例如:最后提前完成了课堂任务,还有十多分钟才下课,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只好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下来。当时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机智的,这是课堂上生成的机会,你为什么不让学生当堂来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我心中暗自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惭愧。同时也提醒了我还需好好努力。[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赵飞华]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显示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松鼠》教学反思 篇9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松鼠学生不常见,我就利用课件,先出示一条关于松鼠的.谜语,再播放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松鼠。重点学习松鼠的外形描写的一段,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感觉到松鼠的可爱,并让学生看着图片向同学进行介绍,激发了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学会描写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然后带领学生归纳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提纲的要求进行学习,汇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但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教学中评价这一环节做得欠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和课堂中的评价。

  《松鼠》教学反思 篇10

  我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课的时候,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那么,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

  (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很快就有人举手)

  生1:松鼠的愿望实现了,那里长出了好多松树。

  生2:它的愿望实现了。因为,(读文)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漏一字:棵)挺拔(错读为pa)的小松树。

  (孩子们都听出来了,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3:某某,你把挺拔的拔字读错了,请你改正。

  生2:挺拔的小松树。

  生4:某某,你少了一个棵字,应该是一棵棵。请你改正。

  生2: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师:中间这两大组的小朋友,如果你就是一棵小松树,能不能用你的姿势告诉我,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

  (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挺起了胸脯,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瞪大了眼睛朝我望着。有的还伸出手臂作茂密的枝叶状!呵呵!我不由得赞叹。)

  师:真是一片挺拔的松树林啊!可是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那会怎么样呢?

  (孩子们的眼睛闪着,有的孩子唰的一下坐回到了座位上,有的孩子把伸直的手臂慢慢地垂了下来,还有的孩子皱着眉头说,那到处都光秃秃的了,森林就不见了!)

  师:哎呀!一棵松树都没了,到处都——

  生接:光秃秃的。

  师:是啊,幸好松鼠想出了这个好主意!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伴着蒙蒙的春雨长出来了!那么将来呢,将来会怎么样呢?

  (我用期待的目光含笑望着孩子们,特别是边上两个大组的孩子。很多孩子大声地说,“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这时,角落里有一个孩子噌的一下站了起来。)

  师:真是一棵聪明的小松树!

  (边上的孩子相互望了望,陆续有孩子恍然大悟般地站起来。)

  师:是的,又一棵,一棵,又一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

  生齐:更茂密的松树林!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很开心,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快乐的微笑。我想,他们不仅读懂了这些词句的意思,不仅感受了表演的乐趣,而且还体验了智慧带来的快乐,感受了集体的力量。我和他们一样快乐!

  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一幕。它源于一个孩子在朗读时的错误,孩子们相互纠错时的表现引发了我的灵感,我恰到好处地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通过动作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体验中品味、积累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抓住生成点达到生成的办法也应是实践,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领会情感,在思考想象中领悟语言的内涵,在比较揣摩中赏识语言的神韵,在熟读背诵中积淀语言的材料,在读写结合中完成语言从内化到外化的迁移。 是否能再作一些改进呢?思考以后,我觉得:对“一棵棵”、“挺拔”、“光秃秃”、“更茂密”等几个词语的理解,还可以更深,更准些。如“光秃秃”的理解,可以请学生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光溜溜)增加学生ABB式词语的积累。理解“挺拔”时,还可以联系《邓小平爷爷植树》中学过的词句(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说说,什么样的树是挺拔的树。理解“更茂密”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用更准确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相互之间挨得紧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其实大量的课程资源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是有时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称为“沉睡”状态,于是就需要去开发、捕捉、唤醒它。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特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文本方案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强劲挑战。有时是突发事件,有时是教师的“失误”,有时是学生的“错误”……面对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如果没被我们“拿来”,与之擦肩而过,白白流失,就太可惜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巧妙的设计,使其富有艺术情趣,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教学就会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生活与课程三者同构共生。《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上述教学片段,就是对这个理念的最好诠释。如果在教学当中我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就肯定没有后面的精彩互动,没有学生所释放出来的智慧火花,没有学生生动丰富而具有创意的肢体表演,更没有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何来教学的鲜活灵动呢?由此可见,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时时观察学生,时时注意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对来自学生的言行及时解析,使其成为我们教学的资源,从中迸发出教学灵感,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那么课堂教学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生成。

  《松鼠》教学反思 篇11

  《松鼠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绍了松鼠、刺猬、獾如何过冬的知识。读来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备课时,我以为学生对本篇课文一定会充满兴趣,朗读、理解应不成问题。至于日记的形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写画训练,(即在每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得有意思的画上写几句话,再注明日期。)可以说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要以学习本文之机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写日记,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教完本文之后,我发现学生有两个地方显得比较难以接受,也即文本与他们的生活、已知领域出现了距离:

  1、学生对松鼠、刺猬、獾这些动物的过冬生活不大了解,尤其是对“獾”很陌生,连音都容易读错。虽然有些学生课外阅读较多,但也只是停留在阅读经验上的“知识”而已。所以学生无法很好地身临其境,以松鼠“我”的角度观察、体会冬天来临时外界变化对松鼠生活的影响及松鼠的内心感受。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津津有味的读故事。这显然与日记是以第一人称记载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存在距离的。而这一点对低年级小学生刚学习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教给他们一种观察生活、世界的视角,是今后继续写作的基础,也符合他们仍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世界的心理逻辑特点。

  2、学生对日记三则中的时间跳跃性、内容连续性难以领会。所以他们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对于松鼠基本冬眠、偶尔出来活动的冬眠特点较难发现,特别是他们以为学了三则日记就是学了三篇课文(因为里面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其实三则日记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课文,作为教师我们是知道的。因为日记在记载时虽有其独立性,可每则单独成篇,但也有其连续性,可完整记录一件事的前后过程或某一变化的各个阶段,阅读时必须将所有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方能理解。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尚欠发达,加上前面的写画训练也主要是基于兴趣,随意性、片段性特点明显,故学生较难理解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内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记其实记载的是一个过冬的过程,只有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才能知道不同动物过冬的不同特点。而这种前后的连续性、因果性恰是学生今后写作联系亟待加强的,也是学生思维连贯性获得发展所急需的。

  当然对于日记的这些特点,现阶段下我们还无须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安排主要也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童话氛围中了解世界的奇妙,间接模仿学习日记的写作。因此该如何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较有效的弥补前面提及的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日记这一写作体式方面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点呢?我在另外一个班级作了以下尝试,效果还不错,现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1、表演体验,续补空白,沟通物我世界。

  在放手让学生尽情的读文,想象,充分领略了松鼠们过冬的有趣之后,我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换位游戏,假如“我是一只松鼠”,“我”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生根据日记所写表演了很有意思的童话剧片段。紧接着我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么长的四个月里,除了这三天,你还做什么,想什么?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空白地方去寻找。学生从“明天还得再晒上一点,冬天找食物可难哪!”说松鼠还在准备过冬的食物;从“我睡得正香”、“秋天虽然收藏了不少松果,可记不得藏在哪儿了”说松鼠也一直在睡觉;从“树上的雪开始融化,树下青草已经发芽,我跳到地上找到了去年收藏的松果,吃了几颗,身体感到舒服多了”说春天已经来了,松鼠冬眠结束了,比刺猬、獾早醒……通过这一番的寻找、思考,以松鼠自居,促使学生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设身处地的替松鼠安排行动和想法,把三个片段的童话剧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把松鼠的日记变成了自己的日记,把松鼠的生活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在沟通物我世界的同时明白“日记”就是记载“我”自己的见闻感受。另外学生也明白这三则日记是松鼠在不同时间段写下来的,因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但都与过冬有关,所以事情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第一则讲到准备冬天的食物,第二则才会写到吃蘑菇干,第三则写到吃松果。

  2、联系自身,贴近生活,启动日记习作。

  为强化“日记”是自身生活的这一印象,在学生入情入境地当了一回小松鼠,知道了小松鼠是怎么过冬之后,我顺势引导:“小朋友,你们又是怎么度过冬天的,虽然我们人不会冬眠,不必像小松鼠他们那样做窝,准备食物,但我们也要做什么?有什么变化?比如准备厚一点的衣服、鞋子,晚上睡觉要盖大被子,到了很冷很冷的时候还要戴手套……现在就是冬天了,你们怎么做,怎么想,能不能也写一写,告诉小松鼠呢?名字可以叫“××日记”,一天写一则,或隔几天再写一则。学生们接受任务后都兴趣盎然。有的写吃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穿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房间里的`变化,有的写冬天上学和夏天上学的不同。只要是从他们心里流露出来的,我都给予肯定。

  通过上面这两个环节的补充,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加深入了,同时也隐隐约约领悟了日记的写作,从以前片段式随意的写画上升到较有意识的有潜在目的的连贯的日记记载。既知道了日记的格式,也知道了日记写作的好处,更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是一个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为着开发学生的心灵。而要开发学生的心灵,我以为需先契合学生的生活。所以当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存在距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设法填补这段空白。另外日记本是一种最生活化、最贴近人心灵、最自由的写作,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最自由、最生活化、最贴近心灵的情境空间,学生才会自觉地走进这一写作领域,并持久地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使写作成为他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发怵,这也是课改所提倡的。

  《松鼠》教学反思 篇12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时应侧重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即先在黑板上写下“松鼠”二字,让学生加上能修饰“松鼠”的词嘛,然后板书“那只”,随即设问: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根据“逮松鼠——放松鼠——惦松鼠”的线索细搅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发言也较踊跃,尤其是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上,我觉得完成得还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变化时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本来学生能上台模拟表演松鼠“绝望、抗拒、乞求”的神态和动作,这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好机会,但学生上台模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虽然,整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的把握上。原本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想对文中父女俩说的话作为一次小练笔写下来,但由于在理解“逮松鼠”、“放松鼠”部分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多了一些,故到下课时,此环节的内容未能得以实现。

  其次是我对教案还不够熟悉,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此提高教学能力。

  《松鼠》教学反思 篇13

  《松鼠》是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主要介绍了松鼠的三个特点,其中涵盖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在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的视频短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看完短片之后,让学生概括地说出对松鼠的印象,考察他们的概括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设计了“做一只小松鼠,介绍自己的特点”这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绍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松鼠》教学反思 篇14

  那么如何才能使一堂课成为生成性的教学呢?

  我认为必须要做好—预设,好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个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新课程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的能在预设之内生成,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当然,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其实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精心做好“预设”教学环节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堂的“生成”,让语文教学更有意义,更具有生命活力,成为快乐的源泉。

  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在初读、再读、三读诗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做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们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

  “生成”不会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他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表现在实践上,它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只有我们不断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涌动着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一起来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吧!快乐语文不正是我们最期待,最想看到和追求的目标吗?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舞台,成为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变成孩子们的快乐天堂。

【《松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松鼠的教学反思06-01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11-09

松鼠教学反思(15篇)01-07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02-28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01-22

《松鼠》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7

《松鼠》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10

《松鼠》教学反思(合集15篇)11-07

《松鼠》教学反思集合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