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讨活动总结

时间:2023-11-13 13:25:15 活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研讨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

  5月11日,xx一附小数学团队进行了“学习任务单”的制定使用专题研讨活动,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研,教师们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制定、使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与会教师认为“学讲计划”的核心要点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那么教师如何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呢?通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在“学讲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学习任务的载体以“任务单”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指导的过程。

  大家还就学习任务单的不同内容及使用时机进行了探讨,通过具体的课例,大家认为课前任务单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初探本节课的知识点,对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或有疑问的知识进行初步感知。课中任务单的作用就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思维瓶颈时,教师导在迷惑之时,教在懵懂之处。课后可以有任务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的`“任务”一定是课上知识的延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处在积极自主探究的状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此次教研,让老师们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学习任务单推进“学讲”更加有信心,有方法,相信任务单一定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2

  12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xx市实验小学举办xx省首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优化”课题暨历届xx获奖教师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几日来,“教学过程优化”六个字一直在我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记。到底怎样做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呢?

  在网络帮助下,我终于了解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原来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若单单把“最优化”理解为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在上午的来自xx本土的'陈xx老师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福州的鄢晓钦老师执教的《集合》两课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给入会老师以自在舒适的感觉。两位老师从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评价语的运用,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无不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此外,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还要善于把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攻玉可借他山之石”,鄢老师的呼啦圈就生动形象的阐释了集合的含义。我很赞同“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3

  一个学期匆匆而过,我校数学组根据学期初的计划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办学品位为目的,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就本学期工作做一简述:

  一、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科研能力

  1、本学期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加强课标理论和业务学习,我们数学组在工作态度、学生作业、教师备课、参加组内教研活动方面、资料提交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进步。

  2、教师育人的整体意识得到提高,变知识育人为文化育人,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这方面,教研组做到了三个引领:理念引领、思路引领、方法引领。主要措施是教研组牵头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听课,提高认识。

  3、教研组每次活动都有内容,有主题,每次都有主讲人、记录人。人人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都要当一次主讲人,教研组长做到每次活动早安排,早策划,起到了教研促进步的'目的。

  二、常规考核,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效

  1、每月学校定期检查教案、作业一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检查,杜绝了无视进度备课和上课,先上课后备课现象。教案具有实效,有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作业布置精心合理,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达到了作业练习的意义和目的。

  2、在学校的`部署安排下,继续开展推门课、展示课、校级课等活动,突出新课标理念、以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重点,进行“研、讲、评、议”一条龙教研活动,充分体现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严把“有效教学”关,打造优质课堂,把教研组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阵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

  3、学校领导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主要监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效果。这个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听课15节。

  三、特色教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教研活动中大家积极发言,讨论激烈,对某一环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充分体现了本次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主旨。对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教师们都非常感兴趣,一致认为这样的活动形式有目的、有实效,能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给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和研讨的平台。集体备课后,xxx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做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并再次讨论总结。教师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小课题研究,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定专题后,各年级根据学生家长的反馈和本年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了本年级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学期末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计算验收。从学生答卷来看,普遍对计算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有一定的提高。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4

  最近本校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数学学科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研组活动只是热热闹闹开开课,客客气气评评课,却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状况。参与执教的老师和内容有:陈莉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陈云霞老师的《8的乘法口诀》、蔡萍老师的《可能性》。参与执教的几位老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并始终围绕我们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在一节课上更有效地学习,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一定的发展。接着是听课教师的评课,围绕着执教老师所提供的课例,老师有畅谈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有练习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出现错误的优化处理等等,既有宏观的课程理念导航,也有微观的教学评点和细节争议。老师们之间的对话,并不是对与错的简单较量与交锋,而是意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意在追求更具有智慧的教学,整个过程是和谐的,有效的。尤其是参加磨课的教师,在精雕细琢中不断反思,探寻着有效教学的策略。执教的老师更是不厌其烦地反思并修正着自己的教学设计……难能可贵的是在集中研讨时,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发言,交流他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以及操作策略,活动后,教师们也纷纷写下了活动心得。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积极交流互动。在学生身上闪现出思想的灵动,智慧的火花,课堂氛围无拘无束而有序。之所以形成这种氛围,除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独巨匠心外(这是很重要的),还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发挥是分不开的。

  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丰富,这里不是指华丽的辞藻,美丽的修饰,而是指的教学语言目标明确,指向清晰。教学语言轻松幽默,娓娓道来,似从心底流出,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痕迹。

  2、教师的教学修养深厚,他们具有深厚、扎实的'数学学科素养,怀有对数学学科的深切热爱和深刻理解;对数学学习的内容脉络清晰,知识内容网络构建严密,不是就课教课,而是能够达到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促进发展。

  3、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学生汇报、演示、讲解、交流,既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学到了他人的思考方法。

  4、教师的评价及时,起到了激励、引导的作用,促进了教学。

  5、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教学留有余地,为学生的思考留下余地。:“课已停,意犹存”。课后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无尽的探索。

  需要注意的地方:数学是一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学科,学生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它是一个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此要注重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总之,本次活动再次使用了新的理念和精神,有助于提高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握教学目标,更好地深入研究数学课堂,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5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下,踏踏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1、本学期数学期中考试,六年级在区会考中成绩四个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在学区中高居榜首,其他年段与槟榔小学互换试卷,成绩也达到了标准。

  2、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争取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

  3、加强对辅优补差工作的监控力度。收效显著不及格的人数在逐年下降。

  4、并开展了和槟榔小学关于出卷质量和试卷的评析与交流,交流较为成功。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新课程标准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它指出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充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地位。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学期多名老师走出校园到各校学习他人的经验与研究方法;我校派马亚红老师到武夷山参加省课题“问题解决”的研讨活动,并把新的理念带给了每一位教师。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很难适应教育的新形势。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6

  5月13日下午,xx市清河区初二数学“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路中学如期举行,xx中学杨老师、xx中学程老师分别借班执教上课,为与会老师开设了富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课并进行了说课,与会数学老师就两课进行了热烈的评议与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次活动所上课题为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9.1 图形的旋转》,两位老师均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大家认为:杨梅老师的课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师生素质高、活动流程畅,情境激趣,课前热身有新意,效果好;讲解细致,点拨到位;及时进行方法总结与归纳,不局限于本课,适时渗透,拓展适当,选题有梯度;

  注重过程教学,关注说理训练;动画演示直观效果好,画图指导较到位;板书布局合理,富有启发性;关注学习品质的培养,学生活动较为充分,教学效果显著。程帆老师的课,用三角板直接画图示范、演示说明,直观效果好;

  在课前预习效果较好的基础上组织学习活动,从81%教起,效率比较高;问题设计有梯度,充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活动充分,效果良好。

  本次“同题异构”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讨案例,对于促进数学教学研究、提升课堂课程能力,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7

  4月11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莒南县小学数学专题研讨会及讲课比赛活动。在此期间我既是评委又是听课老师,两天的时间共听了13节精彩的数学课。这些课演绎了实践新课标新理念的最精彩的课堂教学,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形式多样的课前互动

  做课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创设各种活动的情景,或是讲故事,或是猜谜语。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由此看出,有效的课前准备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出学习问题,较快的进入课堂角色。

  二、恰到好处的课件设计

  做课教师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泼灵动,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听完整堂课。可以说课件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数学课堂,并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数学信息,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有趣,学生就更加愿意合作交流,更加愿意参与学习。

  三、扎实良好的基本功

  良好的基本功和自身素质是教师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做课教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教态自然亲切,端庄大方,课堂语言简洁,准确,挥洒自如地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板书设计也非常精妙,数学中的物、数、量对应一目了然。

  四、条理清晰的教学过程

  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条理性,层次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自然的唤起与生成;形式多样的探究与解决;变化精炼的训练与应用;丰富多彩的小结与提高。使知识的呈现、解决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技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适时科学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师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信心。

  参赛课优秀的方面虽然很多,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有的教师并没有准确把握教材,弄清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后续知识是什么,找准知识教学的起点。同时也不清楚为什么而学、把握住今天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什么奠定基础。

  2、该探究的探究,该交流的交流,该点拨的点拨。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学生的思维在点拨后还不奏效,不要再逼他,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有的教师怕犯了“灌输”的大忌,不敢讲解。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反而使课堂冷台。

  3、未能有效的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上好一节课不容易,尽管你课前经过精心预设,可课堂上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关注细节,有效调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有所关注,无论是对是错。适时给予解答、评价。可有的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予理睬,仍然走教案,使课堂减色不少。

  总之,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借助长期以来的积淀。聆听了这些教师的优质课,从中我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而且蕴含着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有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我们只有通过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8

  6月11日下午,xx市艺术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运用实践研究”试点项目研讨活动。本项目自年初立项以来,数学教研组已经多次开展围绕项目研究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请来了区教研员胡老师莅临指导。

  首先,全体参与活动的人员集中于303班教室,听取了王书记的.研讨课“认识小数”。本节课采用课中导学形式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中分四次穿插使用了导学稿,导学稿设计适时科学、任务要求清晰明确,不光关注了知识的“导”,更关注方法的“导”,以导促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书记在整节课中都使用白板软件来辅助教学,互动性强,即使是下午第二节,学生依旧兴趣浓厚。

  课后,全体老师集中会议室进行研讨活动。首先由王书记介绍自己对本节课设计的一些想法,再由胡老师进行点评,胡老师首先肯定了王书记试水的边学边教课堂模式,再针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做了打磨式的点评。

  本次活动是我校中段年级基于导学稿的边学边教模式的首次下水,王书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下学期我们将全面铺开、全员参与。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9

  今天参加了小学数学总复习研讨会,听了两节课,参加了交流与点评活动,感触很深。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与会老师的共识,能够集中地听复习课,自然能够让正在进行复习的老师获益良多,特别是两位老师的课后反思和王老师传达的复习建议,让人茅塞顿开。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运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如何体现新的理念,适应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贾老师的《比和比例》给了我很大启发。

  1、知识整理是“简单再现”还是“沟通联系”?

  在上毕业班复习课时往往把基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停留在简单再现的层面,即知识回忆阶段。实际上,当我们进入总复习阶段时,正好是把它们进行沟通的大好时机,一定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过去零散、不同时段学习的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沟通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这种更加关注子“沟通联系、内化建构”的复习定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

  2、知识建构是“强硬灌输”还是”唤醒生长”?

  要想做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不应是教师强硬灌输,而应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整理了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贾老师问:这些只是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整理,小组合作去发现探索联系。这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给了学生较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课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启发,较好地揭示了知识内在的规律,挖掘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知识进行疏理,促进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让知识“生长”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识记与内化,让复习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可见,知识的“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知识的“生长”是复习课的目的所在。我们的复习课需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0

  “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实践近一年了,从起初的懵懂到理论上初浅认识,从曾经的质疑到之后的认同,从片面的实践再到大胆的应用,其中的困惑曾经如迷雾般笼罩于脑海中。是啊,新事物往往就是这样,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它的魅力!

  本学期,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组三位教师在精心地研讨之后,向全校数学教师呈现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三角形的特性》三节概念课,旨在挑战概念教学,尝试在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发现和探究更多的问题,让概念教学在“模式”中更为生动,更有内涵,更为高效!

  下面我将结合研讨的三节课,谈一谈在“情境的引入”、“自学的设计”、“后教的引导”中,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思考,希望更多教师参与研究概念教学,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一、引入适当简捷的情境,让数学更为有趣。

  在以前的模式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所有讲课教师的第一句话(像台词一样)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目标是×××”,虽然简捷明快、直入主题,在形式上直接将学生从课外拉回到课内,但如果天天如此一般,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在哪里,学习的欲望又会有多少?为什么要教学这些内容?学生的心中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是小学生,他们所需的更多的是兴趣。因此,这三节课的导入都设计了相关的、简捷的情境。

  例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中课始的谈话,“豆豆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哪个是准确数?哪个是近似数?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较大数的改写》的导入环节,出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各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到由于这些数都比较大,在读、写起来都不太方便,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能把这些大数简单化,由此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特性》在课始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比划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并尝试自己画出三角形,在猜测中、在挑战中、在简捷的情境中,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是基于生活的,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的,自然简捷而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运用“模式”时,应多方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喜爱的、有趣味的数学,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

  二、引入活动加入重点,让自学更为有效。

  “自学指导”是桥梁,它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自学指导”是拐杖,它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发现与探索;“自学指导”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展现着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自学指导的设计应尽量在言语上简单化,在内容上重点化,在操作上可行化。

  例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自学指导:①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根据需要用()的方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②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分别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较大数的改写》自学指导:①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可以在()位的右边点上(),在数的后面加上()字。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呢?②保留一位小数是在哪个数的基础上进行保留?看的是哪一位?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呢?这样设计,用简短的提问,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自学时更多的关注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更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三角形特性》一课,自学指导中“画一画”、“标一标”、“试一试”,采用了“活动”与“结论”同在的方式设计了两次自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边操作边学习,边尝试边感悟,逐步形成对概念的初浅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将形象的活动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既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凸现,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策略,提升了自学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

  另外,自学指导还应在教学的一定时机实现必要的回归,不能把指导做为一种形式,而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自学的效果,回扣本课的重点所在。

  三、适机引导拓宽视野,使后教更为生动。

  在“模式”运用的初始阶段,由于经验所限,我们总感觉课堂上缺少了什么。老师的嘴巴好像被什么束缚了,“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发现、让学生感悟”,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似乎“空洞”了许多,尤其是这样的模式研讨课,有时感觉不到老师的作用在哪里?这是不是运用“模式”的必然结果?实则不然,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作用应该说是更重要了,不仅要在课前认真的研读教材,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况,更要在课中学生讲解时认真倾听,抓住时机引导发现,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因此,在设计“后教环节”时,思考得更多了。

  例如:《三角形特性》一课“三角形的定义”教学中,在先学环节的“画中感悟和反例辨析”后,教师运用提问:“你认为在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逐渐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完善了对概念的理解,之后又通过对关键词“围成”、“三条线段”的理解,使学生从图形语言逐步地过渡到数学语言,在纠错中提炼,在实例中解析,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升华。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尝试画高,由于书中只给出了最基本的锐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而且是最简单的一条高,对于优生来说,他们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因此,在“先学”时,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画出不同的高,并在“后教”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画的不同的高,在错误中辨析明理,在不同的高中感受“对应”,这样的“异中求同”,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高”的真正含义,明白了“底高对应”,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高不仅仅是教材所呈现的一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再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后教环节中,教师利用两条数轴,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这个书本未提及的知识。《较大数的改写》当检测更正学生初步掌握改写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的四步“分一分、点一点、写一写、读一读”。这些引导或是告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教学智慧。

  总之,我们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时候,“模式”是一种理念的影子,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读到里面所蕴涵的理念,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1

  11月26-30日,我有幸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千课万人”场面壮观、名师荟萃、百家争鸣,今天终于身临其境了!让我见证了一次小学数学教研的花开盛观。

  活动的布置大气精致,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了人文气息。以书香对联彰显底蕴,以倒计时钟匀开序幕,以经典音乐贯穿课间等等,使人一步入会场就会被浓浓的教学幸福与数学理性所包围,不禁感叹组织者的精心、精细、精巧、精密!再次见证了“千课万人”会务组的团队智慧。

  课堂以学定教,彰显教师的智慧。大会交流的15节课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梳理成“数的认识”、“乘法计算”、“几何概念”、“面积教学”、“综合应用”五个板块。尽管课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每节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循学施教、因学设教、先学后教。

  情境为“施教”所用。浙江省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大任务布置、分层次反馈的方式,利用0、1、4这三张卡片,把读数、写数、数数、数的组成等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实现了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知识与观念的相互融合,学生从“有所知”变为“知所知”;山东省杨永丽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算理,创设了编织的教学情境,不仅仅直观上接近“网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译部分为单位“1”如何转译为整体为单位“1”;江苏省陈敏老师的《体积与容积》则是根据石子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观察,就把无形的东西通过有形的载体加以直观,感受到物体是占一定空间的'。

  素材为“设教”所需。江西省的刘才军老师和福建省的阮宁宁老师选取了“金牌”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福建省的郑汛老师选择了分别为面积有明显差距、差距不大、同形状差距不大的三组素材,来说明面积比较的不同方法,并顺势引出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上海市的张连珍老师为了组合图形计算方法的多样性,选取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主题素材贯穿整课。

  经验为“后教”所备。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为活动经验的积累奠定基础。上海市陈华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让孩子们经历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初步了解两种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后对新知进行深入探索;江苏省陆丽老师把小蚂蚁抽象为“点”,从“点的平移”类推到“线与面”的平移,使学生对于从原有的物化理解上升为本质理解;浙江省的金奎老师课一开始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表征-2可以表示什么,并把创造的表征穿针引线于整课;安徽的谢光玲老师和杨眉老师则让学生积累编码与推理的活动经验,为“后教”所备。

  专家引领思课辩课,让会场散发出浓浓的学术味。本次活动的专家大会互动点评。针对课的类型每半天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五个问题,先由上课的教师选择并回答,同时为会场的听课代表也留了问题,于是,会场上上课教师、与会代表和引领专家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使问题的研讨更加深入。特级教师刘永宽的“直线式的问答”、朱乐平老师的“慢教育和活着的理论”、范新林老师和陈庆宪老师“半装糊涂式的引领”、叶柱老师的“巡回作答的方式”等对还留余温的课再一次加热,给了与会者的思维不断的激荡与澎湃。

  特级教师现场同课异构,让复杂的课堂变得简洁明了。本次活动每天有一位特级教师从一天的观摩课中,选择一节课进行现场同课异构,特级教师袁晓萍根据学生的导学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年、月、日》一课气势磅礴;特级教师俞正强借“主角”的虚像,为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离散”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结”埋下伏笔,逼问着学生去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意义;特级教师朱国荣则让孩子们干脆自己编学号,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使课渐进,思路明晰。由于课堂的开放和对孩子的信任,课堂上频频呈现孩子们精彩而真实的回答。

  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花开一时。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一方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几天的学习旅程很快结束了,几天来的学习收获我难以言语表达,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提高。名师们超棒的教学设计也深深震撼了我,每一节课堂,都是学生和教师的一次美丽邂逅。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引着孩子们在数学的花海里绽放自己,鲜花就开放在我们的课堂中。虽然时值秋天,但我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原来数学可以那么的有趣。经过学习,我们也许达不到大师们的那种至善至美的教学境界,但只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超越自我,就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喜欢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见证朵朵花开!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2

  本次课型研讨,我们一年级进行了计算课课型的探索。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对计算课中每个程序结构的理解颇有感触,对计算课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计算课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1、复习引入旧知铺垫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复呈现。所以,除了新的运算起始课外,大多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通过学生尝试和自主探索获得。复习旧知一是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经历。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二是为新知学习铺桥引路,打下伏笔,做好铺垫。我认为复习应抓住新知与旧知联系点进行;二是有利于为新知理解作好铺垫。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而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计算知识更是枯燥无味,这与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厌烦数学,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不能全面发展。鉴于此,教师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特殊感情,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发展能力。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是计算课的重点,这一知识的获取,可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尝试、启发、设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过操作,在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表象,理解算理,会算法。老师的指导只是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进死胡同,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求知。

  4、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巩固练习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掌握情况的有力措施,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如独立算、对口令、开火车、抢答、改错等。

  5、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总结是学生对全课知识进行一次整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关键,同时又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自我评价,正确对待自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总结“你今天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果?”。对知识回忆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提升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麻烦的就是计算教学,因为我们老师都知道不管怎样努力的去教学,去提高教学艺术,学生还是照错不误。因此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就将研究重点着眼在计算教学。平时就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的`教学,并且自认为做的很扎实,很努力。在上课之前都会固定的加入口算的训练。可是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照样出现了我们所担心的事情。是我们的教学有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如何将理解算理与正确计算进行整合?应该如何上好一年级的计算课?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们一年级组的三位数学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起就一节计算课进行了研究,每个人都认真备课,并以研究课的形式初步展示。研究课后,我们一起进一步进行了研讨,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自的长处进行了教学设计的优化,还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问题确定了反思内容。

  反思主题如下:

  (1)怎样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2)数学课上如何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

  (3)怎样培养孩子回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4)数学课上对于运用数学的思考?

  在思考和碰撞后,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再处理再研究,到底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计算,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计算问题。

  一、引导学生,让思维灵活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再让学生围着标准答案打转转,要重会学,轻学会。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要多交给学生去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由“牵”到“放”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二、亲近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平等意识。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弱,计算方法凭直觉,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有时往往容易说错,说得不清楚。教师不管学生发表的见解是对的还是错的,都要认真倾听,都要给予赞扬和支持,不要横加指责。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蹲下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消除顾虑。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课标》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玩的天性,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使学生主动发现、掌握算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也可以开发学生智力的潜能。

  四、联系生活、养成习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多样。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地计算方法。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3

  20xx年9月29日到9月30日我有幸去射阳参加了20xx年盐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聆听了各县12位老师的课,感觉受益匪浅。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12位老师的课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

  29日上午第一节课是射阳明达双语小学的z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这节课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简洁、精炼。但是这样简洁精练的课堂与其他老师的相比却显得有些平淡,亮点突出不明显,没把学生吸引住。尽善尽美的课堂可望而不可即,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有时一堂课中教师口若悬河,却被认为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口若悬河,往往又被认为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浮燥而缺乏深度。因此,每一堂课后,教者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第二节到下午的第二节分别时敬贤路实验小学的z,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的z,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的z,大丰市人民路小学的z,响水县第一小学的z上的课题是二年级数学的《角的初步认识》,虽然这五位老师上的是一样的课题,不过听完一位位老师的课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执教的特点,比如第一位的丁红琴老师,她的思路非常清晰,语言大方有亲和力,最佩服丁老师的是,能把这节课上的这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这样的课堂是我所向往的,我也要努力去实践,争取这样的氛围能体现在我的课堂上。

  下午第三是阜宁县实验小学的z上的《表内乘法和除法》,这与第一位老师上的课题虽然是一样的,但是这位老师独有的气质,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敬佩,学生真的动了起来,练习题的设计也形式多样。整节课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一节课结束让听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后面两位是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薛筠和东台市第一小学的薛晓伟上的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听了这两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9月30日的最后的三节课分别是射阳外国语学校的谷文燕、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严海华、盐城市第一小学聚亨路校区的杭慧娟上的三年级数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让我明白了光有理解,学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分数的含义,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每半天都有专家点评,能直接点出这些教师的优缺点。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课堂上,学生不仅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策略,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听完这些课,我对解决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我将借这次活动的东风,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我会以此次观摩课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4

  20xx年5月20日,xx市小学数学学科“数学思考”主题研讨活动在xx小学开展,本次活动由xx小学谢老师老师为老师们执教展示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包装的学问》一课,以及xx小学柯老师开题为展 “培养集合直观,发展数学思想”的讲座,为我的教学数学及其课题研究都打开了一面窗。

  一、 简约的课,逐渐滑向思维的深处。

  听谢老师的课,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以及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深深思索。

  1.从研究包装1个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2个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3个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装纸,逐层深入,而且正如进修校林培育老师所说,谢老师三次探究活动的着力点也不同,活动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2.“问题串”教学方式展露无遗。怎样包装更节约?——节约在哪里?——重叠的面和包装面有什么关系?每一个问题都直抵学生思维的深处,牵引学生定睛于问题,陷入深深的思考里,冷静的课堂,沉静的思考美。

  3.想象、操作、画图助力于数学思考。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在本堂课中充分体现。三个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8厘米、4厘米的糖果盒要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约?这一问题处,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都相处三种方法:重叠上下面、重叠左右面、重叠前后面,并根据之前的学习迁移发现第一种重叠上下面的方法最节约,在这个思维的关节处,教师充分留白:真的'只有这三种方法吗?拿出实物实际操作一下,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教师这样处理真的很棒,在学生最想不明白的地方动手实践,所有的疑惑因动手操作豁然开朗。

  二、深刻的研究,积淀策略、服务教学。

  从柯老师的讲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线教师踏踏实实的研究,以及深刻的思考。两年的课题研究,柯老师和她的团队们就积累了这么多有代表性的课例和经验。从渗透几何直观意识——培养画图习惯——多媒体的运用——发展几何直观的策略。给我深深的启发。

  三、 精准的点评,引人思考

  之后听课的老师们对本堂课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引入的时间可以减少一些;课件的运用可以更深入一些……

  最后,进修校林培育老师和蔡福山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高度赞扬老师们的精彩演绎,也鼓励老师们多参与教研,指引老师们课题研究方向等。

数学研讨活动总结15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20xx年初中数学协同研修培训工作,并扎实地开展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我市中学教研室决定举行20xx年初中数学协同研修暨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研讨活动。

  4月28日,xx市20xx年初中数学协同研修暨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研讨活动在xx二中举行。活动首先由x中学xx学校周x和xx中学分校杨xx三位老师分别上同一课题(“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示范课,优秀课展示后,参加研讨活动的我市初中协同研修的'教师对展示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研修及教学的切实可靠的模式、方法,研讨如何提高我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讨活动由我市中学教研室莫副主任主持,参加活动的学校共有13所,分别是xx二中、xx学校、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学校、xx三中、xx中学分校、xx学校、xx学校、xx中学、xx学校。我市初中数学协同研修教师共70人参加了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