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为了参加新课标课堂教学比赛,我按07(4)班的教学进度,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8课《马说》作为比赛课。提前半个多月的时间作准备,终于在第13周上课了。一节课下来,感觉特失败,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同事们的评议,我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朗读教学耗时过多,以致时间不够用,最后形成拖堂五分钟的尴尬局面。设计教案时,确定《马说》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当堂成诵。因为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因此,让学生能当堂背诵,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才”与“伯乐”的辩证关系。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他们才能够真正受益。这是教学既定的目标,所以在了解了文体和写作背景之后,我集中时间进行朗读教学。本计划花10分钟的时间,最后竟耗费了十多分钟,原因何在呢?
二是分析课文时,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过长,因为学生尚未探讨出结果,我又不好叫停他们的活动。课堂教学时设计的分析课文的三个问题,难度不是很大,为什么学生要费那么大的劲呢?
对于所教授的学生,我清醒的知道,他们是九年级普通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是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学性都不高。但作为比赛课,我在提前半个月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于是我也对学生充满了信心,就没有很好的设计预习提要,让学生凭着经验走。可能是由于课前预习准备的时间过长,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已产生了些许厌烦的情绪。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了几层阻力。一是有“骈、石、食、见、邪”等几个字学生读不准,长时间累积(预习时间过长)的错误要纠正两三遍。二是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处理得不好,好多地方需要纠正。如此正了读,读了正的几个回合下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三是难度不大的几个问题却要分析探讨较长的时间。由此得出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一,不能过早地安排预习。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预习时间过早过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惫,从而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失去了应有的激情。
经验教训二,预习时一定给学生布置恰当的预习问题或任务,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导向。如果让学生漫无边际的预习,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随意地读读课文便罢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查阅更多资料和学习,通过别人的经验介绍和自身的体验,我深切体会到布置学生预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就是要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教师就要在布置阅读课文的时候,强调学生在遇到的这些问题时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如在教学《马说》前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1、你认为是先伯乐还是先有马?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3、作者写作的意图紧紧是为马鸣不平吗?如此以来,就不至于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耗费那么多的时间了。
4、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总之要做到适当灵活。
经验教训三,朗读教学活动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学环节前部分进行,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这课的朗读教学,当遇到学生把握不好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的阻力时,可把它穿插到翻译课文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再朗读时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张连仲在《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中说到:“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教师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经历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进步了许多。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在整体感知的环节里一连串的设计了三大活动,即: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
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近日听了若干节课,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对学生的“放”与“收”的问题上有了新的感悟: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放”和“收”处理得是否恰当,可以说直接关系的这节课的成败。有时放得太开,学生好似天马行空,有时又放得不够,学生只能说是钻进了教师设计的套子里。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要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问题上多一点灵气,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多一点生气与活力。
这次讲课比赛中,老师们大多采用活泼轻松的教风,设计学生表演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历史史实,另一方面让知识点得以落实。这个环节处理非常巧妙,代替了单纯的`说教,更具趣味性和能动性。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不仅让我们欣赏了一堂堂精彩绝伦,别具风格的课,更让我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砺,需要更新,更需要完善!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走过了灾难深重的十年,社会呈现青春的朝气,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出现的友谊真情,用自己的笔对它们加以讴歌.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和人关系密切,诗人是怎样将它写得可感可触的?空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是本课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长城谣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的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中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一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平行四边形这个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后又一个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每个同学用木条分别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本节课就是利用学生自制的长方形拉成一个新的图形导入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字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对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很有兴趣。
因此利用这个热度让他们对自己手中的新图形进行观察,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新图形的特征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出来了。然后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认识。
本节课的优点就是在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面积很广,热情很高,就连我们平时不爱说话的郝立荣同学,在这节课上竟然站了起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表了小组的意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课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时间却也浪费了许多,因此课堂上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练习这个环节上就显的很仓促,没有做什么练习,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所以只能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练习了。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3、课堂上,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探究卵的结构时,实验时间不够充分。
2、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时给的时间不够富余,有的'问题启发性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思考与实践:
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更重要。我是这样想的,你呢?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生物技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生物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现简单谈谈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3、由于本单元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生物技术知识,对生活中生物技术也不陌生,所以我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足之处:
1、忽视了培养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紧促,使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3、板书设计不太合理。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这节课时,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夜莺》乐曲本身很美很美。更是为了借雅尼的这一经典乐曲,通过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我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你了解雅尼吗?
雅尼的音乐创作有什么特点?
关于雅尼你还想了解什么吗?
为了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音乐。课前我未做任何铺垫与交代,一切顺其自然,一切“听天由命”。我在乎的是过程,是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果的确比想象要好得多。有几个环节还真是出彩:
音乐主题演唱体验的环节,同学们的演唱投入动情,声音细腻柔美。。(钢琴)(小提琴)(长笛)的`音乐主题合奏,加上同学们的人声,和谐与默契。那种美妙,那种效果,可谓《夜莺》第二。其实,参与音乐体验的方式很多(聆听、演唱、演奏等),同学们用自己的特长和特有的方式体验音乐,表现和演绎音乐,意义则非同寻常。我在想,雅尼如果听到了这个“夜莺”的精彩,他一定会拍手叫好,叫绝的!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如: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又很认真地做了预习,以至低估了学生的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如此简单既没有新意又缺乏挑战的问题,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场面一度冷静。还好有一位学生见我如此尴尬,站起来非常流利的.读了一遍提示内容。下面学生发出“嘿嘿”地笑声,眼睛不时瞄我几眼,更多的学生在翻看课文,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这笑声眼神里一部分包含着对这位爱表现的学生可爱之处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的嘲讽。出师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后草草收场。这正是我没有从学生入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设计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这样胡乱地生搬硬套,以为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动了,真是荒唐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