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9 17:15: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对称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称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称的教学反思

对称的教学反思1

  一、有效预习、提高效率

  预习 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习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习成果,在平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对称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对垂径定理都很好的掌握,亮点在于练习设计有梯度,本节例题学生掌握很好。哲人说,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又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教授这样评价一堂有价值的课:“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 数学就是数学,简洁、抽象、严密是数学学科的本质,也是她美之所在,这也是她能如此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教学数学。本节课首先应留给学生的“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这一严谨的、合情合理的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很好地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奥妙,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这次课堂展示活动活动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

  一、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我们不仅要努力精心设计这样的好问题,同时还要以这种良好的数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二、借助于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实验、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全方位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对称的教学反思3

  首先,在教学这一部内容时以“观察———操作———再观察———探究规律———应用规律”为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有动手的机会,又有动脑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对学习收获的印象更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这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即对应点到对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采用了让学生选取对应点实际测量感知的办法,但我发现部分学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将授课起点放在“学生从未接触过对称”上,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让我有起点定高了的感觉,可我还能怎么低呢?

对称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对称的教学反思5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对称的教学反思6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 /article/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对称的教学反思7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开是学生在初步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内容较为独立教材在设计上富有美感,是一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审美情趣的概念课。

  要据上述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感受数学的美。

  4、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教学难点:找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图形纸片,剪刀及彩纸。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贺形纸片各一张。

  二、教法:

  本课同于是节概念课,比较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具辅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设颖激趣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过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法: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有效交往,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探索学习方法,既突出主体地位,又培养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程序:

  我首先对教材作了处理结合本课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多个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能力。

  (一) 创设情景

  1、 猜字迷湖中倒影既让学生知道倒影是轴对称,又能从猜迷中体会到猜迷的乐趣。

  2、观察规律(注:美术字1、2、3、4、5、6对称图形,问第7个图形是什么)

  (二) 给出轴对称的概念,并从上例中观察对称轴。

  轴对称:

  (三) 通过操作,促进对概念的认识

  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通过观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知道折纸是对称轴。

  (四) 练习

  画线段、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并由此知道点的对称点。

  (五) 用电脑演练:如下

  对于上述图形,我们可以说甲和甲关于直线L轴对称;也可以说整个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特别是第三个图形,我们可以说等腰三角形的左边和右边关于 轴对称;

  也可以说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六) 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它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上的`区别。

  同:

  异:

  (七)练习: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并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1普通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 4角 5圆 6长方形 7正方形 8平形四边形

  收获与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对称的教学反思8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笑脸引入,从一张扭曲的笑脸让学生感到好笑,接着通过问题“如何把笑脸变得漂亮?”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对称的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基本采用了教材上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为能更好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信息窗1中所呈现的旗帜图片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制。所以我在出示的图片中既有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又有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旗帜图片,再将它们进行分类。这样设计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验,并通过观察、主动地分析、判断去体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成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尝试着去总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充实、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远远强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完善。

  课的最后,欣赏几组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优美的音乐、清晰的画面中,让学生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对称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对称的教学反思11

  按照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对称这节课内容较多,而后面一节关于镜子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且简单,我变把内容做了调整,把两节课的内容合一起用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的重点是解决认识和理解问题,也就是会识别和判断,第二节课的重点在运用,也就是会画对称图形。这样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并不难,很多学生一眼就能判断出它是对称图形。但对于一个物体的细部特征是不是也要作为判断特征,学生产生了争议。比如一片叶子,左右两边的`纹络有点差异,叶柄不是完全对称等,能不能判断它是对称图形。在此,我要表扬那些观察仔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要用辩证客观的看问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对称,一幅作品,看它是不是对称,要看其主要特征,可以忽略一些细节的特征,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给学生正确引导,促进了学生正真发展。

对称的教学反思12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怎样能使学生大胆、巧妙的设计、制作出优美的作品呢?单单运用学过的左右对称的折剪法,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折剪来进行装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边讲评,边辅导,边整改的同步教学法,把重点放在纹样的选择上。以什么物品装饰什么样的对称形图形才是合适的为讲解突破口,引导学生既要注意装饰构图的饱满,又要注意到颜色的搭配,当然,作品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的体现,作品是否有情趣、制作是否精细这些方面也很重要。当然使用刻刀、剪刀时的安全和注意桌面的整洁也是我在“设计应用”课型是一直强调的问题。

  每在看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制作出令我惊喜的、有创意的作品时,我总不会忘记在鼓励他们之后还不上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称的教学反思13

  (一)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师:请拿出按照课本P145剪下的8个平面图形,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再想办法验证。

  (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折图验证,最后举手回答。)

  生: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动手演示)

  师:如果是等边三角形呢?也有一条对称轴吗?

  生:它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生:第2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答)是。

  生:猛地站起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认为刚才大家说得不对。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说看。

  生:(边说边演示)用刚折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对称轴。

  师摸着这个孩子的头,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数学大王’?”

  (二)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不可以进行一些创造发明呢?

  生:可以!

  师:下面就请大家发明聪明才智,动手创造吧。

  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沿折线在纸上画半个树叶,用剪刀剪下,再打开,就变成了这片美丽的树叶。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一条)

  生:我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中心画一个扇叶,将扇叶剪下来打开,再打开,就成了这个风扇了。它有2条对称轴。

  生: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沿线画上老师的半张笑脸,剪下来打开,就变成了老师的整个笑脸。祝老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师: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祝福,也接受这份十分珍贵的.礼物。

  反思:

  一、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师。我认为,片断一中的那个孩子表现堪称“壮举”,因为他面对的是被证明了的事实。“眼见为实”,岂容怀疑?

  二、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片断二所展示的画面,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展。因此,教师只有以学习者的角色去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片断二中,学生能向老师赠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对称的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9页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检验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检验活动,初步理解镜面对称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的左右是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具准备】大镜子一面,数字卡片,课件,字母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数字卡片,字母卡片,水果一个。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1.要营造师生亲和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尊重学生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亲切生动的话语,微笑和蔼的表情,自然真挚的体态,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及整个身心都感受到舒服、自然、放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的关爱。不用怕失败、不用怕犯错误,随时得到的是鼓励、激励。教师会和他们同思考,同提问,同判断,同理解,同解决。师生携手,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参与,主动提问,积极实践,对学习也更加自信了。

  2.要满足学生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在新授中,首先出示判断题,让学生产生分歧,主动提出用实践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建议自主选择实践操作的内容和形式,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验证方式与合作形式。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实践观察镜面对称中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则与同伴合作共同实践操作,观察这些现象。这样教学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3.活动要丰富有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课堂始终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观察体验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学生的个人活动、生生合作活动、师生合作活动,充分体验、感知镜面对称的一些现象,尽可能地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交流、实践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本课有以下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1.镜面对称、平面对称都是对称中的现象,“镜面对称”一词对学生而言超出范围,用“对称”更为合适。

  2.学生照大镜子来感知、观察镜内外现象的时间和活动都少了。应该让学生充分照镜子,使学生建立表象,感受、理解镜面对称现象。

  3.课件应该再生动形象些,能用动画表现出镜内外人前后、上下位置的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变化就更好了。

  4.练习活动中蝴蝶等的半个图案如果能给每个学生一个,让学生自己拿图案照镜子,利用镜面对称看到图案的整个面貌就更好了。

对称的教学反思15

  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对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对称》教学反思04-1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4-21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3-01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01-11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04-02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12-21

圆的对称性教学反思03-05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7篇04-08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