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课堂上有了“自己”。记得三年前,我初上《一夜的工作》。教学路线走的是诗意语文的路子。教师诗情涌动,语言也颇为煽情。那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可是站在背后的是于永正、王崧舟、张祖庆、薛法根等一些名家的影子——借鉴之处甚多。三年过去了,我自我感觉课堂中有了“自己”。这个“自己”很关键,这是我登上讲台来,敢于说我能讲课的底气所在——以前我都是对人讲上课是我的硬伤的。现在人家要听课,已经是颇有信心了——昨天有老师要听课,我上《“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学生读,读完评议。老师范读——读到动情处,师生为哈尔威船长所感动,真是热泪盈眶!这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高峰体验。以前这种高峰体验几周不见得体味一次,现在每天基本上都能享受这种快感——这就是收获、进步吧。
收获之二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琳达爱母亲,父亲爱妻子,两者都是爱,为何会有天壤之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抓角膜银行给琳达一家的信中的“分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天壤之别”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三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曙光。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四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以自己磨这一课的七个版本为例:
第一稿: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选择这些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眼睛,作者记叙了和眼睛有关的哪些事情?二、揭示矛盾,引出下文。为什么琳达前后态度不一样?三、深入文本,感悟永生。(一)细读第一部分。抓平静和振聋发聩的对比。完成后,回到课题,谈谈自己的感受。(二)细读第二部分。读信,谈感想。悟温迪的永生。四、结题。是什么使得琳达对捐献角膜,由开始的气愤到最后为之而感到骄傲,下节课,再让我们去感受这永生的眼睛吧。
第二稿:相较第一稿,第二稿的切入点是体会骄傲。然后是几大板块,感悟父亲的骄傲。抓平静,抓父亲的那段话。三、感悟女儿的骄傲。四、升华拓展。
第三、四稿:相较前两稿,最大的区别是找到了“天壤之别”这个关键词。一、设疑导入,检查预习世界上有永生的东西吗?(没有)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不可能)是的,人的眼睛也不能永远存在的,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东西,那文章的题目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二、初读课文,建构话题。谁和谁是天壤之别?哪里写的是“天”?哪里写的是“壤”?三、由“天壤之别”悟捐献的意义:(一)第一层天壤之别——琳达和女儿之间认识的差别——初步认识捐献意义。(二)第二层天壤之别——现实与文本的差别——体会温迪捐献的意义。(三)第三层天壤之别——琳达前后的差别——理解父亲和女儿捐献的意义。
第五六稿:结构更趋向合理,课始和课尾形成了一个循环照应的结构,能圆润自通。一、导入新课探永生。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东西,那文章的题目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二、检查预习,建构话题。1、检查字词。2、课文哪些内容写出了天壤之别呢?找到相关的段落做上标记。三、“天壤之别”见永生。(一):琳达和女儿对待捐赠反应的天壤之别。(二):琳达对待家人捐赠前后认识的天壤之别。四、爱心铸永生。1、听老师读13小节。2、读信。3、拓展。4、你明白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做课题了吗?再读课题吧。
第七稿: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天壤之别”每个板块都可以独立朗读、处理。学生汇报到哪里就可以随机学到哪里。充分体现了依学情而动的教学主导性,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七个版本,形成了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
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次的遗憾在午夜还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最大的遗憾就是语文课上学生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老师的朗读指导作用体现好。由于我个人的疏忽,导致学生在课前没有进行充分预习。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就遇到了障碍。起先两名学生显然不会概括讲,按着课文的写作顺序逶迤的讲下来。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学生要么是不会概括,要么就是文章不熟悉。但是,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的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全文。他说是琳达一家人围绕角膜捐献发生的事。这给我一种认识,看来学生是初步读懂了课文的。我表扬了他,说能把长文读短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后面是字词的检查。这里应该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深入学文的时候。我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读1—3小节。第一位同学推荐了他的同桌,结果同桌读的很有问题。不但语气停顿掌握不好,而且逻辑停顿也没有掌握。显然这是一个不会读书的学生。可惜,可惜——我竟轻轻把他放过而另请了一名学生。现在想来,要是停下来指导这个孩子把书读好才是应该做的。1—3小节本来是预设比较到位的一个环节,朗读指导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叹号的处理,哭喊的处理,如果课堂张显一下的话,应该会比较理想。可惜,可惜,这一番准备竟然在课堂上匆匆而过——对朗读指导的疏忽,其实就是对学情的忽视。推进到第四小节。因为前面的朗读不到位,学生的情感还不能认同、入境,在读父亲的话时自然还是无感而读。不带自己的感受去读,学生是很难有大收获的'。课堂推进到一个重要问题了:琳达爱自己的母亲,父亲爱自己的妻子,两者都是爱,两者的爱为何有天壤之别?学生没有前面的带感受的朗读垫底,这里自然比较难说透彻——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做的还很是不够。最后,几个板块尽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甚至课的最后学生泪花闪动,但现在我想,怕是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因为那婉转低回的音乐、教师的语言感染以及图片揪心的力量,打动了他们心灵的深处吧——而文本的参与使学生感动、骄傲才是我们所要的。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普通话,还远远不行。普通话在录音中一听,还是鼻音太重,抑扬顿挫还需要练习,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后来在别的学校又演绎了这一课,上述遗憾基本没有出现,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以后一定要多磨课,因为磨课魅力无穷。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2
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总体感觉比平时要好很多,因为学生认真听了,思维也紧紧跟着我的思路在运转着,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游戏活动,使学生再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美好。
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今后我将更塌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今天的不足会让我明天更完美。当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种明天会比今天更进步的感觉。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3
《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如课初引导学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数同学都能说到“永远都活着”或“永远都生存”等,那么自然他们也将文题理解成“眼睛永远都活着”。对于学生的理解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当学完课文后,回读课题,再去理解课题的含义,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个提升,“父亲和母亲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二、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一个学生谈到母亲去逝时,父亲表现出的态度让“我”感动。“当母亲去逝时,不仅是‘我’悲痛万分,对于父亲也是十分难受。但当医生问他是否捐献角膜时,他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且还‘平静’地对‘我’说,可见父亲和母亲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呀!”有的同学说:“最令我感动的是‘我’的感情的前后变化。母亲去逝时,面对捐献角膜这件事‘我’是‘痛苦难忍’,而当父亲去逝捐献角膜时,‘我’是‘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我的情感发生的变化非常的大,而使‘我’情感发生这么大变化的是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更能看出父亲是一个为他人着想,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
三、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情感
这篇文章很感人,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的内容——是关于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在老师浓浓的爱意引导下,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味。真正实行入情入境,也只有体会深刻才能把其中的味道朗读出来。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我觉得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才能够有话可说。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4
佐藤徐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写道:教师应学会倾听,为学习打开一扇窗。书中,滨野老师在《魔奇树》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顾左右而不言他循循善诱并耐心倾听,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执教《永生的眼睛》时,我让学生在做好批注的基础上,充分给他们在班上交流的时间,交流的话题有:琳达的心情变化,琳达父亲的愿望、自身的感受等等。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不管孩子的回答或正确或错误,或清楚或模糊,和蔼的微笑既能给孩子的心灵送去一抹阳光,给孩子表达的自信,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其他孩子认真倾听学会倾听。当学生对交流话题回答完毕时,适当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不但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还将告诉孩子,老师认真听了你的回答。
佐藤学说:在儿童中培育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此外,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作为教师,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这正合我意,这节课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5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了“我”的父辈尽其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使别活得更美好的高尚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一部分老师认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不再生活化。文笔优美,语言深奥。那是因为我们老师没有细心地解析文本。我想《永生的眼睛》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毋庸置疑,那就是失败的课堂。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原瑞丽市团委副书记棉弄双,身患骨癌,右手右腿都被截肢,但他依然在舞台上为人们塑造了一只傲然的孔雀形象。在与癌症抗争三年之后,不幸辞世。20xx年4月28日,“感动云南十大人物”颁奖现场,他获此殊荣,可是这只折翅孔雀飞走了,他的遗愿是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们。在黑暗中摸索了12年的51岁的金老人颤抖着说:“棉弄双是个好人啊!”当我给学生们讲述这个故事时,看到他们眼里分明闪着泪光,我想,这堂课的开端起效了,棉弄双不就是给了金老人一双永生的眼睛吗?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前的气氛渲染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小组讨论感悟,就一路畅通无阻。
琳达一家人却对捐赠遗体器官这件事是那么的平静。在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备课之时,我已经被文本深深的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把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捐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从而升华主题:永生的眼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空洞乏味的讲解,单纯的说教会使课堂失去本该有的灵动。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入情入境的体会。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奉献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对他人的关爱。
实施完一堂课,我觉得情感教育目标达到了,探究过程也很流畅,不过,学生动手写一写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原因是我的导语部分讲述棉弄双的故事过于细致,渗透太重的情感因素,以致自主研究时间少,显得讨论起来很紧张,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牢牢把握文章的,理清设计的思路,做到张弛有度,不断求新。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6
人教版四下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目明显增多,于是我选择了《永生的眼睛》一文进行了略读教学的尝试。可能过于追求教学的完整性,教学设计的量有些过大。课后听了张老师评点,顿时茅塞顿开。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那么略读课文就属于自助餐的类型了。爱吃什么,自己选,教师就当个服务生,在一旁添加些客人爱吃的东东。因此,在略读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敢于放手,重在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和思维的启迪。
很明显,这节课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课伊始对“永生的'眼睛”初次解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后,放手交流主要内容,了解大意。然后学生对“‘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是把眼睛角膜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这一浅层的含义理解就更为自然。又如,关于“眼睛角膜”的资料补充,虽然及时有效,但毕竟授予学生的仅是“鱼”,而非“渔”。以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知识盲点,难道都等着老师一一解答?当然不行。因此,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等)尤为重要。一旦养成习惯,终生受益。
当然,这一课教学流程框架欠大、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裕等问题同时存在,有待认真改正。敬请指教,谢谢!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7
《永生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如课初引导学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数同学都能说到“永远都活着”或“永远都生存”等,那么自然他们也将文题理解成“永远都活着的眼睛”。对于学生的理解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当学完课文后,再读课题,再去理解课题的含义,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个提升,温迪死后,她的眼睛角膜成功为两个盲人做了角膜移植,她的眼睛仍然焕发着光彩,同时,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父亲和母亲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二、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一个学生谈到母亲去逝时,父亲表现出的态度让“我”感动。“当母亲去逝时,不仅是‘我’悲痛万分,对于父亲也是十分难受。但当医生问他是否捐献角膜时,他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且还‘平静’地对‘我’说,可见父亲和母亲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呀!”有的同学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女儿温迪,她只有十四岁,对于外公捐献角膜的`事,她没有不理解,而是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并说如果她死后也学外公捐献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这些都是外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十四岁的温迪。
三、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情感
这篇文章很感人,课外延伸的部分更是让人黯然泪下,为之动容。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补充了课外的内容——是关于温迪死后捐献眼睛角膜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内容。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我觉得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才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8
教师:《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学生:轮读课文。
教师: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学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体会到他们有着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体会到小姑娘对器官捐献有了正确认识。)
学生: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体会到这种品质已植根于后人心中,并世代相传。)
学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我体会到妈妈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很支持。)
教师: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学生: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教师: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学生: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文中人物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并发誓自己将来死后也要向他们一样,捐献自己身上的某一器管。
不足之处:读的机会还是不够多,在找问题的时候,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9
在学校的年组竞赛课中,我主讲了《永生的眼睛》一课。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刻画了两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可爱,才华横溢的温迪,他们热爱生活 、关爱他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初见课题时我请学生谈’“ 永生”的含义,再谈对题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远都活着。”对于学生的理解,我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深究课文后,再去理解题目,学生就不会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质的升华。
二、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想象填空,出示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品质。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中强调了文中的两次对比的写法、(1)对于捐赠母亲、父亲的眼角膜时琳达的不同态度。(2)14岁的琳达和温迪面对亲人捐赠器官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习作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父亲言传身教的意义.
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
本课节选部分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内容——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看到学生似乎都噙满泪水,为温迪的死而哽咽,更为温迪的善良所感动!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是我们不仅要感受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奉献爱!所以我适机设计了“听了故事的结局,你想说些什么吗?”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
四、困惑
一节课下来,虽说感情味儿很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感觉自已还是讲得过多牵得过多,生成新的内容不多,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反思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
(1)、教案设计过细,教的成份过重。
(2)、没有完全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握好教学思路,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0
为了更好地把学校即将进行的教学比赛的课上好,因此我在这一周提前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永生的眼睛》。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学生总结的多么到位呀。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是她只能用手去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给多好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默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默读这篇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检查朗读情况,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师:读了课文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并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依据。
2、(当学生说喜欢琳达父亲时)请学生找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句一,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句二,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师:看来,这位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我们大家。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灵魂必定得到永生。除了父亲,还有喜欢的人吗?
3、(琳达母亲)是啊,文章虽然对母亲的描述是轻描淡写的,但我们却能感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4、(琳达)琳达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是个 非常有爱心的人。
5、(温迪)课文对她的毛写着墨不多,从哪儿看出她很懂事?
6、出示8、9小节,学习体会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7、课文学到这也结束了,现在你明白了课文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了吗?
四、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学时,我自己努力注意朗读的指导,以求使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但我感觉没有充分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指导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小组合作的方式等读好人物的对话。当然,我觉得在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2
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本班大部分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本校的学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特别是上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
本课中,学生对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励大家借助网上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以及捐助的意义,从而对于“爱的奉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到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3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抓住关键词“骄傲”,力求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并力求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故事里的每个骄傲人物在每个学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课前谈话,昨天我们搜集了哪些资料,同学们同桌或上下桌交流,教师巡视。看来同学们对器官捐献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
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什么叫永生?)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后相信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三、导语铺垫,引入“骄傲”
同学们,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彼此感到骄傲,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汇报交流,读懂“骄傲”
(一)交流A——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为外公的无私奉献而“骄傲”
1、温迪为什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一切”包括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你平时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如果我们的器官捐献给别人了,就拿不回来了,怪不得父亲会这样说,引读父亲的话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琳达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平静的)让我们来齐读。
(3)同学们,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小结: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悲痛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内心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找出来读读。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
想象说话:
如果你就是那个接受眼结膜的盲童,在琳达父亲的帮助下,恢复了光明,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一切,你最想跟那个让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评价:我听懂了一个盲童的决心,我明白了一个盲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一个美妙的感觉。听到了自豪的感觉。)让我们全班齐读。
为妈妈的态度转变而“骄傲”返回课件
1、温迪为什么为妈妈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学情预设:因为妈妈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开始琳达对母亲眼角膜捐献的态度是怎样的(极力反对),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
2、 师: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3、琳达是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而父亲呢?再读父亲的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4、琳达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那温迪为什么还为琳达而骄傲呢?(因为妈妈后来遵从了外公的遗愿)是啊,琳达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话,再读父亲的话,你有明白了什么?
小结:这样的妈妈同样值得温迪为她而骄傲。就在温迪为外公和妈妈感动着,骄傲着时,琳达也为14岁的温迪感动着,骄傲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女儿的美好心愿而“骄傲”
1、出示第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①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当你只能用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什么也看不见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请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② 换位思考: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温迪,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得出——(出示句子,想像说话)
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谁再来读读温迪的话(师可做适当评价:如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温迪对盲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听出了温迪坚定的决心;捐献眼睛角膜的志愿在温迪心中扎下了根;温迪像外公一样能感受捐献角膜的快乐……)
读到这,你们是否对一开始父亲说的这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呢?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学生讲。
读到这,你们对这种有意义的死,是否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你们觉得这种死的意义何在?(评价:自己死后身体还能让他人恢复健康,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死。)是啊,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走向终极,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获得新生,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死就是有意义的。
再齐读这句话。
2、回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四、小练笔:
是的,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想象说话)
小结:随机板书: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父亲的所为,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多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链接原文,生成“骄傲”
1、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听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此刻,我仿佛感觉女儿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这样活泼地挥动着,她的眼睛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想象说话:
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小结:是的,我想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难怪琳达一家人会彼此感动着,彼此骄傲着。(板书:为此骄傲)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个课题。
七、配乐朗诵(无私的爱 或爱的奉献)
师:最后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诗。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你的眼睛,如远方的大海,
浅深都涌着奔腾的爱;
你的眼睛,像山涧的清泉,
点滴都流着希望的光;
那是你的眼睛,也是我的眼睛,
她点着生命的光辉。
是的,最美的诗也无法表达我心,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的时候,
我多么想看看身边的亲人,
多么想看看关心我的朋友,
那怕给我短暂的一天,那也满足了……
然而今天,这一切真得就像梦一样实现了,
因为我接受了眼角膜中心的手术,
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kuì)赠,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不!是生命,是永恒的生命!
课外作业:
(一)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琳达一家这样的人,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的有关捐献器官的感人的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听。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为此骄傲
教学反思:
在小学一线教学十载的我,虽说是个老教师了,可对于新课程来说,我还是一个刚出炉的幼苗,一直都教老教材,接触新教材应该是前不久在县领雁工程培训中的事,当时吴雯岚老师叫我们有意向参加“长篇短教”的老师报名时,我犹豫了,我没有及时地报名,因为我害怕,吴老师对人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柔,以致于我害怕上不好课,让她伤心,可回家想了一个晚上后,我还是觉得试试,反正让她失望已经不止一次了,在每次让她失望后我都有进步,还是自私点,让她伤心,让我进步。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拿到教材,我没有急着去翻教参,也没有急着去网络上找资料,而是一遍一遍读,读到动情处我会流眼泪,哭着哭着,我也发现了文中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骄傲”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二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三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就这节课我试教了三遍,第一遍在自己学校试教,那课简直不是课了,一个问题抛出去,没有了回音,学生怎么也达不到我设计的问题中,铃声响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没上一半,虽然也叫了几个老师来听,可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晚上我紧张的想哭了,第二个星期就要上了,可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一团糟,结果打了个电话给指导师,她叫我到松源镇小去试试,第二天,我匆匆地到了松源镇小,第一次试教下来,内容是顺利地上完了,可指导师说我是在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学生是在我的牵引下悟的,回家后我有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二天我又开始再一次的试教,结果指导师说我这堂课好多了,至少自己是引领者,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让学生说的也多了。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欣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这次的遗憾也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
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顺序不科学。
父亲说的话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文中的骄傲也是从这句话中引开的,可我的课堂上起来有点乱,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印象就是乱,没有把这个骄傲凸现出来,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的不深,都说品读要有层次地读,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读出感情来,可我却没有做到有层次的分析重点句。
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
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
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
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
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还远远不行。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不过经过多次的锻炼,我的心里素质已经好了很多了。
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
在蔡金华老师的点评后,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回校后我又在五年级试教了一次,发现遗憾少了很多,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感谢吴雯岚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会把此课当作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一路坚定的走下去。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4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6、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15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到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在第一课时时,课堂整体流程还行,通过字词的学习过渡到文章的学习,再让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感觉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通过老师指导及自我反思,还是让学生读的环节较少,且读花样少。学生读的少进而就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进行第二课时时,特别注意了上节课读书少的缺点。所以一上来先点名找同学来读课文,一段一段的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滋味来。课文读得多了,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在进行分段总结段意和总结中心思想时可以看出成果。但本节课还是有些瑕疵:课件的背景选用的不好,颜色对比不够强烈,以至于使学生看不太清文字。
实习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感谢老师能对我每一次的缺点失误进行指正,促进了我的每一次提升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