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5 15:44: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走近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二、走近陶行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同时补充陶行知的故事,从而体会陶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课后教学反思2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前的构想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教学后的反思。其实,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以后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找出问题后自我校正、从而得到自我强化,提高后来的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这一方面,教学后的自我反思是一个核心因素。因为教学反思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效果补充在教案中。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节的教学提供有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内容呢?

  1、记录教学过程中精彩的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技能中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的体现。记录下来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宝贵教学经验。教师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的教学手段及选择和运用,甚至可以是自然恰当效果的课前导入。特别是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等。这个对以后的教学积累是相当有帮助的。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后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便知道如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次运用。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所以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是课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在问题和欠妥方法,课堂中不协调的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手段,列举例子不典型等。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这样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力。

  3。记录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困惑。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目光炯炯有神,高度注意教师,积极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处于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说明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如果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便知道自己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存在问题的,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记录下学生在哪里遇到了困惑,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下一节课上,再次讲解知识点时就知道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在对某一教具或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

  5、记录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效果好不好,通过作业与测试就能确定下来。教师应在课后应针对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自己没有讲清讲透的问题,及时反思并找出如何进行改进和补救的方法。

  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效运用它。教师要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的方法和技能。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心体会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而决不是应付检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后,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寻求改进方法,要悉心的与学生沟通,认真的分析学生的课堂作业中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互动后,潜心研究,调整自己的思路,从而尝试改进。如果持之以恒,再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不断得以提高。总之,做好教学反思,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发展。

课后教学反思3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课后教学反思4

  《公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的是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和墨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教学《公输》这一课时,我出了很多错,除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这和我备课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一

  我自己觉得对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备课时没有再通读一遍,只是注重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范读课文时,错了好几个字:把“侮臣者”的“侮”读成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读三声,但由于以前的`习惯,又没在课本上注音;把“糠糟”读成了“糟糠”;把“宋无长(zhàng)木”读成了“宋无长(cháng)木”,因为在我印象中,“长木”的解释为高大的树木。看着学生一个个给我指出这些错误,我估计我的脸都羞红了。学生们肯定会得意地说,还给我们范读?还不如我们读的好呢。

  二

  在导入新课之初,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诸子百家,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及写作背景,但我发现学生听的不专注,估计是对这些知识很陌生。虽然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过,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课文大意后,学生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再介绍背景及人物思想,比开始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印象的时候要好。

  三

  疏通文意阶段,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墨子说服楚王这一部分,运用了对比和比喻,初见楚王时的顺序是: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梁肉与糠糟。再次回答时的顺序却变成了文轩与敝舆,粱肉与糠糟,锦绣与短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呢?

  这一问把我也问住了,我还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因为要涉及到国土面积、湖泊、树木,这三类中,车子最大,湖泊的水产品对应食物,所以要按这个顺序写。而初见楚王时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吧,古人写文章也不一定那么讲究。

  说真的,这样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满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

  想想这节课真是的,出了不少错不说,连问题也回答不好。不过也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学生表现的很兴奋,活跃,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大概是看老师出错感到高兴吧-------可找到自信了。看来以后在教学中适当露些破绽也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课后教学反思5

  简简单单教语文点滴体会

  长阳实验小学曾晓云

  《假如》是一首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给学生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以朗读为主。学习第一节时,我先用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温暖,然后,我让学生用朗读给小树送去温暖,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第二节时,我抓住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发点,提出问题:我用神笔为小鸟送去粮食,小鸟会怎样感谢我呢?我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会为我唱一支歌,它会为我衔来一束鲜花,它会为我跳一支舞……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学习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西西,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双腿能好起来”。此时,我鼓励学生用最关爱的朗读帮西西实现这个心愿,从他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感到,这颗“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于是,我对他们说:“现在,神笔就在你们的手中,你想画什么呢?”学生的发言踊跃,真情自然流露。

  崔峦教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节课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用最简单的手段——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用最简炼的问题,激发最丰富的思维,因为课堂提问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问得多不如问得精,要问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最简要的教法,创造最有效的课堂。语文课最简要的教法就是“以读为本”,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语言的魅力要靠读,体验课文的情感要靠读。但看似简单的读,我用了别具匠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则非常不简单,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下足功夫。

课后教学反思6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比较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课后教学反思7

  作为一篇诗歌题材的课文,描写了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而行的内心体验,反映了孩子们对玩水的喜爱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平时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与情感经历来学习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由于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小,许多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水和踩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这种快乐的感觉。因此,在课前导入部分,我先引导学生回味玩水的经历,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小兄妹玩水、踩水的有趣场景。然后大胆联想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这时,有些孩子已经按耐不住,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表情和动作。我趁机请几个孩子上讲台示范表演,接着让全班孩子一起站起来,感受“踩水”的乐趣,即使“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们也依旧玩的不亦乐乎。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孩子们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和热乎劲儿,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孩子们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孩子们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于是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就用已有的感情投入享受于课文的朗读之中,读的一个比一个好,完美的展现了课文的童趣画面。

课后教学反思8

  国庆节刚过,同学们对于节日广场这个情境非常的熟悉,在课堂上也畅所欲言,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提出并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乘法口算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在教学广场生民族歌舞表演的这个场景时,我有比较深的感触。同学们对于的跳舞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跳舞的人有3排,每排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还有人提“穿红色衣服跳舞的人有两列,每列有3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平时可能学生都是直接说跳舞的人有几个,但是这节课对于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要求明确“已知什么”和“求什么”,所有同学并不能都达到这个要求。我发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说一句完整的话的习惯,能够完整的表达题意。任何习惯都是慢慢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

课后教学反思9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课堂中,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1、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依据文本、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预设,才有可能在教学互动中形成新的语言、思想。但在课堂上,惟恐学生的回答脱离自己设置的教学思路,难免有意无意地牵着学生走,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课堂上虽然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本想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赶快进入下一环节,自行缩短学生读书思考时间,调动学生读书热情的想法实现不够充分。

  3、课文语言优美,但由于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不是很到位,对于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体会起来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有时就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我应该多让学生结合生活和自身经历进行感悟,可能学生会说出更有生活情趣的语言,课堂生成会更有深度。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处的“张望”可引导学生想象,安静的心里可能张望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张望到了蝴蝶飞翔的'样子;张望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张望到了生活缤纷的色彩……从回答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安静其实在用自己的心来触摸春天。

  今后的课堂教学首先从自己的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教案,更要备学情,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这就要求平时多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同组教师的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课后教学反思10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你在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课后教学反思11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课后教学反思12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课后教学反思13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后教学反思14

  教学内空: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同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教学流程:

  它是“衣”字旁,是两点,千万别写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悄悄地从北方离开时,给那里留下了迷人的景象。你们看:(分别出示4幅展现初冬景象的课件)树林里落了厚厚一层黄叶,柿子树上挂满了大红柿子,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已经收完了,园子里的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这一幅幅美景构成了初冬绚丽多彩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初冬景象的课文——第19课《初冬》。(师板书课题。生微机输入课题。)

  [评析:教学伊始,教师通过一组录像片展示了初冬季节的景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师生齐读)课题中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让我们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生:“初”是左右结构的字,是两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衣”字旁,第二部件是“刀”字。

  生:我查学习资料后知道“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

  生:我提醒同学们学习这个字时特别要注意错。

  师:提醒得好,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这里是两点。(师用红粉笔加重两点。)

  生:我是这样学习“冬”字的。“冬”是准独体字。上面是折文,下面是复笔部件两点。冬就是冬天。

  生:“初冬”就是冬天刚来的时候。

  师:冬天刚来的时候叫初冬,那么秋天刚来的时候呢?

  生:叫初秋。

  师:春天刚来的时候叫什么?

  生:初春。

  师:那么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呢?

  生:(齐声)叫初升。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初冬、初秋、初春、初升。)

  [评析:这里教者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初接触文题就学习文题中的生字,这样分散了教学重点,减轻集中识字的负担。“初”的字义理解不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让学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学生对“初”的字义理解由抽象到具体,达到了会用,符合识字教学的原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初冬景象的呢?请同学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通过哪些现象写出冬天来了?

  生:课文描写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庄稼收完了,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还写了柿子树上挂满了柿子。树林里落了厚厚的树叶。这些都写出冬天来了。

  三、自主识字,汇报交流

  师:说得真好!课文就是描写初冬早晨大雾迷漫时的景色,雾散以后景色的变化。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生读、画、标。开火车汇报画出的生字词。)

  师:(出示生字表课件)这些就是本课的生字。其中“初”和“冬”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学习课件自学其余的9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生利用学习课件自学生字。)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课件中建立了11个生字的资料库。每个生字都有了个按钮:字音、字形、编码、书写、词语、句子、趣味识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任意按钮就可查阅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令我们耳目一

  新。自学中学生口、眼、耳、手、心多种感官并用,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你们一定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字音掌握的情况。(出示字表课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老师把拼音去掉,请同学们读一遍。(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字音大家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些字你是怎样识记的?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在自学时,把本课的生字按结构分为四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生给生字归类。)

  师: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非常好!首先请同学们汇报是怎样学习上下结构字的?(出示上下结构字的课件。)

  生:白茫茫的;“茫”和光芒的“芒”是形近字。我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的。(出示“茫”和“芒”两字)白茫茫的“茫”是三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亡;光芒的“芒”是两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亡。

  生:这两个卑字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字义不同。查阅学习资料后,知道白茫茫是说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形容雾特别大,特别白。而光芒是指太阳射出的强烈光线。 师:你们说得真好。(出示大雾教学片)这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分别出示雪地、云海教学片)看看这又是白茫茫的什么?

  生:(齐)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

  师:白茫茫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了,茫茫是说投有边际看不清楚。

  师:那么用“茫茫”可以形容什么?

  生:茫茫的草原。

  生:茫茫的大海。

  师:请把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白茫茫的大雾、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茫茫的草原、茫茫的大海。)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太阳射出的光芒。(出示太阳射出光芒的教学片)一缕缕阳光像一把把利剑,这就是太阳射出的光芒。 师:(出示“雾”字)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识记“雾”字的?

  生:大雾的雾是上下结构的字,由三个部件组成,第一部件是“雨”字头,第二部件是折文,第三部件是力字.它的编码是YWL。

  生:“雾”是形声字。上边是“雨”字头表义,下边是服务的“务”表声。学习资料中告诉我们,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水滴积多了不就是雨了吗?所以雾是雨宇头。

  师:说得真好, [评析:汇报交流,实际上是谈自学体会。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好的学习方法。汇报中学生将结构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进行归类学习。这便于记忆,节省时间。从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平时老师是有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完全掌握了这种识字方法。更为于贵的是学生在按结构归类的基础上,又把同音宇、形近字归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同中求异找出差别,使记忆更深刻。学生对各种识字方法运用自如,不能不说老师平时教学有方,对学生训练有素。] 师:上下结构的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左右结构的字。(按键出示左右结构的字。)

  生:“塔”是左右结构的字,搭配的“搭”字去掉提手旁换上提土旁就是“塔”字。 师:(按键出示塔的建筑物)你们看,这就是塔。这是我国的山西应县木塔。

  生:“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里字变形,右边是予字,合起来就是“野”字。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田野”就是田地、野外的.意思。

  师:很好。

  生:“淡”是三部件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下两个火字。

  生:与“淡”意思相反的词“咸”或“浓”。淡就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 师:在课文中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吗?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中的句子,在这里是说阳光耀眼)老师我知道了,在文中与“淡淡”意思相反的词是“耀眼”。

  师:你太聪明了。请同学看,(微机屏幕切换一组阳光对比图象)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淡淡的光。

  师:而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耀眼的光。

  [评析:教师遵循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不只停留在对“淡”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淡”的意思,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按键出示“射”宇)谁来汇报“射”字,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它是两部件合体字,资料中告诉我们“射”在文中是放出的意思。

  生:我还可以用熟字去部件法来记忆,用我们学过的“谢”字,去掉言宇旁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谢”字。

  师:(按键出示课件,演示熟字去部件)请同学们把左右结构的字组成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文中的词语。)

  师:左右结构的字,大家掌握得也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半包围结构的两个字。(按键出示“层”、“厚”两个字)谁愿意汇报?

  生:“层”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是尸字框,里面是“云”字,合起来是层次的“层”字。

  师:文中说“一层纱”还可以说一层什么?

  生:—层楼。

  生:一层冰。

  生:一层土。

  师:请你把喜欢的两个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计算机。)

  生:“厚”是三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厂字,第二部件是日字,第三部件是子字。

  生:学习课件的“趣味识字”中给“厚”字编了一个字谜——“在工厂里过日子”。这个字谜可以帮我们记住这个字。

  师:所以“厚”字里面是个扁日,可千万不要写成别的字。

  生:和“厚”字意思相反的词是薄。

  师:说得好,那么用厚厚的,可以形容什么?

  生:厚厚的皮毛,厚厚的棉被,厚厚的冰。

  师:请同学们用厚厚的说—句话。

  生:我有一双厚厚的袜子,穿上真暖和。

  生:熊猫有一层厚厚的皮毛。

  师:请把你造的句子输入微机。(生输入句子。)

  [评析:识字要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这是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遵循这一原则,注意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请大家把生字再读一遍。(生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读懂了字音,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那么这些字怎么才能写得更漂亮呢?

课后教学反思15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11-17

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1-29

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02-10

《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02-21

教学课后反思简短08-01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09-21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08-09

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08-30

课后教学反思(1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