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13:41: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东方之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

  为了上好本堂课,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并反复地修改教案,最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走进“东方之珠”

  课堂一开始用视频《东方之珠》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个基本印象。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展开想象,尽情领略课文展现的意境。

  在讲解海洋公园时,结合课件让学生体会海洋公园的好玩、有趣。再采用“自助游”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喜欢的部分。浅水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舒服”?铜锣湾部分的重点则是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的意思,我逐幅出示图片,让学生给图片配上合适的成语。这样,学生在欣赏精美画面、理解意思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这些词语。

  二、读中感悟,热爱“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热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热爱祖国的教育。最后,再用歌曲《东方之珠》总结,升华主题,激发学生情感。

  一节课下来,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检查初读时词语指导有意义,但是词语过多,学生朗读时体现不出层次性,将不同难点的词语一股脑塞给学生,体现不出词语中的难点。

  二、课堂中的一些问题问得较琐碎,对学生的情感激发的不够。

  三、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要不断改进,既能激励性,又有利于下面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进步。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2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表达了作者对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 -分 -总”文章结构清楚,学生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生就能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理念是是以通过读文章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对语言的主动积累,才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目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二点做的不错。

  一、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开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图画激趣。同学们,你们到过香港吗?看过香港的美景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香港去看一看。展示电脑课件①出示中国地图,指出香港位置,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情况。②出示香港夜景录象。③提问。看了这些片段,听了介绍,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自由表达,加深对香港“美”的感受。

  我们知道识字解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头,不过形式表现与低年级有所区别,它表现在以自学为主,但没有方法的自学好比航行没有了方向,非但不能解惑,还会令人迷茫。所以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很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利用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理解“沐浴”。

  为了理解“沐浴”这个抽象的词语,我先让学生组词,找到切入点,再巧设两个台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持续的对话中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性。

  2、举一反三中理解“闹市口”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闹市口”,我让他们举例,有的学生说出当地的闹市口,有的学生说出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闹市口,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结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闹市口的繁华。

  新课标精辟地指出:阅读教学是 “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应体现生活性。应走出“书本语文”,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 “生活态”中,进行真实的、广泛的“对话”。我想,这样教学,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

  二、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

  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动态系统。在教学课件中,我有选择性地将有关图片、音乐有机的整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鳞次栉比”等难理解的词语。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时结合画面。(1)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理解“琳琅满目”时让学生看商店里的商品。还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人流如潮”。

  还有欣赏香港美丽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用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来描写。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声形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重文本”,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要“超文本”,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又因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应鼓励、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大课堂,自由的发展。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3

  听了董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是一节以读为主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课。很好的落实了语文课标提到的两个要点:一是落实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落实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师的导读重点在激发和保持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而且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取到了多法导读的良好效果。课堂上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理解、换词理解、采用动作理解、看图理解词语等方法很多,效果也比较好。课堂上老师很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让三年级学生时不时地划一划、圈一圈,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能到了培养。课件运用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最后课件(欣赏香港美景)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还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所以最后学生能带着自己对香港的热爱来朗读全文。

  我们在享受教学的同时,不妨也提出两点建议:

  1、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的时是不是应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因为经思考则有所感悟,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如讲打比方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最有趣”让学生读出其有趣来,光靠朗读的声音来判断是不是读得有趣,我们觉得是不科学的,是不是应引导学生弄明白“你是怎样读出它的有趣”或“你读得很有趣了,请问,你是怎么读出有趣来的,把你的想法(方法)告诉大家吧。”

  2、“举世闻名”通过换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就这里的“举”是什么意思,学生懂了吗?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最后感谢董老师、感谢三年级组老师为我们学习研讨提供了这次平台!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4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介绍了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以及香港的夜景。我是按照学校的教学模式来备这一堂课。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东方之珠”这首歌曲,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东方之珠》,然后让学生提问题:为什么把香港比作东方之珠。并创设了去香港亲身旅游的情境,拉开了“香港之旅”的序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光碟变成了旅游手册,让学生在坐飞机的时候欣赏香港,当学生们在多媒体中看到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和香港的夜景的真实影像,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这时学生的'情绪是激昂的,让学生说说你想到香港的那个地方游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以自助餐的形式进行旅游,以小组为单位,你想到哪个地方就到哪个地方。要求:要求:①根据:朗读、感悟、拓展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学习课文。②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解决不了的留待全班共同解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个小组按照学习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序的、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最后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旅游感受,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三、点拨精讲,解难质疑

  对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以及香港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将小集体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放到在大集体中进一步交流、讨论,得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将所获感受、所学知识进一步锤炼深化。

  四、畅谈感受,拓展创新

  让学生进入资料城阅读有关的资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让学生在留言板上打出《我的家乡》,从阅读到写作,这样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这一堂课最大的不足是读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学习课文,而且应该通过看图去体会香港的迷人,繁华,这样收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5

  《东方之珠》是一篇介绍性的说明文。我让小朋友观察东方明珠夜景的图画,“好美的灯光啊,怎么这么漂亮!”“我真想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看。”学生不由的发出赞叹。我以图画入手,让小朋友观察图画。从而增强他们对朗读的兴趣。

  由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对东方明珠塔的认识不够。有了东方明珠的图画,小朋友就很快的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尤其对文中的“五光十色”这个词的理解,他们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

  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于是我就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课上用了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赛读、指名读、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同桌共读等形式。这样小朋友兴趣盎然。在课文中读得次数多了,背诵也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增长了见识,加强了对课文的'感受程度。

  最后,我还安排了说话训练。你来做回小导游,介绍以下东方明珠,学生的兴致很高,把课文中的语言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对歌曲的准确把握上,如歌曲中的三连音、连音线,特别是第二句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同学们就是唱不准,这个时候我急中生智把每一拍用上下箭头表示,先画拍再唱,还是不理想,我把画的图式用话语描述让同学们说出来,流到(上下)香(上下)江(上下上)去(下)看一(上下)看(上下上下上)东(下)方之(上下)珠(上下上下上)我(下)的爱(上下);还有一句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也用同样的方式,0(上)你的(下)风采(上下上)是否(下)浪漫(上下);第二种方法就是把带有休止符的地方读不管是按节拍该读成上或下的都读成空,一边打上下节拍,一边按节拍读歌词;第三种方法更详细,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更准确的唱好,因为这句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有十六分音符,我把没拍的上即前半拍标注上12,下即后半拍标注成34,这样不论是八分还是十六分都可以明确的唱出,同学们兴致很高,具体唱时先练1234再换成歌词,把歌曲中如果1是连音线的地方就连过去,234对应一个字就三个音唱一个字。然后我带领同学们反复练习到唱准用了一节课时间。此时一开始上课时还发愁的我,已经为同学们的成功以及自己的成绩很欣慰了。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6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在学习课文时,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主体,紧紧围绕“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滩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学习海洋公园那一段我放了一段海洋动物表演的图片,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海豚和海狮的“顶球”、“钻圈”、“嬉水跳跃”,非常的“精彩”。

  二、抓住词句,品味感悟

  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接着,我要学生观察图上的画面,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香港,这样学生对香港的感受就更深刻了。

  总之,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文字中畅游学习,快乐地学习,就是本堂课最大的收获。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7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一点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在上《东方之珠》这课的时候,我主要围绕“ 祖国统一 ” 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以 “ 回归 ” 、 “ 盼归 ” 为情感主线,以 “ 离愁 ” “ 思乡 ” “ 同根 ” 等情感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激情。

  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接着,我要学生观察图上的画面,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教学“著名的.公园”这一小节,我引导学生看铜锣湾的图片,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体味“闹市口”。 通过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然领悟到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教学“繁华的街市”时,我抓住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读懂“灯的海洋”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夜景图片,感受香港夜景之美。 通过欣赏夜景,再次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在一组香港的美丽图片欣赏完后,我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香港说些什么?以旅游者的口吻倾吐自己对香港的赞美之辞。在此基础上读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对香港的由衷赞美,读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通过准备这堂公开课,我在很多老师身上学到了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众多老师的认真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今后,我会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新课标的思想,让宋村学校的孩子们在音乐的殿堂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8

  1、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引导学生理解"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2、通过读中感悟领略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3、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学习。

  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又如在理解"琳琅满目"和"人流如潮"这两个词时,我也注意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出示铜锣湾整体图,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理解。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9

  请与我一起再回顾一下《“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吧:

  师:课文写得真美,在了解了课文介绍的香港的几方面特点之后,老师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这篇美文。我们可以怎样分配任务呢?

  生:全文一共六段,开头总起、结尾总结的内容就让周老师读,其余分述的部分我们一个小组读一段,正好。

  就这样,读到了最后一段: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同学们露出奇怪的神情,许多同学纷纷说:老师,您读错了。

  师:我没读错啊,不信,大家看。

  我将课文投影在视频转换仪上。大家看了,愈发惊奇,纷纷叫了起来:错了,是错了。真的不一样的,老师,您看我们的。

  其中,小白的声音更是响亮:老师,我的课文跟您一样的。老师,怎么办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也有点疑惑啦,但很快就明白了:当初教导处发新书,我没有领新教材,因为,人教版这套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我自己就在新华书店买了,以备经常查看。

  可是小白呢?他怎么也会有老教材呢?或许是出版部门的失误吧。可是课文已经学了大半,他还在书上做过笔记,要再去调换是不大可能的,而我也没有新书,不然倒可以换给他。这可怎么办呢?

  生:哦,我看见了。

  生:原来书上还印有这样的内容,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呵呵。

  师:大家再看,这两篇内容相同的课文,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于是大家仔细比较,将两三个变动之处找出来了。

  师:小白,跟老师一起将原来的课文改一下吧。

  小白:好!

  师:为什么课文会有这样改动呢?大家知道吗?从刚才这件事中,我们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一定是为了强调香港是我国的领土。因为我们的课本里最后一段中点明了“我国的南海之滨”。

  生:我今天才知道,课文原来也要进行修改的。

  生: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改。

  师:课文当然要进行修改。其实在课文印刷出来之前就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修改,以后还会不断地改进的。

  师:小白,要不要老师再给你去换一本书呢?

  小白:没关系,我已经改好了,不用换了。

  我表扬了小白,更为孩子们今天的发现高兴。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是否明白,我们也可以是创造者?

  反思:

  是的,对孩子来说,明白课文也需要修改比得到一本新的一成不变的课本更为重要。事物就是在不断地完善中发展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何尝又不是如此?因此,上述案例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学经验主要有:

  1.关注教材,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信息

  因为教学毕竟是要“用教材教”,但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而语文课最终也还是姓“语”的。因此,当课堂上学生们指出教师的错误时,有的教师虽然知道不正确也要坚持。但并未我行我素,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许多有关书本印刷、出版的信息,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两种不同版本的课文所作的修改,对教材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又一次的'感知、领悟,了解课文由原来的“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改为“香港,不愧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2.创新教材,明白文章也需要进行修改

  教材不是教条,需要不断改进。当学生发现教材的修改,并联系自己已有的语文学习经历,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不能视教材为唯一,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这些道理不是老师告诉的,是学生自己在语文学习中主动获得的,而这正是对每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用的真正的知识,也是语文教学所体现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这样通过各种具体的语文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求得精神与语言的和谐发展。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0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表达了作者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以下做得不错:

  因为学生们都未去过香港,再加上有些四字词语不容易理解,所以结合图进行理解感受是一条捷径。比如,当讲到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观察79页的.图,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比如讲到第四小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我让他们看了80、81页的摩天大厦图、街道图,又出示了1幅商店图,他们感受到了“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三个词都是多的意思,我又进一步进行介绍,明确三个词语虽都表示多,但是用的地方却不一样。再如讲到第五小节时,我让他们观察81页的夜景图,感受港湾里与马路上的灯光的美丽。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1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东方之珠》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我在备课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大前提下,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步是通过课件展示香港各景点的迷人和繁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体会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迷人魅力;第二步是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通过大量的读去体会香港的迷人魅力。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设计了以下步骤:

  第一个步骤我设计成让学生看图片和听《东方之珠》这首歌曲,并创设情境,坐上飞机到香港旅游,使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小游客",用"到了香港,你们最先想去的.地方是哪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介绍的景点,调动学生开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前提和环境,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第二个步骤让学生通过看海洋公园的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来理解海洋公园的"举世闻名"。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同学分组赛读,做动作读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表演的精彩。将语言文字和生活实际牢牢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开心,朗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个步骤让学生继续通过课件辅助,带领学生到浅水湾和铜锣湾"旅游观光",领略这些景点的特点,读出自己对香港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描写夜景这一段的学习,使学生对"璀璨的东方之珠"由抽象思维完全转变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课文融为一体。

  第四个步骤让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自己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各种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的"过去,今天",体会香港这座现代都市的沧桑经历,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中国的这一段历史,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全班同学都沉浸在香港这个迷人繁华的大都市中,并且充分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开展"打擂台"朗读比赛中,虽然我请了好几个学生参加了比赛,但学生们仍旧争先恐后地想参加,有几个学生甚至对结果不服气,怎么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的前提,不能抹杀,我灵机一动,马上增加了一个环节:在小组内开展,评出"擂主"。果然,学生们的朗读热情更加高涨,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课后,我对我的这一节课再次的进行了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2

  上周五非常荣幸的听了邵婷婷老师的《东方之珠》,在邵老师的课上,我发现了一些课堂管理的新点子,也了解到了我从未尝试过得教学方法。

  首先,邵老师的课堂整体看来秩序井然。学生的学习习惯都特别好,学生在读书时的拿书姿势,在回答问题时的习惯,在讨论时的收放自如,这与老师的平时要求和管理都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老师对班级付出的体现。

  其次,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之美,也有体现,在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度的时候,非常自然,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配合着图片或者视频,更能让学生形象深入的理解。

  第三,在我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只能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邵老师的课堂,我发现邵老师会先提一个比较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把重点字词画出来,先理解,再读,读的时候学生会不由自主给重点词在重音,读起来也是抑扬顿挫,十分悦耳,这种方法也很值得借鉴。

  第四,邵老师在课堂知识的传授很细致,对于一些重难点分层次、逐步深入。比如在用“倾听”造句时,先出示“A.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倾听______。”在出示“下雨时,我在____倾听_____。”最后直接造句,一步步的深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更易理解。

  在邵老师的这节课中,体现自主合作的新学习方法。邵老师先带着学生学习第一部分,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读、画、议、读”,在第二部分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放手,第三部分时就完全放手,通过小组的合作,体现学生自学能力。在本节课中教法与学法相统一,以教促学,教学相长,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的同时也授人以渔。

  对邵老师的这节课,我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邵老师在最后讲解生字的时候,有些仓促,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会花更大的篇幅,通过组词、造句甚至想象来让学生去记住这个字。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3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大家了解香港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今天,我们产“东方之珠”这一课,你会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着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注意带拼音的'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3、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说说课文讲了香港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1、从课文重点介绍的四个方面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方面多读读,再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方面的内容,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2、总趋势:

  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大家相互评议。

  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⑴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① 香港真是个“万国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香港真是个“灯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我的家乡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4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第五册的第14课,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以下几点做得不错:

  一、创设情境,走进“东方之珠”。

  1、本文以“东方之珠”命名,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东方之珠”的热爱之情。不同的导入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节课可以直接导入,也可以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导入。我选择用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东方之珠》歌曲来导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美丽的画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融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这种感受下听到了美妙的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初步感受到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魅力所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导入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共鸣。

  2、结合画面理解词语。

  (1)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3)欣赏香港美丽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来描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3、播放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许多前来观赏的游客。我播放海洋动物的精彩表演,如动物们表演的“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让学生们仿佛走进了海洋馆,与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理解“东方之珠”。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读中感悟,热爱“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热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热爱祖国的.教育。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接着,我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在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浅水湾的美景陶醉了,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真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辅助,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当然,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不能全身心地进入文章的境界,不能放开自我,去领略,去读出文章的内在美。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培养。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15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总-分-总”文章结构清楚,学生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生就能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接着,我要学生观察图上的画面,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教学“著名的公园”这一小节,我引导学生看铜锣湾的图片,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体味“闹市口”。通过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然领悟到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