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读后感

时间:2023-11-30 15:40: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未来学校读后感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未来学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未来学校读后感2篇

未来学校读后感1

  今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这本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中心这个词。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书中也提到了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因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学习《未来学校》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起好带头作用,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未来学校读后感2

  有幸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一书,被朱老师关于“未来学校”的言辞震撼。

  学习中心,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围绕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八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有:

  (一)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他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未来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可以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室,想学什么叫提前预约;每个学生有自己独属的课程表,独属的学习内容和时间;没有周末、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不必六周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只要你成绩够好,12岁也可跨入大学的“校门”。

  未来的学习中心,同一课堂上年龄不再是单一。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二)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

  未来的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在这个问题上,朱永新老师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词:有教无类和混龄学习。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学习,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干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2.混龄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来学,父母也可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同学和小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者为师。

  (三)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朱永新老师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那么,真人教师是否会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己所为。

  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