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景,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找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亮丽风景的语句,找到后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在学生充分领略这如诗如画、像梦一样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我话锋一转,反问学生这样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吗?这样美的景色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这些对阿炳来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对阿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时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一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样不幸的人生经历。找到描写阿炳不幸遭遇的语句后,我紧紧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接着我顺势而导,阿炳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诉说,他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动人的琴声中,我马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学生听完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后,我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涵。随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乐曲对应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知道这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映月》的资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巨大,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思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没有充分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虽然我自始至终饱含激情,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为我为了能按时把要讲的内容讲完,给学生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充分所导致。
二是有些地方没有讲深讲透。如“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能在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时,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阿炳脸的变化,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这样的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但让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这说明这堂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在听别人讲解的状态。追求理想课堂,我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自我感觉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引导是比较到位的,为什么还会出先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暂时用学生的原文意识还不够来解释吧。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总会在学生的一举一动间触发一丝灵感,从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收获些感动,也会有所得失。此次讲授《二泉映月》,就用手中的笔来记录下心中的感慨吧。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读来令人意犹未尽。如果说阿炳的音乐是灵感的兵法,使“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那我相信本文也是作者的一气呵成,读起来那么简洁明朗、过度自然、意境幽深。
教学过程中,我以指导朗读第五段为主,以学生的自感自悟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二泉映月》乐曲以及阿炳的苦难人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第一课时着重让学生交流关于阿炳的资料,并熟悉乐曲,这为第二课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闪念间的想法,可是过去就再也组织不起语言,渐渐的我养成了作批注的习惯,空闲时翻翻自己从前看过的勾勾划划的书页,竟也有一丝成就感。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会更强,因此我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我便让学生在《二泉映月》乐曲的陪伴中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言,学生的语言有时只是只字片语,却是他们在作者之外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体悟,对乐曲、对语言文字又多了许多自己的东西。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期待自己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指导朗读环节中,我注重学生“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力求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境界;而“心到”最需指导,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自然能产生语感。例如:读到“起初,琴声蜿蜒连绵……”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样的画面,学生由此感到宁静、恬静、优雅……读的感情一下子就找到了。再如读到“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抗争?”让学生联想到阿炳一生命运的凄惨,心理体验更加丰厚,读的时候就把握比较准确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以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正因为文本引发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体验,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
指导朗读时,我将内容按乐曲的旋律进行分解,起初、高潮逐一进行,自己感觉对这部分精彩内容的挖掘还不够透彻。如“起初……”部分,除了恬静、幽静之外,也从后两个分句反映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和追忆、怀念和向往,可是作为教师,却没能领悟到这个层面,是个非常大的遗憾。
语文老师,是要懂一些艺术的,关于音乐、关于美术,都要有一点鉴赏力,这是学科的要求,也是自身气质和素质的修炼。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先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
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接着,引导学生走进阿炳坎坷的人生,想象阿炳生活的场面。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中,阿炳是如何卖艺……炎炎盛夏,烈日当空,阿炳又是……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努力使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感悟其创作起因。最后引导带领学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学生内心猜有所触动,感同身受中。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
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
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
一、阿炳的苦难。
二、音乐的内涵。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
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二、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案例]
苏教版第10册《二泉映月》
我正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寻词引句,侃侃而谈,从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谈到对贫困窘迫的生活的无助、被疾病的折磨的哀怨,又谈到他的倔强不屈,对命运的抗争,最后谈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下面是本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在愣了数秒后,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有的思索起来)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月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来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茫茫的月夜,来倾听阿炳的积淀已久的情怀吧。
(放《二泉映月》,学生欣赏,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思]
“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为人师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对学生越来越尊重,基本上都能建立这样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既然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解决。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是,当我们静心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一个个意外,我们是在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闪”,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呢?
我们需要惊喜,课堂需要惊喜。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我觉得:
第一是“宽容”,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表扬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的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老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做到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民主对话”,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
第三是“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第四是“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是“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仔细想想,更觉得在理。
的确,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发挥出创造性,产生灵感,课堂的精彩往往缘于生成。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来在预设中宽容生成,接纳生成,融合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听音乐,我就被乐中空灵意境所吸引,读完文章又被阿炳那坚强的精神所震撼。这样的文章适合朗读。教完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材的把握较准确。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文本,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从这两点出发来感受阿炳虽苦难但抗争、追求的精神。
二、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三、用语言创设情境
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了,怎样拉近学生和阿炳的距离,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呢?我让学生闭眼想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遗憾的是,在引导学生体会阿炳虽苦犹抗争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而急于把自己的结论宣布,造成学生的被动。因此一定要警告自己要耐得住性子,让学生去感受,去尝试,去争取,去揭示,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1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阿炳的故事中获得人性的熏陶,如何让学生走进灵动美妙文字中感受这不朽名曲的丰富内涵?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心曲琴曲水乳交融
了解阿炳的苦难经历,体会其创作的艰难历程,我注重采用了想象引读的教法,让学生在教师看似无痕的引导中,一遍又一边读阿炳孑然一身独坐二泉池畔时复杂的内心情怀,在反复的递进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生活,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描写了乐曲旋律变化,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再让学生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对比,阿炳精神回荡心间
阿炳是生活中的弱者——失明了,同时是艺术上的强者——不朽的“曲子”。阿炳肉体的视力降至“冰点”,精神的视力二胡曲却升至“沸点”,二者成反比发展,是文章的一条暗藏的线索。教学结尾回顾全文时,我用心强调了这一点,情感的升华教育无痕渗透,学生也深深记住了阿炳,记住了苦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
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
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3
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尤其在第三块的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我教学中的一部分。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较快地进入下一情境作好铺垫。)
师: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叹息:这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老天那!我饱受不幸的折磨,无从说起……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生:“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4
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让学生学习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这两篇文章,并举办了五年级民乐欣赏——阿炳作品欣赏会。情境导入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阿炳的资料学生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交流资料,初步了解阿炳。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二泉映月》。
初读感知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划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读顺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学,思考问题。
精读感悟学习第5自然段。听音乐用一句话谈感受。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仔细朗读体会。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划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浪线划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听音乐谈感受。回答问题。小组交流学习。组织全班讨论。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由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心去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发现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指导精读其余部分。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象片段,谈感受。2、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3、阿炳虽然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但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孕育出了不朽的名著《二泉映月》。齐读课文。谈感受。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
积累内化指导背诵4、5自然段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引背、自由背、齐背。自己思考,同桌练习说,指名说,评议。学生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播放自己搜集的民乐。播放音乐,欣赏音乐。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了我国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拓展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课后观察月色,写一段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加以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也感受到了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5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04-22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5篇04-09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04-16
二泉映月说课稿03-14
教学教学反思03-22
教学反思04-19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03-09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