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

时间:2023-11-13 17:50: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末代皇帝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1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2

  《末代皇帝》是一位意大利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溥仪的回忆,用现实和过去的交叉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登基时坐在比他大好几圈的龙椅上,慈禧告诉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他只想离开皇宫回家,一个人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拥抱,没有兄弟的.关怀,想获得皇帝的权利,也做不到。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牢笼,笼子里只有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和一群陪他演戏的宫女,太监,官员。

  后来的溥仪梦想恢复权利与地位去重振满洲国,不料被日本人利用,曾经饱受沧桑的帝国更是雪上加霜。日本战败后,溥仪沦为战犯,接受新中国的改造,最后褪去所有的身份,成为普通人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辈子梦想的自由。

  影片的最后,溥仪回到挂着“禁止进入”的紫禁城,他从龙椅下拿出当年放在下面的蛐蛐罐子向孩子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然后便消失了,这一年是1967年,溥仪在这一年去世。影片最后的结尾在悲凉的音乐中结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把握历史的方向,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影片最后的蛐蛐,本应该在田野里,却被关在笼子里50年,溥仪的一生就像那只蛐蛐,被囚禁的一生。

末代皇帝观后感3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观后感4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中,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许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人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许,是贝托鲁奇的意大利共产党员的身份帮助了他?

  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35分钟。

  溥仪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是民国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枪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历史上,他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经三次称帝: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时称帝,满洲国称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投降。总体来说,溥仪可看作是一个没什么能量,也没有个准确想法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庸人,有点无知。不错,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仇,但是他自身没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这样看来,说溥仪是一等战犯还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王朝到了结局,总会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线,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维持它最后的尊严。

  回到电影上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