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庸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庸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书笔记 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诚意”,“诚意”即诚其意,意诚,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诚之意以复诚意,古之人亦可称为真人,可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然这里所说真人与其有所差别。回到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自己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诚然后心正,意诚方且是“意”“知识”“思想”“观念”上的诚,而心正何解?
所谓“心正”“正心”在下认为是自己与外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达到的`效果,亦可称为一种状态,所谓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达到“一”的境界。心正而后身修,何谓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来是一种很完好的境界,是结合前“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而结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总和。
所谓“物格、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有先后顺序的,如一个一个阶梯完成上去,先有物格完成然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可平。修身即是“格物、诚、正心”这三个过程的不断凝练,熟悉,持之以恒,学以致用而融汇己身的过程。如《大学》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却是不宜多说。其有一首歌颂君子的诗很完善,就如颂一个“物格、意诚、心正、身修”的人。瞻波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大学》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害怕、恐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在回到首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读书笔记 篇2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先把“素”按“索”理解,“素隐行怪”就是专门追求稀奇古怪的人,即使后代的人会记住他,我也不会那样做。年少的时候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想与众不同的心。从衣着、行为,到言语,都会刻意的与别人不一样。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就连开的服装店也起名叫“另类”,生怕别人不知道。我觉得只有心里有想法,想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外表才会体现出来。年轻就不说了,可是结婚之后依然会有这个想法,就显得不太成熟了。我认为人年轻的时候可以愤世嫉俗、年少轻狂,这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可逐渐走向中年,有了家庭的时候,就不应该再继续以前的那种行为模式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与别人不一样,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很受别人关注,但你的人脉非常一般,甚至不好。第二,会招来嫉妒。所谓枪打出头鸟,这就是“no zuo no die”。
再把“素”按“平常”来理解,“素隐行怪”就是平常喜欢隐居,这种行为是比较古怪的。儒家是提倡入世的学说,如果喜欢隐,把隐当做一种追求,这就不是儒家所提倡的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是喜欢隐的。不说跑到深山老林里隐居的“隐士”,就说在都市中的一种人,什么都不喜欢干,就喜欢在家里待着,有的人还美其名曰“大隐于市”,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宅男宅女”。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的行为称之为“隐”。还有一种属于平常的隐,就是有能力当官不去当官。就拿现在来讲,现在的社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那么你就应该出来当官就不应该隐,这才符合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
孔子说即使以上这几种做法可以被别人记住,我也不会那样做的'。上面说的是不属于正道的。下面又说了一点虽属正道可没坚持住的。虽然知道中庸之道,并且也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没有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能这样做的人我觉得是没有认识到中庸之道可以给他带来的好处。我们坚持不到最后的原因往往是既得利益没有自己想象的多,没有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也没有坚持的更久。
然后孔子说到了,遵循中庸之道并坚守,即使不被外人所知,不被人理解和认同,也不后悔。能做到这样的就只有圣人了。儒家追求的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立功,立言,立德。只要确定了自己的愿景,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坚定的沿着自己的愿景走下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果你在行走的途中因为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观点,因为别人的言语而产生动摇,那么只能说你的心不坚定。我们虽然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努力去成为圣人。王阳明说“学可以至圣贤”,认识中庸之道,并坚定的奉行,这才是成为圣人的基础。
中庸读书笔记 篇3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中庸读书笔记 篇4
我们80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死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
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
《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絜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
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
中庸读书笔记 篇5
最近读《中庸》,甚为受教。《中庸》也许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能让我们感觉生活已经更好。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概会被社会淘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做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庸读书笔记 篇6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说的不是一般的对。“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饮食。鲜能只味也。”孔子拿人们品味吃喝来比喻中庸之道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通俗易懂。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庸常生活,陈旧而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只是一个模式的复制,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也似乎与昨天没什么不同,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饭,睡觉;睡觉而后又吃饭,只是捱着日月,推着时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并非为了“生活好”而努力着。言而真正体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却没有多少。谁能解其味?
其实,幸福就深蕴在这庸常的岁月之中,只有回过头时,才有一丝的遗憾或回味。一种时过境迁的没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觉得自己很老,经常发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感叹。算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可以地去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