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31 19:59: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连除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连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连除教学反思

连除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一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归一问题。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还有一道思考题。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2.5本笔记本共20元,平均每本笔记本多少钱?3.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问: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前两题我是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指名口头解答,第三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接下来开始新授课的学习。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然后我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学生提到“平均每个书架没层放多少本书”时,我马上卡片出示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我把224该成4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说明:不管数字怎么改变方法是一样的。最后做了两道练习题。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说着说着,竟觉得有种说不完的感觉。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但我想只要能够意识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断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连除教学反思2

  今天学习了小数混合运算,情境图是工人师傅在铺磁砖,我想能不能用自己的身边的情境,用我们的教室,因为教室地面没有铺磁砖。我想这样能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数据,然后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汇报。

  创设情境,让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真正的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我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对数学学习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做数学,而是在经历数学、或者是在用数学。真正的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后达到目标。.

连除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基本思考方法是一致的,重点让学生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说不出算式的含义,如张子文、徐宏鹏,需个别辅导,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结果直接口算,正确率不高,需强化要求。

连除教学反思4

  我采用了“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归纳总结——深化知识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他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空间及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我觉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学生能够合理推理解答,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但教师不必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解答或直接告诉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后,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

连除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2、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如何列算式,再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利用课本中的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明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表达不明白,说不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教学语言。

连除教学反思6

  《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结合,凸显算用结合的优点,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现以《乘加乘减式题》一课设计为例,谈谈一些想法,请同行赐教。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

  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课堂上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庆幸我还年轻,而且赶在了好时候,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多的吸收营养。

连除教学反思7

  今天上了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列式计算时尽可能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的时候,每做完一题都会问学生这题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说不清楚,有的.人越说越糊涂,比如在下面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但在交流思考方法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这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算四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另一种是:先算一辆汽车两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学生在说的时候说不清楚,后来课后想想可能我要求太高,要学生都说出来,二年级学生说毕竟还比较吃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学生对于应用题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也就是想的方法,用语言来表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只有那些好的学生才说的出来,所以,等到上下一个班级的时候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

  就比如上面那道题目,我先是让他们找条件,学生找出条件后让他们从三个条件中找出两个向关联的条件,看看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问题;之后再利用新求出的条件和刚刚没有用的条件和起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找条件求问题”,这样下来学生会说多了,条理层次也比刚刚清楚。

连除教学反思8

  今天这节课,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在复习旧知出示例题后,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算法,自主交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算式多样化,并进行对比,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且计算速度较快。

  计算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吗?不是!为什么学生容易算错呢?我想有时可能是粗心,但有时却是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就拿分数连乘中的约分来说吧,有时该约分的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他们会很习惯的把用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会当成减法,减一下得到数据。最后连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进行加法计算。

  这并不是简单的粗心,而是对一些熟悉知识的暂时混乱或者说遗忘。所以,在对于学生犯这样错误的时候我要找出根子所在,对症下药,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的。

连除教学反思9

  “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平时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对于这类型的题目一直得分率较低,成绩好的学生一读题就能解题,而对于落后生无论如何都是讲解不清。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各种能力。

  一、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1、学生的起点在哪?

  学生已经在前几册中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类型和已有的数量关系

  第一册:求总数、部分数;求总数(不同策略)、求剩余(练习)

  第二册:求部分数;求总数、部分数(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多个问题);比多少

  第三册: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比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乘加乘减;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几倍数(线段图、文字题)

  第四册: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

  2、突破口在哪?

  通过充分的`题意理解,让学生理清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二、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②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③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如在例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再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在反馈练习时,则注重练习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找图中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2、体现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扎实、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上,当学生提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时,我没有急于让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发表高见,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或向同学请教、或邀请老师一起讨论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解决问题时,我充分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办法,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不仅仅是练习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习。

  1、鸡蛋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是例题的模仿练习,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2、面包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多余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3、游泳问题(隐含信息,解决问题)

  四、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连除教学反思10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力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1.以旧引新。

  课始我让学生口算,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连加、加减、连减、乘加、乘减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这样的练习学生是熟悉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体会运算顺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读法和运算顺序与加减法差不多,所以复习时安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读法、计算方法有助于学习新知。

  2.比较领悟。

  在学生发现连乘、连除与乘除混合这些算式的不同点后,又追问:你发现这些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也许学生没有领会我这一问题的意思,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位,于是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些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经这么一点拔,立即明白也能体会到它们的运算顺序的.相同点——从左往右进行运算。呈现几道算式过程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一个细节,2×3的连接线上没有箭头,36÷4的连接线上有一个箭头。我让学生说一说原因,学生表现很积极,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因为乘法中乘数交换位置积不会变,除法中却只能用被除数去除以除数,不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交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

  3.练习激趣。

连除教学反思11

  在课的开始我打破以往复习连乘应用题的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

  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还创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互争辩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连除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②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a、每大圈有几人?60÷2=30(人)每个小圈有几人?30÷5=6(人)综合算式:60÷2÷5=69(人)b、2个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5×2=10(个)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9(人)综合算式:60÷(2×5)=6(人)根据不同思考角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就这样,我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探究中,学会生活中的数学。

连除教学反思13

  现在新课标提倡课堂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从学生喜欢的参观活动入手,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导入阶段的三个问题各有训练点。第一个问题:学校组织1600人去科技馆参观,可是展厅最多只能容纳900人,怎么办?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每队800人,大约需要多少辆大客车?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活动体验来进行估算。第三个问题:每车40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多少人?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回答,锻炼了学生的速算能力。

  接着让学生利用这些条件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时出现了两个平行的问题。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选择一题进行研究。应用题教学往往是先讲再做,而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尝试,把重点放在学生算完以后的说理上,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尝试学习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讲述方法的机会。因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多一些。”连除应用题是在教学完连乘应用题,掌握了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只是表达的时候有些困难。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的束缚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还有一个训练点就是检验。我没有让学生写出检验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口头表述,而没有作为重点。因为我认为检验只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特别是很多时候学生就是一次完成,真正检验的时候很少,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就可以了。

  教学之后就是同类型题的练习。我在最后的环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让学生自己提出了一道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小组同学讨论解决问题,加强了合作学习。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区别的,有些思维活跃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适当的进行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训练,这样能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连除教学反思14

  用连除解决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下册对连除解决问题的内容已经接触过了。教学《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作为支撑点

  因为有减法性质作为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2、从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连除的算理不如连减那么浅显,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算理,课本以本章主题图植树的解决问题为载体,我从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清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路分析:

  已知条件:问题:

  ①25个小组

  ②每个小组种5棵树苗每棵树苗多少钱?(求树苗的单价)

  ③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树苗的总价)

  方法一:分析法解题分析……先找中间量

  题目中告诉了树苗的总价(1250元),要求树苗的单价,必须先求树苗的总数量,即先求出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5×25),再求每棵树苗多少钱1250÷(5×25)

  方法二:综合法解题分析

  ①和③两条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每个小组树苗花了多少钱(1250÷25),再求每棵树苗多少钱(1250÷25÷5)

  1250÷25÷5=1250÷(5×25)

  学生理解了每一种解法中,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后,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左右两边的式子相等,在学生心里初步的建立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的正确性,进一步举例验证,然后通过用字母表示:

  a÷b÷c=a÷(b×c)进行对知识进行建模,这样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清楚明白,便于应用。

连除教学反思15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1)由问题找条件;(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

  1、由于客观原因,第一节推迟15分钟才上课,所以整节课都在赶时间,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过少,有点流于形式的感觉;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 这样。

  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连除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8-07

教学反思09-07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08-31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8-15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10-06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雾凇的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