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7 01:07: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有的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有的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动地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帮忙的!”……

  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说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经我这样一启发,开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这,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孩子们好象真的被他问住了,没有几个马上举手回答的,一个个都在那里紧缩双眉,认真思考呢!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提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动脑思考,提得好。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了,“他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他,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呢?”……渐渐的不少学生都能提出联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问题来了。这样一来,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提词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了。这表明他们经过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2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

  高尔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3

  我一直觉得我的课堂缺乏灵性,语文是一个大而通的学科,不仅要准备充分,还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不时闪现的问题,和根据学生的水平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都在课堂上才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这次的开课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

  一、引导开课:

  首先我以高尔基发问,让学生介绍一下高尔基,但是孩子们不是很积极活跃。在我班,这样拓展类型的知识性问题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那些积极的同学却总是不厌其烦高高举起那只小手跃跃欲试,但很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快速的将孩子们拉回到我的课文中来,一起读高尔基的简介,并借此推荐高尔基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

  我会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或在四人小组互查互读,并自学课文读一读画一画。

  三、概括课文内容:

  总揽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锻炼用一句话简单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讨论之后,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都会照着课文读一遍。我出示两个中心词:照相、高尔基。学生在上面添加时间、人物和事情。这个样子,降低了难度,学生都在抢着说。但是总是不举手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对学生说完整的话的训练不太好,在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试图从说完整的话入手,让单个孩子单独回答问题。

  四、解析课文:

  我从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高尔基通过哪些表现来帮助小男孩的,为什么?小男孩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在我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问题没有主次,有深度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

  五、改进方向:

  首先是字词方面,可是把字词的大部分放到预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字词,也掌握的课文的阅读部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部分。其次,教学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学目标明确,给孩子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发散的找答案,讨论,谈体会。这样走进孩子内心,总比只是单纯地讲要好。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4

  《小摄影师》一课我用生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讨论热烈,发言积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导致课堂又呈现出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现象。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觉得课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使得课堂低效。

  一、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并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高尔基的简介、名言、故事等,但是我只给了学生一晚上的研究时间,学生做好后,我只粗略的检查指导了一下,有的学生连资料都没有找到,有的课前研究作业都没有做完,时间原因我就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果在小组交流时就造成有人无话可说,拓展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课后我只好唱独角戏。最终我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可见如果课前没有做

  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二、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我仔细去观察我就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还有的孩子就算是有准备他也不愿主动的去表达,交流时也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班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或者发言时也语无伦次。

  针对以上的问题就想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想主要采取下列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整理研究学习。对前置性作业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常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更要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在上了近两个单元的教学,我就发现教师的“教”一定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像现在我们上三年级了,课前研究、上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课堂常规等都应该比二年级时,要求要高些、目标要更加的明确、内容要丰富些。如果我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5

  前言: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艺术是磨砺的过程,只能说教学艺术离我还很远。

  一、课前吃透教材,“备”好战,允许课堂生成。

  在教学时,《教师用书》是每天都必须吃透、通读、圈圈划划的好书,如果学生预习一般。不求每个知识点都吃透,但至少,在课前,针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就可以预先解决。之后,再看教案。前辈们的教案,已经很详尽了;网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尽量理解前辈们的教案,然后以《教学用书》为指导,单元主题为基础,进行适当补充。通读教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第二天的课程实在很多,至少要将教案中的教学大步骤备清楚,将关键的问题写在语文书中,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也要要求自己带着问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很多好的问题,适当的在教学预设之外的,如果能为教学服务的',应当被允许。

  二、尽量幽默,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如果让人觉得疲惫、倦怠,那么就不被学生所喜欢,也没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课上,尽量努力让自己学会幽默,哪怕只是一个夸张的动作、一个对学生的肯定——握个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学中的交流,也能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一个攻擂者,会随时向教师提出挑战,当然,作为“权威”,我们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学生质疑是学习最好的良药。在《小摄影师》第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生字,也梳理了课文内容。如:

  生1:“列宁格勒”是什么?

  生2:这个少先队员真不礼貌,怎么能向这样的人物高尔基扔纸团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尔基说自己很忙,为什么要是那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呢?

  生4将“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读成“请你在这儿看报纸”,于是生5举手提建议:

  高尔基算是个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你怎么能用“你”呢?该用“您”!

  生6:这少先队员真冲动呀!师表疑惑:“冲动?”生继续:“对呀,你看,胶卷没有或者问高尔基借,也可以听高尔基说完嘛,怎么就马上上电车了呢?”

  ……

  学生的问题一大串,面对这么多问题,难道都是老师来回答?

  当然不需要!

  相比较教师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更喜欢听学生的,也极为积极。

  生11:列宁格勒就是一个地方嘛,词语手册上有的。

  师奸笑:嘿嘿,你没有去看哦,以后要注意。

  生12:列宁格勒是苏联的一个地方,其实和金色的草地里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个国家的。

  针对生2提出的问题,师:少先队员真那么不礼貌?他没有尝试过吗?看来没读透文本呀!于是随继学习了第1自然段。抓了几个点:信中内容“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立刻就走”,当然,学生也会说到课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学生提到了也不是坏事,主要目的是让大家知道这个少先队员有办法,这个看似不礼貌的行为也是被逼无奈呀!

  以上,生提问,师稍点拨、提问,再将问题抛还给学生,学生“攻擂”的激情就来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6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杂乱,但故事中所包括的高尔基对少年孩童的真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领会到的.,因而,教育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遭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叮咛”一词在文中包括着的内在: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单纯心爱所感染,因而也就遵从“叮咛”,任其“耍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欢。教育中我紧扣“叮咛”一词让学生联络详细的言语环境进行了解,再经过说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把了解言语和领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间包括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欢之情,这即是突出了教育的要点。

  (二)朗诵领会,领会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言语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而,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叮咛”一词侧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欢的话,那么课文最终一天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表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孩童的关怀、保护,而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激烈。怎么让学生感遭到这一点?教育中,我没有通知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个去朗诵,经过朗诵去领会、去感知、去感悟,经过重复朗诵把这种感触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漠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心和“必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正表现了他的崇高质量。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意图。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7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对教育的感觉:看着孩子,愿意去爱;面对成长,懂得感动!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爱的迁就!步入小学,我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耐心,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开启孩子的心灵,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堂课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去感悟、去发现。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02-27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01-12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3-30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2-04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3-14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4-20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24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0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