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08:27: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竹节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节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节人》教学反思1

  今天,兄弟学校的来搞联谊活动,我应邀上了一节六年级略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课前,我的确做了非常丰富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依然不能突破难点——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类人的区别。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我的朗读指导来攻破难点。这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课后,我和学生交流,学生能够理解,但是在课堂上的时候,他们不敢表达火无法表达。我怎样去引导呢?这将是我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竹节人》教学反思2

  《竹节人》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上,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接着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作者是怎样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方法: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竹节人》教学反思3

  这首诗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了之余,上完这节课依然有些感想要说。

  首先,诗歌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

《竹节人》教学反思4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

  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

  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以上是我觉得这堂课做的较成功的地方,要说不足吧,就是当堂训练——与课本P205与泰戈尔的〕人》比较阅读没来得及完成,有点小小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竹节人》教学反思5

  针对教学设计时的几个问题,我把设计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用“怎么写更有条理?怎么说更生动?怎么讲更精彩?”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三个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成功之处:

  1.落实了阅读策略的训练。通过具体的训练,让学生懂得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运用但阅读方法也不同。

  2.训练学生用“扫读”法读全文,“跳读”法关注不同的阅读内容。并训练学生运用“圈画关键句”“围绕中心说”“突出重点写”等策略完成阅读任务。

  3.三个任务的完成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从说到写,在实践中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重视了单元要素和语文园地的有机整合,把课堂练笔和“词句段运用”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任务和问题有互相冲突之处,如“写玩具制作指南”设计的问题是“怎么写更有条理?”。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时,由于没有事先发送表格,学生一边制作表格一边填写,浪费了课堂时间。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发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书中圈画,然后“说”更有效率。

  2.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完成任务“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时,设计的问题是“怎么讲更精彩?”但教学环节中,有一个让学生写“老师入迷时的样子”的'练笔,两者之间有冲突的地方,没有用语言做好引导和解说。

  3.时间把握不精准。小练笔没能当堂完成。

  一点困惑:

  “任务三: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我用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写好故事中的一个“点”——老师入迷玩玩具,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是否违背编者的意图?这个任务中,除了阅读策略的落实,是否还有如何讲好故事的语言表达训练?

  2.解读教材时,要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但具体的教学中,能不能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竹节人》教学反思6

  《竹节人》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主要写了“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并且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最后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表现了孩子们甚至老师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分成几部分来把握。因为本课的课文比较长,为了避免知识体系的混乱,我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线索,通过“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看到老师偷偷玩竹节人”这样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在心中构建起来。

  2、在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在把握线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使得他们对本文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喜悦与满足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3、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感情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读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为了完成叫别人制作这种玩具的任务,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先快速地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地读。

  4、在品读文中的经典词语和句子时,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例如,描写老师没收玩具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将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刻画了几个场景,整个过程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在本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目标。本课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而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因此我通过放手让学生分析课文、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童年生活比较,了解体悟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充满童趣的语言,同学们参与度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因为课文比较长,在分析课文时,我的指导比较多,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比较高,我又想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很大的欠缺,使得课堂进行不完,最终拖堂。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再对课文把握精细一点,对于指导和干巴巴的分析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朗读,让参与的同学合理地把握时间,总之,从整体的课文学习上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