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典型的心灵成长类书籍。它在身、心、灵的某些层面,给了读者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这和我之前看的时间管理入门书《小强升职记》,如出一辙。整本书,都是一个主人公去询问,去实践,去思考,去获得。。。
书中开篇就带我们认识了,“我是谁”?这是一个终极命题,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模版。就好比前几年,白岩松来重庆签售《白说》时说的:北大保安就有思想。你如果想要进北大。他就会问你,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这几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富含深厚的哲理。在明朝著作《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就很明显。“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前往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想借宿一晚。”这句话,就写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书中写到谦卑和感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事实中,唐僧做得也很好。我也在学习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恩。
书中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回答道: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喜悦,是自身由内向外的感觉。而快乐,是某个特定的情节,是由外部因素产生的.。所以,喜悦比快乐更值得。
现代社会的恋爱,结婚。已经不那么单纯了。各种相亲节目层出不穷、花式秀恩爱。but,很多人都没理解到,没结婚,只有一个家;结了婚,却一下子有了三个家:你家,我家,我们家。
或许还是相同的一些人,当上父母之后,以爱之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读书,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甚至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最后,痛苦的还是孩子。
书中的若菱就像是我们的一个影子,透过她,我们的很多行为都被投射了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普遍的社会病:职场的欺骗、金钱的堕落、疾病的担忧、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活中的我们就是书中的若菱。与之不同的是,若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指引她方向的智慧老人。而在当下,又有多少人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智慧老人告诉若菱一个概念,世上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臣服于现在,好好接受这一切。然后尽自己的可能,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2
平静,是我读这本书时一直保持的心情。这本书教会我学习内在思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被很多东西所影响,从而心情或好或坏。虽说情绪的转变是我们内在真实的心情写照,但是细想下,心情的好和坏都是表示我们对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们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仅仅看到了成与否这两个简单的结果。殊不知,我们已经忽略了这件他们的本质,那些我们忽略的才是真实的体现。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先沉下心来,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情,然后才决定要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女主人公通过无意间遇见的一位神秘老人,进行了一系列貌似离奇的探寻真我的路程。这段旅途一路走来,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现在的我们还年轻,正是汲取知识和塑造发展自己的.最佳时间,但此时的我们也因此显得不够安定。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实现,但是却太多、太杂,不经意间,就悄然迷失了自己。
我经历过,我迷失过,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的时候。或者说,我都想要,都想做,结果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渐渐地我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长。现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将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这或许就是一种提升。
一本好书,需要反复品读。她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领我走过了一段人生必经的心路历程。感激这本书,也感谢公司在生日之时将她赠与了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3
谦卑和感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
问题就是: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量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很忙碌。
追求、追求,每个人都在追求。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
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负面情绪,但是,这样一来,父母等于在重蹈覆辙——让孩子也和他们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像固态的物质,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它们的内部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自身的大小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粒子其实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余全是真空。而且事实上,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现的,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约一百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叫作“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在现实的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爱呀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甚或是将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对于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白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
记住,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天下有几种事?
我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啦,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狂啦,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
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压抑多年的情,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因为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呀!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生活留给我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伤,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儿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儿一点儿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我们只能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
看到我们的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你进而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们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子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话,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而因为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择而发生。
在我们每个负面的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因为情绪是身体被我们思想刺激之后而产生的反应。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很不好的时候,像你现在的悲伤、低落,我们会一直想要从这个泥沼中挣扎着逃出来。所以我们借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对它,压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记住:“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个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所以这些情绪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说的,它们会来,就一定会走,我们任由它们来来去去,不加干涉。
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都是徒劳无功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切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最终我发现,我们还是要愿意去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同时,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若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没有这回事。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4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人生,是一条漫漫的道路,路的两旁有着各色各样美丽的风景,路的中间有时会出现险恶。人,行走在这条路上,无非就是想寻找这众多美丽风景中的至美。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来化解旅途中的险恶~
然而,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究竟在何处,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该如何去避开路上的硝烟炮弹。其实,我们所寻找的最美丽的风景,不过就是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得到的。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了解到我们在寻找自己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经常找错方向了。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去寻求解答和快乐。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逐渐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
现代社会,拜金风气盛行,个人主义,权利主义层出不穷。为何会有如此浮夸,奢靡的社会现象呢。归根到底还不都是人们脑子里那一股可怕金钱权欲观主宰了人们的头脑,这些人早已经被这种思想所束缚,成为甘愿被其奴役的奴隶。
人们所追求的权利,金钱等东西,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的这些追求都能够实现。相反地,很多人的这些追求都落空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让很多人想不通的事情,明明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辛酸,那么多汗水,可是最终还是一无所有。然而,你知道真正的原因么?真正的原因是: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吗?比方说:当你是一位学生时,你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吗?是为了对父母的承诺吗?还是只是为了自己有个好的将来?如果答案是的话,那你就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再比方说,假如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是谁?你的回答会是什么呢?是直接说你的名字吗?是说你的职业,或你的兴趣,爱好,出生地`````吗?如果你的答案如此的话,那么你真的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了~
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就是因为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浮躁,人们无法确定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只会盲目从众,急功近利。因此,也导致大部分人在面对现实人生的这种磨难时,无法忍受,自甘堕落!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生命试炼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因力争上游而汲汲营营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澹的踌躇关头,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5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 “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6
惯用着微博,博客一直荒着。但总有时候,心理有很多话想说,无法缩减到那几十个字之内。
最近,见到一个进取心被保护的很好,又不断内省进步的同学,对我有所触动。于是拿起去年三八节和今年三八节送给自己的十几本书,开始补课阅读。摊在手边桌上的,是那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的排版装潢很像随手翻看的速食书籍,排版稀疏还有一些插画,虽然很多好评但起初并没有当回事。这些年,因为生育和身体的不顺心,情绪管理一直有问题,严重的时候做过心理咨询,也阅读过不少心理学和认知方面的书籍,大悟也有,感动也有,不懂也有,常常在浩瀚的文字中,抓紧那几句救命的稻草,时间过去也就淡忘。
这本书我在床上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完全不顾作者的看并停下来思考的建议。因为,这本书贯穿了一种内观的精神,系统地串联起这些年给我帮助和感动的若干教义和书籍,帮我将这些知识和感受形成了一张网络:包括心理医生关于病痛与能量流动的解释,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处理;包括吸引力法则;包括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前辈说的“接受”事实;包括破除抑郁者的自动思维模式;包括看到一半觉得晦涩的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关于我与我的情绪、欲望、思想、感觉的区别。谢谢《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用循序渐进的叙述,形象的图解将这无数身心修炼的基本理论阐述的如此系统、形象、易于理解且便于练习。
终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我可以开始回顾我学到的,接受自己,放下对童年不安全感的回顾和执着,内观“真我”与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区别和联系,臣服于事实,接下来我要学习疏导情绪的能量,观察“胜肽”带来的老问题,并放下对当一个“可怜的,需要关心的”小孩的需要,扩展5%的意识,阻止潜意识将我的人生带入自动运行的预定模式;放下对亲人无谓的担心,以感恩的心态试验吸引力法则的能量震动;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勇敢,并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敢于行动。
虽然根据测算,我可能还是一个体质调体力欠缺的人,有一般程度的强迫倾向,中度的抑郁和严重的焦虑倾向,但我已接受,这就是我的身体,这就是无数人生事实造就的我的性格和情绪特征。但这些我看到的缺点和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我,因为看到和感知,我已与他们分离,我接受并允许他们存在,并且放下对他们的需要。
不执着迷信,不急功近利,我,正走在联接真我的路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7
前些日子读了一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也是同事推荐的,本来不喜欢看心灵鸡汤的,但看后却感觉收获颇丰,本书与其他类似心灵鸡汤的书籍不太一样,是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人生的理解。
书中大体讲到的是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间的对话,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并提供了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
本书言辞亲切,语言流畅,读者很容易融入到女主角的生活过往当中,能够切身体会女主角的遭遇,并随着女主角一次次与老人的接触,逐渐能够了解真实自我的存在,在阅读此书后,了解到老人大体从4个方面讲述了人本身在成长当中遇到的`阻碍,其中包括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的阻碍,并在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如果能够解决这四方面。
首先是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并身体联结:通过静坐等方式,逐渐与身体进行沟通,感受身体本身,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关注身体给自己的回应。接下来是接纳情绪,臣服事实:接纳事情本身,甚至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本身的样子,而不是刻意的压抑自己的内心。用耐心和行动化解:对自己的真实进行思考,可以回想小时候最本真的自我,与现在自我的对照,找到真实的自我,并尝试还原自我
身份认同:也就是认同自我的身份,给自己一个可以接受的身份。
我对本书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毕竟每人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推荐这本书也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交读书感比较晚了,但还是想自己写点东西,一方面总结一下,一方面稍微练习下表达,平时写东西比较少,写的可能比较简单,还望海涵,希望下次能有进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8
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完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刚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有带着太多的情感投入,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9
为什么读?
大概做了小一年的心理咨询,这是心理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书,想要我看看。也是因为自己会过分附和外界,苦恼于为何隐藏真实的自己而读。当然也是想要了解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
讲什么了?
讲的是一个职场女性遇到了一个对世事和人生看的很透彻的老人,老人引导她发现自己。从而找寻自己的故事。
主角怎么找到自己的?
循序渐进,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老人的提问引导,自己思考,再去见各种老人引荐已经成功找到自己的前辈,有普通人也有明星,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一些人生道理。这个期间去做了“橙子scholl”的“幻游”,畅想了一下十年后的生活状态,以终为始,唤起动力,点“阅读原文”有兴趣可以去试试。
对我有帮助吗??
有,给我帮助最大的应该是21小节情绪的部分,她提出了一种处理怒气的方式,即,拎出感受发泄臣服于事实。书里女人的老公外遇想要和她离婚。老人引导她想起这件事,并要她观察身体不舒服的身体位置,并引导她把这股怒气的力量向外发散出去,女人边打边回忆那些生气的场景,把怒气全部释放掉了。于是老人再要求她关注自己的.身体,此时就舒服多了。
老人说,事实最大,人们难受的一个原因往往是抗拒事实,就好像是一直用头在墙上撞。
当然,不要一上来就去关注事实,往往忽略情绪是不可取的,要有先有后,先关注身体和情绪然后才是接受事实。
最大的收获
看过后,来总结一下吧:要接受真实,并把想要的变成真的。因为事实最大。
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不受外部干扰的专心致志的去把我们想要的改变成事实。记得日本著名商业实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工作即修行。当然说生活即修行也对,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见大,每成就一件事都是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堆积而成,知道这点在理性层面上促使我静心做事,当然,偶像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比如方大同自己成立公司以及他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也在这些日子里给到我做了榜样。
以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1
最近在看生日时朋友送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尽管畅销,但我始终认为这种心灵鸡汤类的书目是纸上谈兵,远水解不了近渴。朋友也是出于好心,看我整日纠结又不知该如何救赎,所以买了这本书给我。
沉下心来,放下抵触的情绪,其实书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反思起来,自己身上也是少不了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常常,我们因为自卑或许是太在乎一直不愿承认这样的缺点。不面对,又怎能解决?所以,“臣服”是第一步。首先要承认那些已经发生的或无法改变的事实。比如,失恋。那个人就是不再爱你了,却整日幻想对方会回头,这样不仅走不出失恋的阴影,反而会越陷越深,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不可自拔;比如,差强人意的成绩单。不付出足够努力,依旧白日梦似的想东想西,以为睡一觉起来成绩单就会A+一片。其实,承认自己有限的实力,再加上必需的努力,即使成绩不如自己的期待,也会无憾了,不是么
未知的自己,未知的未来。有时会觉得迷茫,没有安全感。其实,人生不就是探索和发现么?你想要出国留学,想要去做志愿者,想要去看看你未曾踏足的世界,不都是未知人生的一部分么?这样想来,是不是会安心一些。其实也不然。世俗的观念,既定的套路,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当你看到别人这样按部就班的走下来,你是不是也会开始着急,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当你看到父母期盼孙子的眼神,你是不是会有一丝内疚?
有一位诗人说过,“你无法同时选择两条道路”。即使有不心甘,但是你选择的`这条道路必然有你割舍不掉的东西。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只有把你必须走的路走完,你才能去走你想要走的路。
正如书中说说,每一次经历都是给我们的礼物。在特定的时间,会有一些人的出现,让你成长。有些人扮演的是红脸,在寓教于乐中让你懂得人生道理;有些人则充当了黑脸,让你在痛苦中明白些什么。经历过,才会懂得,才会更加透彻。熬过去,才会成长。才能够以平静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种种。换做一年前的我,是断不会有如今的平和。
有这样一个问题,之前总是反复的问自己。对待爱的两种态度。其中一种是我爱你,不管你是否愿意,我都想拼了命的跟你在一起,哪怕你不爱我也好。另一种则是我爱你,如果恰巧你也是爱我的,那么我们刚刚好在一起,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那么我会祝福你。那么,这两种爱哪一种更加深刻呢?我想要你幸福,可是你的幸福不是因为我,我会很难过。我想要你幸福,不管因为什么,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
今天突然觉得,或许两种爱是来自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吧。不经事的我们往往会选择第一种,爱情就是不顾一切的付出。当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或许你就慢慢的倾向于第二种爱了。可以放手让你去幸福的爱不是不够坚定,不是倦怠,而是放开你,也是放开自己的豁达。
人生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尝不是呢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2
我是在20××年11月看的这本书,而当时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绪一直失落了几个月,但是很恰巧地选择读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就一直搁着没看),然后将信将疑地按照书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后我的情绪也慢慢乐观起来,对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开,而且也借由那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智模式。因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启蒙书,也是启发我阅读的起点,因为从这次改变让我明白:可能有些书你现在买回来了,或是别人推荐给你了,你并没有去读,但当你生命中出现改变,出现困惑,出现迷茫时,它会恰当地出现在你眼前,然后给你启发,给你希望,并陪伴你走过一次次的蜕变,这便是阅读的“缘分”---就像旅行一样,你并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书,但是你总会在下一个转角,下一次阅读中遇到适合你的书,而且不会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读了三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但是每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熟悉、亲切,仿佛和书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样,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灵魂、有心灵的书,所以我也向身边的许多朋友推荐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他们。另外现在张德芬老师时隔两年将在今年9月份推出新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现在当当和亚马逊预售(广告宣传一下,呵呵)
整本书的内容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提出疑惑、分析疑惑和解决疑惑。在书中一开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几个疑惑:
1)我是谁?
2)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3)什么是”真我“?
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联接,不断的远离自己?
整本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四个问题开展的,不过后面的内容则侧重于回答第四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前面三个问题偏哲学方向,回答起来比较难,容易给读者的感觉晦涩难懂,而且这本书重在实践操作,可以说是心灵修行的”入门手册“。
在分析疑惑部分中,老人画出了一张图图,概括了我们失去自我,远离自我的四个原因: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阻碍。
1、身体的阻碍:
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一种无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离感,就变成了一种存在性的焦虑,成为了我们与自己的身体以及意识上的阻碍。因为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感觉和周围的一切都是合一的,而从出生开始,我们会发现,肚子饿了会得不到东西吃,得需要自己哭或引起父母亲的注意才能得到食物,慢慢地我们的意识开始诞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体的了。
随着我们的发育成长,慢慢地会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拥有的物品,是由自己的意识支配,同时大多数人在年轻时期由于身体机能和恢复力良好,很少能感受到身体的不适和损耗,因此很少人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很少注意一些负面情绪的积累对身体的影响,除非当我们生病难受时才会去关注照顾自己,否则平时很少去关注甚至是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和感受。
2、情绪的阻碍:
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那些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像悲伤和恐惧,就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能力,就称为”痛苦之身“。这个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你产生的负面情绪作为食物,如果你不喂养它,它就会自己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长期喂养下来就形成一种”情绪模式“。回想一下,你在生活常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呢?而且情绪,这种东西,你越排斥它,它就越不走,而且还会更强,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思想的阻碍:
思想阻碍的形成比较,首先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教育我们要勇敢、独立、聪明、能干、诚实、温柔等等,一旦我们表现出与之不符的特质,父母和身边的人便会指责和批评我们,使我们产生了痛苦和愧疚感,为了获得他们的赞扬和逃避这些情绪的困扰,我们会压抑这些特质,不让它们表现出来,并使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更远,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许的特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特质,长期的压抑它们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关于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思想可以查看前天推送的文章---《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心智模式》,可通过查询历史消息查看)
其次思想的阻碍也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结束一段恋爱时,对方提出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我配不上你“等等,这些理由在你眼里只能是对方的借口(实际上可能也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没有觉察出来),只是真正的理由对方没有说出,于是你可能就会觉得是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够好,才造成这段感情的结束,因此你在自己身上贴上了”不够好“的标签,然后在以后的恋爱当中不断去迎合对方的需求,不断的表现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却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
再者,思想也与个人的经历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但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带有片面性,这是偏见和误解的来源。比如,今天遇见一位同事,跟他说话就绷着一张脸,感觉对你很厌恶,恨不得你赶紧离开他。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有人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则会认为是不是对方遇上了什么事,可能是家里出了问题,可能是被领导批评了,也可能是感情出现问题了。
4、身份认同的阻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人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带着面具去生活,这是因为社会观念,传统观念要求我们这么做:面对父母,要做孝顺的儿女;面对领导,要做顺从的下属;面对子女,要做耐心和宽容的父母......这并不是说这些要求不好,只是我们没有必要迎合这些要求,迎合对方,因为我们不是完人,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其次对于财富、地位、荣耀、职务,许多人会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如果你问”你是谁?“,他们的回答就反应了他们有多少的身份认同。比如有人说,”我是XXXX公司的CEO“,“我是一个千万富翁,有5套房,2套别墅、4辆跑车”,”我是李刚的儿子“.......这些身份的认同会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会从我们身上消失,所以它们只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附属物,只是一个证明,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
为了冲破这四个方面的阻碍,书中的老人分别给出了行动措施:
1、关注自己的身体,跟身体联接。
关注你的身体情况,观察一些现在的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是紧张焦虑,坐立不安,还是兴奋,难以静下心来,或是平静安详,看着我的文章想睡觉了?观察一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比较难受,隐隐作痛?观察一下你的呼吸是平稳的,还是局促的?.......只要你关注你的身体,它就会回应你。而与自己身体联接的方法,可以看昨天推送的文章《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可通过查询历史消息查看)。
2、接纳情绪,臣服事实。
负面的情绪往往和事情一同出现,并且是由事情激发。当你因为一件事情的出现,而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评价、不去压抑,这个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常常被情绪带走,然后不断产生负面的评价和思想,作用于自己活他人,产生级联效应,不断扩大。怎么做到不批判,不评价、不压抑呢?就是感受并经历那些负面情绪,然后当你心中产生各种负面言论时,不去顺从它们,延伸它们,就把它们当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须接待的人,然后让它们在你的心中滞留一段时间,到时候它们自己就会走了。有的人则把负面情绪当旧有,”看到“它们,就请他们到内心里坐坐,喝茶,然后就把它们凉在哪里,自己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去了,毫不受影响。
而臣服事实,也是比较难做到的。所谓臣服就是接纳事情的本来模样,不管它多么不是你想要的,和你预期多么不符合,不管你多么不甘心,它是怎样就是怎样。或许你会想着通过某种办法去扭转事情的局面,但是你越是这么想,就越是无法接纳事实,到时候即使有办法,也会被你糟糕的状态,负面的情绪而搞砸的。
3、用你的耐心和行动慢慢化解。
思想上的阻碍是最难发现,也是最难解决的。因为一个人很难对自己的思想继续观察,除非你学会反思自己,学会定静观察自己。思想的阻碍常常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里,而且也与童年记忆有关。比如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要求完美,并且要做到底,如果发现我做的不好,我就会失落和痛苦,觉得自己是一个Loser,而且一旦一件事无法完成或是看不到希望,我就会放弃。这样的模式来源于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在小时候我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他们才会表扬我,若是我做得不好,它们就会批评我,而如果我做得一般般,不好不坏,他们不会表扬我,只会要求我下次做得更好。所以为了获得他们的关注和表扬,我只能做得更好才可以。这样的思想长期下来就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
发现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必须得回到生活中,回想一下,让你最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共同点?为什么在面对这件事时,你会采取这种应对方式,而不是采取其他办法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你的思维方式,看看自己的应对模式和习惯,或许你就能找得到了。如果你实在找不到,那么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士。
4、“你是谁?&“这是必须的吗?”
身份的认同比较好找,可以从“你是谁?“这个问题入手。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然后回答,或是自问自答,看看自己怎么回答,也可以在给别人介绍自己时,你是怎么说的。
而对于一个身份的扮演,比如好妈妈,好职工,好伴侣等等,你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必须的吗?”如果我不这样做,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和状况?“”最糟糕的情况,我能接受吗?“如果你不必这样表现自己,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像自己呢?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3
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平和”。
我非常赞同书中的观点:“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没必要抱怨,没必要怨恨,更没必要与之对抗,因为那些都是徒劳无益的。“凡事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并用一颗最平常的心去面对他,也许你释然了,结果就会变的没那么糟糕了...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说话有点牵强,但是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虽然我也算不上什么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没达到那样的高度。可是,我却深有体会...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现在还没有看完,不过在书中我确实感受到了许多,也学会很多。20xx年马上就结束了,前段时间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未知数,现在我脑中有了清晰的规划,虽然未来的变数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我决定了,我就会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即使这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那我也不会后悔,我有勇气选择,我就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4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说一些迷惑都被这本书一一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本修身养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学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看完后深有启发。
书中指出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啦: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
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样,她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给别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人。
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关。即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弱小,无力,没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啊。诚实,善良,在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书,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人们都很关心和疼爱我,和许多人比起来我并不差。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5
我已经在前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了,我觉得特别适合那些都市人群拜读,这本是我为数不多完整看完的书。
当然,这是一篇我早就写好的读后感了,现在我再继续把她与大家一起分享。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本灵修指南,对于陷入情绪和习性反应的人来说,能读完这本书,会得到很好的提醒,转念的机会。当我读这本书时刚开始并没有看介绍,所以总觉得里面写的为什么就像是瑜伽,后来书中才一度提到瑜伽精神的灵修。直到最后才看简介瑜伽其实也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场景一:某天早晨,一位快递人员打来电话,向我问地址,我说既然是快递,怎么上面没有写详细的地址吗?那人气冲冲说“你说不说呢,你到底说不说呢?”一大清早的,我还睡醒惺忪,莫名其妙的。
我在想,那个人真的好可怜,一大清早的对待一个没有任何冲突无缘由的人气势冲冲,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快乐,心里有多么的不快乐他真的很可怜!感想:所以,当某些人在向别人做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个立场和权力,他经常和别人闹不合,争吵,一副势不可挡的'样子,他的生活和内心一定不愉快,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难道他不知道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通俗点讲,那就是你对别人造成的反应和感觉,你的内心喜悦,快乐,平和的能量磁场别人是能感受到同时带给别人积极的。反之,不悦只会让别人远离,一切变得消极和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