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3-08-29 06:53: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的艺术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

  人类心态中有一个不是规则的规则:争论永远比成就更让人兴奋,因为人们一边想要安全感,一边又离不开刺激感。这就是为什么说起林语堂,大多数人的通常印象是“与鲁迅之争”。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的狗血淋头,但在鲁迅逝世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只此一句,不难看出两人性格上巨大的差异,也不难理解了两人为何由战友变作相抵。

  无非是两种人生选择而已,并无任何孰是孰非,倘若年轻之时能够在鲁迅的犀笔下收获精力的喷发,找到一种旺盛如战士的共鸣,确是难能宝贵的财富,但若因此拒绝林语堂的才学,那定会是你精神世界一生的损失。

  喜欢林语堂,喜欢他的文集《生活的艺术》。林老把一个爱好人生的自己藏于这本书中,给这些字里行间赋予一种看似轻柔又韧劲十足的能量。他时如顽童和你畅谈听风赏月、玩石戏水,又似智者向你剖析生活态度、人性哲学。看了这本书,你会不由佩服,林老竟是一名“生活达人”。

  “我们不是这个尘世永久的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这或许就是林语堂在此书中想要与读者共勉的人生观。

  他诙谐的“调侃”国人,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高度诗意,总结为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因素;巧妙的用“诗人、农夫、放浪者”勾勒出中国哲学的乖戾;他一语道破现世中逃避责任的年轻人,“模糊而缺乏批判精神的理想主义是极为可笑的”;他有固执己见的童真,“因为爱好人生,所以极端不信任智能”;他有看透人生的成熟,“人生的大骗子有三个——名、利、权”;他坚信每个人都是无法测算丈量的,大胆指出“经济学充其量也只是伪科学”;他敢于毫不留情的质疑,“中国民族缺乏那种侵蚀灵魂去造就西方文学里悲剧材料的伟大热情”,同时也会抑制不住自豪的宣称,“生活的最高典型是子思倡导的.中庸生活”。

  同时,《生活的艺术》也应是林语堂最雅致的作品,书中推崇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用一种巧妙的讽刺艺术,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发出警告。

  人为什么不能无所事事,因为人的精力必须有一个出处,否则只能走上革命、变态或者犯罪的道路。而这个出处,恰就是人一生中穷尽而追求的。

  你所追求的这个出处是什么?是超高收入的工作?是万人敬仰的名誉?是号令群雄的权利?还是一身的才华横溢?还是无忧无虑的自由?殊不知,你追求的越多,一旦超过你本性的担当,梦的成分就会被无限制的加重,就容易变成一种力量强大的“奢望”。而你自身,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最美妙的出处,还是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述:“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讽刺艺术,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发出警告。

  人为什么不能无所事事,因为人的精力必须有一个出处,否则只能走上革命、变态或者犯罪的道路。而这个出处,恰就是人一生中穷尽而追求的。

  你所追求的这个出处是什么?是超高收入的工作?是万人敬仰的名誉?是号令群雄的权利?还是一身的才华横溢?还是无忧无虑的自由?殊不知,你追求的越多,一旦超过你本性的担当,梦的成分就会被无限制的加重,就容易变成一种力量强大的“奢望”。而你自身,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最美妙的出处,还是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述:“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可以完全不工作;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

  林老说的简单幽默,却十分明了,“我们是猴子的后代,不是牛的”,所以我们模仿、对比和演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并且根深蒂固,以致我们常常忘记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过,然而岁月也就是在这个忘记的过程中,快速流逝。

  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回忆里,遗忘相同的自己,然后在不同的岁月里,找寻相同的自己。这两个“不同”,暴露了年华老去是那样的不可避免,而这两个“相同”,又在提醒告诉我们,自己始终像胚胎一般鲜活如故。

  只要我们的精神保持冲和,保持对平和淡泊的赞美,保持对不失灵性的生活的享受,年华便可以是会老去的胚胎,在不可逆转的时光中让人性的本质追求,始终如初。

  “和平的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份《生活的艺术》,愿与尔共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2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

  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3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4

  看魏小安的《与中国旅游同行》时,他极力推荐这本书,说是这本书会让我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于是从图书馆借来看了。作者是林语堂。这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当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迫不及待得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感觉现在的自己及身边的人都是压力重重极不快乐的。那么,林老先生会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艺术呢?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呵呵,如果真这么会享受,我们定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这本书聊到关于人生的话题。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这样的:“人是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中心,人生的目的与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而活着就要快乐,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也就是觉得生活的享受在于一种态度。林老先生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个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是的,我们要努力去获得精神的和谐,对于这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一种依恋之感。“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

  林老先生要我们坚持一种快乐的享受的哲学。也是,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既然生命如此脆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烦恼于生活中那些琐事,为一些小事情耿耿于怀?另外,从他的文字中也深刻感受到要顺应自然,循着四季,顺应内心自在地生活。他还坚持要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的确,那些物质财富的多少确实不能说明我们的幸福感。你敢说我们只要越有钱越有名利、地位就越幸福吗?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还很困难,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做保证。但是至少,我们要坚持内心的宁静,淡泊一点,淡然一点,去追求自己兴趣和梦想才是最重要的.!总之,遵循内心,追求快乐!

  书中还坚持“博爱”。不要太去挑别人的刺,多包容那些那认为的错的事和恶的人,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一些缺点。存在即是合理。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少去批评怀疑他人,而是有一颗关怀心,包容心,这样你自己也会变得大度一些,快乐一些。

  做一个真性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出真我。懂得享受生活,以一种悠闲的达观的态度活着。而不只是忙忙碌碌,不只是辛苦地学习和工作。确实,学习是为了生活,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如果你每天只是在为这些奔忙,而忘记享受生活,那么你是忘记了生活本真的样子,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林先生所言,“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另外阐述了悠闲的重要。有一句话感触很深,“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想想也是,有多少人不是在任劳任怨工作,为了生存奔波烦恼到白发苍苍?书中说,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智慧的。所以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得学会忙里偷闲。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很好的境界,这是懂得休闲,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现。那么,只要是你想做的什么事情,比如学个什么乐器,去一个一直都想去的地方旅行,抓紧时间去做吧!不要等到有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时间才去做,因为这样你一直都不会去做它。而享受生活并不需要你要多有钱,只要有心足矣。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珍惜当下,每一个今天,每个此刻都是特别的。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记住,悠闲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观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我们在浮华的城市打拼,别忘记要给自己放个假去亲近大自然,去观赏神奇美丽的风景,多出去放飞我们的心灵。记住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而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使生活变成,“为了生活而生活”。

  李白就曾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记住享受活着的美好!善意对待周边的人和事,将烦恼的事情化成简单,出去旅行,去喝喝茶,聊聊天,赏赏花,读读书,作作画。简单、快乐地活在这个尘世间。因为,生活,是一门艺术!生活,是一种修行!