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5 05:59: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

比大小教学反思1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比大小教学反思2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日会素材。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愉快的探究数学问题,积极的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大胆的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交流着。对于5>?,学生开始答的比较散,后来有学生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有学生能讲出全部答案。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发展。

比大小教学反思3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1)大小之间的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要到五年级才能系统学习。

  本节课教材要求分三步进行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分数大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这对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从班上的人数比较入手:“孩子们,我们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谁大呢?”“当然是45大哦!”

  “45>40,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你们的数学书本是多少钱?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

  由整数、小数比较大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先出示: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3/4大,有的说1/4大,还有的学生默默无声。于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先分4份,再分别涂上颜色,同桌之间比一比大小。折完后,再请学生来说谁大。“3/4和谁大呢?你怎么知道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1:(拿着折好的圆形纸片边比划边说)把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学生2:3/4里有3个1/4,3个1/4要比1个1/4大,所以3/4>1/4。

  学生3:我用长方形折的3/4和1/4,两个图形对比,1/4<3/4。

  及时肯定学生的比较方法及解释,出示一组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巩固。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太好了,同学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了,现在老师有道难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淘气和笑笑在争执1/4和1/2谁大?你们来说一说。”

  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请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再比一比,在组内先验证自己的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们比较出的结果是什么?”(有意识请猜错的学生说)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做“试一试”第(2)题

  1、演示课件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那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1、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2、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1、你们能不能不涂色直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2、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混排题。

  3、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老师巡视。

  4、小组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和“分子相同时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课件出示)

  5、用你们的方法来比比1/2、1/8和2/7、2/5

  6、课件演示验证。

  (五)游戏:

  拿小棒: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其实,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比较的方法,即三种比较模式。

  1、看图比较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比较环节: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看到的图形,想到的理由进行交流。

  2、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比较分数大小想法,再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比较中,注意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这一部分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较”的模式

  在这里,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后归纳出: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较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的法则。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比大小教学反思4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比大小教学反思5

  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两个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的实际问题,甚至亲自解决过类似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根据这些情况,我首先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根据经验来比较家人的年龄大小,从而引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紧接着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得多?也就是多少和多少比?”引出46和38比。让学生在比较46和38(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时,自己尝试比较,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四十几比三十几多,也可以比十位,十位上4比3大,从而得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比十位。

  再通过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思考,让他们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互相交流将比较方法得以提升,让学生知道碰到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两个数位不同的数进行比较,则数位多的数大(即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两位数比一位数大)。目的在于体现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比大小教学反思6

  一节课下来,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怎样摆让人一眼看清各种水果的数量”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在组织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在动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比大小教学反思7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物的'心理,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比大小教学反思8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个梨,3个桃子,2只香蕉)的主题内容,在一个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觉这一内容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了一点点,给学生的感觉不够鲜活。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根据这一理念的'指导,在第2个班教学时我有所改进,我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从而引出“<、>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改变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比大小教学反思9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我想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是闭着嘴巴的小鱼,因为害怕大鱼吃它们所以紧紧的闭着嘴巴,所以叫小于。孩子们通过我的比喻能够分清楚了“>”和“<”。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动手摆这三种符号,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下来对这三种符号认识的非常好。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作用“<”,孩子们通过算式自己总结出了“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的'顺口溜。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亲自总结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还有,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上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比大小教学反思10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开口向左是大于号;“

比大小教学反思11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数小猴吃水果图中的`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数量,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相对来说学生都已经认识了,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比大小教学反思1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功夫。

比大小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授“=”、“>”、“<”及其连接在数字之间作比较的填写方法,让学生做些读写练习,并出示相关练习题。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大小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习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我们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

  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习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比大小教学反思15

  通过第一单元比多少的学习,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等知识已经初步的感知。只是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基于“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因此上课时,我就以看图听故事《帮小猴们分水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对粗象的数字确实不是很敏感,还缺乏数感。个别同学对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如当我用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两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数字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

  回忆整堂课,我觉得给同学们自主思考的机会太少。如在记忆“大于”“小于”号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而是按自己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还有些知识点没落实到位,如看上去很简单的“大于”“小于”的书写及读法。

【比大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06-16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06-10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02-17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09-04

教学教学反思08-07

教学反思09-07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08-31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