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2
1.机智,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3、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5、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励儿童进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3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4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是通过“提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寻找三角形——应用三角形”这样一个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的。但我的重点是在三角形的应用上,因为很多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所以找三角形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如果不认识三角形就无法找出来。我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把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说了一下,使幼儿对以前自己已有的一些模糊的概念更清晰了,在这里,我强调了“摸”的环节,因为大多数幼儿都是看到三角形的抽象图形,而在脑海中形成了表象,让幼儿通过“摸”来感受三角形,会使他对三角形的印象更深刻。在应用三角形的环节中,我设计了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来拼画,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他们非常感兴趣,一下子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使数学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数学、感受数学、并学习数学。不足的是再有一些这样的环节就更好了,达到巩固的效果,而且重点会更鲜明些,比如可以加上为xx设计房间这样的环节,可能会更生活化。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甲生:有△ABC、△ABE、△AEF、△AFC(师板书在黑板上)
乙生:有△BED、△ADE、△AFP、△PFC(乙生补充)
丙生:还有△ABF、△AEC(丙生进一步补充,在叙述时,有同学将三角形符号“△”口叙掉)。
注:可喜的是能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逐步补充完善,从而找出了图中所有的10个三角形,在此出现了第一个亮点,部分同学初步具有思维全面性的意识。
3、师:
演示①将用透明胶连接的三条硬包装带围成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
演示②演示动画课件: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述演示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甲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乙生:我认为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并举出反例指出了甲生叙述不严密的地方)。
师:将乙生叙述板书在黑板上。
注:在此出现了第二个亮点,同学们已经在注意几何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4、师:请问同学们观察P118页,屋架彩灯线路图,BC边装红灯线,AB、AC两边上装兰灯线所需线的长短。
生:兰灯线比红灯线长。(兰线长>红线长)
5、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三边的大小,然后分别计算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大小,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画、量、算、比较等活动,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同意他们的结论。
师;将生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并点评。
注:在此课堂上出现了第三个亮点,同学们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6、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规定的尺寸做三角形(①6cm,8cm,10cm. ②7cm,9cm,18cm ③、13cm、18cm、35cm ④16cm、17cm、18cm)将尺寸写在黑板上。
生:小组积极动手,相互配合,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能做成,有的不能做成。
师:对同学所做“三角形产品”进行回收、展示,并提出问题,通过做三角形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尺寸能做成三角形,有的尺寸不能做成三角形,还有的做成后像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构成三角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条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七、学生自学P119例1(同伴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八、小组推举代表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收获进行小结。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7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8
片断: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一组也是折的,但不是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而是用饮料管折的,哪一组?
师:举给大家看看。老师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你们看软软的,(手里演示)肯定能折成三段,那是不是不管怎样折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我们不妨亲自动手试试?取出信封中材料,开始吧!
学生动手尝试。
师:能不能?
师:能的同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是不是三角形啊?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她这样折为什么却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们看,一段、两段、三段,想想办法?(在投影仪上演示)(生提议让两条边再靠近一点儿)
师:哦,靠近一点儿,再靠近一点儿。(演示)
师:有的同学开始有想法了,还有的同学抓紧啊!再靠近一点儿呢?怎么样?
生:中间太短了,根本靠不到一起。
师:哦,看来啊,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关。到底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
评析: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中,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巧妙地借助生活中的材料饮料吸管的特性:软软的,可以任意折,让学生围绕“是不是不管怎样折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尝试亲自动手试验。通过试验有的.学生不能折成三角形,能不能想想办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把其中的两条边向中间靠拢。通过动态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哦,原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的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9
本次公开课我的教学内容是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其中包含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底和高、三角形特性等四个基本知识点,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将会画三角形的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本节内容,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名称这两个简单知识点以提问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找出三角形概念中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在讲授三角形高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最后让学生拿出四边形、三角形教具,动手拉一拉,体验三角形的不稳定性,教学反思《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内容,但要上好这节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过老师们听课后给出的反馈,我也发现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题目设计过难
课前我认为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学会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所以在小组活动环节将难度提高,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可有的'学生一条高画的都不正确。
二、学生讲解、表达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学生明白如何做题,但却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够准确,给组员讲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讲解,今后还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学生不会预习
学生预习不深入、不透彻,只是完成了导学案当中的填空题目,并没有思考如何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填出了高的概念,但却并不会画高,今后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并不是照着书把空缺填完整。
四、教学设计没有把握住学生易出错问题教学
学生对于高的画法比较模糊,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错的高的画法,让学生判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印象,同时也提醒他们画高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0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1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认识三角形》,昨天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进入课堂我还在想怎么问学生这个问题。课上完之后,我有了这样的想法:
1.从旧知导入。问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在这些图形中已经研究过了哪些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种图形,以后我们会研究什么图形。这样的话学生顺其自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 利用操作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教材上是这样问的“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我总觉得这一句话指向性比较强,“做”就是用材料摆、拼,学生很难想到去画一画,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还是觉得摆比较省事,画相对麻烦。可是我一直也没有想到一个比较好的词换一种问法。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还是出示这一句话,接着学生操作,孩子们自然的用小棒摆一摆。眼见情况单一,我相机提示学生用小棒只是一种方法,除了摆小棒你们小组中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这是学生开始想各种方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小组是这样的:
(1)用直尺在作文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2)用三个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3)用两把一样的直角三角尺拼了一个三角形。
(4)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了出一个三角形(多余的部分撕掉了,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纸折的)。虽然没有和教材上一样,但是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们用“画”“摆”“拼”“折”不同方法作了一个三角形。教材中第二个例题主要教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想要学生理解真的比较困难。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一个负责记录小棒的`长度(可以拼的打钩,不可以拼的打叉),其他人人选三根小棒摆一摆,时间五分钟。很快可以摆成三角形的10、6、5和4、5、6这两种情况就出来了;不可以的10、 5、4也出来了,最大问题就是10、6、4;基本上所有的小组都可以摆成三角形,有一个组告诉我“我们第一次摆起来的,第二次没有”。于是我就让这个组上台操作,去除了其他因素,最后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种情况也不能拼成三角形。总结时,我让学生看着能拼成和不能拼成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一名学生说道:“5+6大于10,4+5大于6,两个边加起来比长的边还长”可以拼成,也就是两边加起来大于另外一条边(相机说明也就是大于第三边);同样拼不成的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大。后面在学习练习题第二题时,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并直接把两个短边加起来和长边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练习题3要理解到位。老师们可以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走中间的路最近,可以是问为什么,学生似乎很难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告知学生把这三条线路上的建筑物都看成点,就组成了两个什么图形,用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可以解释。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我想通过本节课让孩子学会利用想像拓展空间思维。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根据以上理解我采用如下方法:
一、知识的迁移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结果,我们在学习新知时,可以拿来参考、应用及探究学习新知。例如:三角形画高,通过联想学过的画垂线理解。教学时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比划下理解,教学效果反应,孩子对此掌握较好,学生明白什么是高、底等,画高时都能应用画垂线方法作高。
二、联想记忆
学习的目的.就是记住、理解、应用等;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记住?本节课我采用了授孩子方法,而不独知识的讲解。利用图形的空间想像,让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运用思维图的板书,符合头脑的记忆。例如:上课前的交流,让孩子明白想像记忆的好处及思考,课始,通过三角形-家-房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过渡,通过人字梁房顶联想出高、理解高;最后,通过三角形的图形联想三角形文化理解、运用等。课后问孩子,本节课你现在还记得什么图?学生说房子、三角形等。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4
今天的课,我把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的高拆开,分两节课来完成。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三角行,因此对于三角行的`特征,学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来。但是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探索、发现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觉自己没有处理好(从课后的作业反映出来),虽然课前我再三强调让学生带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带,即使是动手摆的同学,得出了不能围三角形的情况,可是就是无法探究出是何缘由,再加上学生自制学具的局限性,认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那些没有动手摆,只是看别人活动的同学,就更谈不上探索和发现了……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好,可能连难点也没攻破。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对于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情况还得多加注意、强化要求。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5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