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9 18:49: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真正做到了,数学才不会是一些枯燥的计算,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得到成就感,得到快乐的一门课。

  在期末测试后,批改三年级数学试卷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算式“120×4÷3”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请试着写出一个能用它解决的生活问题。(提示:完整地表达数学信息和问题,不解答)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有一种答案却让我为之担忧,答案是这样写的:

  我计划每天吃120个苹果,4天吃完,实际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几个?

  看到这样的答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据题意提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联系生活实际呢?显然这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计算的需求,而去提问题,这样学习数学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学习,是完全不能迎合现在素质教育,与生活实际越来越贴近的考试题目的。也违背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讲解数学,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单纯地学习计算。数学其实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课程,他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中的逻辑,条理性,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都是在我们长大之后怎样处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积累。

  二年级的数学中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题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车,每辆车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

  33÷7=4(辆)……5(人)

  答:至少需要4辆车。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尽管在算式当中出现了4辆。联系应该生活实际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坐上车,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这就要求剩下的5人还需要1辆车,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至少需要5辆车。

  还有这样的题目:

  小明拿16元钱去买笔记本,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买3本。

  在这道题里面,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剩下的1元钱,是不够买笔记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只能买3本,而不能再加1本。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其实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一层不变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与生活贴的越近,才越有意思,与生活贴的越近,数学才越好教。千万不能为了单纯地解决计算问题而去讲解方法。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任何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都是毫无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让我们努力把数学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进生活当中,去讲解我们的数学吧!

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2

  新课标对估算提出了进一步的重视,估算能力的提高及习惯的培养的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参对该估算的要求较低,仅要求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即可。例题中带250元钱够不够呢?在这儿思考29乘8大约等于几即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估算的方法并不困难。然而,估算并不是一个形式,估算不应该走一个过场,估算的价值与难点蕴藏在对数据估算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在估算的新授课结束后,学生在练习99×101000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大多填了等于。这表现出了孩子仅仅掌握了估算的形式与套路,也就是说,孩子学会的是没有灵魂的估算。虽然学生学习估算刚刚起步,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体验、感受估算的意义与本质尤为重要。因此,在整理复习时,我认为可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延伸,要是换做我们班32个人去游玩,250元钱够不够呢?若是通过没有灵魂的估算,显然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在学生进行估算、笔算后进行提问:估算结果同样是240,怎么现在就不够了呢?用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估算进行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估大还是估小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关键作用,即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估算结果,从而进一步认识估算的本质,这样才能实现估算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3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