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教学反思(精选30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梅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梅花》教学反思 篇1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梅花》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因是乡下学校,学生收集较少,于是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接着以梅花的品性入手,重点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外祖父的思乡情怀,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在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时,我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一赞,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的诗句来,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在谈到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学生首先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啊,五壮士英勇就义的一幕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梅花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接着我又介绍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样,利用图片、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深入体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念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在意识上还很朦胧,但学生已能带着感情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了,学生已在说“我们也要有梅花一样的秉性”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
《梅花》教学反思 篇3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描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像、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打破了以往从第一段开始精读的习惯,从简单的问题“你喜爱梅花吗?”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那去梅花山的人们喜爱梅花吗?”学生纷纷表示了肯定,我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并且还有学生扣住“涌动”、“人流”也感受到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我相机出示插图,让更多的孩子直观感受到人多的像潮水一样。“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即是“从图中,我们看到男女老少都被梅花山的梅花吸引了,那他们分别在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老人们来到梅花树下,有的在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有的在下棋聊天,还有的在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孩子们在梅花树下尽情的嬉戏,玩耍,更有的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枝藏了起来。”
“叔叔伯伯们在梅花树旁摄影留言,阿姨们伸长着脖子凑过去闻着香味。”
然后,我用“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梅花呢?”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小节的阅读,我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想这一节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孩子们抓住“早春”、 “寒气还没退尽”体会读出了梅花的勇敢;抓住“满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等词体会读出梅花的多,借助插图;抓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淡淡的清香”这些关键词体会读出梅花的美和香,其中“晶莹透亮”比较难理解,我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并出示了实物“水晶”,让孩子直观感受,从而能学以致用。理解“片片彩云”时联系生活实际,曾看到过的彩云的样子和有些什么颜色来帮助感受梅花的美。
但是,我在教学时还未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整堂课并不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节奏还需控制好。
《梅花》教学反思 篇4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本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对外祖父关于梅花品格的阐述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此,我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读书外,还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室阅览、向他人了解、回顾以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课文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梅花以及历史上有气节人物的资料,使学生在对梅花图的欣赏、梅花诗的感悟、有气节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中走进文本、走近外祖父,初步感受外祖父爱梅、眷恋祖国的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目标,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层设标,力求使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差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分析交流时,我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和自身资源,采用背梅花诗、看梅花图、读梅花句等形式,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并运用换字对比体会“她”的含义,从而引入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通过学生讲述有气节的人物故事,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
成功之处: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1、在课后延伸部分,我安排了说话和写话练习,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需要,提供学习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作业方面,我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学生作业分三层,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内容,目的是把“真正实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
课后我经过反思,知道,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外祖父的爱国情怀,听说读写相结合,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但是由于孩子们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听说读写也存在差异,因此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今后我会更加注意的。
《梅花》教学反思 篇5
《梅花魂》是人教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从而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但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不太容易理解,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部分,我在教学中从细节入手,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多媒体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梅花》教学反思 篇6
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1、“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挨”是什么意思呢?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挤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
2、 “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语时,我简单告诉学生“晶莹透亮”就是有点发亮,有点透明,然后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看到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 “我看见过晶莹透亮的小露珠。”“冰花也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亮的。”“我妈妈手上戴的钻石戒指也是晶莹透亮的。”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这些事物,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晶莹透亮”这个词。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美得无法言说。
3、“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问: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啊?问得好!这也是我要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于是,我让学生想像说话:你现在就是去梅花山旅游的小游客,看到这么美丽的梅花,你会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
陈可怡说:“多美的梅花啊!要是我永远住在梅花山上,那该有多好啊!”
陈姝骐说:“我好喜欢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梅花。
李易骋说:“我会拍一张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师:是啊!这么多的欢呼声、赞叹声,融合在一起,大家在梅花山上玩得非常快乐,这里成了——
生齐:“欢乐的海洋。”
《梅花》教学反思 篇7
课题是《梅花魂》,我首先问学生课题《梅花魂》从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这时我在课题魂字的底下批注精神二字,我紧接着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精神 "学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品读思考:"从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了梅花是不畏严寒,寒冷对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对梅花则意味着生存。面对严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体会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不仅如此学生还体会到了,这不仅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华儿女,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他们顶天立地,从不肯低头折节,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于是我问:"中华儿女千千万,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数不胜数,你都知道哪些人物 "学生纷纷发言,列举出了许多的古今我国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让他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来有语气的朗读第十三自然段的时候。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同学在读到"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句话的时候,突然举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她"字用错了,应该用这个"它"。从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体会深深的思乡情。
通过对爱国心的理解,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课文在向我们介绍外祖父爱国的同时,还在向我们说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我追问:"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恋祖国,思念家乡 "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学习,在汇报中,学生将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联系在了一起进行了体会,从这三次落泪学生体会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眷恋祖国。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我的设计是学生一个一个的进行体会,但联系起来更能体会到外祖父的思乡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给我的这幅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不足: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梅花》教学反思 篇8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读为本”已成为当今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因为朗读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然而课堂上学生读书次数是多了,但总感觉读书的味儿不浓。走进课堂去听学生读书,发现添字,掉字,颠倒顺序,读破句等现象依然很多。暂且不说那些正在学习的课文有些孩子读不好,就是拿来已经学过的课文让有的学生去读,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呢?最近有幸读了特级教师周一贯的文章《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使我豁然开朗,使我对“读通课文”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读通课文”即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是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达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词序不倒)和破句(读破句),能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条通往阅读教学理想境界之路──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做起,正所谓即积跬步方能致千里。于是我不断地在一节节语文课堂上实践着。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及时引导点拨,正因“浓缩”出来了文中的“精华”进行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效率,学生也真正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发言明显积极了,有了自己个性化地理解。
课堂上我就是这样指导学生读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在学生“读错、读倒、读多、读漏、读破”处引导点拨。从而使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生成”。因为在学生读出问题之处常常暴露出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这正是最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之处。按学设教,点在学生的需要处,才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从何处来,从一个方面说,来自于教师按学生的‘学情’施教,有的方矢,解决问题”。
周一贯老师在文中谈到:含在语言里的思想感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才能体味出来,这种语言感受力是通过作者精心遣词组句来体现的。小学生读书信口而出,读出问题处往是言语芜杂的流露。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正是发挥文本言语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言语质量的好时机。就是在这样的点化中,诱发了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现在我班学生的咬文嚼字能力明显提高,自主探究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就拿教学本课来说吧,文本内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去一定难度,尤其是文中外祖父赞美梅花和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人物的一段话,学生更难以理解,但是因为有了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读文做铺垫,而不是一遍遍去机械重复地读,所以第二课时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谈体会,学生的情感在领悟中得到了熏陶。
“积跬步方能致千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是关键,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读情会因人而异,教师要有效地指导,读通、读透教材才是根本保证。
《梅花》教学反思 篇9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瑛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学完后有了以下思考:
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问道:“对于这样一个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梅花魂》的教学后,我让学生欣赏《乡愁》,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人所作的几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他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他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文章的倒数第13段,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在品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3、把他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人生,懂得有价值的人生和有意义的生活。“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梅花》教学反思 篇1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梅花魂》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叙述的顺序是: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伤心落泪、赠送梅图、赠送梅绢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体现在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第十三自然段)上。最后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一、优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在读中感悟、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重难点的基本要求,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实课题思想。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
课堂上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
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入课时,背诵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们都很喜爱梅花,课文中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讲课过程中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结尾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不足
本人在课堂上的状态不够好,情感不够投入,没能真正放开,没有能通过自身感染学生,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好。
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有一个学生找到答案,我先处理前这一段,说一会儿再解决她那个问题,结果由于紧张给忘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机智少,驾御课堂的地方需要提高。当学生举例说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事例时,学生说了很多例子,随后我梳理不够明确,没能与中心联系起来归纳,显的这个环节有些偏题了。
《梅花》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赏梅:播放梅花图片
二、品梅:了解前人对梅的喜爱和赞誉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语的认读
(2)思考: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4、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感情朗读,并在文中简单作注解。交流
四、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注意发现学生观点的独特之处)
3、引导分析:(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
(1) 文章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谁能告诉我,“秉性”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说得很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2) 梅花的秉性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四个“愈”“三个”最“的排比句式,充分突出了梅花的品性。这就是梅花的灵魂所在。让我们把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灵魂读出来。)
(3) 中国人的秉性是什么?(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象梅花的灵魂一样。)你知道中华民族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读把中华民族的气节表现出来。)
引导:祖父的一段话,道出了梅花的秉性,道出了中华民族的秉性,这秉性是不肯低头折节,这秉性是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来,让我们把这个词读一遍,再读一遍,读出中华民族的气势来。(带读两遍)。真棒,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4) 外祖父说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
4、小结: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是因为梅花有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寄托着祖父对祖国无尽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他拳拳爱国之心。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好感受感受外祖父的这种心情。
5、返回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魂:指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文章表面上写梅花,其实是通过梅花魂表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板书:思乡情 爱国心
三、拓展迁移
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情到深处,一草一物都能沟起人的相思。请同学们阅读拓展三里面的文章,想想这几篇文章和《梅花魂》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作者的感情。)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梅花,还了解了借物抒情的写法。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品格,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借物抒情
梅花魂————思乡情 爱国心
顶天立地
反思:这节课就课文教学来说,条理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环节还算紧凑。从课题入手,抓住“什么是魂”“什么是梅花魂”“想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三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的一段话。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梅花特点的一段话,认真品读,看有什么发现。接着以“秉性”为切入口,通过理解秉性,进而理解什么是梅花的秉性,什么是中国人的秉性,理解外祖父说这段话的深意——表达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教诲之意。最后回归课题,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前后呼应。
但从课堂情况来看,显得过于平淡。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对梅花魂的把握不够深入,由此也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而仅停留在泛泛的表象思考中。具体说来,用“顶天立地”概括梅花的品格并不十分准确,梅花品格更主要的是愈压愈强,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那为什么要用梅花比喻中华民族呢?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该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梅花与中华民族秉性的结合上,应该引导得更细一些。如课前做好充分铺垫,课堂拓展阅读一些有梅花秉性的人的事迹等。
《梅花》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为了自己不在家长面前丢面子,给他们留个好印象。周末哪里也没有去,在家好好备了今天的课《梅花魂》。
由于备课下了一定的功夫,所以自己感觉讲的还可以。下课家长也说讲的不错,说我激情满怀的,还说一大堆恭维的话。其实我知道家长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在5件事中,找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语句,然后,自己探究外祖父喜欢梅花的`原因,学生汇报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最后,学生从老人的梅花情结中,体会到了,老人爱梅,是对祖国爱的表达。对于老人的思乡之情,我是让孩子通过找外祖父的3次落泪的语句,分析原因后,体会出感情这样的思路讲的。这节课,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有些学生,课上没有交流够,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身边,似乎比刚才课堂上的那股热情更高了。一个学生问到:“老师,为什么外祖父年纪大了就不能回国”另一个:学生说:“我们中国有气节的人物还有很多,我还知道……”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也看出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其他的学生也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一点也不亚于课堂上的汇报。
虽然学生挤在我身边,占有了我休息的时间,但我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激动过!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结果不是冷场,学习的热情不仅仅只有40分钟,更多的是学生课后的那份高涨的学习热情,那份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喜悦感!突然,我有一种想法,作为教师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不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坐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谈心,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天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
《梅花》教学反思 篇13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欣赏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梅花图,并问孩子“梅花美不美?”让孩子说说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一朵梅花就这么美,那满山都开满了梅花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乘上小火车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开头的导入很成功,可后面的两个小插曲却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
【现象描述1】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想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孩子看见两个小朋友紧紧挨在一起,叫了一声“哦,他们结婚喽!”于是课堂里一片哄笑声。教者连忙解释:“这两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们仍然处于兴奋期,对教者的解说不与理睬。
【教师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应该摈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
“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课后我问那个顽皮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上课时要说他们结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爸爸妈妈挂在墙上的结婚照也是这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就说他们结婚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地想:是啊,这个孩子确实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是他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比如出现“结婚”一说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己请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马上更换角色,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现象描述2】
师:梅花开得很多,梅花好看吗?梅花美丽吗?(美)
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梅花美丽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现在我们就站在这片梅花丛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教师引读,“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完教师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呵欠。”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来。教室开始混乱起来。
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问那个打哈欠的同学:“你为什么打哈欠呢?”学生回答:“因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会过敏。”教师:“原来你的鼻子会过敏。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鼻子不过敏的?”教室下面传来了一片哈欠声。教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教师反思】:
1、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梅花》教学反思 篇14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说实话,他们的回答连我都感到吃惊,这种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试着去提,让他们试着去表达,到底说的是否是心中的感受呢?我便再问,为什么?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边读边想了啊,这样,就会不一样了。”哦,原来把我平时教的好方法读记在心中呢。真让人欣慰。“这些小朋友很会读书”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其他小朋友没有举手,也许还没有读出不同来。也许有的已经读出不同来了,可是没有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如果都像刚才这几个小朋友一样,边读边想,试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梅花》教学反思 篇15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课是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
一是要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通过欣赏梅花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梅花》教学反思 篇16
今天上了古诗《梅花》的公开课,我的感触颇深。教学环节设置比较有创意,利用多媒体ppt,出示梅花与其他不同季节的'花朵图片对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比,能更深刻地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很多学生都很聪明,带读几遍之后大致上都可以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了,甚至大部分学生到下课都会背诵了。但我知道也有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幻灯片操作不熟练,其中有一个超链接没有处理好,原本准备边播放音乐边朗读的,结果音乐没有放出来。
2、引导学生朗读还是稍微偏少,本诗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来更好的理解诗句意思,但是读地还是不够多。
3、讲课的节奏和侧重点稍微有些偏离,针对句意方面讲解稍多稍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不太能够理解,应更多地把侧重点放在朗读上,反复读。
4、课堂上没有顾及全体学生,有十几个学生一节课没有提问到一次,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通过这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认真修改教案,调整思路,争取下次讲得更好。
《梅花》教学反思 篇17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目标,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差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分析交流时,我充分估计学生能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采用背梅花诗、看梅花图、读梅花句等形式,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并体会“她”的.含义,从而引入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并讲术有气节的人物故事,理解梅花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秉性。
成功之处:
在课后延伸部分,安排了说话和写话练习,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不足之处:
由于孩子们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听说读写也存在差异,因此让不同的孩子都有所提高,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在这方面要更加注意。
《梅花》教学反思 篇18
虽然我的教案是在师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在和师傅及备课组的老师交流时,他们向我指出了许多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地方。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语言
第一小节,同样让学生看图,引导说话。严老师是这样说的.:人们身上穿着……头上戴着……脖子上围着……。我是这样说的:人们身上……头上……(学生有会呆愣,于是,我马上接着说“头上戴着”)脖子上围着……。
教师的引导对一年级的学生极为重要。当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话或是看图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否则,有些活动就成了过场。
二、及时积累优美的词语
课堂伊始,我出示梅花图,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一朵怎样的梅花?学生的回答大出人意料:娇嫩的梅花、洁白的梅花、盛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尤其是杨楠同学的“娇嫩的梅花”一词,用的是那么贴切,这时,如果我能把它写在黑板上,那将为学生创设积累词语的好情境。(这也促使我立志要多加练习粉笔字。)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好动,尤其是男生,很多同学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还无法做好5分钟。我又吓又骗,却始终不见成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于我,是近来最头疼的问题了。
《梅花》教学反思 篇19
本文的人文内涵丰富,而作为语文课文的教学,我尽量挖掘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因素。
一、 以“冷艳”“幽芳”两个词为线
我读文以后,认为开头描写梅的“冷艳”“幽芳”的两个词不仅是梅的特点,更是梅花精神:孤独而独树一帜,淡雅而无时不有;又是外祖父的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爱国之心的写照。我试图以这两个词语为贯穿研读。
文章开头是由物及人。我试图通过抓住“冷艳”“幽芳”、“又”“总”两组词:让学生感悟梅与人的关联,从而为下文的'“借物喻人”特点的学习作铺垫。
三次“落泪”的研读:
第一次落泪,我除了抓住三句古诗的解读,更试图想通过引读、词“冰冷”的品味感受外祖父的“默默而又是那样浓烈;又如梅花的“缕缕幽芳”,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
二、 三次“落泪”的写法比较
试图通过写法上的比较,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理性的连接,是三次研读之后顺接的写法的运用。
《梅花》教学反思 篇20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
《梅花》教学反思 篇21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梅花》教学反思 篇22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你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抓住“有气节的人物”进行拓展,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谈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我再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补充我课前搜集的资料,如宋代的文天祥、抗日英雄赵一曼、等等。这一环节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了作者那起伏的情思,领会了“魂”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魂”。
使学生课上得到朗读能“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效果尚可新课标指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主动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课后的那份高涨的学习热情,那份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让我感到这堂课很成功。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共进,教学相长。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梅花》教学反思 篇23
《梅花魂》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情,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力求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感悟:
一是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从中让学生懂得,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熏陶,也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二是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懂得,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他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
三是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都引导学生抓住外祖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本单元读写例话提到的要求。四是课后的作业安排了续写故事,体现语文课既练了读又练了写,读写结合。这是我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是不如人意的。如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没作深入的引导与肯定;在拓展的环节中,深度不够;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显得有些沉闷。
《梅花》教学反思 篇24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以前在讲读课文里学到的理解文章的方法,来自学课文,老师只作点拨,引导。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进行多形式读,通过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提点学生用恰当的语调、感情读出外公对我说的“语重深长”,我听到回国的“欢乐”,外祖父训斥妈妈的“生气”,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分别对悲伤,为深入领悟“花魂”,爱国情打下基础。其次,扶放结合,读议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中五个小故事,我详细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抓重点词、重点句外,再辅以问题导读,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其他四个故事则由学生通过读书后自画重点词、重点句,自设导读问题去逐一理解,培养学生的`学法。最后,抓重点词、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爱国之情,文中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我”唐诗宋词,分外爱惜黑梅,不能回国时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郑重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黑梅图,回国分别时“我”觉得外祖父衰老了许多,而且泪眼朦胧……都是体会外祖父强烈的思乡爱国的重要的词句,在讲课时让学生细细品味。不足: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有些重点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更深地理解它深层的含义,我想,应该还是读得少,虽然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学生不是用心在读,而是为了读而读,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梅花》教学反思 篇25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是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那霎那间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画,无不展现了语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说,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每一处知识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们要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含苞欲放的花朵,让她们诗意地开放在孩子们的.心里。在《梅花魂》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试图从诗意语文上寻找突破口。
一、吟咏梅花,诗化入题。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这首词中带有伟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随着诗画同步欣赏吟诵,孩子们一下子被梅花的俏丽,被“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个性阅读,诗化语言。
文中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句子都是需要让学生带着感受来读的,也只有这低缓,深情的句子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朗读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颗赤子之心。
三、乡愁结题,诗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带来的同样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节课结束之际,随着动情的配乐朗读,孩子们对于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牵挂、眷恋之情感受颇深。我想,此时此刻,牵挂着祖国,爱着祖国的已经不仅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梅花》教学反思 篇26
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我的处理方法是:
1.解释题目当中“魂”的意义,是采取在字典里的三个意思中选择其中正确的意思的方法。其实,选择对意思并不难,所以我随后又举出孩子们学习中的.例子——“我们上次的征文是什么主题系列的?”同学们都脱口而出——“中华魂”,举一反三,也可以推断出中华魂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意思。这样一来,一箭双雕的有说清楚了征文的主题含义,又帮助理解了这一课的课名含义。
2.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正音。
3.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外祖父了的几件事情(概括段意)。
4.整理段意内容,形成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次我处理教学重点的3、4两项时,专门和同学们梳理了我们利用段意连接法形成主要内容的具体步骤:(1)通读课文
(2)划分段意(尽量划分意义段,如果有困难可以由自然段段意着手)
(3)概括段意(必须包含 谁 在什么情况下 干了什么)
(4)利用序数词或逻辑顺序词连接段意。
下课之后询问个别同学,在这堂课的练习下,基本都能记住了段意连接法的运用步骤,但是还需要后面每堂课的持续练习,才能普遍掌握。我猜想之后的可能性是——我们班学生不是记不住方法,而是死记方法而不主动去用,因为都觉得做这一道题都这么麻烦,不愿意花心思去做,只要老师不逼着一步一步地去思考、答题,就不会自觉使用方法进行练习,但每当跟老师步伐一致的做题都能答对。所以,还是得克服“思想懒”这个问题。
《梅花》教学反思 篇27
《梅花》是北宋王安石咏梅的一首名作,写了梅花洁白幽香的特点,赞扬梅花不畏寒冷的坚强品质。全诗仅20个字,但读后令人眼前宛然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如何引领残障孩子诵读好这首古诗,并感受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呢?我把握了这样三个要点:
第一,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古诗的朗读是讲究节奏和韵味的。老师在上课前须不断练习诵读,把握好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在老师初次范读古诗时,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范例,原来朗诵古诗应该这样去读。在引导学生品位和感悟四句诗后,老师再一次诵读示范,通过范读给学生诠释整首诗的.情感和韵味。
第二,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一段音乐、一个画面、几张图片……都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更浓,理解更深,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第三,抓关键词体悟。《梅花》是一首咏物的诗,它抓住事物的种种特点而描写,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所咏对象的一种感情,教学中学生可能不易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作文章。其中写到梅花的三种特点:“凌寒独自开”--开花的季节(不怕严寒),“遥知不是雪”--颜色,“为有暗香来”--香味。再让学生比较诗人最喜爱梅花的什么特点,稍作启发,便可使学生知道是“凌寒独自开”,由此理解全诗的主题。加上反复诵读,学生的情感便可调动起来。
《梅花》教学反思 篇28
回顾课文《梅花魂》的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交流,让学生获取了新知,掌握了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的力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一是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读的一些古诗词;二是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三是课题。尤其是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语句含蓄,感情深沉。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到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课文中对外祖父的语言描写共有几处?哪一处你认为最难懂?找出来认真体会。使学生明确第三处最难,即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最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放声读,边读边体会。然后引导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读书,你读懂了这段话中的哪些语句?你想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吗?之后汇报读懂的语句,并个人表演读相应语句。再齐读:外祖父的话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来一起读一遍吗?最后由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上台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本段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深刻体会到了“梅花魂”中“魂”的真正含义。
《梅花》教学反思 篇29
本次活动我在去年上过了,觉得上下来的效果不错,因此选择了这次的活动。但是这次上下来却不如去年的,我真是想不明白,值得我好好反思反思。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吹点画,他们都觉得很新奇,在活动中,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前半部分我觉得不错,孩子们能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例如:梅花树长得怎样?有幼儿答:弯弯扭扭的。孩子的回答非常好,我给了他及时的表扬,这样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我还在想怎样才能引导弯弯的这个特征上呢!又如:花瓣长得怎样?孩子回答:圆圆的。我事先想怎样才能引导到像手指的这个特征上,这样一说,圆圆就很像手指了。在第二环节教师讲解示范吹点梅花时,我觉得讲解已经非常详细了,在孩子操作前,也提出了操作的.要求。
到了第三环节幼儿操作开始慢慢不行了,孩子用水粉笔慢慢的在滴墨水,但是滴一次不够,两次也不够,需要滴好几次,他们的耐心慢慢在磨灭,有的幼儿就滴一两次开始吹,就叫嚷起来了:“老师,我吹不出来。”我忙的不可开交起来,好几个孩子都吹不出来,可把我急坏了,后来就匆匆收场了。我左思右想,可能是用水粉笔错误,应该用毛笔,因为水粉笔比较小,蘸不到墨水,导致滴不下墨水来,记得去年是帮孩子们滴好的黑色颜料,所以效果不错。不用毛笔可以用眼药水的瓶子,这样一滴就会有很多墨水滴下来了。还有可能是这个墨水的浓度太高了吧,如果给它稀释一些,可能会好一些。孩子在吹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我没有为他们提供吸管,这是考虑上的不足,如果在准备上更充分一些,也许效果会更理想,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解决了吹画的难题,那么后面的都不是问题了。在用手指印梅花时,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希望听课的同事姐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想,通过这次反思后,以后再来实施这样的活动时,会心中有数。
《梅花》教学反思 篇30
《梅花魂》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外祖父的那颗爱国之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本课我有两个重点教学环节,一个是第三自然段,一个是13自然段,通过对这两段的重点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赞美,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一些知识性的讲解,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改句子 ,以及句子在语境中的运用,文章的写法及结构等都自然的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学会。课文最后再回到“魂”字上,紧扣课题,突出重点。课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教育的'目的。在最后我把板书的梅花和两句话一起送给同学们,希望他们也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第三段,理解唯独和分外的时候,应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讲有气节的人时,应提到文天祥以及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在设计出示两句话时,课前的准备不充分,以至于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不过这些以后我都会注意,最重要的是今后在备课中不仅要被教材还要备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海洋,他们在里面尽情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