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4-08-27 02:36:5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央视一部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总是没能静下来仔细观赏这部传奇纪录片。偶然一天,看见了一本同名的书籍,极大地引起了的我的兴趣。细细品来,还蛮有滋味。

  一直对食物有一种执着,执着地相信食物传递给味蕾的信息会被大脑封存,味道是有记忆能力的。世界上的国家借着其独特的味道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味觉倾向和饮食习惯。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为一种文化和习俗,这便使得我们流连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中国,坐落于东方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这里有稀奇的山珍,这里有令人回肠的美食,这里有包含生活五味杂陈的味道。

  不知你有没有察觉过,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嘴里常常提到的关于某种记忆,其实大都来自我们的味觉。食物是带有很深的'记忆的。食物于我的记忆,可以说是的儿时记忆,是家的记忆,是亲人的记忆。

  总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过年时在饺子里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着大锅里的饺子煮的咕嘟咕嘟的,由衷地欢喜。妈妈会教我包饺子,现在长大了,就学着给父母包饺子。在儿时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这样,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会想起父母家人,都会想起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永远忘不了那个味儿。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代代相承,他们传承给下一代的东西,下一代也会继续传承下去。就像饺子,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一种食物的记忆。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看上去似乎都很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和那弥漫在城市上空的味道了。每个城市,每个种食材,每个味道,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许多故事构成了一个友情有味的中国。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思考,一种脱离食物作为充饥果腹以外的意味。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古代文人雅士吟诵的美食诗句到现代每每被人们提到的“食文化”,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文字积淀构成了一场永不散席的文化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舌尖上的故味,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和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几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使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我们兴奋,流下口水,还是因为我们从各地的饮食中“看”到了家里的味道。在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这些记忆,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家人那里却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全都藏在了那一锅汤,一碗面条,一片肉里。

  在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以及负责人类生存的食物在加速流转。片中徐徐展现的一幕幕画面,则让我们的心灵舒缓了下来,也唤醒了我们对儿时生活的记忆。与口水一起流出来的,是泪水,还有对儿时生活的.深深眷恋。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看着那些辛苦勤劳又朴实无华的国人为了生计奔波,远走他乡,背着行囊渐渐离去,竟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悲伤和凄凉涌上了心头。

  或愁或喜或怒,对于感情的认知人类与生俱来;或咸或甜或辣,对于滋味的感觉人类也从未忘记。它就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顿时冷静,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次脚步会走到哪里,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脚步会走到哪里。美食离我们的距离究竟是远了,还是近了?没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家的味道永远都是一种羁绊,一种力量,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啊。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非常好的美食节目,当然我也不会放过这本书。我不仅是被,书中的美食所吸引,更多的是从美食中体会到人生百态。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常常被凝聚在美食之中。一道平淡无奇的家常菜往往会成为味觉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你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当你怀念故乡时,家的味道也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家常》这一个章节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烧肉,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味觉与嗅觉的盛宴,还会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人最淳朴的爱。

  主人公紫玉的家庭并不富裕,母女俩,租住在学校附近,他们居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四户合用厨房,但房租便宜,这就是他们的家。

  我发现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章节里,有许多内容,其实与红烧肉并没有关系,和总是与食物本身不一样,偷偷在告诉我们什么。比如“五年来,父亲从没有来过上海。”我在这里会感受到,父亲争取每分每秒挣钱,想让紫玉过上更好的生活,表达出了无私的父爱。“五厘米厚的笔记已是第四本,女儿的专业课,妈妈从未缺席过。”妈妈记得如此细致的笔记,代表着他对女儿的期望,也代表着细腻入微的母爱。这样普通的红烧肉,凝聚了一家人的爱,我们家也是如此。

  时间很快过去了,哥哥越来越大,已经不怎么爱说话了,每次回家爸爸妈妈都会准备丰盛菜品。也只有聚在餐桌上时,冷漠的哥哥才会找回一点热情,家里也会找回更多的温暖。

  就像书中告诉我们的:“总有一种味道,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这一天,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开始我怀疑这不会是一部关于一些美食的纪录片,结果却是这样。我对美食不感兴趣,但我完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因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农民的艰辛,那些场景仍然让我难忘。

  影片开头介绍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种,真的很少见。每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都要在凌晨三点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他们在挖山菇的时候,不要破坏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来,然后把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菇重新长出来。小女孩说:“一定要凌晨三点起床去找山绒。现在是雨季,山绒长得比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别人抢了。”多么简单的语言,多么彪悍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个烤山菇可以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单,挥挥手,财大气粗地喊:“给我最贵的。”你有没有想过,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贪黑的农民的劳动?当你离开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农民每一滴汗水的结果?

  当你在酒店里挥霍东西的时候,你理解农民找不到蘑菇时的绝望吗?你忽略的剩菜是农民视之为珍宝的食物,你视之为珍宝的金钱让农民视之为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的辛勤汗水更可耻,浪费大自然的馈赠更可耻。别人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才会欣赏,但每一个农民看到家乡播出的产品,不仅仅是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不亚于汪曾祺对别人谈论家乡鸭蛋的回应,因为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辛苦,记录了他们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美食,也是中国的勤劳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2》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2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2》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从人们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票、布票、油票……。)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果子狸纷纷出笼……

  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人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粗粮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在第二季中,很喜欢这句话:朴素,也是一种力量。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导演陈小青通过中华传统美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岁月,还原了从前古朴的模样。

  任何美食,现代机器都可以做出来,而且不会有人为的失误,一个模子刻出来,效率极高。但是,有些独特的味道,只会来自手工技艺,是不可超越的。用心做出来的食物,情感与时间火花般碰撞,是蕴含着人们的热爱与真诚,那种全心全意的心情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做的人,还是吃的'人,都会因为这份食物而幸福。

  从古至今,人们对食物,生活笨拙而缓慢的探索与发展,仿佛轮子在悠长的时间轴上转动,一点一点凝聚智慧,一代一代传承,造就了今天精彩纷呈的中华美食荟萃。对于那些智慧,我是感到震惊的。特定土地所赋予当地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在这片土地,他们既无奈又庆幸。

  懂得吃的人,不一定懂得做。因此,人们可以边看边学知识,换一个角度对待吃这件事情,更能珍惜食物,尊敬这份智慧。虽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华美食,但是可以有一个较为宽的框架,相对整体的了解。通过了解中华美食,观众可以产生文化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该片有很多特写食物的镜头,多种角度的拍摄,交替衔接,观众隔着屏幕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鲜食物的蒸腾热气与香味,那扑面而来的色香味俱全,看的时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导演也说过,就是要拍的人们馋,这也是他对镜头质量评判的一个标准。除了食物,还有关于人采摘、烹饪,生活的画面。独有的风景地形,家庭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使片子更加接地气的联系到人们现实生活。时间流逝,多采用快镜头景色变化。渲染氛围,则是对特定动作的慢镜头。节奏错落有致,是一场完美的视听觉盛宴。

  这才是真正的国产片,是真正值得骄傲与认同的自身的文化精髓,也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拍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光内容和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也屡屡打动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个例子: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的'“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四个例子: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的“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五个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的“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01-16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03-07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热门】05-04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荐】08-18

【推荐】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08-22

[精品]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07-05

舌尖上的中国的心得体会12-13

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15篇01-17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03-07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