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学反思1
二年级语文《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非常有真情实感,王老师和班里学生配合的默契,气氛轻松活泼,孩子们在愉快地氛围中,结束了这堂课,不仅学习到了识字方法,也扎实的进行了写字和课文内容,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学中,通过动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抓住了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融为一体。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把课文和识字写字重点穿插,课堂节奏掌握的非常准确。文章教育留给孩子很省的印象,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王老师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轻松识字在本课体现的非常充分,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本节课识字教学中,将学生以往会认的字形成新字,同时充分利用相近类别的的,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文章中,富生字以经验增加的方式。
学习是轻松的,积极向上的,希望学生和老师以这样的氛围进行,无论是从教学还是生活,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风筝》教学反思2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赛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不拿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允许答案多元,这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谐,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激趣导入,诱发活力。在上课开始,以“小朋友,你们在课余生活的快乐是什么?可是我们的贾平凹爷爷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到位。“找风筝”的过程讲解朗读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发散学生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接着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谈感受。然后交流思考:如果我放风筝时风筝断了、丢了会有怎样的心情?最后拓展延伸: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风筝》教学反思3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透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明白课文资料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发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明白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透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一样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潜质,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明白,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4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深深的谅解和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同时又成为了他们两个之间友谊的桥梁。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就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教师巧思量”,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例如:导课环节中复习生字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玩摘果子的游戏,谁读对了,大家就跟他一起读,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读了生字,又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了解“小熊”、“松鼠”的心里想法来发展情境,充分体验人物内心的感受,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深化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二.针对课文关键的地方,设问引思,突破重难点。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关键字句章节。抓住这些问题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此外,我还出示词语:飘荡、漂流,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合适的位置上,巩固了两个“漂”的练习。另外,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片,说说小熊究竟乐成了啥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说小熊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乐得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等,并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把这些语言积累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有了这些语言的积累,在感悟小松鼠的乐坏了时,自然地就会用这些语言了,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三.问题整合,恰到好处
低年级学生口语方面的普遍现象是语言零碎,不完整,不规范,不连贯。如在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时,往往只用一两个词代替,意思表达不清楚。为让学生有交流的依据,我结合课文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质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如教《纸船和风筝》一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渲染的基础上,我带着问题去和“小熊”、“松鼠”聊天:“小熊,你们不是吵架了吗,为什么还要每天扎一只风筝?”“松鼠,看见风筝你为什么哭了?”……
如此这样抓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觉得老师良好的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风筝》教学反思5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指导,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三、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没要求字数,孩子们却洋洋洒洒写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
《风筝》教学反思6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一、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其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简笔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老师给学生分成小组,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简笔画的充分利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在孩子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山脚和山顶,我便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孩子们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很好。
我在指导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这样孩子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就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于是,我就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乐坏了”的意思,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三、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就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并在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最后,我出示了“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之,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变数,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虽然课前准备及其充分,但在课堂的把握上,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得高潮掀起处不是很多。我将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更加完善。
《风筝》教学反思7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符合低段教学要求,字词学习落实到位。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而且,当学生遇到形近字、同音字时更是容易被搅得一塌糊涂,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教学“飘”和“漂”时,这两个字虽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我将区分这两个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孩子们因为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马上发现了这两个字的不同,有的说:我发现“飘”和“漂”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票”字。有的说:我发现第一个“漂”和水有关,第而个“飘”和风有关。于是我随机结合具体的语境,出示句子: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利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老师说字谜让学生猜字巩固字形、卡片复现生字、利用课文儿歌再记生字等帮助学生记生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简笔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课时,孩子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山脚和山顶,我便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孩子们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很好。
3、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A、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B、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词语,结合画面,体验情景。
如抓住“乐坏了”,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哪儿看出小熊乐坏了,学生说得有声有色,从小熊的眼、嘴、脚多方面感受到小熊的高兴,再说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体验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写地方不太理想:
(1)、读词语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韵味来,如“幸福、乐坏了、受不了”这几个词语就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感受读一读,就能读出其中的韵味,课堂也将更精彩。
(2)、要善于捕捉教学的契机。如在初读课文后,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时,学生说了几个关键词语,就应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孩子利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就既肯定了学生又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3)、在理解课文时,可利用课文空白处想象说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他想了想”会想些什么呢?引导说话,帮助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风筝》教学反思8
《理想的风筝》是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着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风筝》教学反思9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十分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同学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日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方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先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有同学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方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前面的同学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明白自我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虽然那同学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他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情绪写照。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但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最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主角,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我,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我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此刻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风筝》教学反思10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我教授《风筝》这课,就是按照学案教学的思路设计的`。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1、用风筝图片,以及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课堂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逐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拖堂。
2、教师的课堂语言很重要,还应提高自身语言魅力。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放风筝教学反思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几个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极大兴趣和乐趣,反映孩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课文着重描绘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准备一些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放风筝时,可以提醒学生观察风筝在天空飘动的情景。
在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时的喜悦心情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在讲读时我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是怎样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小结:让学生进行语文探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有关资了解我国风筝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风筝》教学反思12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但无论是情境凸现、还是言犹未尽、无中生有,都为师生的互动交往创设了很好的空白。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
例如本册教材《风筝》一课,风筝飞上了天,对于小伙伴们的心情,课文里只是说“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中,可见小伙伴们是多么地快活!不同的人去放风筝,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快活,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又该怎样让学生把自己快活不一的心情呈现出来呢?再如,该段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言犹未尽,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假如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觉得幸福……,这样一来,同样是放风筝,而不一样的快活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里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无中生有,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想象风筝飞上天后的神奇经历。它也许会遇见飞鸟,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有的说“风筝兄弟,你真棒,都高过云朵了!”有的说“幸福鸟啊幸福鸟,你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我要谢谢你!”有的说“你把幸福带给了我们,你可要担心啊,别被风刮走了”……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风筝》教学反思13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这一课是20xx年参加山东省远程研修讲授的内容,这次又来讲授,上完之后,我觉得课前的预设基本落实,现在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做风筝”一部分时,紧扣孩子们在做风筝时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加以朗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在学习“放风筝、找风筝”时,让学生运用学习“做风筝”一部分的方法,自学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抓住“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这样在渗透学法的指导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读中悟情,读中升华
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走进文本,想象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喊叫的。这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风筝,你飞得好高啊!”“风筝,在天上飞的感觉很奇妙吧!”“飞高点,再飞高点!”“幸福鸟,你飞到云彩上了!”“风筝,你带着我的快乐飞翔!”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不用我指导,学生们读得很有激情,脸上写满了快乐。在体会找风筝的着急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读好重点词,来体会风筝丢失时的着急和伤心。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读得入情入境。
四、抓住文章的空白点,激活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和多样的特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抓住“憧憬”这个词,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什么?二是体验放风筝的快活,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如过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风筝丢了之后,心情由快活变得伤心,那难懂的成语,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想象他们会呼唤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朗读体会。三是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再写下来。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有的续写了找到风筝,写出了惊喜之情;有的续写没有找到风筝,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双赢。
与第一次授课相比,这次课堂的朗读和评价方式都了很大的提升。不过这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
《风筝》教学反思14
【第一课时】
这天上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读准,并学习生字。导入以后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和句,发现学生读课文读得很慢,一遍课文就得五分钟,然后单个分段读大家一齐为其正音,然后整体理解课文,边读边划出描述孩子们做、放、找风筝的情绪的句子,在我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听讲率不达标,一部分学生听成了划出写这三方面的句子,没听到情绪二字,但是看到不少学生很会抓重点词,这一点我很欣慰。
找出重点句后让学生读说说孩子们的情绪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自已在读书时的疑问提出来,有的学生就提了他们的情会什么会变化呢?还提出一些难懂的词。然后我就把学生趁机拉到了生字上,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联系课文中的句子学。然后小组检查。并将难的词班内交流。生字教学用了近十五分钟,比以前节省了很多,同时也发现学生自学生字潜力提高了不少,看来生字以后能够慢慢放手了。
【第二课时】
在上节课我和学生一齐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多了,主要把重点放在对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读和对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绪体会和把握上。所以,本节课就组织学生读文并说说自已最喜欢哪一段,然后开始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从而指导朗读,再指名读,大家评一评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善,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透过读文理解并感悟,忽略了词语,没有把词语抽出来单独教学。
课尾让学生自已想象他们找到自已的“幸福鸟”了没有,学生分成两派,有的`.说没找到,因为风太大了,风筝又飞到了云彩上表示飞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别的村子去了,有的说找到了,因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远的地方,找不到他们肯定不会回去的等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都是在捉着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自已的理由,看来学生已学会透过反复读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资料。
《风筝》教学反思15
《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在教学预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读文入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文章的情感,学会把事写具体,把自己的情感变化通过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这种心情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特别是放风筝一段,我想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可是同学们没有读出来,可能是没有体会到、感受到?还是老师的指导描述不够?
【《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优】风筝教学反思07-11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7-14
《风筝》教学反思15篇03-03
风筝教学反思15篇02-21
放风筝教学反思09-15
《放风筝》教学反思05-20
小学语文《风筝》教学反思10-27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07-25
大班美术《风筝》教学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